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5月31日电(记者冯雷) 大小新闻眼花缭乱,海量信息渐迷人眼。与一张报纸读半天的时代相比,新闻信息的大众传播早已进入“快餐时代”。
许多新闻同行自嘲为“新闻民工”,每天都在各类新闻中搬砖抢瓦忙得不亦乐乎:要么忙于简单地在各类相似新闻中寻找外在共同点,进行拼图式写作;要么盯住几个扎眼的惊人语录,来一个“史上最强的某某”来标签式报道;要么事先想好新闻主题,按图索骥对号入座采访成稿。一切来去匆匆,瞬间数千字的“巨作”跃然纸上。
难道新闻真该“快餐式生产”吗?当然不是!对读者来说,新闻信息获取的确进入“快餐时代”,然而决不意味着在新闻写作流程中记者应该低位迎合。借助深入调查研究,通过新闻的独立嗅觉逐步形成对事物的更真实判断,应该是对记者,特别是新华社记者职业操守和新闻良知的一个刚性要求。
(一)调研需要层层求解的“一连串问号”
近两年中央不断加大简政放权改革力度,深受基层和百姓拥护。各大媒体在报道简政放权时,几乎都通过列举一系列新办企业的增长数据来谈简政放权的“红利”。
简政放权实施效果到底怎样?政策能否顺利越过“最后一公里”?我和陈忠华、何悦两位同行记者一起采访过程中,没有简单地被一些地方的数字化总结所迷惑,而是深入基层进行详细调研,结果发现,在权力层层下放过程中,一些地区基层干部因怕担责而“慢作为”“不作为”的现象愈演愈烈,导致放权被阻于“最后一公里”;同时因行政事权下放后人事制度改革缺位,造成“庙已经搬走,老和尚还在原地打坐,新庙的和尚又不会念经”的怪象;调研进一步发现,改革落实不畅,很大程度上受阻于部门利益的“篱笆墙”,许多部门的官员乐意当“围观者”,勇于改革的部门则成了被嘲笑的“出头鸟”。
如果没有一系列层出不穷的问号,可能只会以偏概全采写出一些“真实的谎言”。几年前在某地调研采访税收增长情况时,一位基层领导对我说过的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我们这里财政蛋糕很大,但能有多少奶油?”只有经过深入询问交流,官员们才能透露数字造假问题。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新华社记者,必须胸中装着层层的问号,才能不会轻易被人蒙蔽。
(二)要勇于在素材观点的碰撞中自我否定
刚开始采访简政放权这个话题时,基层企业主和群众谈到官员感受最多的是“不作为”,最初我们也非常气愤,如果单单批评官员不作为,应该也是一篇有新闻性能吸引眼球的稿子。但这仅仅是部分官员的道德风险问题吗?事实肯定不会这么简单。
我们在继续深入采访中发现,一位投资人去年想在沈阳申请办一个幼儿园,结果材料报上去迟迟没有回音。此事反映到区领导后发现,以往这种审批事项归市民政部门负责,现在下放到区里。由于区里从未办过此类审批,所以工作人员现查文件现研究,谁也不敢动笔。这在基层绝非个案,单单批评这些官员不作为合适吗?至少是不全面的。
由于权力层层下放,基层政府增加了许多管理事项,人变得越来越忙;但由于不熟悉新的管理业务,处理事情则有些摸不着头绪。而原有的放权部门在放权之后,相比之下越来越闲。“庙已经搬走,老和尚还在原地打坐,新庙的和尚又不会念经。”中央简政放权受到基层拥护,但由于人事制度改革没有同步,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针眼没大,线还粗了,放权容易接权难。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长期的计划经济和审批经济,使得体制内养了很多庸人、闲人、懒人。权力下放了,中间的人却越养越多。如果单单进行事权取消或下放,只能是找到了简政放权的突破口,如果人事制度改革不能同步,简政放权也难以真实落实到位。
每次调研过程中,我的写稿主题思路都会随着采访在不断调整变化,因为每次的采访都不是重复的,每次新的采访都是对上一次采访的印证和检验。散文写作要求形散神聚,新闻调研则必须在各类看似散乱的采访积累中,通过不断归纳、演绎和分析,来逐步寻找内在的真实。
每次调研之初,我们都会首先采访专家和学者,但到最后,往往会得出与专家不同甚至差异较大的观点和结论。因为,我们是来自基层的最接地气的调研,与一些在办公室通过数据模型推理出来的观点自然不会雷同。如果在基层的调研只是为了给专家的一些学术论断寻找案例,那这样的调研就应该是按图索骥,人云亦云。
(三)“深入”要有大局观,“浅出”才能三贴近
调研采访必须深入,要有“入虎穴寻虎子”的钻劲。然而,深入的前提是必须首先要有大局观。只有充分了解了顶层设计,才能在基层调研的落脚点中寻找到上下不贯通的“堵点”,才会在事件偶然的外在表象中找到事件必然发生的真正内因。
中部省份一位厅级官员对记者说,改革中干部需要有全局观念,但各部门只想自己的事。财政部门“管钱不想事”,发改部门“批事不管钱”,银监只想银行,保监只想保险,证监只想证券,这使得许多改革举措陷入部门利益层层缠绕的“盘丝洞”,落实改革举措难以突破“最后一公里”。
简政放权改革需要“自削刀把”,而部门利益的惯性思维,使得许多官员在改革过程中成了“围观者”,勇于改革的部门有时则成了“出头鸟”。许多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简政放权等中央改革举措落地不畅,很大程度上受阻于部门利益的“篱笆墙”。
由于有了大局观,我们从基层干部的不作为这一“豹斑”入手,上追到简政改革过程中的配套改革滞后,再层层剥笋探究至部门利益保护顽疾,透视出改革阻力其实很大程度上其实来自于顶层掣肘。
稿件紧抓改革主线,主题重大,但我们写作力求深入浅出,以大量鲜活的语言和故事切入,使报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即使在最后的可操作性建议部分,我们也尽力用新闻语言表述,力求稿件的深度和可读性兼而有之。
稿件播发后,被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易、腾讯、人民政协网等众多官方及主流商业网站转载,引来舆论广泛关注。大量省市政府的官方网站也全文转发,引发了简政放权过程如何避免成为“自由落体”的热议。
调研其实是一门笨功夫,只有扎实深入的采访和认真独立的思考,才能写出较有见地的新闻稿件。(完)
编辑: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