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正文

关于秦陵的资料

时间:2023-10-22 作者:佚名

本文是小编为关于秦陵的资料撰写,主要解答关于关于秦陵的资料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

有关秦始皇陵的资料

  秦始皇陵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编号:200-005  相关联接:http://unesco.org/whc/sites/449.htm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佣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简介: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另两资料分别为:秦始皇陵位于临潼以东5千米处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它南依骊山的层恋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姓蠃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京都邯郸,公元前246年13岁即立为秦王,22岁加冕亲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彻底结束了战国群雄割据的历史,在血与火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皇扫六合,虎势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有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赢政即位的次年即开始修陵园。到公元前208年完工,历时39年。(另两资料:一、他在位37年,而为其修建陵墓的时间就长达36年;二、秦始皇陵于秦始皇即位起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之久)。当时的丞相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由大将军章邯监工。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另一资料:陵园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后经风化侵蚀及人为破坏,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  陵园的南部有一个土冢,高43米。筑有内外两道夯土城墙。内城周长3890米,外城周长6249米,分别象征皇城和宫城。在内城和外城之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葬马坑、陶俑坑、珍禽异兽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马厩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员的墓室。已发现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长2000米。经调查发现,整个墓地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内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建筑。陵寝的形制分为内外两城。内城为周长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长6264米。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远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帝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 ,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在陵园里设立有多处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20年来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区,重现当年陵园内科学周密的排水设施;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在凝重的绿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间,为了让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荣、王者的威仪,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现的仪仗队——秦始皇守陵部队换岗仪式”表演和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秦始皇陵陵区、陵园、地宫沙盘模型展示,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神秘陵园的壮观场景,展示了数十年来的考古成果,生动直观地揭示秦陵奥秘,展示其丰富内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而著称于世。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墓室内的要道机关装着带有利箭的弓弩,盗墓的人一靠近就会被射死。墓室里还注满水银,象征江河湖海;墓顶镶着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里用鱼油燃灯,以求长明不灭……  秦始皇陵共发现10座城门,南北城门与内垣南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坟丘的北边是陵园的中心部分,东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东西两侧还并列着4座建筑遗存,有专家认为是寝殿建筑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结构舒特。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1974年春被当地打井的农民发现。由此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藏得以面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兵马俑坑现已发掘3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  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卫士都是面向东方放置的。据钻探得知共有三个陪葬坑,其中1974年发现的一号坑最大,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长廊和11条过洞组成了整个坑,与真人马大小相同、排成方阵的6000多个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号坑的东北约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发现的二号坑,它是另一个壮观的兵阵。南北宽84米,东西长96米的二号坑,面积921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016平方米。二号坑内有多兵种联合阵容,包括步兵、车兵、骑兵和弩兵等。二号坑西边是三号坑,1989年10月1日才开始允许游客参观。南北宽24.5米,东西长28.8米的三号坑面积为500多平方米。三号坑经有关专家推断,被认为是用来统帅一、二号坑的军幕。一乘战车,68个卫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内。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 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承前启后艺术为世界瞩目。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对外开放。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法国总统希拉克对它的“世界第八奇迹”的赞誉,使秦始皇陵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附录一:  陵园工程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大诗人李白笔下,它讴歌了秦始皇的辉煌业绩,描述了营造骊山墓工程的浩大气势。的确,陵园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国王宝座时,陵园营建工程也就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侯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的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这是秦始皇的一点改进。陵园工程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工程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经过数10万人9年来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为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任务。尽管陵墓工程历时如此之久,整个工程仍然没有最后竣工。当时历史上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华里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二世这位未经风雨锻炼的新皇帝惊慌失措,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幅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为之奈何”的哀求。这时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当即迎合,并让章邯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的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总之,陵园工程由选点设计、施工营造到最后被迫中止,前后长达37~38年之久,在我国陵寝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其修建的时间比埃及胡夫金字塔还要长8年。  附录二:  秦陵风水的传说  骊山以它特有的温泉和风景而闻名于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悲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传秦始皇生前在骊山与神女相遇,游览当中欲戏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脸上唾了一口,秦始皇很快就长了一身的烂疮。虽然这是一个神话故事,但隐隐约约可以看出秦始皇与骊山似乎有些缘份。他的墓地也选在骊山之旁。秦始皇为什么特别迷恋骊山这块风水宝地呢?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作是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骊山之阿,据北魏时期的郦道元解释:“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郦道元的观点受到学术界多数学者的肯定。不过也有学者提出过异议,持否定意见的一方认为,秦始皇陵选在骊山之阿一是取决于当时的礼制,二是受“依山造陵”传统观念的影响。(见《秦始陵园渊源试探》、《文博》1990年第5期。)现在从风水角度来看秦始皇陵也不失为一块理想的风水宝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兴起了依山造陵的观念。后来人们选择墓地又特点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见《大汉原陵秘葬经》)依山傍水被古人视作最佳风水宝地。至于这个观念始于何时,无从考起。应该说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范。秦始皇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在秦始皇陵的东侧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按《水经注》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可见鱼池水原来是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后来修建秦始皇陵时,在陵园西南侧修筑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坝,坝长1000余米,一般宽40多米,最宽处达70余米,残高2至8米,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五岭遗址。正是这条大坝将原来出自骊东北的鱼池水改为西北流,绕秦始皇陵东北而过。此外,在陵园东侧,在川流不息的温泉水经过。据《水经注》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可见当年的温泉与西北的鱼池水相对应。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依山环水”不正是秦始皇陵特意选择的风水宝地吗?  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这个建陵思想。  附录三:  陵墓内果真有飞雁吗?  秦地宫内有哪些珍贵的随葬品?千百年来由此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地宫飞雁就是一个十分迷人的传说。  《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到三国时期,(宝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张善,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金雁,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这个神奇的传说有没有历史依据?近年来有的学者著文指出:“这虽然是个传说故事,但说明秦陵内的文物曾经流失于外,并且远达云南以南。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还能飞,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春秋时期,著名工匠鲁班已经能制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飞翔,直飞到宋国的城上。几百年后,秦国的工匠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是可信的。”(武伯纶、张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那么,这个传说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  在中国这个历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国度内,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在中国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个罕见的奇迹。然而,金属飞雁的可信程度确实令国人捏把汗。假若仔细推敲,立即就会看出这个传说的破绽之处。试想一个金属物体在空中飞翔并不象放风筝和轻气球那样简单易行。后者由于质量轻,它借助于自然界的风力就可以在空中飞翔,然而对于一个金属物体来说,它如果没有机械动力单靠自然界的风力,不要说空中飞行恐怕连起飞这个基本的难题也无法解决。2200年前的中国何以能解决金属物体的飞行动力问题呢?再进一步分析,假设秦代有能力制作会飞的金雁,那么金雁埋入地宫之后将会不停地自动飞翔,一直在地宫内飞行了近一千个日日夜夜。当项羽打开地宫的墓道时,这个自动飞翔的金雁又沿着地宫的墓道顺利地飞出地面,然后又越过秦陵南侧数千米高的山峰飞往遥远的南方。如果这个奇闻不是闲聊文人编造出来的说,那么,金雁的控制与指挥系统恐怕连今天的电脑也望尘莫及了。所以,我们可以肯定说秦陵金属飞雁的传说没有丝毫的可能性,具有现代科技意识的中国人切勿轻信这个传说了。  金雁传说的辨误问题到此应该结束了。然而进一步来说古代文人编造的这个传说故事在历史文献上有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呢?汉代有关的文献记载,在司马迁和班固的记述中有“黄金为凫雁”的文字,显然两位史学大师记载的是墓内有用黄金制作的“凫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演义和“创作”了飞雁传说的故事。  附录四:  陵墓为何选在骊山之阿?  战国时期一些国君陵园的营造往往都少不了平面设计图。秦始皇陵园的营建按理也应该有平面规划图,而制图之前先要选择墓地。我们知道秦始皇执政于都城咸阳,为什么陵园却要选在远离咸阳的骊山之阿?  查阅有关典籍,最早解释这个问题的是北魏时期《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他说:“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水经·渭水注》)。此说在学界延袭千余年,并且被认为是最早的、最权威性的观点而深信莫疑。《水经注》的解释单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无道理,然而仔细回味起来秦始皇当年作为一个13岁的孩童能否知道蓝田的美金与美玉还是个问题。即使知道,当年选择陵墓位置恐怕也不会按照一个徒具空名的国王个人意志来决定。所以这个问题似乎应该从当时的礼制及陵墓的设计意图方面寻找答案。  首先,陵墓位置的确立与秦国前几代国君墓的位置不无关系。秦始皇先祖及太后的陵园葬在临漳县以西的芷阳一带,秦始皇陵园选在芷阳以东的骊山之阿是当时的礼制所决定的,因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时的尊卑、上下排列。《礼记》、《尔雅》等书记载。“南向、北向、西方为上”。“西南隅谓这奥,尊长之处也”。东汉《论衡》一书记载得更明白了:“夫西方,长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东……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饮食;宅,人所居处,三者于人,去凶宜等。”即在芷阳的宣太后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与儿子之间,即“西望吾夫,东望吾子”,似乎亦是按长者在西、晚辈居东的原则。秦始皇先祖已确知葬在芷阳的有昭襄王、庄襄王和宣太后。既然先祖墓均葬在临漳县以西,而作为晚辈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阳以东了。作壁上观若将陵墓定在芷阳以西,显然有悖于传统礼制。可见秦始皇陵园选在骊山脚下完全符合晚辈居东的礼制。  其次,陵墓位置的选择也与当时“依山造陵”的观念相关。大约自春秋时代开始,各诸侯国国君相继兴起了“依山造陵”的风气。许多国君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对视野开阔的平原,甚至有的国君墓干脆建在山颠之上,以显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权的威严。春秋时期的秦公墓也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有的“葬西山”,有的葬在陵山附近。战国时期的秦公墓依然承袭了“依山造陵”的典范,而秦始皇陵墓造在骊山之阿也完全符合“依山造陵”的传统观念。它背靠骊山、面向渭水,而且这一带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整个骊山唯有临潼县东至马额这一段山脉海拔较高,山势起伏,层峦叠幛。从渭河北岸远远眺去,这段山脉左右对称,似一巨大的屏风立于始皇陵后,站在陵顶南望,这段山脉又呈弧形,陵位于骊山峰峦环抱之中,与整个骊山浑然一体。  总之,秦始皇陵园的位置既符合晚辈居东的礼制,也体现了“依山造陵”的传统观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另两资料分别为:秦始皇陵位于临潼以东5千米处的下河秦始皇陵全景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它南依骊山的层层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今尚残留遗址。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另一资料:陵园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后经风化侵蚀及人为破坏,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1974年春被当地打井的农民发现。由此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藏得以面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兵马俑坑现已发掘3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卫士都是面向东方放置的。据钻探得知共有三个陪葬坑,其中1974年发现的一号坑最大,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长廊和11条过洞组成了整个坑,与真人马大小相同、排成方阵的6000多个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号坑的东北约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发现的二号坑,它是另一个壮观的兵阵。南北宽84米,东西长96米的二号坑,面积921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016平方米。二号坑内有多兵种联合阵容,包括步兵、车兵、骑兵和弩兵等。二号坑西边是三号坑,1989年10月1日才开始允许游客参观。南北宽24.5米,东西长28.8米的三号坑面积为500多平方米。三号坑经有关专家推断,被认为是用来统帅一、二号坑的军幕。一乘战车,68个卫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内。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 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承前启后艺术为世界瞩目。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对外开放。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法国总统希拉克对它的“世界第八奇迹”的赞誉,使秦始皇陵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查看全部6个回答「天猫6.1狂欢」,每满300减40,钜惠狂欢!值得一看的古剑奇谭相关信息推荐「天猫6.1狂欢」,凑单满减超划算,大牌礼盒限时3折,至高买1得15件,等你来抢!杭州阿里妈妈软件服..广告 去秦始皇兵马俑需要什么手续?京东,精品惠聚,天天特价,嗨GO不停!秦始皇相关信息推荐秦始皇兵马俑-京东-综合网上购物商城,商品齐全,品质出众,让您足不出户,畅享HI购!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广告「古剑奇谭OL」春季资料片“山海飞花”今日正式公测次世代国风仙侠网游古剑奇谭网络版联动神舞幻想,推出全新资料片“山海飞花”。全地图触发奇遇,战斗全面升级,六大修仙玩法,邀您赴一场修仙之旅!572020-05-29有关秦始皇陵的资料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编号:200-005 相关联接:http://unesco.org/whc/sites/449.htm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佣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简介: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另两资料分别为:秦始皇陵位于临潼以东5千米处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它南依骊山的层恋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姓蠃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京都邯郸,公元前246年13岁即立为秦王,22岁加冕亲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彻底结束了战国群雄割据的历史,在血与火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皇扫六合,虎势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有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赢政即位的次年即开始修陵园。到公元前208年完工,历时39年。(另两资料:一、他在位37年,而为其修建陵墓的时间就长达36年;二、秦始皇陵于秦始皇即位起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之久)。当时的丞相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由大将军章邯监工。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另一资料:陵园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后经风化侵蚀及人为破坏,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 陵园的南部有一个土冢,高43米。筑有内外两道夯土城墙。内城周长3890米,外城周长6249米,分别象征皇城和宫城。在内城和外城之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葬马坑、陶俑坑、珍禽异兽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马厩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员的墓室。已发现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长2000米。经调查发现,整个墓地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内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建筑。陵寝的形制分为内外两城。内城为周长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长6264米。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远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帝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 ,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在陵园里设立有多处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20年来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区,重现当年陵园内科学周密的排水设施;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在凝重的绿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间,为了让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荣、王者的威仪,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现的仪仗队——秦始皇守陵部队换岗仪式”表演和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秦始皇陵陵区、陵园、地宫沙盘模型展示,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神秘陵园的壮观场景,展示了数十年来的考古成果,生动直观地揭示秦陵奥秘,展示其丰富内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而著称于世。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墓室内的要道机关装着带有利箭的弓弩,盗墓的人一靠近就会被射死。墓室里还注满水银,象征江河湖海;墓顶镶着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里用鱼油燃灯,以求长明不灭…… 秦始皇陵共发现10座城门,南北城门与内垣南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坟丘的北边是陵园的中心部分,东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东西两侧还并列着4座建筑遗存,有专家认为是寝殿建筑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结构舒特。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1974年春被当地打井的农民发现。由此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藏得以面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兵马俑坑现已发掘3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 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卫士都是面向东方放置的。据钻探得知共有三个陪葬坑,其中1974年发现的一号坑最大,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长廊和11条过洞组成了整个坑,与真人马大小相同、排成方阵的6000多个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号坑的东北约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发现的二号坑,它是另一个壮观的兵阵。南北宽84米,东西长96米的二号坑,面积921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016平方米。二号坑内有多兵种联合阵容,包括步兵、车兵、骑兵和弩兵等。二号坑西边是三号坑,1989年10月1日才开始允许游客参观。南北宽24.5米,东西长28.8米的三号坑面积为500多平方米。三号坑经有关专家推断,被认为是用来统帅一、二号坑的军幕。一乘战车,68个卫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内。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 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承前启后艺术为世界瞩目。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对外开放。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法国总统希拉克对它的“世界第八奇迹”的赞誉,使秦始皇陵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附录一: 陵园工程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大诗人李白笔下,它讴歌了秦始皇的辉煌业绩,描述了营造骊山墓工程的浩大气势。的确,陵园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国王宝座时,陵园营建工程也就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侯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的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这是秦始皇的一点改进。陵园工程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工程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经过数10万人9年来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为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任务。尽管陵墓工程历时如此之久,整个工程仍然没有最后竣工。当时历史上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华里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二世这位未经风雨锻炼的新皇帝惊慌失措,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幅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为之奈何”的哀求。这时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当即迎合,并让章邯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的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总之,陵园工程由选点设计、施工营造到最后被迫中止,前后长达37~38年之久,在我国陵寝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其修建的时间比埃及胡夫金字塔还要长8年。 附录二: 秦陵风水的传说 骊山以它特有的温泉和风景而闻名于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悲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传秦始皇生前在骊山与神女相遇,游览当中欲戏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脸上唾了一口,秦始皇很快就长了一身的烂疮。虽然这是一个神话故事,但隐隐约约可以看出秦始皇与骊山似乎有些缘份。他的墓地也选在骊山之旁。秦始皇为什么特别迷恋骊山这块风水宝地呢?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作是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骊山之阿,据北魏时期的郦道元解释:“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郦道元的观点受到学术界多数学者的肯定。不过也有学者提出过异议,持否定意见的一方认为,秦始皇陵选在骊山之阿一是取决于当时的礼制,二是受“依山造陵”传统观念的影响。(见《秦始陵园渊源试探》、《文博》1990年第5期。)现在从风水角度来看秦始皇陵也不失为一块理想的风水宝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兴起了依山造陵的观念。后来人们选择墓地又特点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见《大汉原陵秘葬经》)依山傍水被古人视作最佳风水宝地。至于这个观念始于何时,无从考起。应该说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范。秦始皇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在秦始皇陵的东侧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按《水经注》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可见鱼池水原来是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后来修建秦始皇陵时,在陵园西南侧修筑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坝,坝长1000余米,一般宽40多米,最宽处达70余米,残高2至8米,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五岭遗址。正是这条大坝将原来出自骊东北的鱼池水改为西北流,绕秦始皇陵东北而过。此外,在陵园东侧,在川流不息的温泉水经过。据《水经注》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可见当年的温泉与西北的鱼池水相对应。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依山环水”不正是秦始皇陵特意选择的风水宝地吗? 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这个建陵思想。 附录三: 陵墓内果真有飞雁吗? 秦地宫内有哪些珍贵的随葬品?千百年来由此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地宫飞雁就是一个十分迷人的传说。 《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到三国时期,(宝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张善,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金雁,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这个神奇的传说有没有历史依据?近年来有的学者著文指出:“这虽然是个传说故事,但说明秦陵内的文物曾经流失于外,并且远达云南以南。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还能飞,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春秋时期,著名工匠鲁班已经能制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飞翔,直飞到宋国的城上。几百年后,秦国的工匠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是可信的。”(武伯纶、张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那么,这个传说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 在中国这个历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国度内,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在中国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个罕见的奇迹。然而,金属飞雁的可信程度确实令国人捏把汗。假若仔细推敲,立即就会看出这个传说的破绽之处。试想一个金属物体在空中飞翔并不象放风筝和轻气球那样简单易行。后者由于质量轻,它借助于自然界的风力就可以在空中飞翔,然而对于一个金属物体来说,它如果没有机械动力单靠自然界的风力,不要说空中飞行恐怕连起飞这个基本的难题也无法解决。2200年前的中国何以能解决金属物体的飞行动力问题呢?再进一步分析,假设秦代有能力制作会飞的金雁,那么金雁埋入地宫之后将会不停地自动飞翔,一直在地宫内飞行了近一千个日日夜夜。当项羽打开地宫的墓道时,这个自动飞翔的金雁又沿着地宫的墓道顺利地飞出地面,然后又越过秦陵南侧数千米高的山峰飞往遥远的南方。如果这个奇闻不是闲聊文人编造出来的说,那么,金雁的控制与指挥系统恐怕连今天的电脑也望尘莫及了。所以,我们可以肯定说秦陵金属飞雁的传说没有丝毫的可能性,具有现代科技意识的中国人切勿轻信这个传说了。 金雁传说的辨误问题到此应该结束了。然而进一步来说古代文人编造的这个传说故事在历史文献上有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呢?汉代有关的文献记载,在司马迁和班固的记述中有“黄金为凫雁”的文字,显然两位史学大师记载的是墓内有用黄金制作的“凫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演义和“创作”了飞雁传说的故事。 附录四: 陵墓为何选在骊山之阿? 战国时期一些国君陵园的营造往往都少不了平面设计图。秦始皇陵园的营建按理也应该有平面规划图,而制图之前先要选择墓地。我们知道秦始皇执政于都城咸阳,为什么陵园却要选在远离咸阳的骊山之阿? 查阅有关典籍,最早解释这个问题的是北魏时期《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他说:“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水经·渭水注》)。此说在学界延袭千余年,并且被认为是最早的、最权威性的观点而深信莫疑。《水经注》的解释单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无道理,然而仔细回味起来秦始皇当年作为一个13岁的孩童能否知道蓝田的美金与美玉还是个问题。即使知道,当年选择陵墓位置恐怕也不会按照一个徒具空名的国王个人意志来决定。所以这个问题似乎应该从当时的礼制及陵墓的设计意图方面寻找答案。 首先,陵墓位置的确立与秦国前几代国君墓的位置不无关系。秦始皇先祖及太后的陵园葬在临漳县以西的芷阳一带,秦始皇陵园选在芷阳以东的骊山之阿是当时的礼制所决定的,因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时的尊卑、上下排列。《礼记》、《尔雅》等书记载。“南向、北向、西方为上”。“西南隅谓这奥,尊长之处也”。东汉《论衡》一书记载得更明白了:“夫西方,长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东……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饮食;宅,人所居处,三者于人,去凶宜等。”即在芷阳的宣太后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与儿子之间,即“西望吾夫,东望吾子”,似乎亦是按长者在西、晚辈居东的原则。秦始皇先祖已确知葬在芷阳的有昭襄王、庄襄王和宣太后。既然先祖墓均葬在临漳县以西,而作为晚辈的秦始皇只能埋在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佣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简介: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另两资料分别为:秦始皇陵位于临潼以东5千米处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它南依骊山的层恋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姓蠃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京都邯郸,公元前246年13岁即立为秦王,22岁加冕亲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彻底结束了战国群雄割据的历史,在血与火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皇扫六合,虎势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有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赢政即位的次年即开始修陵园。到公元前208年完工,历时39年。(另两资料:一、他在位37年,而为其修建陵墓的时间就长达36年;二、秦始皇陵于秦始皇即位起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之久)。当时的丞相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由大将军章邯监工。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另一资料:陵园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后经风化侵蚀及人为破坏,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 陵园的南部有一个土冢,高43米。筑有内外两道夯土城墙。内城周长3890米,外城周长6249米,分别象征皇城和宫城。在内城和外城之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葬马坑、陶俑坑、珍禽异兽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马厩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员的墓室。已发现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长2000米。经调查发现,整个墓地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内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建筑。陵寝的形制分为内外两城。内城为周长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长6264米。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远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帝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 ,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在陵园里设立有多处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20年来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区,重现当年陵园内科学周密的排水设施;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在凝重的绿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间,为了让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荣、王者的威仪,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现的仪仗队——秦始皇守陵部队换岗仪式”表演和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秦始皇陵陵区、陵园、地宫沙盘模型展示,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神秘陵园的壮观场景,展示了数十年来的考古成果,生动直观地揭示秦陵奥秘,展示其丰富内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而著称于世。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墓室内的要道机关装着带有利箭的弓弩,盗墓的人一靠近就会被射死。墓室里还注满水银,象征江河湖海;墓顶镶着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里用鱼油燃灯,以求长明不灭…… 秦始皇陵共发现10座城门,南北城门与内垣南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坟丘的北边是陵园的中心部分,东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东西两侧还并列着4座建筑遗存,有专家认为是寝殿建筑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结构舒特。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1974年春被当地打井的农民发现。由此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藏得以面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兵马俑坑现已发掘3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 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卫士都是面向东方放置的。据钻探得知共有三个陪葬坑,其中1974年发现的一号坑最大,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长廊和11条过洞组成了整个坑,与真人马大小相同、排成方阵的6000多个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号坑的东北约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发现的二号坑,它是另一个壮观的兵阵。南北宽84米,东西长96米的二号坑,面积921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016平方米。二号坑内有多兵种联合阵容,包括步兵、车兵、骑兵和弩兵等。二号坑西边是三号坑,1989年10月1日才开始允许游客参观。南北宽24.5米,东西长28.8米的三号坑面积为500多平方米。三号坑经有关专家推断,被认为是用来统帅一、二号坑的军幕。一乘战车,68个卫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内。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 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承前启后艺术为世界瞩目。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对外开放。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法国总统希拉克对它的“世界第八奇迹”的赞誉,使秦始皇陵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附录一: 陵园工程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大诗人李白笔下,它讴歌了秦始皇的辉煌业绩,描述了营造骊山墓工程的浩大气势。的确,陵园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国王宝座时,陵园营建工程也就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侯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的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这是秦始皇的一点改进。陵园工程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工程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经过数10万人9年来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为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任务。尽管陵墓工程历时如此之久,整个工程仍然没有最后竣工。当时历史上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华里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二世这位未经风雨锻炼的新皇帝惊慌失措,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幅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为之奈何”的哀求。这时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当即迎合,并让章邯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的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总之,陵园工程由选点设计、施工营造到最后被迫中止,前后长达37~38年之久,在我国陵寝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其修建的时间比埃及胡夫金字塔还要长8年。 附录二: 秦陵风水的传说 骊山以它特有的温泉和风景而闻名于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悲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传秦始皇生前在骊山与神女相遇,游览当中欲戏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脸上唾了一口,秦始皇很快就长了一身的烂疮。虽然这是一个神话故事,但隐隐约约可以看出秦始皇与骊山似乎有些缘份。他的墓地也选在骊山之旁。秦始皇为什么特别迷恋骊山这块风水宝地呢?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作是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骊山之阿,据北魏时期的郦道元解释:“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郦道元的观点受到学术界多数学者的肯定。不过也有学者提出过异议,持否定意见的一方认为,秦始皇陵选在骊山之阿一是取决于当时的礼制,二是受“依山造陵”传统观念的影响。(见《秦始陵园渊源试探》、《文博》1990年第5期。)现在从风水角度来看秦始皇陵也不失为一块理想的风水宝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兴起了依山造陵的观念。后来人们选择墓地又特点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见《大汉原陵秘葬经》)依山傍水被古人视作最佳风水宝地。至于这个观念始于何时,无从考起。应该说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范。秦始皇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在秦始皇陵的东侧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按《水经注》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可见鱼池水原来是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后来修建秦始皇陵时,在陵园西南侧修筑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坝,坝长1000余米,一般宽40多米,最宽处达70余米,残高2至8米,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五岭遗址。正是这条大坝将原来出自骊东北的鱼池水改为西北流,绕秦始皇陵东北而过。此外,在陵园东侧,在川流不息的温泉水经过。据《水经注》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可见当年的温泉与西北的鱼池水相对应。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依山环水”不正是秦始皇陵特意选择的风水宝地吗? 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这个建陵思想。 附录三: 陵墓内果真有飞雁吗? 秦地宫内有哪些珍贵的随葬品?千百年来由此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地宫飞雁就是一个十分迷人的传说。 《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到三国时期,(宝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张善,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金雁,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这个神奇的传说有没有历史依据?近年来有的学者著文指出:“这虽然是个传说故事,但说明秦陵内的文物曾经流失于外,并且远达云南以南。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还能飞,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春秋时期,著名工匠鲁班已经能制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飞翔,直飞到宋国的城上。几百年后,秦国的工匠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是可信的。”(武伯纶、张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那么,这个传说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 在中国这个历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国度内,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在中国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个罕见的奇迹。然而,金属飞雁的可信程度确实令国人捏把汗。假若仔细推敲,立即就会看出这个传说的破绽之处。试想一个金属物体在空中飞翔并不象放风筝和轻气球那样简单易行。后者由于质量轻,它借助于自然界的风力就可以在空中飞翔,然而对于一个金属物体来说,它如果没有机械动力单靠自然界的风力,不要说空中飞行恐怕连起飞这个基本的难题也无法解决。2200年前的中国何以能解决金属物体的飞行动力问题呢?再进一步分析,假设秦代有能力制作会飞的金雁,那么金雁埋入地宫之后将会不停地自动飞翔,一直在地宫内飞行了近一千个日日夜夜。当项羽打开地宫的墓道时,这个自动飞翔的金雁又沿着地宫的墓道顺利地飞出地面,然后又越过秦陵南侧数千米高的山峰飞往遥远的南方。如果这个奇闻不是闲聊文人编造出来的说,那么,金雁的控制与指挥系统恐怕连今天的电脑也望尘莫及了。所以,我们可以肯定说秦陵金属飞雁的传说没有丝毫的可能性,具有现代科技意识的中国人切勿轻信这个传说了。 金雁传说的辨误问题到此应该结束了。然而进一步来说古代文人编造的这个传说故事在历史文献上有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呢?汉代有关的文献记载,在司马迁和班固的记述中有“黄金为凫雁”的文字,显然两位史学大师记载的是墓内有用黄金制作的“凫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演义和“创作”了飞雁传说的故事。 附录四: 陵墓为何选在骊山之阿? 战国时期一些国君陵园的营造往往都少不了平面设计图。秦始皇陵园的营建按理也应该有平面规划图,而制图之前先要选择墓地。我们知道秦始皇执政于都城咸阳,为什么陵园却要选在远离咸阳的骊山之阿? 查阅有关典籍,最早解释这个问题的是北魏时期《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他说:“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水经·渭水注》)。此说在学界延袭千余年,并且被认为是最早的、最权威性的观点而深信莫疑。《水经注》的解释单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无道理,然而仔细回味起来秦始皇当年作为一个13岁的孩童能否知道蓝田的美金与美玉还是个问题。即使知道,当年选择陵墓位置恐怕也不会按照一个徒具空名的国王个人意志来决定。所以这个问题似乎应该从当时的礼制及陵墓的设计意图方面寻找答案。 首先,陵墓位置的确立与秦国前几代国君墓的位置不无关系。秦始皇先祖及太后的陵园葬在临漳县以西的芷阳一带,秦始皇陵园选在芷阳以东的骊山之阿是当时的礼制所决定的,因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时的尊卑、上下排列。《礼记》、《尔雅》等书记载。“南向、北向、西方为上”。“西南隅谓这奥,尊长之处也”。东汉《论衡》一书记载得更明白了:“夫西方,长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东……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饮食;宅,人所居处,三者于人,去凶宜等。”即在芷阳的宣太后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与儿子之间,即“西望吾夫,东望吾子”,似乎亦是按长者在西、晚辈居东的原则。秦始皇先祖已确知葬在芷阳的有昭襄王、庄襄王和宣太后。既然先祖墓均葬在临漳县以西,而作为晚辈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阳以东了。作壁上观若将陵墓定在芷阳以西,显然有悖于传统礼制。可见秦始皇陵园选在骊山脚下完全符合晚辈居东的礼制。 其次,陵墓位置的选择也与当时“依山造陵”的观念相关。大约自春秋时代开始,各诸侯国国君相继兴起了“依山造陵”的风气。许多国君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对视野开阔的平原,甚至有的国君墓干脆建在山颠之上,以显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权的威严。春秋时期的秦公墓也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有的“葬西山”,有的葬在陵山附近。战国时期的秦公墓依然承袭了“依山造陵”的典范,而秦始皇陵墓造在骊山之阿也完全符合“依山造陵”的传统观念。它背靠骊山、面向渭水,而且这一带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整个骊山唯有临潼县东至马额这一段山脉海拔较高,山势起伏,层峦叠幛。从渭河北岸远远眺去,这段山脉左右对称,似一巨大的屏风立于始皇陵后,站在陵顶南望,这段山脉又呈弧形,陵位于骊山峰峦环抱之中,与整个骊山浑然一体。 总之,秦始皇陵园的位置既符合晚辈居东的礼制,也体现了“依山造陵”的传统观念。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view/39376.html 巨大陵寝神秘莫测 千百年来围绕着秦陵地宫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曾以30万人盗掘秦陵。在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三国时期,宝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给名曰张善的官吏,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出自始皇陵……这类神奇的传说更是给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坐落在骊山脚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坟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宫。封土北侧有寝殿礼仪建筑群、饲官建筑群,封土外有两道长10千米的内外城垣,封土周围及东、西、南、北侧分布着数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园封土、地宫、内外城垣形制及其礼仪建筑和布局都不同于先秦任何一座国君陵园。这座帝陵陵寝规模恢宏、设计奇特。陵园工程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位记录秦始皇陵的是史学大师司马迁。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留下160个字的记录。《史记》记载始皇陵“坟高五十余丈。”以当时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1961年当地文管本测量的高度为43米。笔者1982年在8383部队工程兵战士的协助下,对陵墓封土再次进行了测量,测得结果是坟高55.05米。后来航空测量的海拔高度也与之相近。可见两千余年来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来下降了二分之一多。封土底边为长方形。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秦王宝座时,陵园工程也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候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史记·赵世家》)。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陵园工程的修建直至秦始皇临死时还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这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史记》记载:“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经过数10万人9年多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工作。尽管陵墓工程历时三十七八年之久,整个工程最后仍然没有竣工。当年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领袖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千米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秦二世这位未经风雨考验的新皇帝惊惶失措,情急之下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副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了“为之奈何”的哀求。一阵沉寂之后,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兵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惊魂未定的二世皇帝当即迎合,拍板决定由章邯直接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不得不中止。 秦陵工程设计者不仅精心选择了一处风水宝地,对陵园总体布局的设计更是颇具匠心。 秦始皇陵园以高大的封冢为中心,封冢外有两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门。东门位于封土正中的东西轴线上,门阙规模最大。内城除北墙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尤其内城南门的阙门遗址至今仍屹立于封冢之南,蔚为壮观。 几千年过去了,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于骊山脚下,当年那长达10千米的内外夯土城垣早已残缺不全。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内城西墙残存的一段城墙。那一座座宏伟的地面建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遭到项羽的焚烧,在残存的废墟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陵寝建筑群遗址,规模宏大,集中分布于封土北侧、内城西半部。在封土西北的内外城垣之间还发现一处地面建筑群。据清理的三组房屋建筑基址来看似为饲官建筑。饲官建筑遗址的南北两侧还有几组尚未发掘的地面建筑,其规模也相当可观。 20世纪60年代之前所有关于秦始皇陵的推测只能停留在文献记载与传闻的基础上。1974年3月29日,当下河大队西杨村生产队的几位农民一镢头惊醒了沉睡的兵马俑之时,它们立刻震惊了世界。这一惊人的发现,也撩起了秦陵神秘面纱的一角。 当年无论是打井的农民还是参与勘探试掘的考古人员谁也想不到兵马俑坑会有那么大的规模。当一号俑坑全面勘探试掘不久,又在一号坑北侧20米处发现二号兵马俑坑、三号兵马俑坑和一座甲字形大墓。单就兵马俑陪葬坑而言,它占地达20,000多平方米,有真人真马相仿的陶俑马8,000余件,青铜兵器数十万件。这件规模宏大的陪葬坑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陵寝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此后20余年来秦始皇陵园考古发现接连不断,陵园东侧发现了百余座马厩陪葬坑,17座陪葬墓。陵园西侧发现了31座珍禽异兽陪葬坑,一座曲尺形马厩陪葬坑和61座小型墓坑。10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木车马则位于地宫之西,原封土之下。近年来又在始皇陵北发现了一座较大的动物陪葬坑,在东内外城垣之间发现了铠甲坑、百戏俑坑…… 陵园地上地下精心设计、安置的这一切不正是一个理想的地下王国吗? 幽深地宫谜团重重 始皇陵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那幽深的地宫更是谜团重重,地宫形制及内部结构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测与遐想。地宫是什么样的结构?地宫内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宝?地宫内有没有防盗机关?地宫挖了多深?始皇帝是铜棺石棺还是木棺木椁?始皇帝的尸骨是否完好无损?……这一系列的悬念无不困扰着专家学者。目前只能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结合有关历史文献作初步的探讨和推测。 神秘莫测的秦陵地宫在司马迁笔下仅留下极为简略的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专家们以此为线索,努力寻找着能揭开秦陵地宫之谜的种种蛛丝马迹。 谜团一:幽幽地宫深几许?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 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 神秘的地宫曾引起了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兴趣。他利用现代高科技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研究撰文,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500至1500米。现在看来这一推测近乎天方夜谭。假定地宫挖至1000米,它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测渭河之间的落差。那样不仅地宫之水难以排出,甚至会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 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 谜团二:地宫设有几道门?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考古学家探测金字塔内部空间的过程。当考古学家从第一道石门洞口将机器人放进去之后,想不到机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门。举世瞩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搁浅。金字塔地宫可能不只两道门。那么,秦陵地宫当年建造了几道墓门呢? 秦陵地宫门道数量问题,其实《史记》中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罢了。《史记》清楚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 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门以内。工匠正在中门以内忙活,突然间“闭中羡门,下外羡门。”工匠“无复出者”,也成了陪葬品。这里涉及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其中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辨驳。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中羡门用了个“闭”字,外羡门则有了个“下”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下放置的。中羡门可能是横向镶嵌在两壁的夹槽中,是一道无法开启的大石门。内羡门可能与中羡门相似。三道羡门很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谜团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释? 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记载出自《史记》,其含义是什么?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由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谜团四:地宫埋“水银”之谜 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地质学专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后两次来始皇陵采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现代科技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谜案。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原来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 谜团五:地宫珍宝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 《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不过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谜团六:秦始皇使用铜棺还是木椁? 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史记》、《汉书》均未明确记载。司马迁只留下一句“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于是有学者据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但从文献记载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铜棺。《史记》、《汉书》明文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这里“漆涂其外”、“饰以翡翠”的棺椁恐怕只能是木质的了。如果是铜棺或石棺肯定用不着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从先秦及西汉的棺椁制度考察,使用“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是当时天子的特权。自命功劳大过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弃“黄肠题凑”的木椁而改用其它棺椁。 谜团七:地宫有没有空间?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则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 李斯这段话如果记载无误,那地宫明显有个外壳。按理这段话不会有假。因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对地宫的构造了如指掌。加之这段话是当面向圣上汇报的,应该说不会有掺假嫌疑。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断秦陵当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宫。不然,怎么会“叩之空空”?又怎么会“烧之不燃”? 按文献记载推理地宫是空的,且有较大的空间,但由于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宫内部究竟是虚是实目前还是个谜。 谜团八:自动发射器 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如果记载属实的话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 秦代曾生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当是一套自动发射的弓弩。当外界物体碰到弓便会自动发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产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也是一大谜。 谜团九:秦始皇遗体完好吗? 20世纪70年代中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的发现震惊中外。其尸骨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由此,有人推测秦始皇的遗体也会完好地保存下来。虽然客观上具备保护遗体条件,但秦始皇遗体是否完好地保存下来呢? 如果单从遗体保护技术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很好地保护下来,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问题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时节,“尸体”未运多远,便发出了熏人的腥味,为了防止腥味扩散,走漏“风声”,赵高、胡亥立即派人从河中捞了一筐筐鲍鱼,将鲍鱼与“尸体”放在一起以乱其臭。这样,经过50余天的长途颠簸,九月,尸骨终于运回咸阳发丧。 秦始皇由死到下葬间隔近两个月。根据当代遗体保护经验,一般遗体保护须在死者死后即刻着手处理。如若稍有延误,尸体本身已开始变化,恐怕再先进的技术也无能为力。秦始皇遗体途中就开始腐败,尸体运回咸阳等不到处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据此推测秦始皇遗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以上谜团只是秦陵地宫众多谜团之冰山一角。随着我国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和高科技探测技术的实际运用,秦陵地宫终有一天将再次震惊全世界。 秦始皇地宫一直是千古之谜,关于它的种种猜测不绝于耳。昨日,尽可能接近真实的秦始皇地宫模型首次亮相广州,给人们以强烈的震撼与遐想。据介绍,这是第一个秦始皇地宫的模型。 “秦皇汉武南越王展览”日前在广州南越王博物馆开幕。其间,来自陕西省的专家做了关于秦始皇陵墓和地宫的专题讲座,再次引起大家对神秘莫测的地宫的兴趣。 秦始皇地宫究竟有多深?史书记载不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研究室主任田静研究员说,目前对秦陵的钻探已深达地下6米,依然未进入地宫,说明地宫是比较深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袁仲一先生认为可能在23—30米之间。他说,地宫的结构可能是有多层台阶的方形或近似于方形的土圹,但规模会比现有的发现大许多。 关于地宫深度的争论异常激烈,据介绍,国外学者戴维·勒基竟认为地宫深度应为500-1000米,也有学者给出了精确数字:48.9米。 秦始皇地宫到底有没有被人闯入过?陵墓是否被盗过?史书中记有秦陵被项羽、石季龙、黄巢、牧羊童等人盗掘和破坏的记载。从兵马俑发掘的情况来看,秦俑一、二号坑的底下建筑都曾被大火烧过,三号坑陶俑损坏的数量也比较多。据考证,是项羽的军队毁坏的,说明他曾到过秦始皇陵。至于他是否进入地宫,现在还难以确定。而石季龙、黄巢盗墓之说可信程度差。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大篇幅介绍中国秦始皇陵时说:如果能破解秦始皇陵地宫的秘密,那将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考古发现。 40余年来,关于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从未停止过,虽然近来又有重大发现,但陵园最大的秘密———地宫之谜,仍然深藏在地下等待后人发掘。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位在生前骄横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在死后留下的陵墓依然扑朔迷离,成为中国考古史上最重要、最难破解的谜团之一。 发现秦始皇陵 从西安驱车东行约20公里到达临潼县,在临潼县城东侧就是始皇陵巨大陵园区,古时称骊山园。由于长期水旱兵燹、明挖暗盗,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那山峦般的封土孤零零地耸立在骊山脚下。 促使始皇陵穿破千百年的尘封的却是一个偶然事件。1974年3月,临潼县西杨村几位打井村民意外挖掘出秦兵马俑,庞大的兵马俑军团以其精湛的技艺、完美的造型让世界为之惊叹。一时间,这片神奇的土地吸引了世界的关注。 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历经两千多年风雨沧桑的秦始皇陵园,第一次清楚地露出它的轮廓。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面积之大在世界上也属罕见,因此引起考古界轰动。 在陵墓中心区,考古人员勘测出地下有保存完好的建筑遗址,布局长方形,有内、外两城,封土位置位于在内城的南半部,近似方形,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 巨大的封土岭 巨大的封土是用一层层黄土夯筑而成,经过两千多年前,夯土依然细腻结实,可见工程劳作之艰辛。 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正好活了50岁,因此他决定将陵园封土修筑五十丈高,即现在的115米,事实是不是如此呢? 明代学者都穆在他的《骊山记》中,忠实地记录了陵园内外城、门址的具体尺寸,但他所记载的封土高度只有14余米。1906年,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来到秦始皇陵,在实地测量后认为封土高度应为76米。1917年,一位叫维克托萨加伦的法国学者测得封土高度约为46米。 秦始皇陵封土高度究竟是多少?袁仲一先生是参加兵马俑发掘的专家之一,多年来一直参与秦始皇陵的考察研究工作。他认为,秦始皇陵整个地形像一条鱼脊,从不同角度测量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数值。 封土下的秘密 秦始皇生前穷奢豪华,死后巨大的封土也能显示他的尊威。封土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保护下面的地宫。 不久前,秦始皇陵考古队在封土南部向下约十六七米处发现一层厚厚的石层,最厚处竟有三四米,这是文献资料中从来没有记载过的。这厚石层会不会是地宫的顶盖?考古队决定在封土岭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探测。 其实,从1962年以来,对秦始皇陵的考古勘察工作一直没有中断,由于主要采用取地下土样来进行分析,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因此要进一步查明封土之下的情况还需相当长的时间。 经探测,考古队确定了城墙的大概位置。通过发掘,发现内城墙宽3.5米,城墙上的建筑可作为推测地宫建筑的依据。考古队在封土附近探测出一个长方形宫墙遗迹,南北长460米,东西宽392米。经考证,宫墙之内就是地宫在地面的开口面积。 地宫深度之谜 地宫是放置秦始皇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两千多年来,深藏地下的地宫构成了先秦文化中最大的谜团之一。 关于秦地宫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司马迁展示了始皇陵的情景,穿三泉而建的地宫充满穷奢豪华的陪葬品,有以水银来表现的百川大海,有防止盗墓的机关弩矢,宫顶装饰天文星宿之象,地上模拟统一后的中国疆域,还有用鲸鱼油做成的长明灯,照亮了整个地宫,经久不熄……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推测:地宫形状为拱形,直径约50米,地宫中有四条直径25米的青铜环状物,总重超过万吨。 袁仲一先生则认为,地宫结构应和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大型墓室结构近似,即多层台阶或近似方形的土圹。 从事秦汉时期考古工作的王学理先生得出更具体数据:墓室由巨型竖井式圹穴构成,犹如一个倒置的‘四棱台体’。 地宫的深度是研究者们争议最大的地方。其中最大胆的推断出自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他们推断地宫的深度在500米到1500米之间。 铜绿山发现的战国古铜矿竖井深度已达50米。袁仲一先生通过对地下水位的研究,认为深度应为23米,而秦代最有代表性的秦王陵墓凤翔秦景公大墓深度为24米。孙嘉春先生是陕西区域地质矿产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他发现秦代墓圹中墓道与水平面约为10度左右。经计算得出秦陵墓道长度约200米,而地宫深度应为43.73米。 考古队最近有一个重要发现———地宫防水大坝,并由此推断地宫深度将低于30米,否则地下水将从高处渗入地宫。 王学理先生经计算得出地宫深度是33.18米,他认为这是高精度的探测结果 地下水银世界 司马迁对地宫结构的文献记录中,惟一可验证、且已经验证的就是关于水银的记载。研究人员日前对秦始皇陵园进行汞含量测试,发现在封土中心1.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有一个强汞异常区。封土中的汞异常是地宫大量存在的水银挥发造成的,其分布呈有规律的几何形,证实了《史记》中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王学理认为,在我国古代,炼丹家已掌握了将硫化汞分解得到水银的方法。如果始皇陵地宫中以水银为百川、大海,估计至少使用了一百吨水银。 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这些数量巨大的汞矿是从那里来的呢?据考证,四川东南一带是春秋战国时期汞矿的主要产地。当时川东南一带的汞矿跨长江、溯嘉陵江而上,走巴山,过汉水,经过千里栈道运到关中,其艰辛可想而知。   秦陵揭秘  千古悬秘  公元前210年,一位13岁继位,执政28年亲手缔造了华夏统一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带着满腔宏愿撒手人寰。虽然他的生命只有短暂的50余年,却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一幕。而在他死后留下的历经38年建设而成的陵墓也完成了中国上古文化的一次大集结,已经逝  去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整合。  =================================  秦陵考古40年仅冰山一角 大量珍宝藏于地下  国家已开始对秦陵的地下文物进行大规模勘探。有关人士表示,我国对秦陵开展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与考古调查已经有40多年,无数次震惊中外的考古大发现,还只是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大量的珍宝还深藏在地下。  秦陵从葬之丰富世所罕见    秦始皇帝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修建历时38年,动用民工70余万人,陵园规模之大,从葬之丰富,世所罕见。我们所熟知的秦兵马俑坑并不是秦陵的核心区域。    据了解,经过40多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研究,在秦陵封土周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内城和外城两重较大的且相互套合的城墙,外城墙以内的面积约2.13平方公里,构成了秦始皇帝陵的核心区域,目前已发现的主要遗址和遗迹有帝陵封土、铜车马坑、寝殿、便殿、陪葬墓区、珍禽异兽坑、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等。    据透露,这些重要的发现也仅是秦陵的“冰山一角”,仅秦陵外城以内就有130万平方米未经过文物勘探,其中约有30万平方米的范围为村庄所覆盖。由于秦陵的建设经历了秦朝前、后两个时期,致使陵园的整体布局显得规划不够;与一般意义上的帝王陵相比,秦陵的范围不仅包括陵园本身,还拓展到陵园以外,其范围随着新的发现一次次地出乎人们的想象。  秦陵还有大量文物没有发现  秦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著名考古学家袁仲一先生判断,秦陵陵区范围应以封土为中心,东至代王镇,西至临潼区东关,北至鱼池建筑遗址,南至骊山,总占地面积约56.25平方公里。   在外城以外目前已发掘和探明的重要遗址有秦兵马俑一、二、三号坑,铜鹤坑、鱼池遗址、石铠甲加工场和大片的建筑遗址。从已发现的遗址等分析,在面积约17.5平方公里的范围的地下应有大量遗迹分布,是与帝陵核心区密切相关的文物遗址密集区。但由于条件所限,秦陵外城以外只勘探了很小一部分,地下文物情况不完全明了。    考古钻探资料表明,秦始皇陵经2000余年的变迁,虽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内、外城垣基础至今保存较为完好,封土本身未见大规模破坏迹象。专家预计地上、地下仍遗留和埋藏着极为丰富的珍贵文物,并未遭到根本性的毁灭。考古部门的相关人士透露,他们计划在5年内完成秦陵的勘探任务,但这还需视具体条件而定。  高耸的封土,连绵的夯土城垣,雄伟的宫殿庙宇,地下有穿三泉而建的地宫,穷奢豪华的陪葬品,在秦朝末年那场战事更迭后成为千古之谜,往日盛况空前的陵园在地面上几乎荡然无存,除却山峦般的封土孤零零地耸立在骊山脚下,一座美伦美奂的世界灵魂乐园,随着主人谢幕,倏忽间变得朦胧迷离。面对这上古文化的结晶物,千百年来,人们只剩下阵阵幽思和满腔感慨。千古悬秘,令多少人充满了遐想。而今对秦宫地宫勘测历史性的突破更是把整个秦陵之迷零距离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秦始皇,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皇帝。生前挥戈千军万马,横扫六合,“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在他死后,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未解之谜——秦始皇陵。  南依骊山,北临渭水,秦陵在巍巍群山环抱之中与山川大地浑然一色,在凝重的绿色与高大的暮色之下究竟隐藏着这位帝王制造的多少谜团?  这一切都在公元前210年被封土之后与世隔绝了。  2000多年来,世人一直为揭开这个谜底不停地探索、努力……  从1962年考古工作者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勘查起,到1974年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的横空出世,再到今天秦陵地宫位置的确定,秦陵“深埋”的谜底将一个个被揭开,但正如一位考古学家所说:“这或许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探索之路  西安向东,骊山脚下,矗立着一座孤零零的封土堆——这就是埋葬着中国第一个皇帝的秦始皇陵。2000多年来这周围56.25平方公里的陵墓周围不断地带给世人惊奇,更让它显得神秘。  关于秦始皇陵史书的记载仅是只言片语,根本无法满足人们对它的好奇,一些带有民间性质的传说,反而增添了更多的悬念。  陆据《史记》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驽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汉书·贾山传》则记日:“(始皇)死葬骊山,史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下彻三泉合彩金石,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  从史书的片断中,我们只能想象得出秦始皇陵内部的富丽堂皇,除却数以万计的奇珍异宝,其陵墓内部结构也相当巧妙,水银做成的江河湖海,各种机关重重,那么多的水银是如何弄进去的,它究竟有多奢华,尤其是对地宫富丽堂皇的结构和匪夷所思的陪葬品记载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这些都构成了先秦文化最大的谜团之一。然而,谜还不仅仅是这些,秦始皇陵整个陵区面积达到56.25平方公里,偌大的陵区地下究竟有多少东西?  据记载,陵园仿照秦朝都城咸阳而建,皇陵的封土夯筑而成,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高115米,和30层楼高度差不多,偌大的封土堆的封土从何取的?这项工程规模庞大和施工巨大的难度,以秦朝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能否完成?  在传说中项羽曾经火烧秦陵,但也有人说是揭竿而起修陵人烧的,究竟秦陵有没有被人为烧过,那又是谁将其付之一炬?  更让人们关注的是,秦始皇陵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帝王陵园,按照史书记载的富丽堂皇,而在1961年才正式将其列为“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此前有没有人对陵墓垂涎三尺,秦陵究竟有没有被盗过呢?  这一切都是悬疑重重。  秦始皇的重重迷雾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学者苦苦的追索和不懈的探求。  据媒体报道,早在明朝穆祝就实地进行过对秦始皇陵园的考察,对实地记录了陵园内外城、门址的具体尺寸。此后日本和法国的学者也对封土进行了实地测量、调查。“但他们的工作仅限于对地面建筑的勘测,而对陵寝、制度方面倘未涉及。”秦陵工作站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这只是表面上的考察,并不能解开人们心头的迷团。”  1962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了对秦始皇陵园的一次全面的考古勘测。在考察过程中发现了陶质五角形水管管道和石质热排水管管以及三处建筑遗址,这次发现初步认定秦始皇偌大的陵园有相当科学的排水系统。据文献记载,修秦陵的时候,为了防止修建地宫地下水进去,有一个穿三泉的说法。考古学家发现,围绕秦始皇陵地宫将近一周修了一个大坝,当挖地宫的时候水就顺着水渠排走了,下游采用的坎儿井,这比新疆坎儿井发现早几十年。秦陵南高北低,流水可以通过排水系统顺流下来,设计相当完美。  对排水系统的发现令考古学家为之一震。既然如此,秦陵内的文物应该没有被水的浸泡,如果确实存在的话应该保存完好。  然而,多种史料记载,秦陵建好不久即遭火焚和盗损,今天出土的水禽坑、陪葬坑等都有过火焚的痕迹,所有的发现似乎都预示着不好的猜测,这是一个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现实。但对于项羽发掘秦陵的记载有关专家提出了质疑项羽总共在陕西呆了几个月,是否有时间组织大规模的发掘?据史书记载,此后赤眉军、后赵石勒与石季尼等都曾盗掘秦陵。这种说法为秦陵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1974年3月27日,一个注定要改变秦陵考古历史的日子。西杨村农民在打井过程中,一个叫杨志发的农民发现了陶片和陶俑人头。当时他们并没有在意,一位管水利的干部将其汇报到县文化局,赵康民,一个注定被写入秦陵考古史的人,他敏锐的感觉到这可能是秦陵墓葬的一部分。就是这一瞬间的感觉,世界第八大奇迹——秦陵兵马俑横空出世了。500余件陶俑、24匹陶马、6乘战车及大批兵器在考古工作者的铲头下,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向人们初步展示了秦国气吞山河的军事实力。  秦始皇兵马俑的出现震惊了世界,人们对秦朝的庞大气势和精湛的手工艺啧啧称赞,同时,对秦始皇陵的历史重现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一个兵马俑殉葬坑都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人们更有理由相信,一旦埋藏在地下的秦始皇陵完全“重见天日”该是何等壮观,对秦始皇陵的探测与考察工作真正得到了重视。  在后来的日子,惊喜一个接着一个。  1974年7月,在陵园外城东71附近初步调查了门阙遗址,发现农民在平整土地过程中出土的门基石、石条等建筑遗物,通过测量确定了内城的范围和宫殿遗址。  1976年,在陵园东侧发现了80座马厩坑加上历年的发现共确定了98座,通过部分发掘清理出土了第一批陪葬墓资料。  1978年陵园考古的工作依然是硕果累累。连继发现了几座大型墓葬其中包括姚池头修陵人墓地,验证了史书记载的关于修陵的民工全部被处死的资料。  1980年,勘探在封土南侧展开。年初,地宫南墙初现端倪。后来在内城又发现了33座小型墓葬并成功发掘和提取了两匹彩绘铜车马。  ……  在近40年对秦陵的勘测和发掘过程中,仅在秦陵内外的地下共发现了各类陪葬坑、陪葬墓60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5万多件各类文物。秦陵陪葬坑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较大程度地再现了秦始皇生前的生活,举凡车马出行,中央厩苑、角低俳优、兵备武库、整装军旅、动物牺牲等,描绘了一幅秦国鼎盛时期的浓墨重彩图。  然而,这些发现只是在陵园的外围。秦始皇陵的地宫——也就是皇陵的核心究竟是怎么样的,成为迄今为止秦陵最大的谜团之一。 秦始皇陵位于临撞县城东5公里,距西安市约37公里,南倚骊 山,北临渭水。为什么选位在这里呢?有人认为,这与古人迷信风水宝地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地质学家根据卫星拍照的图片看:从骄山到华山工好像一条龙,秦始皇陵正好位于龙头眼睛的位置。众所周知,自古就有“画龙点睛”之说,到底是古人有“高瞻远瞩”的本领,还是今人附会之风过重,一时间还弄不清楚。 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 根据初步考察,陵园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呈方形,周长3000米左右,北墙有2门,东、西、南3墙各有1门。外城呈矩形,周长6200余米,四角各有门址一处。内、外城之间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桶坑;陵外有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桶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0000平方米以上,出土陶桶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佰、陶马约6000件;二号坑有陶桶、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三号坑有武士桶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这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秦始皇陵园除从葬坑外,还发现石料加工场的遗址,建筑遗物有门砧、柱础、瓦、脊、瓦当、石水道、陶水道等。 秦始皇陵规模之大可见一斑,但秦始皇陵有没有设计蓝图呢? 据史书所说“使水相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以章程”来看,秦始皇陵的修建绝非任意,必定是按设计图有计划地营造,纵观历代帝王陵建造史不难想像其中的关联之处。具体设计蓝图如何,还在进一步研究之中。 是谁主持了秦始皇陵的修建呢? 据推测,少府是主管建筑的,国家陵墓当由其管理。当然最高的管理上级还是本相,只是本相日理万机,由少府具体操作办理而已。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少府一官是秦统一后命名的,在统一之前有无这一官职无从考证,但无论有无,肯定有一种机构专管宫廷的土木建筑工程。至于这一机构名称如何,尚待进一步考证。 秦始皇陵有多深呢?《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其“穿三泉”。《汉旧书》中对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极”、“深极不可人”之语。有人认为,秦陵地宫不浅也不深,书中提到的“三泉”无外乎人们经常提到的“九泉之下”之类。据《吕氏春秋》记载:“浅则狐狸扬之,深则及于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在古代由于受技术限制,要在泉水下施工实为不易,并且如果地宫位于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长期渗透,定会使地宫遭受“浸”害,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设计者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一点。当然这些都不过是推测,具体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秦始皇陵地下墓穴的结构如何呢? 从已发掘的秦始皇陵遗迹看,似乎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宫室、山河及其他一些都带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实现这一点,非建造广阔的墓室难以如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这里,既提到中羡门、外羡门,想必肯定有内羡门。这似乎表明地宫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只能闭在中羡门以外的地方,内羡门以内才是秦始皇棺樟置放之地。至于墓道之长也就可想而知,若说有三百丈洞室的存在自在情理之中,难怪有人认为,秦始皇陵地宫的洞室就在现在人造封土以南直达骑山中心主峰——— 望峰之下。 据考古勘探,以及对墓道兵马桶位置的判断,专家认为,陵墓的朝向为坐西向东。这是一个奇特的布局。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以朝南的位置为尊,历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统一天下的秦始皇,为什么愿意坐西向东呢? 有人认为,秦始皇生前派遣徐福东渡黄海,寻觅蓬莱、瀛洲诸仙境,并多次亲自出巡,东临喝石,南达会稽,在琅邪、芝朱一带留连忘返,这一切无不昭示其对仙境的迫切向往。可惜徐福一去否无音讯,秦始皇亲临仙境的愿望终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长生之药,死后也要面朝东方,以求神仙引渡而达于天国,大概这就是暮年秦始皇的最大愿望。基于此,秦始皇陵也就只能坐西向东了。 有人认为,秦国地处西部,为了彰显自己征服东方六国的决心,秦王嬴政初建东向的陵墓;并吞六国之后,为了使自己死后仍能注视着东方六国,始皇帝矢志不改陵墓的设计建造初衷,所以我们看到的陵墓只能是东西朝向。 还有人认为,秦始皇陵坐西向东,与秦汉之际的礼仪风俗有关。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从皇帝、诸侯到上将军,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东。秦始皇天下独尊,为了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可想而知。 其实,让人不解的不仅是秦始皇陵墓的朝向。据考察,陕西境内已发掘的917座秦墓,绝大部分都是东西向。秦公陵园的32座大墓,也全部面向东方。秦人葬式的这一特点,越是早期越为明显。是什么原因让秦人采取这东向的葬式呢?坚持秦人起源于东方的学者认为,由于东方是秦人祖先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地方,他们对东方怀有特殊的感情,然而东西悬隔,路途遥远,其间又强敌林立,“叶落归根”的希望非常渺茫,因而采用朝向东方的葬式,以示不忘根本。相反,坚持秦人起源于西方的学者认为,秦人采用“头朝西方”的葬俗,是想彰显他们来自中国西部。但如果头西足东的葬式表示秦人来自西方的话,那么华夏诸族流行的北首而葬之俗,是否说明他们来自北方呢?现代文化学与民俗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秦人流行的西首而葬之俗和他们曾流行过的“屈肢葬”一样,与甘肃地区的古代文化或某种原始宗教信仰有关。比如“白马藏人”对本民族盛行的西首葬的解释是,日落归西,人亦随太阳走。也许,秦人对他们的葬式,也有本民族特有的解释。 一切都不得而知。 时常有人问,秦始皇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泥人泥马来陪葬呢? 有人认为,秦始皇陵实质上是按古代礼制“事死如事生”的要求特意设计的。因为秦始皇即位后,用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当时他率领千军万马南征北战,从而并吞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为了显示他生前的功绩,以军队的形式来陪葬似乎是一种必然。 大多数的学者认为秦兵马桶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反映的是秦始皇生前的军事情况,但在具体问题上观点叉不一致。 一种观点认为,秦桶坑出土的这支秦代军队的大型群雕是秦始皇创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象征;秦桶坑大批兵马桶的军事阵容,正是秦始皇统治下强大的军事实力的形象记录。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它是秦始皇东巡卫队的象征。 一种观点认为,秦兵马桶坑象征着驻在京城外的军队,可称之为宿卫军。以战车、步兵相间排列的一号兵马桶军阵为右军;以战车和骑兵为主的二号兵马桶坑为左军;未建成的废弃坑当为四号坑,即拟议中的中军;三号兵马桶坑是统帅右、左、中三军的幕府。俑坑本身象征着屯兵的壁垒。三军拱卫京师,是秦始皇希图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一统江山的反映。 一种观点认为,不存在四号坑的问题,秦俑军阵是由正、奇兵和指挥部组成的军阵,从而否定了三军说。 一种观点认为,秦始皇陵兵马桶军阵乃一项未竟工程,全部建成应有50000兵马桶坑。这个庞大的军阵按前、后、左、右、中配置兵力,实为秦代“乘之”所演习的八种阵法申最基本的阵法方阵。方阵阵法的特点之一是“薄中而厚方”,中军兵精而少,接敌的外围四队兵力较多。秦俑军阵正是按照“薄中而厚方”的方阵法来配置兵力的。 一种观点认为,兵马俑三坑,不是象征左、中、右三军,而是反映秦代中央军的三个组成部分。三号坑绝非人们通常说的指挥部,它应该是象征郎中令统领的宫廷侍卫郎卫;一号坑是反映卫尉统辖的宫城卫士,或称之为南军;二号坑是反映中尉统领的京师屯戍兵,可称之为北军。 对于三号坑,有人认为是军伍社宗,是用来进行军祭的,是作为在军祭祖的对象的社主和迁主以及安置社祖二主的地方。 对于二号坑,有人提出是四兽阵,即弯兵阵为朱鸟阵,战车、步兵、骑兵混合阵为玄武阵,骑兵战车组成的阵为青龙阵,战车阵为白虎阵。 有的学者认为,兵马俑军阵为《尉缓子》所云的“常阵”。 有的学者认为,兵马俑军阵就是为始皇帝送葬的俑群。 究竟建造兵马俑军阵是出于何种目的,一时还无法确证。 一代伟人秦始皇,诸多谜底墓中藏。 巨大陵寝神秘莫测 千百年来围绕着秦陵地宫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曾以30万人盗掘秦陵。在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三国时期,宝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给名曰张善的官吏,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出自始皇陵……这类神奇的传说更是给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坐落在骊山脚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坟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宫。封土北侧有寝殿礼仪建筑群、饲官建筑群,封土外有两道长10千米的内外城垣,封土周围及东、西、南、北侧分布着数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园封土、地宫、内外城垣形制及其礼仪建筑和布局都不同于先秦任何一座国君陵园。这座帝陵陵寝规模恢宏、设计奇特。陵园工程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位记录秦始皇陵的是史学大师司马迁。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留下160个字的记录。《史记》记载始皇陵“坟高五十余丈。”以当时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1961年当地文管本测量的高度为43米。笔者1982年在8383部队工程兵战士的协助下,对陵墓封土再次进行了测量,测得结果是坟高55.05米。后来航空测量的海拔高度也与之相近。可见两千余年来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来下降了二分之一多。封土底边为长方形。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秦王宝座时,陵园工程也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候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史记·赵世家》)。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陵园工程的修建直至秦始皇临死时还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这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史记》记载:“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经过数10万人9年多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工作。尽管陵墓工程历时三十七八年之久,整个工程最后仍然没有竣工。当年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领袖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千米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秦二世这位未经风雨考验的新皇帝惊惶失措,情急之下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副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了“为之奈何”的哀求。一阵沉寂之后,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兵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惊魂未定的二世皇帝当即迎合,拍板决定由章邯直接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不得不中止。 秦陵工程设计者不仅精心选择了一处风水宝地,对陵园总体布局的设计更是颇具匠心。 秦始皇陵园以高大的封冢为中心,封冢外有两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门。东门位于封土正中的东西轴线上,门阙规模最大。内城除北墙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尤其内城南门的阙门遗址至今仍屹立于封冢之南,蔚为壮观。 几千年过去了,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于骊山脚下,当年那长达10千米的内外夯土城垣早已残缺不全。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内城西墙残存的一段城墙。那一座座宏伟的地面建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遭到项羽的焚烧,在残存的废墟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陵寝建筑群遗址,规模宏大,集中分布于封土北侧、内城西半部。在封土西北的内外城垣之间还发现一处地面建筑群。据清理的三组房屋建筑基址来看似为饲官建筑。饲官建筑遗址的南北两侧还有几组尚未发掘的地面建筑,其规模也相当可观。 20世纪60年代之前所有关于秦始皇陵的推测只能停留在文献记载与传闻的基础上。1974年3月29日,当下河大队西杨村生产队的几位农民一镢头惊醒了沉睡的兵马俑之时,它们立刻震惊了世界。这一惊人的发现,也撩起了秦陵神秘面纱的一角。 当年无论是打井的农民还是参与勘探试掘的考古人员谁也想不到兵马俑坑会有那么大的规模。当一号俑坑全面勘探试掘不久,又在一号坑北侧20米处发现二号兵马俑坑、三号兵马俑坑和一座甲字形大墓。单就兵马俑陪葬坑而言,它占地达20,000多平方米,有真人真马相仿的陶俑马8,000余件,青铜兵器数十万件。这件规模宏大的陪葬坑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陵寝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此后20余年来秦始皇陵园考古发现接连不断,陵园东侧发现了百余座马厩陪葬坑,17座陪葬墓。陵园西侧发现了31座珍禽异兽陪葬坑,一座曲尺形马厩陪葬坑和61座小型墓坑。10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木车马则位于地宫之西,原封土之下。近年来又在始皇陵北发现了一座较大的动物陪葬坑,在东内外城垣之间发现了铠甲坑、百戏俑坑…… 陵园地上地下精心设计、安置的这一切不正是一个理想的地下王国吗? 幽深地宫谜团重重 始皇陵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那幽深的地宫更是谜团重重,地宫形制及内部结构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测与遐想。地宫是什么样的结构?地宫内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宝?地宫内有没有防盗机关?地宫挖了多深?始皇帝是铜棺石棺还是木棺木椁?始皇帝的尸骨是否完好无损?……这一系列的悬念无不困扰着专家学者。目前只能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结合有关历史文献作初步的探讨和推测。 神秘莫测的秦陵地宫在司马迁笔下仅留下极为简略的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专家们以此为线索,努力寻找着能揭开秦陵地宫之谜的种种蛛丝马迹。 谜团一:幽幽地宫深几许?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 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 神秘的地宫曾引起了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兴趣。他利用现代高科技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研究撰文,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500至1500米。现在看来这一推测近乎天方夜谭。假定地宫挖至1000米,它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测渭河之间的落差。那样不仅地宫之水难以排出,甚至会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 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 谜团二:地宫设有几道门?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考古学家探测金字塔内部空间的过程。当考古学家从第一道石门洞口将机器人放进去之后,想不到机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门。举世瞩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搁浅。金字塔地宫可能不只两道门。那么,秦陵地宫当年建造了几道墓门呢? 秦陵地宫门道数量问题,其实《史记》中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罢了。《史记》清楚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 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门以内。工匠正在中门以内忙活,突然间“闭中羡门,下外羡门。”工匠“无复出者”,也成了陪葬品。这里涉及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其中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辨驳。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中羡门用了个“闭”字,外羡门则有了个“下”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下放置的。中羡门可能是横向镶嵌在两壁的夹槽中,是一道无法开启的大石门。内羡门可能与中羡门相似。三道羡门很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谜团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释? 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记载出自《史记》,其含义是什么?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由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谜团四:地宫埋“水银”之谜 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地质学专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后两次来始皇陵采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现代科技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谜案。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原来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 谜团五:地宫珍宝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 《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不过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谜团六:秦始皇使用铜棺还是木椁? 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史记》、《汉书》均未明确记载。司马迁只留下一句“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于是有学者据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但从文献记载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铜棺。《史记》、《汉书》明文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这里“漆涂其外”、“饰以翡翠”的棺椁恐怕只能是木质的了。如果是铜棺或石棺肯定用不着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从先秦及西汉的棺椁制度考察,使用“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是当时天子的特权。自命功劳大过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弃“黄肠题凑”的木椁而改用其它棺椁。 谜团七:地宫有没有空间?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则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 李斯这段话如果记载无误,那地宫明显有个外壳。按理这段话不会有假。因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对地宫的构造了如指掌。加之这段话是当面向圣上汇报的,应该说不会有掺假嫌疑。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断秦陵当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宫。不然,怎么会“叩之空空”?又怎么会“烧之不燃”? 按文献记载推理地宫是空的,且有较大的空间,但由于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宫内部究竟是虚是实目前还是个谜。 谜团八:自动发射器 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如果记载属实的话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 秦代曾生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当是一套自动发射的弓弩。当外界物体碰到弓便会自动发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产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也是一大谜。 谜团九:秦始皇遗体完好吗? 20世纪70年代中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的发现震惊中外。其尸骨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由此,有人推测秦始皇的遗体也会完好地保存下来。虽然客观上具备保护遗体条件,但秦始皇遗体是否完好地保存下来呢? 如果单从遗体保护技术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很好地保护下来,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问题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时节,“尸体”未运多远,便发出了熏人的腥味,为了防止腥味扩散,走漏“风声”,赵高、胡亥立即派人从河中捞了一筐筐鲍鱼,将鲍鱼与“尸体”放在一起以乱其臭。这样,经过50余天的长途颠簸,九月,尸骨终于运回咸阳发丧。 秦始皇由死到下葬间隔近两个月。根据当代遗体保护经验,一般遗体保护须在死者死后即刻着手处理。如若稍有延误,尸体本身已开始变化,恐怕再先进的技术也无能为力。秦始皇遗体途中就开始腐败,尸体运回咸阳等不到处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据此推测秦始皇遗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以上谜团只是秦陵地宫众多谜团之冰山一角。随着我国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和高科技探测技术的实际运用,秦陵地宫终有一天将再次震惊全世界。

  秦始皇陵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编号:200-005  相关联接:http://unesco.org/whc/sites/449.htm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佣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简介: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另两资料分别为:秦始皇陵位于临潼以东5千米处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它南依骊山的层恋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姓蠃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京都邯郸,公元前246年13岁即立为秦王,22岁加冕亲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彻底结束了战国群雄割据的历史,在血与火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皇扫六合,虎势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有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赢政即位的次年即开始修陵园。到公元前208年完工,历时39年。(另两资料:一、他在位37年,而为其修建陵墓的时间就长达36年;二、秦始皇陵于秦始皇即位起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之久)。当时的丞相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由大将军章邯监工。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另一资料:陵园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后经风化侵蚀及人为破坏,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  陵园的南部有一个土冢,高43米。筑有内外两道夯土城墙。内城周长3890米,外城周长6249米,分别象征皇城和宫城。在内城和外城之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葬马坑、陶俑坑、珍禽异兽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马厩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员的墓室。已发现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长2000米。经调查发现,整个墓地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内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建筑。陵寝的形制分为内外两城。内城为周长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长6264米。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远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帝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 ,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在陵园里设立有多处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20年来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区,重现当年陵园内科学周密的排水设施;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在凝重的绿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间,为了让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荣、王者的威仪,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现的仪仗队——秦始皇守陵部队换岗仪式”表演和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秦始皇陵陵区、陵园、地宫沙盘模型展示,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神秘陵园的壮观场景,展示了数十年来的考古成果,生动直观地揭示秦陵奥秘,展示其丰富内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而著称于世。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墓室内的要道机关装着带有利箭的弓弩,盗墓的人一靠近就会被射死。墓室里还注满水银,象征江河湖海;墓顶镶着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里用鱼油燃灯,以求长明不灭……  秦始皇陵共发现10座城门,南北城门与内垣南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坟丘的北边是陵园的中心部分,东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东西两侧还并列着4座建筑遗存,有专家认为是寝殿建筑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结构舒特。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1974年春被当地打井的农民发现。由此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藏得以面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兵马俑坑现已发掘3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  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卫士都是面向东方放置的。据钻探得知共有三个陪葬坑,其中1974年发现的一号坑最大,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长廊和11条过洞组成了整个坑,与真人马大小相同、排成方阵的6000多个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号坑的东北约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发现的二号坑,它是另一个壮观的兵阵。南北宽84米,东西长96米的二号坑,面积921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016平方米。二号坑内有多兵种联合阵容,包括步兵、车兵、骑兵和弩兵等。二号坑西边是三号坑,1989年10月1日才开始允许游客参观。南北宽24.5米,东西长28.8米的三号坑面积为500多平方米。三号坑经有关专家推断,被认为是用来统帅一、二号坑的军幕。一乘战车,68个卫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内。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 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承前启后艺术为世界瞩目。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对外开放。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法国总统希拉克对它的“世界第八奇迹”的赞誉,使秦始皇陵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附录一:  陵园工程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大诗人李白笔下,它讴歌了秦始皇的辉煌业绩,描述了营造骊山墓工程的浩大气势。的确,陵园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国王宝座时,陵园营建工程也就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侯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的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这是秦始皇的一点改进。陵园工程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工程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经过数10万人9年来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为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任务。尽管陵墓工程历时如此之久,整个工程仍然没有最后竣工。当时历史上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华里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二世这位未经风雨锻炼的新皇帝惊慌失措,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幅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为之奈何”的哀求。这时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当即迎合,并让章邯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的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总之,陵园工程由选点设计、施工营造到最后被迫中止,前后长达37~38年之久,在我国陵寝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其修建的时间比埃及胡夫金字塔还要长8年。  附录二:  秦陵风水的传说  骊山以它特有的温泉和风景而闻名于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悲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传秦始皇生前在骊山与神女相遇,游览当中欲戏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脸上唾了一口,秦始皇很快就长了一身的烂疮。虽然这是一个神话故事,但隐隐约约可以看出秦始皇与骊山似乎有些缘份。他的墓地也选在骊山之旁。秦始皇为什么特别迷恋骊山这块风水宝地呢?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作是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骊山之阿,据北魏时期的郦道元解释:“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郦道元的观点受到学术界多数学者的肯定。不过也有学者提出过异议,持否定意见的一方认为,秦始皇陵选在骊山之阿一是取决于当时的礼制,二是受“依山造陵”传统观念的影响。(见《秦始陵园渊源试探》、《文博》1990年第5期。)现在从风水角度来看秦始皇陵也不失为一块理想的风水宝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兴起了依山造陵的观念。后来人们选择墓地又特点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见《大汉原陵秘葬经》)依山傍水被古人视作最佳风水宝地。至于这个观念始于何时,无从考起。应该说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范。秦始皇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在秦始皇陵的东侧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按《水经注》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可见鱼池水原来是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后来修建秦始皇陵时,在陵园西南侧修筑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坝,坝长1000余米,一般宽40多米,最宽处达70余米,残高2至8米,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五岭遗址。正是这条大坝将原来出自骊东北的鱼池水改为西北流,绕秦始皇陵东北而过。此外,在陵园东侧,在川流不息的温泉水经过。据《水经注》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可见当年的温泉与西北的鱼池水相对应。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依山环水”不正是秦始皇陵特意选择的风水宝地吗?  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这个建陵思想。  附录三:  陵墓内果真有飞雁吗?  秦地宫内有哪些珍贵的随葬品?千百年来由此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地宫飞雁就是一个十分迷人的传说。  《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到三国时期,(宝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张善,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金雁,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这个神奇的传说有没有历史依据?近年来有的学者著文指出:“这虽然是个传说故事,但说明秦陵内的文物曾经流失于外,并且远达云南以南。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还能飞,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春秋时期,著名工匠鲁班已经能制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飞翔,直飞到宋国的城上。几百年后,秦国的工匠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是可信的。”(武伯纶、张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那么,这个传说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  在中国这个历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国度内,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在中国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个罕见的奇迹。然而,金属飞雁的可信程度确实令国人捏把汗。假若仔细推敲,立即就会看出这个传说的破绽之处。试想一个金属物体在空中飞翔并不象放风筝和轻气球那样简单易行。后者由于质量轻,它借助于自然界的风力就可以在空中飞翔,然而对于一个金属物体来说,它如果没有机械动力单靠自然界的风力,不要说空中飞行恐怕连起飞这个基本的难题也无法解决。2200年前的中国何以能解决金属物体的飞行动力问题呢?再进一步分析,假设秦代有能力制作会飞的金雁,那么金雁埋入地宫之后将会不停地自动飞翔,一直在地宫内飞行了近一千个日日夜夜。当项羽打开地宫的墓道时,这个自动飞翔的金雁又沿着地宫的墓道顺利地飞出地面,然后又越过秦陵南侧数千米高的山峰飞往遥远的南方。如果这个奇闻不是闲聊文人编造出来的说,那么,金雁的控制与指挥系统恐怕连今天的电脑也望尘莫及了。所以,我们可以肯定说秦陵金属飞雁的传说没有丝毫的可能性,具有现代科技意识的中国人切勿轻信这个传说了。  金雁传说的辨误问题到此应该结束了。然而进一步来说古代文人编造的这个传说故事在历史文献上有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呢?汉代有关的文献记载,在司马迁和班固的记述中有“黄金为凫雁”的文字,显然两位史学大师记载的是墓内有用黄金制作的“凫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演义和“创作”了飞雁传说的故事。  附录四:  陵墓为何选在骊山之阿?  战国时期一些国君陵园的营造往往都少不了平面设计图。秦始皇陵园的营建按理也应该有平面规划图,而制图之前先要选择墓地。我们知道秦始皇执政于都城咸阳,为什么陵园却要选在远离咸阳的骊山之阿?  查阅有关典籍,最早解释这个问题的是北魏时期《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他说:“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水经·渭水注》)。此说在学界延袭千余年,并且被认为是最早的、最权威性的观点而深信莫疑。《水经注》的解释单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无道理,然而仔细回味起来秦始皇当年作为一个13岁的孩童能否知道蓝田的美金与美玉还是个问题。即使知道,当年选择陵墓位置恐怕也不会按照一个徒具空名的国王个人意志来决定。所以这个问题似乎应该从当时的礼制及陵墓的设计意图方面寻找答案。  首先,陵墓位置的确立与秦国前几代国君墓的位置不无关系。秦始皇先祖及太后的陵园葬在临漳县以西的芷阳一带,秦始皇陵园选在芷阳以东的骊山之阿是当时的礼制所决定的,因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时的尊卑、上下排列。《礼记》、《尔雅》等书记载。“南向、北向、西方为上”。“西南隅谓这奥,尊长之处也”。东汉《论衡》一书记载得更明白了:“夫西方,长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东……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饮食;宅,人所居处,三者于人,去凶宜等。”即在芷阳的宣太后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与儿子之间,即“西望吾夫,东望吾子”,似乎亦是按长者在西、晚辈居东的原则。秦始皇先祖已确知葬在芷阳的有昭襄王、庄襄王和宣太后。既然先祖墓均葬在临漳县以西,而作为晚辈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阳以东了。作壁上观若将陵墓定在芷阳以西,显然有悖于传统礼制。可见秦始皇陵园选在骊山脚下完全符合晚辈居东的礼制。  其次,陵墓位置的选择也与当时“依山造陵”的观念相关。大约自春秋时代开始,各诸侯国国君相继兴起了“依山造陵”的风气。许多国君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对视野开阔的平原,甚至有的国君墓干脆建在山颠之上,以显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权的威严。春秋时期的秦公墓也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有的“葬西山”,有的葬在陵山附近。战国时期的秦公墓依然承袭了“依山造陵”的典范,而秦始皇陵墓造在骊山之阿也完全符合“依山造陵”的传统观念。它背靠骊山、面向渭水,而且这一带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整个骊山唯有临潼县东至马额这一段山脉海拔较高,山势起伏,层峦叠幛。从渭河北岸远远眺去,这段山脉左右对称,似一巨大的屏风立于始皇陵后,站在陵顶南望,这段山脉又呈弧形,陵位于骊山峰峦环抱之中,与整个骊山浑然一体。  总之,秦始皇陵园的位置既符合晚辈居东的礼制,也体现了“依山造陵”的传统观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另两资料分别为:秦始皇陵位于临潼以东5千米处的下河秦始皇陵全景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它南依骊山的层层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今尚残留遗址。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另一资料:陵园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后经风化侵蚀及人为破坏,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1974年春被当地打井的农民发现。由此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藏得以面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兵马俑坑现已发掘3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卫士都是面向东方放置的。据钻探得知共有三个陪葬坑,其中1974年发现的一号坑最大,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长廊和11条过洞组成了整个坑,与真人马大小相同、排成方阵的6000多个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号坑的东北约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发现的二号坑,它是另一个壮观的兵阵。南北宽84米,东西长96米的二号坑,面积921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016平方米。二号坑内有多兵种联合阵容,包括步兵、车兵、骑兵和弩兵等。二号坑西边是三号坑,1989年10月1日才开始允许游客参观。南北宽24.5米,东西长28.8米的三号坑面积为500多平方米。三号坑经有关专家推断,被认为是用来统帅一、二号坑的军幕。一乘战车,68个卫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内。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 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承前启后艺术为世界瞩目。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对外开放。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法国总统希拉克对它的“世界第八奇迹”的赞誉,使秦始皇陵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查看全部6个回答「天猫6.1狂欢」,每满300减40,钜惠狂欢!值得一看的古剑奇谭相关信息推荐「天猫6.1狂欢」,凑单满减超划算,大牌礼盒限时3折,至高买1得15件,等你来抢!杭州阿里妈妈软件服..广告 去秦始皇兵马俑需要什么手续?京东,精品惠聚,天天特价,嗨GO不停!秦始皇相关信息推荐秦始皇兵马俑-京东-综合网上购物商城,商品齐全,品质出众,让您足不出户,畅享HI购!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广告「古剑奇谭OL」春季资料片“山海飞花”今日正式公测次世代国风仙侠网游古剑奇谭网络版联动神舞幻想,推出全新资料片“山海飞花”。全地图触发奇遇,战斗全面升级,六大修仙玩法,邀您赴一场修仙之旅!572020-05-29有关秦始皇陵的资料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编号:200-005 相关联接:http://unesco.org/whc/sites/449.htm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佣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简介: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另两资料分别为:秦始皇陵位于临潼以东5千米处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它南依骊山的层恋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姓蠃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京都邯郸,公元前246年13岁即立为秦王,22岁加冕亲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彻底结束了战国群雄割据的历史,在血与火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皇扫六合,虎势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有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赢政即位的次年即开始修陵园。到公元前208年完工,历时39年。(另两资料:一、他在位37年,而为其修建陵墓的时间就长达36年;二、秦始皇陵于秦始皇即位起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之久)。当时的丞相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由大将军章邯监工。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另一资料:陵园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后经风化侵蚀及人为破坏,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 陵园的南部有一个土冢,高43米。筑有内外两道夯土城墙。内城周长3890米,外城周长6249米,分别象征皇城和宫城。在内城和外城之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葬马坑、陶俑坑、珍禽异兽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马厩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员的墓室。已发现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长2000米。经调查发现,整个墓地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内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建筑。陵寝的形制分为内外两城。内城为周长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长6264米。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远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帝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 ,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在陵园里设立有多处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20年来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区,重现当年陵园内科学周密的排水设施;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在凝重的绿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间,为了让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荣、王者的威仪,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现的仪仗队——秦始皇守陵部队换岗仪式”表演和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秦始皇陵陵区、陵园、地宫沙盘模型展示,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神秘陵园的壮观场景,展示了数十年来的考古成果,生动直观地揭示秦陵奥秘,展示其丰富内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而著称于世。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墓室内的要道机关装着带有利箭的弓弩,盗墓的人一靠近就会被射死。墓室里还注满水银,象征江河湖海;墓顶镶着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里用鱼油燃灯,以求长明不灭…… 秦始皇陵共发现10座城门,南北城门与内垣南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坟丘的北边是陵园的中心部分,东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东西两侧还并列着4座建筑遗存,有专家认为是寝殿建筑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结构舒特。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1974年春被当地打井的农民发现。由此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藏得以面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兵马俑坑现已发掘3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 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卫士都是面向东方放置的。据钻探得知共有三个陪葬坑,其中1974年发现的一号坑最大,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长廊和11条过洞组成了整个坑,与真人马大小相同、排成方阵的6000多个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号坑的东北约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发现的二号坑,它是另一个壮观的兵阵。南北宽84米,东西长96米的二号坑,面积921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016平方米。二号坑内有多兵种联合阵容,包括步兵、车兵、骑兵和弩兵等。二号坑西边是三号坑,1989年10月1日才开始允许游客参观。南北宽24.5米,东西长28.8米的三号坑面积为500多平方米。三号坑经有关专家推断,被认为是用来统帅一、二号坑的军幕。一乘战车,68个卫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内。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 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承前启后艺术为世界瞩目。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对外开放。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法国总统希拉克对它的“世界第八奇迹”的赞誉,使秦始皇陵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附录一: 陵园工程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大诗人李白笔下,它讴歌了秦始皇的辉煌业绩,描述了营造骊山墓工程的浩大气势。的确,陵园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国王宝座时,陵园营建工程也就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侯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的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这是秦始皇的一点改进。陵园工程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工程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经过数10万人9年来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为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任务。尽管陵墓工程历时如此之久,整个工程仍然没有最后竣工。当时历史上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华里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二世这位未经风雨锻炼的新皇帝惊慌失措,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幅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为之奈何”的哀求。这时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当即迎合,并让章邯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的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总之,陵园工程由选点设计、施工营造到最后被迫中止,前后长达37~38年之久,在我国陵寝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其修建的时间比埃及胡夫金字塔还要长8年。 附录二: 秦陵风水的传说 骊山以它特有的温泉和风景而闻名于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悲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传秦始皇生前在骊山与神女相遇,游览当中欲戏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脸上唾了一口,秦始皇很快就长了一身的烂疮。虽然这是一个神话故事,但隐隐约约可以看出秦始皇与骊山似乎有些缘份。他的墓地也选在骊山之旁。秦始皇为什么特别迷恋骊山这块风水宝地呢?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作是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骊山之阿,据北魏时期的郦道元解释:“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郦道元的观点受到学术界多数学者的肯定。不过也有学者提出过异议,持否定意见的一方认为,秦始皇陵选在骊山之阿一是取决于当时的礼制,二是受“依山造陵”传统观念的影响。(见《秦始陵园渊源试探》、《文博》1990年第5期。)现在从风水角度来看秦始皇陵也不失为一块理想的风水宝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兴起了依山造陵的观念。后来人们选择墓地又特点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见《大汉原陵秘葬经》)依山傍水被古人视作最佳风水宝地。至于这个观念始于何时,无从考起。应该说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范。秦始皇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在秦始皇陵的东侧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按《水经注》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可见鱼池水原来是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后来修建秦始皇陵时,在陵园西南侧修筑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坝,坝长1000余米,一般宽40多米,最宽处达70余米,残高2至8米,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五岭遗址。正是这条大坝将原来出自骊东北的鱼池水改为西北流,绕秦始皇陵东北而过。此外,在陵园东侧,在川流不息的温泉水经过。据《水经注》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可见当年的温泉与西北的鱼池水相对应。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依山环水”不正是秦始皇陵特意选择的风水宝地吗? 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这个建陵思想。 附录三: 陵墓内果真有飞雁吗? 秦地宫内有哪些珍贵的随葬品?千百年来由此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地宫飞雁就是一个十分迷人的传说。 《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到三国时期,(宝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张善,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金雁,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这个神奇的传说有没有历史依据?近年来有的学者著文指出:“这虽然是个传说故事,但说明秦陵内的文物曾经流失于外,并且远达云南以南。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还能飞,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春秋时期,著名工匠鲁班已经能制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飞翔,直飞到宋国的城上。几百年后,秦国的工匠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是可信的。”(武伯纶、张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那么,这个传说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 在中国这个历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国度内,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在中国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个罕见的奇迹。然而,金属飞雁的可信程度确实令国人捏把汗。假若仔细推敲,立即就会看出这个传说的破绽之处。试想一个金属物体在空中飞翔并不象放风筝和轻气球那样简单易行。后者由于质量轻,它借助于自然界的风力就可以在空中飞翔,然而对于一个金属物体来说,它如果没有机械动力单靠自然界的风力,不要说空中飞行恐怕连起飞这个基本的难题也无法解决。2200年前的中国何以能解决金属物体的飞行动力问题呢?再进一步分析,假设秦代有能力制作会飞的金雁,那么金雁埋入地宫之后将会不停地自动飞翔,一直在地宫内飞行了近一千个日日夜夜。当项羽打开地宫的墓道时,这个自动飞翔的金雁又沿着地宫的墓道顺利地飞出地面,然后又越过秦陵南侧数千米高的山峰飞往遥远的南方。如果这个奇闻不是闲聊文人编造出来的说,那么,金雁的控制与指挥系统恐怕连今天的电脑也望尘莫及了。所以,我们可以肯定说秦陵金属飞雁的传说没有丝毫的可能性,具有现代科技意识的中国人切勿轻信这个传说了。 金雁传说的辨误问题到此应该结束了。然而进一步来说古代文人编造的这个传说故事在历史文献上有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呢?汉代有关的文献记载,在司马迁和班固的记述中有“黄金为凫雁”的文字,显然两位史学大师记载的是墓内有用黄金制作的“凫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演义和“创作”了飞雁传说的故事。 附录四: 陵墓为何选在骊山之阿? 战国时期一些国君陵园的营造往往都少不了平面设计图。秦始皇陵园的营建按理也应该有平面规划图,而制图之前先要选择墓地。我们知道秦始皇执政于都城咸阳,为什么陵园却要选在远离咸阳的骊山之阿? 查阅有关典籍,最早解释这个问题的是北魏时期《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他说:“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水经·渭水注》)。此说在学界延袭千余年,并且被认为是最早的、最权威性的观点而深信莫疑。《水经注》的解释单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无道理,然而仔细回味起来秦始皇当年作为一个13岁的孩童能否知道蓝田的美金与美玉还是个问题。即使知道,当年选择陵墓位置恐怕也不会按照一个徒具空名的国王个人意志来决定。所以这个问题似乎应该从当时的礼制及陵墓的设计意图方面寻找答案。 首先,陵墓位置的确立与秦国前几代国君墓的位置不无关系。秦始皇先祖及太后的陵园葬在临漳县以西的芷阳一带,秦始皇陵园选在芷阳以东的骊山之阿是当时的礼制所决定的,因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时的尊卑、上下排列。《礼记》、《尔雅》等书记载。“南向、北向、西方为上”。“西南隅谓这奥,尊长之处也”。东汉《论衡》一书记载得更明白了:“夫西方,长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东……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饮食;宅,人所居处,三者于人,去凶宜等。”即在芷阳的宣太后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与儿子之间,即“西望吾夫,东望吾子”,似乎亦是按长者在西、晚辈居东的原则。秦始皇先祖已确知葬在芷阳的有昭襄王、庄襄王和宣太后。既然先祖墓均葬在临漳县以西,而作为晚辈的秦始皇只能埋在

  • 19160548162:有关秦始皇陵墓的资料
  • 童哪答: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
  • 19160548162:秦始皇陵简介
  • 童哪答:秦始皇陵,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的陵寝,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
  • 19160548162:我想知道关于秦始皇陵墓的一切详细资料!
  • 童哪答:秦始皇陵,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东五公里,距西安市约三十五公里,南踞骊山,北临渭河。它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十三岁(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即位后不久,就在郦山开始营建陵墓。统一天下...
  • 19160548162: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资料
  • 童哪答:秦始皇兵马俑的资料秦始皇兵马俑的有关资料是哪些?秦始皇陵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兵马俑、或秦俑,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
  • 19160548162:关于秦始皇皇陵和兵马俑的资料!
  • 童哪答: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另一资料:陵园初高120米,“ 秦始皇陵高大若山”,后经风化侵蚀...
  • 19160548162:秦始皇陵什么时候建成的
  • 童哪答: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另两资料分别为:秦始皇陵位于临潼以东5千米处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它南依骊山的层恋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
  • 19160548162:秦始皇陵真的有传说中的那么神秘吗
  • 童哪答:真的。原因:1、秦始皇帝陵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发现的陪葬坑就有180多个,这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考古任务,每项考古科研成果都将增加对秦始皇陵的认知程度。2、秦始皇帝陵的保护与发掘是一项循序渐进的考古科学大工程,在...
  • 19160548162:秦始皇陵资料简介
  • 童哪答:大名鼎鼎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不仅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下了一座堪称奇迹的皇陵。秦始皇陵,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的陵墓,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160548162:《秦始皇陵兵马俑》 的提纲
  • 童哪答:《秦始皇陵兵马俑》 的提纲:1.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国际影响。2.三个俑坑的状况。3.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价值。4.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制作技术。
  • 19160548162:秦始皇陵有多少兵马俑啊?
  • 童哪答: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秦朝时期的一项宏大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以东约1.5公里处,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陶俑群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被誉为“世界第...

    相信读者朋友经过小编一番耐心的解答已经对关于秦陵的资料了然于胸,若还存在疑惑可通过站内搜索找到答案。

    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paituo.cc/study/1160033.html

    • 小编推荐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黑包子制做方法

      本文讲述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黑包子制做方法,简介如下本文是小编为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黑包子制做方法撰写,主要解答关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黑包子制做方法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哪个美食app好用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生中的头等...

      “孩子生次病

      本文讲述“孩子生次病,简介如下本文是小编为“孩子生次病撰写,主要解答关于“孩子生次病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击垮母亲的不是孩子的生病,是由孩子生病引起的大人的各种焦虑和恐惧。如果母亲从...

      道光皇帝为什么会接受林则徐禁烟的主张

      本文讲述道光皇帝为什么会接受林则徐禁烟的主张,简介如下本文是小编为道光皇帝为什么会接受林则徐禁烟的主张撰写,主要解答关于道光皇帝为什么会接受林则徐禁烟的主张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道光皇帝为什么会接受林则徐的主张?...

      为什么万宝路被称为男人的禁烟

      本文讲述为什么万宝路被称为男人的禁烟,简介如下本文是小编为为什么万宝路被称为男人的禁烟撰写,主要解答关于为什么万宝路被称为男人的禁烟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万宝路被称为男人的禁烟是因为万宝路在早期市场中,一...

      不满6个月被辞退怎么赔偿

      本文讲述不满6个月被辞退怎么赔偿,简介如下本文是小编为不满6个月被辞退怎么赔偿撰写,主要解答关于不满6个月被辞退怎么赔偿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不满六个月的,补偿半个月的工资。赔偿标准如下:1、若员工存...

      我的世界兔子怎么繁殖

      本文讲述我的世界兔子怎么繁殖,简介如下本文是小编为我的世界兔子怎么繁殖撰写,主要解答关于我的世界兔子怎么繁殖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胡萝卜、金胡萝卜。根据查询《我的世界》官网得知,兔子可以用胡萝卜、...

      贵州省毕节市旅游景点主要有哪些

      本文讲述贵州省毕节市旅游景点主要有哪些,简介如下本文是小编为贵州省毕节市旅游景点主要有哪些撰写,主要解答关于贵州省毕节市旅游景点主要有哪些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贵州省毕节市旅游景点主要有哪些贵州省毕节市旅游...

      上海托林寺2022门票多少钱

      本文讲述上海托林寺2022门票多少钱,简介如下本文是小编为上海托林寺2022门票多少钱撰写,主要解答关于上海托林寺2022门票多少钱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上海的这个托林寺是金山区非常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