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7年(北宋政纲2年,南宋建炎元年,金川会5年。)靖江动乱发生后,宋徽宗赵吉、宋真宗赵条等人因北宋都城沦陷而被金朝横扫,北宋政权至今垮台。
宋高宗赵构在众臣的拥护下于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承袭帝位,之后将国都迁往临安,史谓:南宋。南宋王朝自(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一共产生了九位皇帝,历时152年。
以上所述关于南宋这段不可磨灭的历史痕迹,地球人都知道。
但本文所要阐述的核心却是南宋政权统治时期萌生的一种政治现象"权相"。
权相如何解释?
"权相"一词不难理解,其意是指僭越超过职能权利范围权限的一任宰相,它逾越于当朝帝王之上,变成古代历史时期中央政权里最高的隐形统治者。
"权相"当权时大肆培养鹰犬、朝野广布党羽、打击对手、排斥异己,节制台谏,支配言路,瞒上欺下,独揽朝权、一手遮天。
众所周知,南宋政权自"靖康之耻"后先后诞生了四大独揽大权的宰相。
第一位是权倾朝野、向金朝履行割地赔款、称臣纳贡,又陷害一代名将岳飞的权相秦桧;
第二位是极力拥护赵扩继承帝位、追谥岳飞为鄂王,消除秦桧官职,一手策划了"庆元党禁"和极力主张"开禧北伐"的权相韩侂冑;
第三位是活跃于宋宁宗﹑宋理宗时期烜赫一时的,史称"四木三凶"(四木是薛极、胡榘﹑聂子述﹑赵汝述,三凶是李知孝、梁成大﹑莫泽)与之同流合污的权相史弥远;
第四位是宋度宗时期六日上朝一次、推行公田法、谎报军情、卖国求和的权相贾似道。
一代奸相秦桧活跃于宋高宗即位时期;
短命权相韩侂胄呈现于宋宁宗执政初期阶段;
隐形权相史弥远跨越宋宁宗与宋理宗政权更迭时期;
误国权相贾似道横跨宋理宗与宋度宗统治阶段。
也就是说,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等四位臭名昭著的奸相专权独揽的时间若是加在一起来计算的话有七十多年,而南宋王朝自建国到灭亡有152年的历史,这就意味着南宋王朝近二分之一的时间是由这四位权相统治的。
权相专政是南宋封建政权统治时期一个极具特色的政治体系
果儿本文将集中分解宋理宗执政的历史时期,以一代权相史弥远为例,针对宋王朝历史时期萌发的特有产物"权相"的政治因素和起到的负面作用略加阐述。
史弥远大包大揽南宋朝政的特点,用儒家的说法就是"既专且久,究极精微"。
究其根本原因,一是史弥远更擅长挟势弄权;二是源于南宋政权轨制的演化与积习难改的弊病所致。
因为,这一点可以说是南宋时期发生"权相"僭越皇帝之上的一个主要前提。
“先人一步的秘诀就是即刻启程。”《马克吐温》
人尽皆知,自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赵宋王朝之后,宋王朝的宰相的职权就经历了一次深层次的变革与洗礼。
因为,宋朝建国之初就汲取了唐朝末年至五代战乱所引发的一系列血淋淋的历史教训,为了预防地方权贵、当朝谋臣、戍边武将、太监、后宫或外戚干政等事件的发生,分别制定了一连串的均权方案与中央集权的预防性措施。
直白地说就是强行分离宰相的权利,加强和稳固皇帝的统治权,才是制定这些制衡方案与防患措施的重点。
虽说,一系列的轨制改革方案确实贴近于宋朝初建时期社会的安定与政权的平稳过渡。
可是,有些措施不乏是枉矫过激,比如说,宋朝的基本国策"重文抑武"之举就是不可取,毕竟与宋比邻的可是一群虎豹豺狼之师。
变则通,通则久。无论是穷是弱,只有审时度势,也就有了抢先占据主动形式的可能。
虽然,宋朝建国前期宰相的权利遭到了减弱。但是,自宋真宗赵恒执政之后,宰相的权利慢慢获得了增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利反倒是遭遇了一定的局限性。
从因循宋朝政权天下太平的宗旨来看,以宰相为主的文人一派竭力于构建一套系统完美、逻辑精密的封建政权统治体系,作为必要的条件令帝王遵循这种轨制立身行事,不可任意打破这种制度。这等于说就是一套弥漫着玩弄权术以谋取私利的政客思维套路。
妇幼皆知,自"陈桥兵变"后周恭帝让皇位于赵匡胤,宋朝建国,到宋太宗赵光义南征北战、消灭北汉、终结了五代十国军阀割据的形式统一了全国、再到宋真宗赵恒时期历经了"咸平之治"、"澶渊之盟"后,北宋王朝建立了一套规格较高的中央集权体系。
可以说,宋朝确立了由宰相负责民间社会政务、枢密院负责军政要务、三司使负责管理八方(盐铁、度支、户部)财政收支的这样一个三部鼎立的制衡布局。
但宋朝建国初始一直到南宋灭亡,宰相权利从兵权驾驭、节制财权、掌控司法,逐渐经历了从削弱到集权的一个历史演化进程。
也就是说,由强变弱、再由弱变强的过程,本身就有着一种历史的客观必然规律。
事实证明,宰相职权的削弱则不便于驾驭兵权、戍守边防、驱退藩国侵犯之敌,不便于提升中央集权的办公作用,不便于"重文抑武"国策下的知识分子们的齐心协力,因而,宰相的职权又一次得到了日渐增强的势头。
为何这么说呢?
那是,因为南宋初期阶段和中期阶段,为了共同抵御金朝侵略者的必要,宰相的权利获得了强化,但是南宋最高统治者也就是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利还在,皇权依旧是南宋朝廷的最高首脑,而不是一个形同虚设的名号。
可是,南宋政权过渡到了宋宁宗赵扩、宋理宗赵昀、宋度宗赵禥分别执政的阶段,宰相的职权的变化就只能用"扭转乾坤"来加以形容了。
俗语说,将相无能累死三军,更别说一国之君了。作为政权最高统治者只想着吃喝玩乐、骄奢淫逸、昏庸无道、荒于勤政。
同时,因为制约宰相权利的监察机构受到摧残,从而,致使宰相的权力得到了极速的膨胀与扩张。
最后,以至于,最终的决策权从皇帝转移到了权臣手上。
更为搞笑的是,通过操纵权柄利先后愚弄皇帝而牢牢掌握朝廷最终裁决权的历届宰辅,皆是祸国殃民的奸相。
宋则南渡以后,孝宗欲有为而不克,……非其主之狂惑如唐僖、懿比也,唯其当国大臣擅执魁柄者,以奸相倾而还以相嗣,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蹑迹以相剥,繇辨及肤,而未尝有一思效于国者闲之也。……
夫然,则取史弥远而等之三凶,未可也。且取韩、贾二竖而等之秦桧,抑未可也。……
秦桧者,其机深,其力鸷,其情不可测,其愿欲日进而无所讫止。……
韩侂胄、贾似道狭邪之小人耳。
托宫闱之宠,乘闲以窃权,心计所营,不出于纳贿、渔色、骄蹇、嬉游之中。
上不知有国之濒危,下不知有身之不保。其挑衅开边、重敛虐民者,皆非其本志,献谀之夫为之从臾,以分徼幸之荣利,彼亦惛焉罔觉,姑且以之为戏。
则抑杨国忠、王黼之俦,而固不如桧之阴惨也。然以之而亡人之国有余矣。《宋论.卷13》
通过这段宋史描述,我们可以客观地看出,南宋朝廷鱼贯而出的奸臣并非是一个历史阶段的巧合,它应该是因某种不特定因素所引发出的一种现象。
宰相职权获得增强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军政大权集于一人,宰相兼任枢密使。
对北宋历史熟知的人都知道,赵宋政权在建国之后为了防止权力过于集中,特别推行了军民分治的制度。
宰相负责民事政务、枢密使负责国防要务的职能分治,彼此制衡。
前面说过了,宰相和枢密使各自的职能不同,独立而制、各自为政,这套管理体系严重阻碍了军事指挥的效率。
所以,南宋政权为了适应战场形势的需要,因此在发生蕃族侵宋战争时,就将宰相和枢密使的职权集于一人了。
毕竟,南宋政权自建立至灭亡,宋、金、蒙、夏之间是金戈铁骑,烽火四起,兵连祸结,这就必然要构建协调统一的指挥系统,高度集中领导驾驭的权力。
南宋开国皇帝赵构统治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一职,时而兼,时而罢。南宋第二位皇帝孝宗赵昚执政后,宰相与枢密使职能合一现象已成为一种制度。
宰相和枢密使职权二合一等于是宋朝宰辅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它集军、政、财、言、谏等权柄于一人。
"权相"也就水到渠成地达到擅权专政的目的了,这基本来说才是主要的因素。
第二个特点、宰辅集团操纵了宋王朝的监察系统"台谏"
宋朝自建国初始,在原唐代御史台和五代时期谏院的基础上加以整合,将唐朝御史台和五代谏院的职能合二为一构建了赵宋王朝的首个舆论监察监督编制。
其目的,就是为了有效监督或纠正宋朝上至皇帝、下至百官,还有负责收集民间舆论,为确保宋朝中央政权政务的有效实施,。
公元997年,北宋真宗赵恒承袭帝位之后,就将治理御史台和谏院的工作提上了日程,促使台谏监督体制步入了有利于北宋朝廷的轨道。
关于宋代台谏合一的形成原因与特点,果儿后期再论。
御史台,古代时期的官方机构名称,历朝历代都是中央统治政权里级别最高的监察组织,东汉时期始置。
北宋时期,御史台虽略加变更,但也是隶属于中央政权之一的监察部门。
御史大夫为正、御史中丞为副,机构下辖台院、殿院和察院,侍御史为台院主管,殿中侍御史为殿院主管,监察御史为察院主管。
"御史台肃正纲纪,纠劾不法,自朝廷至于州县,由宰相及于百官,不守典法,皆合弹奏。"《宋朝诸臣奏议.卷57》
同样,北宋时期的谏院也是隶属于中央政权之一的监察组织。谏院的挂名官衔是左、右散骑常侍,谏院的实际运转却是在左、右谏议大夫的领导下开展。
因为,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等隶属于门下省管理;而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司谏、右正言却是隶属于中书省。
"谏官职在拾遗补缺,凡朝廷缺失,悉许论奏,则自宰臣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任非其人,事有失当,皆得课正。"《宋会要辑稿.职官》
这就是说,台谏监察组织拥有督查、司法、参政等诸项工作职能。
再看史籍《宋朝诸臣奏议》、《宋会要辑稿》的记载,我们则可以从中获悉,宋朝台谏监察院督查的目标与范畴极广,对上可监察当朝首辅大臣、对下可督查诸州府路之百官。
这就是说,北宋朝廷上至中央政权下至各州府县军政机构,都是它的监控督查的对象。
非但如此,北宋皇权与皇家成员按照监察条例而言,也在谏官的监察范围之内。
台谏监察机构对各项职务犯罪具备弹劾检举的职责,本着履行风闻弹事、具实以闻、单独进谏等纲领。
宋朝自建国之初,本着防微杜渐的角度而言,极力提倡台谏监察机构要勇于纠正歪风邪气,要"志正则众邪不生,心静则众事不躁",要敢于和违法分子和贪腐官吏作斗争,不趋权贵,不畏强权,闻风即可奏谏,真正奉行台谏院所肩负的监察弹劾之使命。
因而说,正是台谏院监察机构职责重大,所以,赵宋政权每一届执政者都非常关注台谏院监察官员的遴荐、升迁。
于是,宋朝统治者在汲取了前朝,如秦国权相赵高、汉朝霍光、梁冀、王莽,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皆因朝廷首辅大臣手中的权力较大而任性恣意任免台谏官员或篡权夺位的教训。
所以,宋朝执政者就取消了宰相对台谏官员的人事任免权,同期也剥夺了权臣举荐台谏官员的权利。
毕竟,若是当朝宰相自己任用或举荐台谏官员,如此一来,台谏官员自然受制于宰相,因此,台谏官员也就不能、更不敢参奏宰相的失职或贪腐。
所以,宋朝统治者设立了宰相不参与台谏官员的任免,就是为了有效地防止宰相举荐自己的心腹或附庸之人,进而操纵监察台谏系统,最终变成宰相个人的工具。
谏官的遴聘,基本来说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由皇帝本人亲自任命,无需御前随侍官员荐引或宰执官员的奏呈,皇帝凭借自己的记忆在当朝官吏之中钦定相宜的人出任台谏官,让台谏监察系统真真实实地变为皇帝的长目飞耳,有效地控制了台谏官与权臣互相串谋在一起结党营私。
第二种、由御前官员推荐,宰执官在进行初试,皇帝本人复试,这个流程类似于殿试,皇帝在偏殿内宣见被选举的对象,凭借自己固定或非固定问答模式针对候选人逐一进行考核,之后自行决定是去是留。
总而言之,宋朝统治政权自建国初始就创立了一套史无前例的官员督查制度。这种监察系统为了维护宋朝政权的良性发展与官员自律、政权稳固、政权法令的实施和有效奉行发挥了极大的效果。
因为,宋朝政权统治时期,台谏官奉行的是一种独立的监察轨制。独立的运作准则,也就意味着台谏官员拥有一套依据法令而实行独立的监察弹劾权力,不在受制于其它部门或权官的干预。
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台谏系统的独立监察权往往遭受到一些客观外因素的阻扰,监察官员衔命奏呈的情况也频繁屡次出现。
尤其是当朝宰辅集团专权擅政的时期,权相依旧可以荐引,甚至不通过皇帝而自行遴聘、任免台谏官吏。
所以,执掌监察系统的台谏官员弹劾事宜已无独立原则可言。权相一旦掌握了言道,朝堂之上就没有了公正的言论,舆情也就自然向一个方向倾斜,迫使监察轨制遗失了其原有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转化成为了宰相的私有部门,致使黑白混淆,忠邪不分,政权腐败。
"权臣所用台谏必其私人。约言已坚,而后出命,其所弹击,悉承风旨。"《历代名臣奏议》
负责言路的监察系统一旦变成了权相的私有物产。那么,台谏官首先要保护的自然是宰相的利益,因而,皇帝反会遭到钳制,不能够大有作为。
站在当下的角度来看,从北宋政权末期的一代奸相蔡京开始、至南宋时期的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等人能相继而至独揽朝政大权。
究其原因,他们之所以能够擅权乱政,皆与台谏系统有着某种唇齿相依的联系。
无论北宋或是南宋,负责监察系统的台谏官吏虽说仅仅是肩负着向皇帝进谏或评议朝政之职。
然则,在某种特定的因素下,台谏官在关于大臣职务上的任免、增强权势地位、攻击政敌力量时,其具备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因而说,两宋政权时期的当朝权贵自蔡京、秦桧、韩侂冑、再到史弥远、贾似道等人皆是殚思极虑地想操纵言官之位,为自己制造有力的舆论。
因为,驾驭了谏官才能更好地为擅权专政奠定基础。
权相操纵谏官的手段
其一、掌握监察系统官员的任免之权,这种手段是宋朝时期宰辅集团操纵台谏官吏的主要手段之一。
比如说:权相史弥远针对监察谏官的铨选无外乎是缔结酒肉同盟的关系,然后拜官授职。
史载:"凡除台谏,必先期请见,饷以酒肴。"
其二、臣属依附者优先考虑,北辕适楚者不是降职就是放逐,对于效忠臣属者又对其承诺加官进爵,以此达到谏官变成权臣的党徒。
为什么宰辅集团费尽心机地想控制谏官呢?
因为,控制了监察谏官系统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操纵舆论,以此达到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那么,南宋时期权相群体利用监察谏官的措施都有哪些呢?
首先、权相利用监察谏官可以起到党同伐异的目的,将不利于自己的政敌摒除于决策圈以外,以消释肘腋之患。
其次、权相运用谏官攻击对手。比如说:权相史弥远借用谏官攻击政敌的方式就特别卑鄙下作、刁滑奸诈。
史弥远一贯不与对手针锋相对,而是让负责监察之职的谏官另寻罪状对政敌进行丑化攻击,进而让对手遭遇贬职或流放。
举例来说:史弥远就针对衡州运判胡梦显等人因为牵扯济王赵竑“霅川之变”被贬职而流放象州,兵部郎中的魏了翁为其送行,也遭到史弥远的党徒谏官李知孝的攻击。
史载:"翁首倡异论,犹外示优容。"
但是,史弥远害怕激起公愤,所以对"魏了翁"采取了迂回流放之策,采用明升暗降之策,先是提升"魏了翁"为工部侍郎,很快又授意谏官朱端常罗列了"魏了翁"的罪状对其进行了降职流放。
"欺世盗名,朋邪谤国,诏降三官,靖州居住。"《宋史.卷437》
再次、运用监察谏官能达到掩人耳目、欺上瞒下的作用。因为,权相一旦操纵了谏官,就等于是拥有了耳目喉舌,再假借台谏舆论,去箝制皇帝,进而获取到某种程度的好处。
另外、权相借用监察系统的谏官,暴戾恣睢、专横跋扈。史弥远在朝为相期间,台谏官所弹劾之事皆有相府全权负责。
"尺简往复,先缴全稿,是则听之,否则易之。" 《宋史.卷422》
最后、正如宋代监察制度书中所述。台谏官可以说是彻底变成了权相的鹰犬。台谏官非但起到替皇帝督查宰相集团与朝中官员的职责,反而受到权相势力威逼利诱后成了钳制、左右南宋统治者的帮凶。
"台谏职在为天子耳目,以弹劾宰相之非才。而台谏非人,至以公朝之执法,为私门之吠犬,使天子不得有为,而一惟宰相之私。"《宋史.理宗传》
这就是说,宰辅集团有任免台谏官员的权利,台谏官员自然也就成为了权相一党的党羽,作为权相党徒的谏官不可能弹劾自己的官场贵人,这也就直接助推了权相的独裁专政之势,严重地摧残了南宋统治政权。
所以说,南宋时期的宰辅集团一旦操纵了台谏系统,台谏官和权相自然是朋比为奸、猫鼠同眠,为权贵所控制,打击政敌,架空皇权,令政权毗邻危殆的地步。
综上所述,南宋政权时期的"权相政治"局面的形成并非巧合,这种现象既有外部局势所致而需要巩固南宋王朝中央集权的需求,也有宰相身兼枢密使一职的客观因素,从而让宰相身兼军政事务等职权集于于一身,使宰相独揽朝政大权有了合法合理的前提,这也是导致宰相擅权的一个主要原因。
再补充一点,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不可忽略,南宋统治者领导艺术的薄弱也是导致权相擅政专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古代历史时期,统治者的驾驭艺术往往也是起到政权稳固或奸臣当道的重要原因。
引用史弥远擅权时期来说,其就是利用了宋宁宗赵扩的昏庸无道一跃而起成为了权倾朝野的隐形皇帝。
史弥远和南宋宁宗恭圣仁烈皇后朋比为奸,后宫与相府内外勾结,构成了一道铜墙铁壁般的利益联盟体。
宋宁宗赵扩亡后,史弥远与后宫沆瀣一气,篡改即位诏书废黜济王赵竑,将既没有靠山有没有背景的宋理宗赵昀一手扶上了皇位。
史弥远和刘皇后很清楚,宋理宗赵昀的统治地位能否坐稳坐久皆有史弥远的说了算,弱小的宋理宗与势力庞大的宰辅集团相对比,以宋理宗为代表的的皇权绝对是处于非常弱势的角色。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南宋权臣史弥远就是一个僭越之徒,他实际上就是一个没有皇帝之名的"隐形皇帝"。
"权相政治"就是封建统治时期由僭越之徒为了一己之私而窃取权力的人,必然会遭到正义的对抗,人民的敌对和历史的颠覆。
所以,古往今来所说的权相或奸臣自然就是说类似于史弥远这种类型的人物,权奸给所在的政权和人民造成了非常惨重危急的后果,所以一直遭受千秋万代的深恶痛疾和鄙弃。
关于本文,果儿先后穿梭于两所大学的图书馆和市图书馆,查阅和借读史书古籍十余册,共历时六天撰写本篇文章。原创不易,感谢关注,谢谢转发。赵刘果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