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派新闻记者严松阳
“现在我不想把焦点放在外国人这个身份上。
”生活在上海的德国视频博主阿福如此阐述自己现在的创作定位。阿福,德语名托马斯·德克森(Thomas Derksen),在中文网络世界是一位名气不小的“网红”——但是他本人并不喜欢“网红”这个定位,更愿意称自己是“自媒体人”。他曾在德国学习汉语和东亚政治经济,其间曾两次赴中国交换学习,最后与一位上海姑娘结婚并定居上海。
从2016年起,阿福及其团队主要用中文制作了一系列有关中国和德国的视频,目前他在微博上有230多万名粉丝,而在颇受年轻人欢迎的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上,他最热门的一个视频播放量超过350万。与此同时,阿福还在德国出版了两本书,讲述自己与中国妻子和岳父岳母之间的故事。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博主在中文互联网上走红,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针对他们将自己外国人身份当作“流量密码”的批评;而在德国和欧洲的舆论场中,也时有针对中国的不友好言论。在这样的环境中,阿福如何看待自己的创作?
阿福(中)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北京代表处副主任孙美岚(左)、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毛明超共同参加“对话阿福”活动。 主办方供图
内容而非身份是核心竞争力
阿福的网络视频创作始于2016年。他最初发布的是一些短小的搞笑视频,视频中的阿福或是戴着假发模仿中国家长催婚,或者学自己的岳父挑剔女婿,或是扛着西瓜、用上海话吐槽上海的桑拿天。阿福活灵活现的表演和流利的方言,与他的外国长相形成鲜明对比,这也为他吸引到了第一批观众。
2016年阿福发布的“上海话吐槽魔都桑拿天”视频截图
“我一开始也有(这样做),但是现在我不太想把重点放在我外国人的身份上……而想把重点放在各种各样的体验、认识(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的生活上。”阿福在10月14日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的“跨文化经验和‘中国能力’——对话阿福”活动上回答澎湃新闻(www.)提问时表示。
在早期的搞笑模仿视频后,阿福逐渐拓宽作品主题,制作了许多关于中国美食和旅游的视频,以及对德国风土人情的介绍,分享自己的中国和德国家庭生活以及旅游经历。而在近期,阿福的作品逐渐转向了普通人的生活,他在凌晨3点的街头采访陌生人,和年轻的“沪漂”夫妇聊生活,探访上海的租房市场等等。
由于国内外以及不同社交平台的用户关注点和推荐算法不同,阿福在不同平台上发布的视频点击排名也有所差异,但是2019年的一个“两万小费打车”视频在阿福国内外的平台上点击量均名列前茅。在这个视频里,阿福叫了一辆网约车,并提出让司机一路开回老家,他来支付所有的费用。司机接受了这个要求,从上海开回了700多公里外的江西老家,见到了半年没见的父母和留在老家的孩子。“我在上海干这个工作,见识了很多小朋友……他们得到的关爱、得到的爱,或者得到的一些物质支持,太多太多了。反之,我的孩子他什么也没有,所以说(我)特别内疚。”在阿福的视频中,司机小周一边开车一边感慨道。
阿福2019年发布的视频,网约车司机小周一路开回了江西抚州的老家,见到了自己的儿子。 视频截图
这个视频在国内外的视频平台上均获得了数百万次的点击。许多网友留言表示,尽管这个视频有商业赞助的成分,但是自己被这位司机的经历以及阿福及赞助商的善举深深感动。
在“对话阿福”活动上,阿福表示,以前他自己是视频的主角,虽然现在有时也是,但他希望能够拍摄更多德国和中国的民众,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学习和体验别人的生活和(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我相信大家可能对这个点也感兴趣,可以通过我的镜头看到其他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他还分享说,近期在北京拍摄视频时,一位粉丝告诉他“我已经忘了你是外国人”,这句话让阿福非常开心。
随着越来越多的在华外籍人士在社交平台上走红,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批评,认为他们利用自己外国人的身份疯狂夸赞中国,将此作为“流量密码”。阿福表示,自己也并不喜欢这种方式。“我很喜欢生活在中国,热爱中国文化、语言……但这并不代表我一直要说这一点,我是用行为证明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国家,不用每个视频都说‘我爱中国’。”
但是来自国外的自媒体创作者是否会比中国的创作者更具有优势?阿福承认,无论在中国还是德国,人们看到长得不一样的面孔说一样的语言会感到新鲜,这的确是一个优势,但不能是唯一的优势。“中国人现在对外国人已经没有觉得那么新鲜,视频如果没有内涵不会有人喜欢看,无论中国人还是哪个国籍。”
阿福虽然不想在创作中强调自己是“外国人”,但他承认,自己毕竟是德国人,还是愿意展现德国人的身份。但是,“我也不想代表德国人,只能代表我自己。”
目标是“做真实的传播”
“跨文化”是阿福人生经历中的一个关键词。他不仅在中德两国文化之间穿梭,原生家庭也有多重文化背景。阿福一家是所谓的“俄罗斯德意志人”(也被称作“伏尔加德意志人”),18世纪时俄罗斯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曾招揽大量德意志移民迁居沙俄,而从20世纪80年代起,有上百万德裔居民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地迁回德国,阿福一家就是于1987年移民到了德国。阿福的父母和几个哥哥姐姐都出生在苏联,家中会说低地德语方言,父母能够说俄语,阿福自己也能听懂俄语。
阿福曾在视频中分享家人怎么做俄罗斯饺子和馅饼,也在柏林的俄罗斯餐厅里努力用俄语点菜。他在上述对话活动上介绍说,因为从小接触不同的文化和语言,加上他小时候与爷爷奶奶和外婆生活在一起,这种不同文化共存、不同年龄共同生活的经历让他变得“比较宽容”。
阿福2019年发布的视频,记录了他在德国的一大家人做俄罗斯饺子的经历。 视频截图
阿福的视频主要用中文制作,受众大多数是中国人,但多数视频配有中英文双语字幕,也会同步发在国外平台上,阿福和妻子也接受过不少德国媒体的采访。但是在欧美网络平台、媒体和政界,不时出现针对中国的不友好言论甚至恶意攻击。在这样的环境中,做一名经常以积极角度呈现中国社会的外国博主是怎样的感受?
“网上的言论不代表线下的想法。”阿福说,网上的“负能量”太多,但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阿福表示,自己在德国接受媒体采访时感到,“他们对中国、对我在中国的生活感兴趣,也想要更加了解中国人的想法,因为对很多德国人来说中国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国家。”
同时阿福也承认,德国也有一些网友批评他在赞美中国,但他自己创作的主要目标是“做真实的传播”,他不会“刻意把坏事情说成好的事情”,在阿福视频中也有中国普通人分享自己的压力和辛苦,他认为自己没有必要作出评价,只是想展现真实的生活,他关于德国的视频也是如此。
阿福的视频大多非常幽默轻松,但面对对话活动参与者的提问,阿福承认,“我也会有沮丧的时候,视频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不能代表我生活的全部。”不过阿福还是保持着他一如既往的乐观,他多次强调,自己会努力从不同的人身上学习。“真实的生活中值得赞美的地方比值得批评的地方更多。”
“对话阿福”活动现场。 主办方供图
无论是制作视频,还是回答问题,或是看待跨文化交流中针对另一个国家的刻板印象,阿福一直保持有相当乐观的态度。阿福第一本书的标题使用了“老虎岳父”(Tigervater)这个略带刻板印象的词来形容他的中国岳父,他的中文视频标题也不时出现“胖老外”或者“德国小伙”这样的表述。阿福对澎湃新闻表示,书籍的封面像视频标题一样需要吸引人,而且有时也需要一些“刻板印象”。阿福的妻子朱莉萍此前也表示,《阿福拜见老虎岳父》一书中有他们相处的真实故事,也加入了阿福的改编。
阿福还在上述活动上表示,刻板印象有时也有会有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比如中国人可能以为德国人都喝啤酒、吃香肠,来到德国后却会发现有很多素食餐厅;他的父母来中国前以为中国都是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但来到中国后亲眼看到并非如此……阿福不无乐观地表示,有时“惊讶”和“反差”也会帮助人们更了解一个国家。
责任编辑:张无为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