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杂志最近在南京举行的“2020年517世界通信和信息社会日纪念大会”和互联新建性学术论坛在南京举行。除南京邮电大学主会场外,全国信息通信技术(ICT)领域的300多名专家学者聚集在云端,围绕着“5G助推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和新基础设施”。
实现工业4.0愿景 智能基础设施是关键
“未来在智能制造中,对产品制造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时,6G支持的将不是以人为主,而是以产品为主的人与机器的资源交互。”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Fellow马建国说,根据《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实施建议》所述,第四次工业革命所要实现的愿景是“人、机器和资源在同一个社交网络里自然地相互交流”。
他进一步畅想道:“也就是说,将来我们有可能看到这样一个微信群,这个群里不仅有人,还有机器、资源和服务等,群主可能就是一个产品、一个服务甚至一个事件。比如我们共度国际电信日进行交流,当通信技术发展到7G的时候,这个事件本身就可以根据我们的需求构建一个群,它主动邀请来自不同的地方的不同的人,包括协调摄像头、语音测评、会场规划等……”
这些畅想听上去十分神奇,实现它们需要智能基础设施的支撑。
“新一代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当是面向智能化生产服务需求的一种基础设施,它必须是全新的、颠覆性的。”中国通信学会物联网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主任、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研究院院长朱洪波说,现在正处于从工业3.0向工业4.0转移、从信息化时代向智能化时代转移的时期,对于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智能化生产服务的要求,现有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难以做到,基础设施的功能需要从信息化时代的信息传输转变成智能化时代的智能服务。“要进行全新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在原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朱洪波认为,未来的通信技术应该是智能通信。“关于智能通信,有两类概念,第一类是让信息网络自身智能化,第二类是面向智能化服务生产需求的信息网络。第二类是全新的概念,不是现有的网络可以支撑的,它是一个全新的网络。”
《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提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核心就是智能基础设施,马建国将其总结为“物和事件的社交媒体”“移动性增强智能”“智能感知”“智能系统网络”四部分。他认为,智能制造的成败,主要就看智能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在于对“五化”(信息化、网络化、无线化、实时化、视频化)的研究。“目前,多源数据的融合,很多网络形成的异构网络,通过实时性的实现来满足运动中的资源获取等,都是我们面临的技术挑战。”
新基建的核心是“连接” 对网络技术提出新要求
“新基建和传统基建的核心都是‘连接’。但是传统基建是通过铁路火车、公路汽车、机场飞机实现两地之间的物理连接;而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新基建,其连接是在一个逻辑层面上,通过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一些手段来实现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全面的连接。”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副总工田野说,比如工业互联网连接的是工厂与工厂产业链上下游,大数据中心连接的是各个数据的产生方之间的数据和数据的互联互通等。
实现连接靠网络,互联赋能新基建。田野拿工业互联网举例,要想实现全要素和全产业链的连接,中间靠的是各种网络技术,包括工厂内网、外网,甚至卫星网络等技术。
“在工业3.0即信息化时代,现有的网络是把人作为连接和服务的对象;而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网络的连接对象发生了变化,连接和服务的对象从人扩大到人和物了。”朱洪波说,5G的20%用于人与人的通信,80%用于物联网,用于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也就是说当所有非人的终端被网络连接以后,被连接的对象是非智能的,这对网络技术提出了新要求——万物互联应当实现按需接入、按需互联。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万物互联的一个时代,工业互联网是其中一个重要基石。”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副总工田野认为,虽然工业互联网是美国于2012年率先提出的概念,全球各个国家也都在针对工业4.0进行相关布局和技术创新,但是截止到目前整个格局尚未形成,中国应该抓住这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机遇。
“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智能化,其最核心的骨干学科是物联网工程,最核心的战略性产业是IC(集成电路)与AI(人工智能)。”马建国认为,使智能制造落地中国,工业4.0就有可能盛于中国。
新基建风口下 未来产业如何创造价值
工业4.0的特点是信息共享,对应着开放的数据共享型经济。在这个时代,未来的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现在大力推进新基建建设,实际上是为未来的产业发展做技术铺垫。”朱洪波说,尽管未来的产业如何发展就目前而言尚需进一步探索,但首先得把技术基础——新基建铺垫好。如目前关于5G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并不是为了满足当下生产服务需求的,5G只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它是为了未来。而在新基建里,会有各种各样的关键核心技术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比如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未来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去解决智能化生产服务的问题。
朱洪波认为,信息网络作为基础设施,其本身并不能带来多大利润价值,但是国家和社会可以通过对基础设施的使用来创造出较大的边缘价值。“新基建背景下的市场不同于现有市场,同样,未来的消费也不似当前消费,目前是‘跟踪市场满足消费’,但在未来,是要‘创建市场引领消费’。市场自我创建新需求,推出新产品引导消费者,这是未来的消费方式。因此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产业界,都要考虑到未来的趋势,不停地研发和推出新需求和新产品,这对未来的企业来说是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
对于现阶段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朱洪波认为,最紧迫的两大任务是顶层设计和人才培育。“拿物联网来说,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物联网’所蕴含的真正战略意图,目前业内可能更加集中于支离破碎的技术研发,如传感器、大数据、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技术,这些当然也很重要,但这只是整个物联网和工业4.0时代的一个局部。我们需要有一个顶层的系统性战略设计和规划。”
此外,要培养一批智能化的人才。人是第一生产力,朱洪波说,在互联网时代,把人管好了就似乎管理好了一切,可是在物联网的时代,当网络连接对象包含世界万物的时候,仅仅把人管好还不行,因为整个社会的形态都在发生着变化,其管理方式和管理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对人才的培养需要全方位、综合地进行,这是一个贯穿了第一线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应用型人才等各种人才的培育过程。
交汇点记者 蔡姝雯 实习生 钱霜霜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