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组一年将由100幅英烈画像市退伍军人事务局举办画展活动
每幅肖像画都铭刻着铁血的荣耀
去年9月27日,青岛市退伍军人事务局与青岛早报联手组建了“烈士肖像”公益团队,随着《招募令》的发布,陕西很多画家支持大学教授、专业画家、绘画爱好者和在校大学生,用画笔描绘了英烈的光辉形象。
经过近一年的全力创作,“为烈士画像”公益团队已经完成百幅英烈画像。今年9月,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将举办“为烈士寻亲让忠魂归根”2022年“绘忆英烈”百幅画作大型展示活动。公益团队在这一年当中是如何创作的?期间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观海新闻/青岛早报推出特别报道。烈属怀抱着英烈画像
01 缘起
联手寻亲让忠魂归根
青岛是一座拥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城市,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有23000余名烈士为国捐躯,其中有6000多人是无名烈士。为了赓续红色基因,传承英烈精神,去年9月17日上午,“为烈士寻亲·让忠魂归根”专项活动启动仪式在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山河魂广场隆重举行。我市14家单位建立烈士寻亲联动合作机制,成立烈士寻亲专项活动领导小组和志愿者两支寻亲队伍。仪式上,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布了首批100位寻亲烈士名录。
专项活动分为两个阶段,即日起到今年9月为集中寻亲阶段,今年10月开始转为常态化工作阶段。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机构专门负责专项行动有关工作,定期向全社会发布烈士寻亲信息,接受咨询电话、信件等,广泛宣传发动,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寻找烈士亲属,挖掘烈士事迹。寻亲志愿者队伍由各级组织、党史专家、参战老兵和各界爱心人士组成。青岛早报也加入为烈士寻亲志愿者队伍中。
“绘忆英烈”公益团队在研讨画像创作
02 传承
画张肖像为烈属圆梦
“我二哥门官德的墓终于找到了!我盼了72年呀!”去年9月27日,栖霞市观里镇观里村74岁的门翠萍老人激动万分。门官德是青岛市开展“为烈士寻亲·让忠魂归根”专项活动以来,寻亲成功的第二位烈士。
“我们家里兄弟姊妹5人,我是老小,门官德是我二哥,在1949年牺牲了。”门翠萍讲述了二哥参军的故事,“父亲曾到部队上找过二哥,想让他回家,可二哥说,他手下还有很多士兵,还要继续战斗,不能回家。父母在去世前一直有个夙愿,就是想找到二哥的坟,给他上一炷香。”门翠萍说,“我还想请懂绘画的好心人帮我二哥画张像,我想好好地看看他。”门翠萍先后向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为烈士寻亲专班”和早报记者表达了这个心愿。
去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纪念日。看了电影《长津湖》后,市民杨廷利大妈给早报热线打来电话,“我父亲杨培诺也参加了抗美援朝,1951年牺牲在战场上。我和姐姐也想请人给父亲画张肖像。”杨大妈告诉早报记者,她的父亲杨培诺出生在牟平玉林店公社后杨家庄大队,是村里民兵团的团长,1947年带头报名参军,当时母亲正怀着她。后来,父亲参加了抗美援朝,负责采购军需用品。1951年5月8日,父亲在美军飞机轰炸中牺牲。“我从没见过父亲,母亲在我上初中时去世了。为父亲画张肖像是我和姐姐的最大心愿。”杨廷利大妈告诉记者。在战争年代,很多烈士没有留下影像资料,给追忆和祭扫烈士造成了一定困难。为了弥补烈士没有影像资料的缺憾,同时帮助烈士家属圆梦,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青岛早报决定发起成立“为烈士画像”公益团队。消息刊发后,许多热心市民纷纷报名参与活动,并为活动出谋划策。
03 铭记
美术志愿者“绘忆英烈”
“为英雄亲人圆梦、帮先烈留下画像,是我作为美术人的责任与担当。这更是一次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机会,我想带着我的学生们参与其中,让他们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怀,并把这份情感融汇到作品创作中。”青岛大学美术学院督学、硕士生导师窦凤至带着学生们前来报名。
“我们嘉木美术馆也想加入队伍,后期还可以举办相关展览。”嘉木美术馆馆长薛城说。
“我出生在安徽大别山,老家就是革命老区,从小就有红色情结,后期我将投入更多的情怀来创作。”志愿者黄巍动情地说。黄巍是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油画教研室主任,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了解到“绘忆英烈”活动后,放下手中的创作,迅速组织学院的8位师生,连夜联系专班工作人员,参与到活动中来。
田乐军老师在创作烈士画像
市公安局的专职模拟画像专家崔娟、市生态环境局市北分局高级工艺美术师田乐军、市南区科普油画协会庄桂庆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朱文松、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高杰、山东省创意江湖文化传播公司负责人沈樑以及刘新铭、裴德刚等来自各个行业的美术工作者在看到“绘忆英烈”的“招募令”后,也纷纷放下手中工作,加入到画像队伍中来。如今,这支公益团队成员已经超过80人。
去年12月13日,由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16个部门主办,青岛早报等单位承办的“绘忆英烈”公益活动举行启动仪式,活动现场展示了杨培诺、孙春林、门官德、黄玉芹、李涌等5幅烈士画像。“这次我们通过故事肖像画来呈现红色文化,后期还将举办成果汇展,通过出版图书、拍摄电视短片等,告慰、尊崇、缅怀革命英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也将激励我们坚守初心使命,把为群众办实事推深走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新闻幕后 |
用心与英烈“对话”
青岛大学美术学院督学、硕士生导师窦凤至教授所带领公益团队参与了为烈士画像活动。“我们团队用心与英烈‘对话’,想用画笔描绘出他们的英雄气概。他们的事迹除了用黑白线条来呈现,还可用油画、水彩、水粉甚至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示,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用心描绘。”窦凤至说。
“很多烈士都没有照片,很多人留下的事迹材料也有限,这给画像创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但从另一个层面讲,这也给予了我们更大的创作空间。”青岛大学美术学院马君弟老师介绍,与绘制素描肖像不同,这次他们创作的是带有情节性的半身画像,意在讲述画家心中的英雄故事。
“在这次活动中,我有幸能帮门官德烈士创作画像,完成烈士亲属的心愿。”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画家赵鹏告诉记者,门官德烈士的画像由他和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水彩专业研究生张大蔚共同绘制完成的。“绘制门官德烈士的肖像时,我们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深度还原当年的历史背景、战争场景,包括对当年的军装都进行了研究。”赵鹏说,由于门官德烈士没有留下照片,他们参考烈士亲属的照片完成了烈士的画像。
参照烈属照片创作
“为了画好杨培诺烈士的画像,我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根据杨培诺烈士两个女儿的照片以及她们的描述,花了半个月时间,十易其稿才完成。”中国工艺美协会员、刘新铭老师说。“为英雄画像,就要把英雄的形象与内在精神画出来。因为没有杨培诺烈士的照片,我仔细了解他的事迹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创作了一幅画像。烈属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并提供了杨培诺烈士哥哥和外甥的黑白照片,我参照着这些照片重新创作,十易其稿。”刘新铭说。经过创作,方脸、浓眉、硬朗的杨培诺烈士英雄形象跃然纸上,烈士的两个女儿看了之后很满意。
|新闻延伸 |
记者从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为烈士寻亲专班”了解到,我市先后3次向全社会发布烈士寻亲信息,目前已经为73名烈士寻亲成功。后期,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为烈士寻亲专班”将围绕“六个一”工作纲领,策划一次寻亲成果集中展示活动,建立一个寻亲工作平台,形成一套完整的寻亲工作机制,建立一支寻亲工作队伍,继续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为烈士寻亲,同时欢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努力让更多烈士找到亲人,让忠魂回归故里。想要加入公益团队的市民,可以拨打“为烈士寻亲”热线83862100、82888000报名。(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陈勇 通讯员 刘朋朋 刘建军)
用心搜集信息、反复与家属沟通修改……为烈士画像志愿者讲述创作心路
每一次下笔怀揣无比崇敬
为让烈属清晰地看到亲人往日容貌,心灵得到抚慰,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青岛日报社(集团)联合成立“绘忆英烈”公益团队,绘制英烈画像,讲述英烈事迹,传承红色文化,让英烈精神成为时代印记。
19日下午3时,“绘忆英烈”为烈士画像专题创作现场会在嘉木美术馆崂山分馆举行。面对极少的线索,如何绘制还原英烈形象?幕后又有哪些故事?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现场采访了公益团队的几名爱心志愿者。
01 志愿者窦凤至
师徒齐上阵还原英雄本色
现场会当天,为烈士画像志愿者,青岛大学美术学院督学、硕士生导师窦凤至创作了英雄飞行员王昆的水彩画像。画面上的王昆身穿飞行服英姿勃发,高大威武,背景是硝烟弥漫的天空。
王昆烈士,吉林省舒兰县人。1947年参军入伍,1950年成为空军飞行员。在抗美援朝和国土防空作战中,他先后击落击伤敌机5架,荣立战功6次,并荣获朝鲜二级战士荣誉勋章。
“王昆是我们的英雄飞行员,在抗美援朝空战中,他以劣势装备与优势装备的美国空军老牌飞行员作战,击落、击伤号称世界一流的战斗机,打破了美国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首开‘海空雄鹰团’空战纪录。”窦凤至说,1955年6月27日,国民党4架F-84雷电式轰炸机进犯。在空战中,王昆从2000米高空一直打到距海面70米的距离,最终击中敌机,创造了喷气式战斗机超低空歼敌的奇迹。同年12月13日在福瑶岛空战中,王昆又率领歼击机中队击落敌机1架,创造了首次在大陆上空击落F-86飞机的纪录。1958年10月21日,时任海空雄鹰团副团长的王昆,在福建前线执行飞行战斗任务时以身殉职,时年27岁,安葬在崂山革命烈士陵园。“搏击长空耀千秋,叱咤海天化彩虹。英雄王昆用他年轻的生命,书写了大写的无悔人生。”窦凤至深有感触地说。
“作为从教20多年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为英雄圆梦,帮先烈留下画像,也是我作为美术人的责任与担当。这更是一次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机会,我想带着我的学生们参与其中,让他们感受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革命先烈们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更要感受当下的幸福来之不易,要把这份情感融汇到作品创作中。”窦凤至说。
在画像创作过程中,志愿团队也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因为有的烈士家属只能提供一些模糊的记忆、印象,现存的影像资料很少,寥寥几笔文字记载,亲属模糊的照片,就是为烈士画像的全部线索。
在创作中,志愿者们查阅英烈的事迹,然后用电脑合成大致轮廓,之后再画出草图,定稿后再上色,一般一幅水彩画要花费一周时间才能完成。“我的学生大多是90后,借助参加这次活动,他们可以更好地学习英烈事迹,这对于他们提升自己的绘画素养非常重要。我们这种‘师徒组合’正好可以取长补短,也是一种老少配合,在创作中不断碰撞灵感,彼此都能收获很多。”窦凤至说。
窦凤至的学生许彩华执笔绘制了张克祥烈士的画像。许彩华说,通过查询资料得知,张克祥烈士21岁参军,1951年4月牺牲于朝鲜。“我爷爷也是一名老兵,小时候经常听他讲红色故事。能够参与为烈士画像活动,是我的骄傲。”许彩华说。
02 志愿者崔娟
专业模拟画像师刻英烈忠魂
“画这些人像的时候,仿佛先烈们就在我的眼前。”为烈士画像志愿者,青岛市公安局刑警支队首席模拟画像师、副高级工程师崔娟,是一名身怀模拟画像绝技的女刑警。“真正成为模拟画像高手,不仅要有扎实的素描功底,而且要懂得医学解剖和犯罪心理学知识。”崔娟介绍,犯罪嫌疑人最明显的形象特征、年龄、性别、脸型、五官是画像的“五部曲”,把这5个要素弄清楚,犯罪嫌疑人的形象大致就能浮出水面。
在崔娟看来,她为烈士绘制的画像,可能会跟多数画家、绘画爱好者的作品有所不同。绘画需要临摹或写生,但刑事模拟画像完全是默写,不是默写自己脑海中的形象,而是默写别人脑中的形象,这一形象可能只是一闪而过的影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模拟画像虽是画人,更是画心。“原因在于,作为专业的技术人员,依据的是多层次的资料、多层次的沟通,然后重点对遗传学、解剖学进行系统分析,再结合我自己在刑侦一线20年的经验,科学地绘制系统、多元、多维的画像。”崔娟表示,比起单纯的绘画,她将更多地加入科学、遗传学、解剖学、刑侦学以及实践经验等,绘制得更像一张照片。
为烈士画像公益活动开始之初,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委托,市公安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委派刑警支队刑事画像专家参与此项工作。崔娟本职工作也很忙碌,为了高效精准为烈士绘制好画像,她有时加班完成修改。“我没觉得画像是一项工作,我在用自己的专长帮助烈士、烈属们重新‘见面’,感到无比光荣跟荣幸。”崔娟说。
为了弥补影像资料的不足,崔娟只能通过大量的走访来获取素材。“烈士们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他们有亲人和战友在世,有的老人还记得烈士生前的容貌特征,有的烈士后代在相貌上也会和父辈、祖辈有相似的地方。”烈士们虽然离开了,但总归有留存在世的证明。崔娟力求每幅画像精准无误,做到最大程度还原烈士容貌,“不同时期、不同年代,革命烈士的形象都不一样,比如发型、服饰。我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力求准确,符合每一位革命烈士不同的年代。”她多次修改,不厌其烦,只为烈属一声满意。有名80多岁的烈士家属看到崔娟绘制的画像,不禁老泪纵横,因为她仿佛又看到了自己的老父亲。“这一切都值了。”崔娟说。
接触的烈属越多,崔娟也了解到了更多的烈士故事。崔娟觉得,这些为了保家卫国牺牲自己家庭的英雄,在人世间走了一回,却连一张照片都没能留下,实在遗憾。因此,她每次都饱含着深情为每一位烈士画像,只为给烈士跟烈属一个最满意的交代。“希望能用我的画笔,让更多革命烈士的相貌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缅怀先烈、不忘历史、继往开来、砥砺前行。”截至目前,崔娟已完成10位烈士的画像,这10幅画像不光凝聚着她的辛勤与汗水,同时也圆了这些烈属家庭的重聚梦,抚慰了烈士亲属们的心。
03 志愿者朱文松
反复沟通修改展现先烈风采
“其实画一张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能依靠家属的描述,或是参照家属的长相,过程中困难也比想象的多。”为烈士画像志愿者、青岛致公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朱文松坦言,他在为烈士画像时,不少烈属年事已高,或者只会讲方言,电话、微信沟通都比较难以得到有效信息,“画像完成后,信息传递也有难度,所以我都是反复修改,直到追寻着家属的记忆还原出他们最真实的样子。”
从3月份至今,朱文松已经完成12位烈士的画像。最值得一提的是,朱文松为两位青岛最年轻的“城市英雄”李贵让、王同喜烈士绘制画像。李贵让、王同喜牺牲时均只有16岁,短暂一生有过哪些事迹?朱文松曾四处搜寻资料,还特地跑到平度古岘镇32军建军旧址去寻找他们存在的踪迹。这次为李贵让、王同喜烈士画像,难度颇大。他比对着烈属们的形象,用画笔在纸张上细致描摹,反复打磨眼神、眉梢、鼻梁等细节。画像过程中,朱文松尤其着意画出烈士的英雄气概,“通过他的眼神,通过他的表情。像王同喜的画像,除了一定要‘像’,另一个我加上了自己对他的感受‘英气、稚气、帅气’,最后的成品效果也不错。”
“根据我母亲的回忆,李贵让当时只有16岁,大体相貌为:圆脸、瘦骨面、小眼睛。”朱文松跟李贵让的姐姐李桂英交流时,因对方年事过高,便请李桂英儿子来转达老人印象中的弟弟。“圆脸”和“小眼睛”只是相对偏圆和偏小,“瘦骨面”指容貌比较清瘦,颧骨稍微突出。一处一处抠细节特征,大家陆陆续续交流,每次都持续一个多小时。每提到一点,朱文松就做相应的修改,“我肯定会尽力修改到家属满意为止。”反复修改3次、历时半个月,最终一幅画像栩栩如生地展现了李贵让当年的风采。李桂英看到弟弟画像的照片后不禁湿了眼眶,“就是他,一看就是他。”
“能通过为烈士画像的方式,感受到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和平环境,与烈士完成初心对话,用图像方式记录一段历史。”谈起报名参加志愿活动的原因,朱文松向记者讲述他的故事。2019年5月26日,一个偶然的机缘,朱文松看望并采访了平度市白沙河街道山西村的刘子诰。老人20岁入伍,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战功赫赫,却在复员后扎根乡村,默默无闻数十年。采访的过程中,他被老英雄的奉献精神所深深感动。于是,朱文松跟团队向社会发出了“寻访老英雄倡议书”,愿与社会各界朋友一道进行“画英雄、写英雄、歌唱英雄、为英雄留影存照”的活动,征集民间居住的老红军、老八路及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入伍战士的线索,把“深藏功名,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在部队,保家卫国;到地方,为民造福”的张富清式老英雄及时推出,以“弘扬奉献精神,凝聚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烈属拿到画像,感觉很亲切,于我而言,这也是一种宽慰。”朱文松不禁感慨。他先后采访了62位老英雄,都是88岁至95岁高龄,他跟团队为他们画像、撰写事迹,在2021年6月正式出版。“也可以说画烈士就是种情怀,想想这些烈士,年纪轻轻,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人民,把自己的生命都献了出去。为烈士画像,实实在在去为烈士做一点自己能做的事情,是我们应该做的,这也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朱文松认为,这项工作尽管累一点苦一点,但值得。
04 志愿者孙吉全
把崇敬之情汇聚到一张画像上
在现场,为烈士画像志愿者、中国油画学会会员、即墨区文化馆馆员孙吉全向记者展示了他新近创作的周浩然烈士的水彩画像。孙吉全表示,这次他参与创作了4幅烈士画像,其中最满意的就是周浩然烈士的画像,“周浩然烈士是我的老乡,我从小就熟悉他的事迹,可以说,我把40多年来的崇敬之情,汇聚到一张画像上了。”
画中的周浩然身穿深蓝色的学生装,目光坚毅而自信地正视着前方,手中拿着一本书,背景是红旗,还有罢工的场景,远处是苍茫大地,还有火红的天空,在这种背景衬托下,周浩然显得高大挺拔。孙吉全向记者讲述了周浩然烈士的事迹。
周浩然烈士是集作家、诗人、革命者、抗日英雄于一身的上世纪30年代青岛文化名人之一,他曾参加青岛“左联”活动,负责编辑文艺刊物《汽笛》,也曾任中共即墨县委组织部长。周浩然1915年出生于即墨县瓦戈庄村。1933年夏,周浩然等人发起创办青岛“左联”第一个革命文艺团体“汽笛文艺社”,同时《汽笛》创刊。1937年,周浩然回到即墨瓦戈庄村组织抗日武装,成立国术练习所。1938年1月,周浩然以国术练习所学员为骨干,成立即墨县抗日义勇军游击队并担任总负责人。3月9日,他带领队员在集旺疃村伏击日军,歼灭日军10余人,击毁汽车两辆。1939年7月,周浩然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在西尖庄村开展工作时,由于叛匪出卖,周浩然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4岁。孙吉全说,“从小就听说了他的事迹,这次为了创作肖像画,我又专门去周浩然烈士纪念馆瞻仰,藏于胸中40多年的崇敬之情,让我在创作他的肖像画时一气呵成,只用了一个晚上就完成了。”
05 志愿者田乐军
为英烈画像先做两门功课
“很多烈士的简介材料有限,为了创作画像,我们都要提前做好两门功课,首先是要查阅烈士的事迹,其次是要跟烈属反复沟通,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信息。”为烈士画像志愿者、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市北分局工艺美术师田乐军说,从早报上看到“绘忆英烈”公益团队“招募令”后,他迅速报名参加。
为烈士画像,让烈士亲属圆梦。作为团队中唯一来自生态环境系统成员,田乐军说,“我愿意尽一点微薄之力,帮助烈士亲属圆梦。”田乐军花费两个月时间,完成了王尽美、刘宝富、刘经前等3位烈士的画像。“王尽美烈士的事迹比较多,但是刘宝福、刘经前两位烈士的事迹较少,我跟‘为烈士寻亲专班’多次沟通,反复查阅资料。”
在沟通中,引出了刘经前烈士的一段寻亲故事。刘经前1950年出生于胶州市胶莱镇大回村,1974年7月在海南岛军训时因公牺牲。胶州市烈士陵园在与刘经前的弟弟刘京顺交流中得知,刘经前服役的地方在三亚,在近40年的找寻中,刘京顺从哥哥生前战友口中得知,哥哥牺牲后安葬在三亚市吉阳区。得知这一消息,胶州市烈士陵园决定“两手抓”:一方面通过信函、电话、传真联系三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另一方面向部队发信函。最后收到的反馈信息却是没有查到刘经前烈士的相关信息,部队方面因“地址不详”和“番号撤销”退回信函,线索一度中断。后来刘京顺打听到在三亚有一名胶州老乡,是否能通过他找一找哥哥的原部队或者烈士墓地?随着进一步的沟通,反馈的消息是刘经前的原部队已联系到,最终在一处高草丛生的山坡上找到了刘经前烈士的墓地。今年7月,胶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烈士家属到三亚祭扫了刘经前烈士。
孙吉全在创作刘文明烈士的画像时,也是下了一番功夫,“原先获知的刘文明烈士的事迹很少,我在跟烈士的哥哥沟通过程中了解了很多。刘文明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1956年3月参军,同年7月牺牲。着装不可能为冬装,应为春夏秋装。我给烈士画像创作的背景是党旗飘扬,寓意血与火的岁月,不灭的英魂。”(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陈勇 徐小钦)
烈属将收到的英烈画像当成最宝贵的礼物摆放在家中最重要的位置
每一天相伴跨越时空团圆
曾经多少个日夜辗转难眠,枕巾被泪水打湿;曾经埋藏心中数十年的心愿,苦于无法诉说;曾经被阻隔数十年的思念,迟迟无法抵达彼岸……这一切的一切,因为一幅画像的到来,让遗憾不再持续,让“相见”得以实现。
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青岛日报社(集团)联合成立公益团队,启动青岛市“绘忆英烈”公益活动,经过近一年的全力创作,“为烈士画像”公益团队已经完成近百幅英烈画像。期间,先后向6位英烈的家人赠送了画像。6个跨越时空的“相见”故事是怎样的呢?收到画像的英烈家属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作了一番探访。
01 门官德烈士妹妹门翠萍
画像放老家让亲人都能见到
去年12月13日上午,在“为烈士寻亲·让忠魂归根”专项行动中,经过青岛和栖霞两地志愿者共同努力,时隔70多年,栖霞观里村烈士门官德的妹妹门翠萍来到即墨烈士陵园祭拜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哥哥。
因为哥哥牺牲时门翠萍不到1岁,一直没有见过哥哥年轻时的模样,通过“绘忆英烈”公益活动圆了她的梦。门翠萍介绍,从小父亲就经常讲哥哥是一个英雄,她虽然对哥哥印象不深,但父亲口中的英雄哥哥却深深扎根在心里。
去年9月17日,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公布百名烈士名单,正式展开帮烈士寻亲活动,志愿者在烟台栖霞市观里镇成功找到了门官德烈士的亲属。经栖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查证,在栖霞市观里镇观里村有位烈士名为门官德,其侄子门树果居住在本村,门官德烈士的亲妹妹门翠萍居住在烟台市。
即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通过查找烈士数据库,在外地烈士名单中找到了门官德烈士的信息——1929年出生,籍贯为山东省栖霞县观里公社,1947年6月入伍,19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军第32军某部4连战士。“门官德是我二哥。我小时候听父亲说起来,二哥当兵时,父亲还去看过他几次,想让二哥回家。二哥那时是排长,跟父亲说,‘我要走了,战友们怎么办?谁来解放青岛呢?’二哥牺牲时年仅20岁。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寻找他的安葬处,这次在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及爱心志愿者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哥哥的安葬地。”门翠萍说。
获赠哥哥的画像,门翠萍显得很激动。她告诉记者:“我一直想为哥哥画幅像,方便后人纪念,也曾经向很多部门咨询过,但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如愿。在青岛‘为烈士寻亲’活动中,工作专班的工作人员给我打电话询问我哥哥的情况,我顺便把这个情况反映了,没想到很快就得到回应。他们不光是为我,还为更多的烈属圆梦,这种无私的大爱让我深深感动。”
昨天,门翠萍告诉早报记者,获赠画像后,她把哥哥的画像放在老家侄子门树果家中,这样老家里的亲戚都能见到。“今年清明节,我专门回了趟老家,去祭奠了我二哥。”门翠萍说。
02 孙春林烈士之子孙永志
我要把父亲的精神传承下去
青岛大学退休教授孙永志,是烈士孙春林的儿子。当记者昨天联系到他时,今年已经81岁的老人说,他正忙着通过微信给同事免费教书法。孙永志在退休后,依然在教育事业上积极奉献光与热。他说,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父亲的精神传承下去。
孙春林曾是一位无名烈士,后来他的警卫员在无名烈士墓群中发现了写有“孙指挥”名字的墓碑,才找到他。2014年,民政部公布首批300名全国著名抗日烈士个人与群体名录,孙春林是青岛地区唯一入选的英烈。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青岛有3位抗战老兵及英烈子女受邀参加阅兵,孙永志就是其中之一。
父亲孙春林牺牲时,孙永志才4个月大。在孙永志仅两三个月大的时候,母亲抱着他去看父亲。那时,整个身心扑在战事上的父亲,见到自己的小儿子时感叹了一声,“可惜(太小)不能打仗。”除了孙春林,孙永志的二叔、四叔也都牺牲在了战场上。孙永志说,“人逢困难志愈坚,这是父亲常说的话。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忠诚、不怕牺牲的铮铮誓言。”受父辈的影响,孙永志以及儿女后辈们也先后入了党,秉承着信仰忠诚、守正不阿、本分做人、努力做事的家风,始终奋斗在建设祖国的第一线。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需要我们铭记历史,不断前行。”孙永志说,“绘忆英烈”公益活动举办得非常有意义,“我的一些朋友看到了早报的报道后,都对这次活动竖起了大拇指。获赠父亲的画像后,我把画像摆在我的寝室里,这样,每天我都能看到父亲了。”
孙永志说,“我的名字叫‘永志’,寓意立志永远不忘革命先辈、不忘保家卫国。”孙永志说,之前市南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系他,请他为青少年讲解一些父亲的英勇事迹,他欣然同意。“我是一名老党员,我时刻恪守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不忘初心,在工作岗位兢兢业业,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
03 杨培诺烈士小女儿杨廷利
有了画像,我们的家团圆了
“我父亲曾经写过一封家书,鼓励我们好好学习。我们写了一封回信,但父亲说因为要去抗美援朝,地址不固定,就不要给他回信了。这封回信,我们一直没有寄出。今天,我把这封信带来了,请让我念给大家听听……”去年12月13日,杨培诺烈士的小女儿杨廷利受邀参加“绘忆英烈”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她在现场含泪读完这封迟到70年的家书。
“爹,当年俺妈让我给您写信,信都写好了。可您来信说,战事紧张没有固定的地址,暂不要回信,等您的地址……爹,最近天冷了,您那里冷不冷?保暖的衣服有没有?马上就要过年了,我们好想您!”现场,杨廷利流下了欣慰的眼泪,因为烈士画像公益团队为她画了父亲的画像,她终于看到了父亲的样子,圆了自己74年的心愿。
杨廷利昨天告诉记者,“收到画像当天,我就送到我姐姐家中了,姐姐看到画像后当场就哭了。”杨廷利说,去年12月14日,她和姐姐在家中摆放起父亲的画像,祭拜了父亲。“多亏了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感谢寻亲专班的工作人员,感谢青岛早报,感谢爱心画家们,让我们的团圆心愿终于完成了。”杨廷利说。
“收到画像后,姐姐把画像摆在客厅最重要的位置,我把画像放在卧室里,这样每天都能‘见到’父亲。每天起床,睁开眼就能看到父亲的相貌,我的心情也格外舒畅。”75岁的杨廷利说,她姐姐已经84岁了,在耄耋之年能够实现牵挂一辈子的心愿,已经非常知足了,“今年清明节,我们带着孩子们一起祭拜了老父亲。”
04 李涌烈士女儿李圣
画像是最好的思念寄托
2021年10月3日凌晨,那位曾说“愿为群众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在岗位上总要有些担当”的“最美交警”走了,从警16年、年仅55岁的李涌牺牲在国庆值班岗位上。如今,摆放在家中客厅桌上的“绘忆英烈”李涌画像,是女儿李圣与父亲隔空对话的寄托,也是李圣对父亲精神代代传承的见证,更将在展出后让更多人追忆和敬仰。
李涌是一名退役老兵,19年军旅生涯成就了他坚毅的性格、一身的正气。为党尽责、为国执纪、为民解忧,李涌将毕生热血挥洒在平安青岛建设的最前沿,书写了人民警察的使命担当。去年,青岛市“绘忆英烈”公益活动正式启动后,公益团队之一的岛城画家滕凤鸣第一时间连夜为李涌创作了一幅烙画,并在现场赠送给了李圣,李圣至今难忘。“特别感谢‘绘忆英烈’公益活动,让我对父亲的爱和想念有了很多寄托,更让父亲的形象、事迹和精神得以被更多人追忆和传承。”看着画像,李圣表达着感谢。她说,自己常常梦见父亲。“在梦里,您还是像以前一样地阳光,像以前一样地爱笑,像以前一样地爱我。请爸爸放心,你没有完成的约定,我来替你完成。以后的日子,我会照顾好奶奶和妈妈,我会带着她们去看遍你们想看的风景……”李圣对着“父亲”说。
“传承好父亲的精神,离不开躬身实践、砥砺前行。”李圣常常站在父亲画像前,看着画像中那坚定的眼神就仿佛听到了父亲的教诲。如今她也亲身投入到父亲一生钟爱的交警事业中,沿着父亲的足迹,扎根基层一线,续写父亲的使命与荣光。
05 黄玉芹烈士儿子蒲晓飞
我将完成母亲未竟的事业
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从来就不是一时冲动。1989年8月12日上午9时55分,黄岛油库5号储罐遭雷击,引发大爆炸。熊熊燃烧的大火中,他们逆流而行、浴火奋战;他们用血肉之躯,为百姓们保住了安全的家园。在这次抢险中,年仅34岁的黄玉芹为抢救化验室资料而牺牲,她也是黄岛油库19名灭火英雄中唯一的女性。
33年来,清明节、忌日、春节……在烈士黄玉芹的墓碑前,除了鲜花,还会有两个松花蛋,这份特殊的祭品是怎么回事呢?
黄玉芹烈士的儿子蒲晓飞称,“事发当天早晨6时30分,妈妈为了早点接替值晚班的同事,饭也没吃就去单位了。妈妈牺牲时,我才8岁。30多年来,我时时刻刻都在思念妈妈。妈妈牺牲后,每次去扫墓,爸爸都会带上两个松花蛋,他说这是我妈妈最喜欢吃的。我记着了,之后每次祭奠妈妈,我都会带两个松花蛋,以此怀念远在天堂的妈妈……”
受到英雄母亲的影响,蒲晓飞也成为了一名油库工人。看到妈妈的画像,蒲晓飞说,这勾起了很多对妈妈的回忆,“妈妈,我想您!我会把生命扎根在黄岛油库的工作岗位上,延续您未竟的事业!”
昨天,蒲晓飞告诉记者,获赠画像后,他把母亲的画像摆在家里客厅,每天都能看到母亲,“今年8月12日是母亲牺牲33周年,当天恰好是中元节。当天,我在母亲的碑前摆上了鲜花,还有母亲生前爱吃的松花蛋,我大哭了一场。”
“很感谢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感谢青岛早报,感谢大家,没有忘记我母亲,我将秉持她的精神,继续努力工作,去完成她未竟的事业。”蒲晓飞说。
06 王兆亮烈士侄子王东亮
每天坚持锻炼找机会祭奠三叔
今年3月,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为烈士寻亲工作专班”工作人员专程来到市民王东亮家中,向他通报了为他三叔王兆亮烈士画像的情况。
去年年底,作为王兆亮烈士的侄子,王东亮向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提出了自己的心愿,想给三叔画张画像。“前段时间,我们联系了市公安局,最终选定由青岛市公安局模拟画像师崔娟为王兆亮烈士创作画像。此前,崔娟专门登门,跟王东亮老人沟通,了解王兆亮烈士的有关情况,着手创作。”寻亲专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当崔娟把历经一个多星期创作的王兆亮烈士画像展示给王东亮时,他激动地说,“太像了!我们两代人寻找了65年,终于找到了我三叔的安葬地。现在,这么多年来的另外一个心愿也终于完成了。谢谢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谢谢崔老师。”看到三叔的画像,73岁的王东亮握住了崔娟的双手,眼含热泪连声道谢。
“我老家在胶州,三叔王兆亮17岁时到江苏一带独自闯荡,当时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给家里写信报平安。1949年3月4日,他寄出了最后一封报平安的家信。”王东亮说,之后杳无音讯。13年前,王东亮在退休后开始了寻亲之旅。2014年4月,王东亮拿着收集的所有材料,找到了他叔叔曾经所在的部队。该部队出具的《关于王兆亮同志的证明》中,对王兆亮在解放上海宝山战役中牺牲的情况给予了确认,证明其安葬在上海宝山烈士陵园无名烈士墓中。在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帮助下,上海有关部门根据部队开具的证明,把王兆亮的名字镌刻在了烈士墓碑上。
崔娟凭借一张70多年前的老照片,再加上王东亮的讲述,用短短一周时间完成了创作。“获赠画像后,我把三叔的画像挂在家中最显眼的地方,这样我每天都能‘看到’三叔。本来想要去上海祭奠一下三叔,因为疫情防控原因无法成行。”王东亮说,现在他每天都要去海边游泳一个小时,就是想锻炼好身体,等以后有机会去上海祭奠三叔。(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陈勇 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