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只遵循“快乐法则”和“个人主义”的爱情可能与爱情相悖。当我们为爱伤心,为爱牺牲,拒绝为爱承诺时,爱也正在消失。
新版《东京爱情故事》中,莉香不追求约定,不渴望占有。/《东爱2020》电影截屏
“不管有多喜爱,都不是占为己有的理由。”因为《东京爱情故事2020》,女主角赤名莉香的“单身式恋爱”火了。
电影中,莉香一边与男主角完治热恋,一边保持抽离的“单身状态”;当更好的工作机会来临,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出国,奔向更好的未来;她不追求约定,不渴望占有。
相比起29年前的旧版《东爱》,莉香不再毫无保留地付出,爱变得谨慎克制,而且随时迎接生活里的其他可能。
“见面时可以腻歪,分开后不相往来。喜欢时能全心投入,分手后潇洒说拜拜。”爱情的余波、震动只有甜蜜,没有痛苦。
单身式恋爱中,“自我”绝不能为任何人臣服。/ 《东爱2020》电影截屏
单身式恋爱,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里年轻人的恋爱常态。这意味着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既要受恋爱的甜蜜,也不放弃单身式的“独立”和“开放”,“自我”绝不能为任何人臣服。
不过,只遵循“快乐法则”和“个人主义”的爱情可能正在反噬爱情,当我们拒绝为爱心痛、为爱牺牲、为爱承诺,爱情也在消亡。
自由,单身式恋爱的特色招牌
你还相信“为爱痴狂”吗?
祝英台为爱殉情、罗密欧为爱自杀、《泰坦尼克号》里的杰克为爱牺牲……就连童话故事里的小美人鱼都要为爱化为泡沫。
“杰克太傻了!”,不少年轻人这样评价电影里以自我牺牲为结局的爱情。/电影《泰坦尼克号》电影截屏
不过,情感专家说过:“真正的爱情不会让你失去自我”,这些关于苦恋、痴恋、狂恋的故事,用今天年轻人的眼光来看,更像是一种非理性的病态表现。
比起疯狂的爱恋,我们更在意的是个人自由和自我价值。在“自由”面前,爱情,也要退让三分。
一个半世纪以前,匈牙利诗人在裴多菲在《自由与爱情》中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一个半世纪以后,自由与和爱情,这组曾经互相冲突的概念,在单身式恋爱中合二为一。
“个人自由”,是指导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法则。/《东爱2020》电影截屏
过去,我们认为占有欲、排他性是爱情的基本属性,嫉妒感是爱情的天然衍生品,因为人类的文明史一再印证了这个观念。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中,奥赛罗误以为妻子爱上了别的男人,在痛苦和妒忌中,他杀死了自己的妻子,随后自刎。爱情里强烈的独占欲使人善妒、狂暴,让恋爱关系成为一个闭环,容不下其他人。
承诺、牺牲、痛苦也曾是爱情的基本属性。恋人的自我意识让位于深爱的另一半,用约定、承诺许给对方一个未来,并在牺牲、奉献和痛苦里认知爱情的真谛。
然而,传统爱情观念里的悲情内核——沉重、壮烈,抑或是迷狂,越来越不符合年轻人对爱情的期待。
爱,一定意味着占有和妒忌吗?/戏剧《奥赛罗》剧照
约定、承诺不再是恋爱关系的必需品,婚姻可有可无,情绪控制变得更为重要,为爱为奴、为爱受苦则是无稽之谈——不就是谈个恋爱嘛,何必那么较真?
法国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思 (Eva Illouz)在《爱,为什么痛》一书中提出了“承诺恐惧症”,相比于捆绑式的恋爱关系,现代人常常害怕承诺,逃避规划,这是因为现代人强调个体自由和主体意识。
人们如同扫雷般地排除着亲密关系中可以预估的束缚和对个人利益产生的威胁。
如今我们对自我价值、快乐体验的强调,意味着“自我”不必再向另一半妥协,以往令我们感动落泪的牺牲、倒贴则像是个“傻憨憨”。于是在抹除了约定、承诺、牺牲之后,恋爱关系变得松散流动,时而亲密,时而疏离。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患有“承诺恐惧症”。/《东爱2020》电影截屏
曾经,不以结婚承诺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今天, “不能给自己自由的生活方式都是耍流氓”,财经博主陈茜在视频中这样评论“单身式恋爱”。
可以爱,但不可以为爱放弃自己、放弃自由。
情感“利己主义” :
单身与恋爱的好处我都要
单身式恋爱中,“个人自由”的另一面是,自我利益最大化和享乐主义至上。“不存在风险,不考量胆识,杜绝疯癫和狂迷”,恋爱只负责生产愉悦感受。
“好的爱情是符合自我利益的爱情”,伊娃·易洛思分析现代社会中,爱情何以趋于理性和计算。
“生活要以快乐为基准,以互惠为原则。”/《北京爱情故事》电视剧截屏
我们为什么在恋爱中这么讲求“互惠”,并且不愿意承受痛苦?
一方面,市场经济的逻辑正在全方位入侵我们的生活, “利己”、“等价交换”等准则让我们的恋爱关系趋于经济化、理性化。
2020年的莉香,在发现完治隐瞒自己私自约会后,转身就和前男友约会,为了弥补心里的落空和失望,她赶紧试探另一个潜在的恋爱机会。
我们学会了用经济模型去指导我们的恋爱关系,大脑中的评估机制时时刻刻计算着“关系平衡”,这种“交换机制”的逻辑已经取代了爱情里不可言说的、超越式的信念。
老版的莉香,对爱情奋不顾身、不求回报。/《东爱》电影截屏
所以新版的莉香,不再用情至深,比起信仰爱情这股神秘力量,她更相信自己。
“不经济”、“不划算”的关系不值得继续,功利主义在恋爱关系里大张旗鼓,恋爱经济学备受追捧。
单身式恋爱,就是这种功利效用最大化的表现——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彼此依恋,向对方“输送养分”;但当我们分开时,互不打扰,各自安好;苗头不对,随时结束。
这意味着那些由爱而生的负面的、不安的、苦痛的情绪随之切断,转而让更优的个人选择,凌驾于两人的共同体之上。我们只取恋爱关系里令人享受、愉悦的部分,舍去痛苦、煎熬、付出和牺牲,让爱情的牵绊降到最低。
情况不对,随时分手。/广告截屏
另一方面,大众心理学也为这种恋爱观念推波助澜。
心理学强调对自住性、自我人格的保护,自主意志神圣不可侵犯——好的爱情是两个独立人格之间的协商、沟通、配合。在心理学的检视下,亲密关系成为一种需要持续分析的研究对象,爱情自带的神圣光环由此凋落。
它教我们如何避免痛苦这种“不健康”的个人情绪,以及提升亲密关系的愉悦感。以至于每当负面情绪出现, 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关系是不是病了?对方是不是有什么人格缺陷?要不要结束这段关系?
痛苦,一直是爱情的主要修辞之一。但在现代心理学看来,它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表现。/《扪心自问》电视剧截屏
即使付出,也有一套细化、量化的标准——什么样的情境下、什么程度的付出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样的付出是需要终止的。
心理学在大众生活领域的渗透,和市场经济学相同,造成了恋爱关系无限理想化的趋势。
单身式恋爱,
可能正在终结爱情
在“单身式恋爱”出现之前,我们有“恋爱随缘论”,以及恋爱“三不主义”——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年轻人对恋爱的态度越来越无所谓,爱情需求越来越低。
爱情早已不是年轻人的信仰,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才是。
明明谈恋爱,却过得像个单身。/网络释义
单身式恋爱,不过又是年轻人恋爱降级的一个缩影。
生活重压下,爱情苟延残喘。微信上置顶、秒回的是工作群,公共场合很少互动,另一半仿佛并不存在,并随时做好了分手的准备。在恋爱上,年轻人过早地看透了世事——物来顺应,既往不恋。
生活选择增多、空间流动性变大、工作不稳定性升高,生活全方位的不安定感都对“耗时耗力”的恋爱产生着威胁。年轻人目睹了离婚率的走高、婚姻持续时间的缩短,以及亲密关系的脆弱,所以对稳定的亲密关系愈发地不信任。
单身式恋爱即为这种不安全感的副产品——“恋爱不如工作,因为工作不会负你,付出就有回报。”
与其信任爱情,不如信任工作。/《上海女子图鉴》电视剧截屏
不过,我们真的能通过单身式恋爱的生活方式去处理爱情和个人生活之间的矛盾吗?恋爱与单身,作为情感状态光谱上的两个极端真的能够不断趋近、逐渐融合吗?
单身式恋爱强调我们要把恋爱和个人生活分得“门清”,需要“情况不妙,拔腿就撤”。然而这种理想化的状况并不符合我们心理状态的连续性:
我早晨见过他,下午就可以不想起他吗?她伤害了我,所以我可以转而求助于其他关系,免受她对我情绪的影响吗?
单身式恋爱里的“无情”,是因为我们把“自我价值”放于绝对优先的位置,以避免另一半对自己的负面影响,从而阻绝一切消极情绪。
避免痛苦、逃避付出,是因为我们想要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恋爱关系。/《寂寞芳心》电影截屏
然而,当我们想要在恋爱中避免痛苦、最大化一段关系的效用,爱情还能保持完满的体验吗?
歌德曾说:“世上最纯粹的幸福无不包含着痛苦的预感”。而痛苦曾经作为一种抵达真相、本真存在的途径,显然被我们不断地从文化中给剔除了。
当痛苦被“断舍离”,恋爱也就失去了它本有的超越性。
“利”与“不利”成了我们探讨爱情的准则。/《神探夏洛克》 电影截屏
在爱情中,只有全情投入、抹除绝对的“自我”,我们才有可能从另一半的视角体验世界,从差异中感受生命。爱情所产生的“自愿的忘我和自我牺牲”,正是帮助我们认识自我、回归自我的必经之路。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将爱情中的这种获得描述为“他者的馈赠”。
但如今,我们深陷于“自我”,只追求关系中的“舒适”,我们拒绝共同承担,也拒绝接受任何不利于自己的后果。世界成为一个“自我”的倒影,看不到自己之外的世界。
老版《东爱》中,莉香一直想去完治的家乡,了解他的成长。/《东爱》电影截屏
29年前的莉香,比今天的莉香更懂爱情,也更能看到她之外的广阔世界。
在爱情经济学、理性恋爱心理学、个人主义独霸天下的今天,诗歌《致橡树》中那句真切的“我愿与你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变得无比奢侈。
风险最小化的单身恋爱关系,看似让我们在爱情中变得更独立更自由了,但这种绝对的自由、零羁绊反过来侵蚀了爱情最迷人的部分,我们没有能力感受痛苦,也没有能力再感受狂喜。
爱情中的痛苦,教我们容纳生命中“陌生的东西”。/《呼啸山庄》电影截屏
恋爱关系不应该被置换成“自我实现”,舒适感也不是它所追求的首要目标——当我们失去了为爱痛苦、为爱承诺的能力,爱情自身的基石也被动摇了。
当代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在《爱情颂》中写道:“今天,人人追求自身的利益已成为普遍的信念。然而,爱情是一个反例。”
那么,就别让个人主义至上的单身式恋爱成为我们的终极追求。
参考资料:
[1] 源千代|现代爱情,一种现代性的痛苦(豆瓣书评)
[2] 伊娃·易洛思 | 爱,为什么痛
[3] 韩炳哲 | 爱欲之死
[4] 李银河微信公众号 | 李银河:爱是否具有排他性?论多边恋
[5] 影视碎碎念 | 2020年的东京,还存在美好的爱情故事吗?
[6] 万达电影 | 这个时代,已不再有赤名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