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光网北京11月26日消息(记者董睿李登班奇白俊峰)据中央广播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56年前,
如今,陆军第71集团军“王杰班”战士继承老班长遗志,践行“两不怕”精神,攻坚克难,在转型大考中成为能打胜仗的“尖刀班”。中国之声系列报道《追寻》,26日推出《为民赴汤火,壮志代代传》,为您讲述永不过时的王杰精神。
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王杰生前所在连通信技师王大毛,三级军士长,曾担任“王杰班”第31任班长。他精通操作7种履带装备和10余种武器,被官兵称为“全能班长”。王大毛清楚地记得,自己刚到部队时,学的第一首歌是《王杰的枪我们扛》,看的第一本书是《王杰日记故事选》,上的第一堂课是“弘扬‘两不怕’精神,当好王杰传人”。
王大毛说:“这是我们每名新兵的必修课。从刚来到部队开始,王杰精神就在我们心里扎根,无论以后遇到什么困难,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
王杰,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营地雷爆破连五班班长。他出生在山东金乡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中学一毕业,他就参军入伍。
1965年7月,王杰在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帮助民兵地雷班进行埋排雷和爆破训练时,拉火管意外自燃,危急关头,王杰扑向即将引爆的炸药包,保护了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民武装干部。
“当时老班长是扑上去的,左胸的胸口炸了个大窟窿,在老班长牺牲的爆炸点,周围的土里面都是血和骨头渣子。”王大毛说。
王杰牺牲后,留下的352篇十万多字的日记,记录着他在部队成长的心路历程。他在日记里写道:“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1965年11月27日,国防部命名王杰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王杰用生命谱写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在一代代华夏儿女中传承。
“王杰”
“到!”
在王杰生前所在连队,每天晚点名时,呼点的第一个名字永远是“王杰”。走进“王杰班”,王杰生前的床铺依然保持着原样。50多年来,历任“王杰班”班长每天晚上都要把老班长的被子打开,清晨再把被子工工整整叠好。这是纪念,是景仰,也是传承,是激励。
“时刻提醒自己是‘王杰班’的一员,是王杰传人,就感觉老班长始终和我们生活战斗在一起,老班长时时刻刻在看着我们,时刻提醒大家不能懈怠,不能忘记我们是王杰传人。”
2017年4月,随着军队编制体制调整改革,“王杰班”由工兵班转岗成为装甲步兵班,从作战保障专业变成主战专业。面对转型挑战,“王杰班”立下三个“铁规矩”:训练时间一秒不能少,规定内容一个不能落,训练强度一点不能降。
王大毛说:“变的是我们的岗位,不变的是我们灵魂。我们经常说,心中装着‘两不怕’,走到哪里都不怕。我们遇到再多的困难,再多的压力,有这个作为支撑,就都不算事了。”
2018年一整年,“王杰班”野外驻训时间超过280天,平均每天训练超过10小时。如今,全班全员熟练掌握11种打击武器,真正实现“一专多能”。
“‘王杰班’9人能够做到任意减员至7人不影响战斗,减员至5人能继续战斗,减员至2人能坚持战斗,具备随时上战场打胜仗的能力。”王大毛说。
“王杰班”的官兵们,奋力做着新时代的人民子弟兵,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书写着火热的青春篇章。第71集团军某旅副政委巴红升说:“无论什么时候,王杰精神始终是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我们要始终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随时做好上战场的准备,以过硬的打仗本领和顽强的战斗作风,坚决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为革命,永远跟着党……”
56年过去,王杰精神就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在王杰生前所在部队驻地江苏徐州、王杰的家乡山东金乡,“王杰中学”“王杰派出所”“王杰广场”“王杰纪念馆”等单位、场所已有近百个。王杰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激励着更多的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阔步向前。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白俊峰。第71集团军某旅“王杰事迹陈列馆”里,王杰扑向炸药包的雕塑,无畏的身姿、坚毅的眼神,撼动着来访的人们。在“王杰班”采访的时候,我能感受到那股子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昂扬劲头。不论是陆军比武,还是抗洪抢险,“王杰班”的旗帜所在之处,就是固若金汤的精神高地。
王杰牺牲了,王杰还活着。“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