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有效
景山的西大门一座,被称为孙桥镇,桥香。
地处鄂中,是一方神奇的热土,诱人的胜地。这样赞她,不仅因为一是独特的大米一一明清两朝的贡米一一国宝桥米产地,二是共和国开国元首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一一人中女杰张文秋的故乡,还因为演绎至今的大宗大宗的“上门婿”这一汉族生活地域绝无仅有的靓丽家庭景观,独特婚姻文化,它展现了人口繁衍的自然,提供了性别比例的平衡,营造了家庭社会的和谐,促进了共和国一隅一一美好桥乡的幸福。上门婿也称入赘,是对人类普遍存在的“男婚女嫁”的婚姻习俗的美好转变。即是别具一格的“女婚男嫁”:女子留家,招夫进门,组建幸福家庭,生儿育女,侍奉女方双亲。
孙桥全镇8800多对夫妻中,上门婿竟然占了七成以上。
孙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地是孙桥街。旧时,俗称为“徐半街”的徐氏家族,2012 年重修族谱,谱名《徐氏东来》,谱上明白记载着,历时 200余年,传承10 余代,至今已是 74 户,纯属由徐氏男子一脉相承,祖祖辈辈娶进他姓女子成家的,只剩下7户。这就是说,两个多世纪的繁衍生息,传祖接宗十余代,徐氏家族的上门婿及其后裔之户,竟然占了九成以上。
北离孙桥街不足200米的大董湾自然村,50余户,200余人,昔日为陈董两大姓的居住村,互不通婚。在上门婿的演绎中,子女既可父姓,也可母姓。如今,已多至20余姓:何周潘李董,刘丁蔡姚童,陈王吴邓廖,张杨徐曾熊……
一位上门婿,一对好夫妇,生育的孩子少了,父辈、祖辈的姓氏多了,于是,一个孩子的双姓乃至多姓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有个叫“袁雷芳子”的初中生说:“爷爷姓袁,上了雷家的门,生了我爸。爸姓雷,又上张家我妈的门,生了我们姐妹俩。姐姐姓张,我姓雷,还把爷爷的姓也带上。她语气平淡天真,表情自然恬适。有个男生,花名册上竟然是由五个姓氏组成的一个名字:“鄢段徐李王”。
由于历史、地理原因,桥乡地广人稀,物产丰盛,旱涝保收,更有闻名遐迩的桥米,招来了钟祥、天门、应城、仙桃,乃至武汉、四川的上门婿。在“长子归宗”的风土人情里,姓氏越来越多。所谓“长子归宗”是指上门婿所生的子女,第一个孩子同父亲姓。于是,几代上门婿,导致一个家庭多到四、五个姓氏的现象普遍存在。“吃饭一大桌,问姓各是各”的多姓氏现象,不足为奇了。
这种姓氏不断增多的现状,直接淡化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共和国 70 余年里不断洗刷宗族观念派生的消极因素,在桥乡,早就不复存在。上门婿及其子孙,在推贤让能创优的正常氛围里,一样任当地带头人,一样受平等礼遇,一样享美满幸福。
翻开《徐氏东来》族谱,“人物志”一栏中记着:
孙桥街一队多年的生产队长,是应城来的上门婿,改姓徐,人称“大力士”队长,口碑甚好,威望甚高。其长子归宗姓李,现任孙桥镇文化站站长,办事有声有色,出有诗集《沙土路》。五队队长是仙桃来的上门婿,人称“赤脚”队长,草鞋一双,吃苦带头。长子归宗姓刘,长孙亦姓刘,任过本村书记。孙桥原区委书记,一方父母官,自律自爱,两袖清风。熊滩人,入赘徐家,生有四女一男。五个子女全享有高等教育博士、教授不乏其人。其中一女一男归宗姓熊。
从“人民公社”起,到“文革”结束止,历时20余载,原孙桥公社设制7个生产大队,即现在的7个村,其中6个大队的书记,均有上门婿任职。
结力大队的书记,嫡姓邓,工作有声有色,入赘董家,改名换姓。生有两女两男,为教师,当老板,各有事业。其中一女一男归宗姓邓。
万群大队的书记,嫡姓段,曾经是湖北省劳动模范,入赘李家,改名换姓。只生有一女,归宗姓段。段女招夫阮先生,生有两女一男,均大学毕业,既有段姓,亦有阮姓。
孙桥有一本独一无二的民团杂志诗文刊《桥乡风》创办至今已12年了,也是全县乡镇级最早的杂志。有趣的是,杂志从主编到撰稿者,均与上门婿直接相关。
有这样人生诸因素相同的两位,他们同乡(天门人)同年(1940年生)同学(沔师毕业)、同事(孙桥中学教师)同为桥乡上门婿,同样各生育两女一男,既有父姓,也有母姓。且六个子女均大学毕业,各有一份众人称道的如意工作,获得专家、高工等职称的不乏其人。而且这两位上门婿的岳父也是从钟祥等地远道而来的上门婿。
事实说明,远离近亲联姻,远离家乡地联姻,婚姻半径长的伉俪,所生子女的智商往往会高些,至少不低于父母。远道而来的上门婿,在第二故乡一孙桥作出了很好的诠释。
上门婿演绎的形式是多样的。两夫妇只生有一女的,理所当然,招婿上门。一对夫妇生有多子女的,他们宁可将儿子嫁出去,也乐意留女招婿。重男轻女的陋俗被彻底颠覆了。无儿女的夫妇,则“抱女招婿”。就是领养一个别家的女孩,待女孩成年时再将女婿相上门。由于所抱之女是要顶门立户的,亲生父母也乐意送女给人领养。还有更特殊的,独子娶媳,不久身亡。无奈,这家则把媳妇当女儿看待,再招婿上门,以续香火,撑起门户。这样一来,一家连续几代招上门婿的就平常自然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的增多,又一时髦婚姻模式“不接不嫁”出现了,这是接媳与招婿并存,同时奉养双方父母的又一和谐婚姻形式。
上门婿在改变男婚女嫁的主流婚俗的同时,也改变了某些相关的称呼。上门婿,女方父母皆亲密地称其为儿子。上门婿所生的子女,无外公外婆的称呼,改称爷爷奶奶了。那首启蒙儿歌“妈妈的爸爸叫外公,妈妈的妈妈叫外婆”,在这群小孩中不适合而隐消了。
当中国进入计划生育年代,特别是独生子女时期,重男轻女的陋习,认为传宗接代,延续香火,只能由男儿承担的偏见,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夫妻们选择生育怀胎,违法鉴定胎儿性别,就是要避女择男,甚至生育后忍心丢弃女婴。但是,桥乡只须限制生育数量,而不须着意选择胎儿性别,因为这里的人口观念是那样的自然与和谐,圣洁与平衡:传宗接代,延续香火,女子同男子一样,甚至有超过男子的圣命。桥乡乐于有女可招婿,有女可养老,有女可传后,不必丢弃女婴。当年,负责全镇计划生育工作的郝主任,办事扎实而顺利,在全县一举夺得了这枚“计生”金牌。
过年,吃年饭,是全家团团圆圆,热热闹闹,吉庆欢乐的祥和喜事。由上门婿演绎的热闹大团圆,欢喜聚一堂的阖家乐年饭大宴,把桥乡的家庭乐、聚众喜推向了一个极至高潮。那些成家立业后的亲兄弟姐妹,不分嫁出去的或是娶进来的,均互商安排轮流做东,每家吃一顿年饭,有几对,吃几天,直到大年三十圆满结束。这往往是三代同堂聚首,20余口,便成年人一桌,小孩子们一桌,在激情四溢、欢声笑语鼎沸的鞭炮声中,爷爷、奶奶、大伯、二妈、三叔、四婶……叫声清甜。
上门婿多,导致姓氏多,形成不了单一姓氏的家族式村落,不仅淡化了宗族观念的不良束缚,弱化了传统风俗的连锁制约,使得女子地位较高,而且直接导致人口性别比例自然平衡,不需要政府行为的开导和干预。孙桥镇督学办2012年的学生数统计,孙桥初中七、八九年级学生共613名,其中女生有317人,占51.7%。作为抽样统计,这基本上反映了桥乡全镇连续三年出生人口数中,女性所占的百分比。超级黄金数!神奇诱人的桥乡向共和国呈贡的一项人口样板黄金数!
当有识之士惊呼出生人口男多女少,为性别比例失调而频频示警,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时,桥乡这块宝地却是这样的平静、恬适、自然、平衡、和谐、幸福!
桥乡“上门婿”之花是绽放在人口文化中要极力大赞大扬的一朵别样的超级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