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恰好也爱自己
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的一间公寓里去世,数天之后才被人发现。
尸检报告表示,她死于心肌梗塞,根据死亡现场的描述,人们普遍认为张爱玲去世前最后做的一件事是日光灯浴。
步入暮年,张爱玲常年手脚水肿、胸闷气短,又深受皮肤病所折磨,身上长出溃疡也多日不愈。为了躲避廉价租房所带来的虱患,她不停搬家,栖身于各种汽车旅馆里。
这就是民国最富盛名的女作家——张爱玲的晚年。
都说“女怕张爱玲,男怕郁达夫”,为什么?
是因为张爱玲从很早开始,就将这世界上的所有情爱都悟的太透彻了。而正是因为她的老辣,才能将爱情里的情欲、肉欲、物欲,写的那么没有一丝余地。
“我们真正爱上一个人,很难说是因为他的出色和完美度,毋宁言,是他只在你一个人面前展现的失败、脆弱、污秽,失态的痛哭与肮脏的性幻想。只有这时,爱与被爱才真正成为共谋,这就是爱情。”
这就是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没有那么多对于幸福的修辞,而是将两个人的关系赤裸裸地暴露在读者眼前,即:爱情是场共谋,一个人愿意展现软弱,一个人愿意展现刚强罢了。
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场苍凉的鲸落,一声重重的叹息。她惊鸿一瞥看尽人间沧桑,从不留下一眼留念,后退半步,归于尘土——“你爱我,又与我有什么相干?”
世界上有华人华文的地方,就有人谈论张爱玲。
01
一路逃亡的童年
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是清末名称,祖母是清朝李鸿章的长女。
其父是一个典型的前朝遗少,吃喝嫖赌、包养青楼;而其母则是地地道道的新式女性,一气之下抛下儿女,撺掇小姑子私奔,一走就是4年。
只看家世,张爱玲原本可以生活的无拘无束,可父母的分崩离析注定了她这一生的逃亡。
母亲的出走,对于封建社会的男人是一种侮辱,于是很多时候父亲都会将这份憎恶发泄在张爱玲身上。在一本书中,张爱玲这样写到:“我的头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我坐在地上,躺在地下,他还揪着我的头发一阵踢......”
后母的离析,更是让张爱玲痛苦,常常把她关在张公馆的一间空屋里,由巡警看管,不得出门。
张爱玲病了半年的痢疾,好不容易托人带信给母亲:“我想跟着你”,得到的却是母亲淡淡的一句:“你简直就是一个害人精!”
跟随母亲,无疑影响了张爱玲母亲的生活质量,这些恶语常常让张爱玲难过而愧疚。母亲努力想把张爱玲培养成一代名媛,最后嫁给军阀曹使,可不幸的是:张爱玲,天生就不是这块料。
1938年,张爱玲以远东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后转入香港大学念书,这才让她本就黑暗的童年生活,多了一丝丝光明。
可是,念书是需要钱的。张爱玲求助母亲,母亲说:“你尽快嫁人吧!”;求助父亲,父亲说:“这是最后一次。”
最后,张爱玲没有完成学业,加之当时战争带来的幻灭感,使她本无依靠的日子平添了更多的烦恼。
于是不得已,她弃学,卖起了文章。
02
“出名要趁早”
1943年,张爱玲抱着自己的一沓小说稿,一家一家去叩开杂志社的大门。
开始,她吃了很多闭门羹,大多的原因都是因为杂志社觉得她不过是一位境遇窘迫的风尘女子,学不出什么好作品。
直至她遇到了《紫罗兰》杂志社主编周瘦鹃。周瘦鹃一读,顿时惊为天人:“当夜我就在灯下读起她的《沉香屑》来,一臂握卷、一臂垂墙......”
一个月后,《紫罗兰》推出了《沉香屑》,一经面世便震动整个上海滩。接着,张爱玲又撰写了《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小说。
短短两年,她便红透了整个中国。北平、天津、上海、福建,张爱玲的名气犹如海啸一般,席卷了整个中国沿海。
这时,张爱玲喊出了那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当时很多人觉得她重名利、太庸俗,可为什么她要说“出名要趁早”这句话呢?还不是因为:经济不独立,人格便很难独立罢了。
长期处于贫穷生活中的张爱玲认为:只有越早获得经济独立,才能越早获得人格尊严。
于是,她更加卖力地在那个危险的年代抒发着内心的痛苦,撰写这属于那个年代女性的悲鸣:
“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是那么痛快。”
“爱情本来并不复杂,来来去去不过三个字,不是我爱你、我恨你,便是算了吧、你好吗。”
“人生在世上,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
张爱玲的笔下,大多是关于爱情的,“平淡而近自然”的写作方式将很多男女之情剖析得明明白白,甚至从极具俏皮话里,都能看出这个女人对待爱情的随性。
可惜的是,张爱玲其实根本不相信爱情。
经历过文人胡兰成的“爱情陷阱”之后,她写下:“通往女人心的路是阴道”这样的句子,去憎恶自己面对爱情是多么的愚蠢。
“只抱着,不进去”,古今中外的风流男子估计都惯用这一招,去试探女人的心,可一旦目的达到,这个女人则不再是自己的心头肉了。经历过这种男人的张爱玲,写下:“忘记一个人只需要两样东西,时间与新欢。”
说的也真是她自己——忘掉胡兰成,张爱玲选择了时间;忘掉张爱玲,胡连成选择了“无数新欢”。
张爱玲总能将自己的事,融进万千道理中去。一方面是警醒自己,一方面是留给世人,说到底,都是为了在这个乱世当中,让内心得以些许的平静。
正如那句:“命运不会偏爱谁,就看你能够追逐多久。”
03
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
提起张爱玲,她就像是汪洋大海当中的一只孤独的鲸。
幼年生活时的阵痛,长大之后变成了响彻大海的旷世悲鸣。这声波掠过黄浦江线,震荡这一代中国女性自审与革新;这声波到达美国西海岸,归落于世俗尘土。
经历过如此人生的张爱玲,她真的爱过这个世界吗?
她爱过,且无比地深爱,只要是稍微对自己好的人,她都义无反顾地付之全部的身家性命,守护好这份真情。
亲情方面,唯一留存在张爱玲心中的不是父亲,也不是母亲,而是姑姑。因为只有姑姑曾经真心地接济过她。
爱情方面,最后留在张爱玲心中的却是一位比她大30岁的美国作家赖雅。因为她说:“从来没有一个人如此了解我”,所以生命的最后她如此深爱着这个人。
敢爱敢恨,一直是张爱玲一生的标签。
也正因为她如此的敢爱敢恨,才为着世间留下如此多的旷世醒言,告诉后一代的女性:
只有爱过,才知恨浓,可纵使千般苦楚,也别后悔人生。
因为爱与恨,皆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