从2020年秋季开始,各地中小学陆续开设劳动课程,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新时代特别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绝不能脱离劳动教育。为了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产生实际效果,山东省潍坊经济开发区孙家小学认真贯彻上级教育方针,结合自身实际,在劳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创新思想,完善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成为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优秀践行者。
潍坊经济开发区孙家小学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周边传统农耕及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工商业繁荣,有着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的先天优势。孙家小学认为,就实施劳动教育来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已提供了重要阵地,既可以对其中内容进行必要拓展和丰富,还可以通过德育与劳动的结合来提高劳动课程的实效性。由此,学校的劳动教育就以德育为依托展开。其具体探索有:
知识学习,夯实基础
俗话说,“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劳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但依然离不开理论的支撑作用。根据上级政策和要求,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及时开设了劳动课程,安排了专门教师,完善了教学计划,认真抓好小学生的知识教学和传授。同时,按照“新课标”,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自主编写《生活技能》《礼仪》等校本教材,使小学生初步掌握了劳动的基本技能,学习了有关劳动的技巧和方法,使他们学会劳动、积极劳动。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学校不断推进劳动教育与德育相融合,开展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劳动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少年儿童参加劳动活动要适时适量”等劳动理念教育。通过理念教育,小学生懂得了参加劳动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还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
丰富实践,内心感悟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鲜明特性。“新课标”理念下,劳动教育既包括传统劳动教育又包括现代技术教育。以德育为依托,推进德育与劳动融合发展,弥补了传统劳动教育的不足,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累劳动经验,这对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比如,通过主题班会,借助声像、图片资料,让小学生直面劳动的全过程,完整地了解“一个馒头是怎样诞生的”,从而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养成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通过举办劳动知识竞赛、搜集劳动名言、讲述伟人与普通劳动者的故事等,经历亲身参与、环境熏陶、内心感悟等过程,学生从内心体会到“劳动最光荣”,树立起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家校互动,形成合力
开展劳动教育,家庭的作用不能忽视。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学校通过家长会及家校平台等方式,告诉家长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并指导家长制定出孩子参加家庭劳动的实施方案,并督促他们落实好、监督好。家长要对孩子的家庭劳动情况及时跟踪考评,并给予等级评价。通过将劳动教育延伸到家庭,小学生变得勤劳了,喜欢做家务了,人人争做劳动小能手,热爱劳动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和自觉行为。
为加强家校互动,提升劳动教育效果,学校利用节假日开展了“牵手两代”“小手拉大手”等主题活动,既扩大了学生的劳动范围,使学生增长了见识,学到了劳动本领,也为“学生看社会、社会看学校”打开了窗口,有利于学校德育的进一步发展。
综合评价,注重实效
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不断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并制定出全面的评价标准,让劳动教育走向可持续发展。比如,借助常规性课程和节日课程,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提高了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坚持创新思维,不断把劳动教育推向深化。如,对于“值日”这一日常活动,班主任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冠名“教室美容师”,把值日工作分配到人,落实到值日组长,实行轮流值日。在这一过程中,经常组织卫生比赛活动,好的小组每人奖励一张“脊梁卡”。每周定期抽查个人卫生一次,将个人与班级考评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潍坊经济开发区孙家小学以德育为依托,将德育和劳动、学科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使得劳动教育很“接地气”,小学生的自我服务、自主创新意识显著增强。课程实施中,学生不仅是受教者、受益者,更是劳动精神的弘扬者、引领者,向着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