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25日电 (记者孟湘君)截至3月25日,俄乌冲突已有30天。一个月来,国际主要政治力量间围绕这场冲突的博弈,已深刻改写了国际安全形势和地缘秩序。
如今,冲突的影响仍在持续,对世界的十大警示,引人深思!
【警示一:用冷战思维行事的后果】
冷战早已落幕,但在美西方一些政客的脑子里,冷战思维挥之不去。30多年来,为了巩固冷战成果,制造单极世界,北约五轮东扩,“军靴”踏到了俄边界附近。
以围堵遏制代替合作共赢,多年的战略挤压,让俄罗斯透不过气来。普京挥军乌克兰的这次亮剑,正是俄对冷战“幽灵”的强烈反弹。
俄罗斯总统普京。
不管是30天还是更长时间,俄已决意与美国、北约清算30年的总账。
双方终于迎来了彼此关系的“真相时刻”。而这可能是二战后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目前矛盾爆发最集中、影响最深远、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冲突了。
【警示二:不能让核战争成为现实】
俄罗斯奋起反击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在军事上有底气,继承了前苏联庞大的核武库,核打击能力一流,并对自身的军事武装高度重视。
冲突开始后,普京下令将“杀手锏”——核威慑力量置于高度警戒状态,克宫也表示,俄将在“面临生存威胁时使用核武”,颇有些“勿谓言之不预也”的味道。
曾经持续10多天的古巴导弹危机,让美西方后怕了半个多世纪。如今俄乌冲突开始后,拜登政府也多次强调美国将避免出兵非北约国家,与俄这样的核大国直接作战,因为这意味着“第三次世界大战”。
假如发生核对抗,将如何应对?西方专家们的答案是,不能让核战争成为现实。分析兰通过北约基地将战机运给乌克兰,却宣布在东欧部署4个新战斗群,以“强化当地防御力量”。
在自身利益面前,美国无疑是自私的。然而,像乌总统泽连斯基,就曾对美国和北约称,俄动用战术核武的可能性很低,但威慑效果已达到。
【警示三:承诺再美,不可轻信】
美国意识到,要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只能拱火。其虽拒绝在乌上空设禁飞区、反对波“与你同在”的承诺,深信不疑。但俄军进入后,泽连斯基很快后悔了。他责怪西方隔岸观火,也承认入约梦想,遥不可及。
进一步回溯历史,曾对美西方抛出“橄榄枝”的,还有普京。
2000年,普京接受采访时表示,只要俄罗斯能在平等基础上被视为合作伙伴,就有可能加入北约。
世事变迁,22年后,普京已将北约视为俄生存的最大威胁:“看看我们的处境吧”,“北约骗了我们”。当年美国务卿詹姆斯·贝克“不会东扩一英寸”的承诺,早已被打破。
【警示四:最终还是要回归谈判】
俄方此次行动的目的之一,是“以战促谈”。一个月时间,双方代表团已有四轮直接谈判,两国外长也进行了一次会谈。可以说,俄方实现了目标的“一小步”。
政治解决,符合多数相关方的利益。虽然俄外长拉夫罗夫指出,美国正阻挠谈判以延长冲突期限,但乌方已出现了松动迹象。
近日,泽连斯基证实,考虑向俄做出一些让步,包括接受与强有力的安全保障相关的中立政策,以结束冲突。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核政策项目联席主任阿克顿等西方智库代表,也呼吁华盛顿“无条件同意”泽连斯基。双方越早排除干扰达成和解,就能越早停止损耗。
【警示五:大国博弈的底层逻辑在变?】
如今大国间的博弈,早已不限于传统意义上军事、政治的对抗,还泛化为金融、舆论、网络、情报、意识形态等一系列综合实力的对决。
从俄与西方此次斗法来看,其复杂程度和影响之深远,超乎预料。
数据显示,俄罗斯成为全球遭制裁最多的国家(数据截至3月18日)。制图:中新网孟湘君
无论是让西方企业集体撤离、“赶走”俄艺术家,还是歧视性制裁猫猫狗狗,西方对俄制裁的无限滥用,可谓史无前例,也发出对世界的重要提醒。
那就是大国博弈的底层逻辑,或许正悄然演变。国与国之间从过去的硬对抗转为软对抗,从对军事阵地、政治影响力的争夺,转向对金融、媒体、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等方面话语权的争夺。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博弈的主动权与主导权,仍掌握在美西方手中。
【警示六:制裁“双刃剑”的危害】
美国《华尔街日报》指出,多年来俄一直试图摆脱对进口商品的依赖,使自身经济免受西方制裁影响,但影响还是显现了。国际金融研究所预计,俄2022年GDP将下降三分之一,标准普尔则预计,俄经济将收缩6.2%。
但美欧国家很快发现,他们自己也遭到“反噬”。制裁引发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短缺,使国际能源价格不断飙升,欧洲的日子并不好过。食物涨价、电费惊人,金属冶炼厂也停产减产。
当地时间3月6日,车辆经过美国加州圣马特奥县一处加油站。美国油价近期上涨。中新社记者 刘关关 摄
美国《政治报》欧洲版指出,对俄制裁给欧洲人带来的痛苦“已达可承受的临界点”。专家预测,如制裁更进一步,欧元区经济将被推向衰退。
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基础——全球经济一体化,也遭到破坏。英国《金融时报》分析,全球化环境下各国相互依赖,关键时刻却成为被制裁的软肋。不同意识形态的各国间,今后开展经济合作的成本会增加。
包括美欧在内全球经济的增长预期,受到影响,最终,全球化逆潮的成本,将由普通民众买单。
【警示七:与世界脱钩的代价】
制裁俄罗斯,像是21世纪的“大陆封锁政策”,其已遭受各种经济形态的“排挤”和“脱钩”,短期内或不可逆转,《金融时报》指出。
首先是经济“脱钩”。西方将俄排除出SWIFT国际结算系统,国际能源巨头、高科技企业、零售消费类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地停止营业。
接着是互联网。俄方宣布“拔网线”,将启用长期准备、号称全球最大局域网的Runet。然而,这始终无法完全代替全球互联网。
3月1日,在莫斯科一家当地银行营业大厅内,顾客正在等候办理业务。中新社记者 田冰 摄
俄罗斯还主动或被动地“退群”,已退出欧洲委员会、国际检察官协会,正考虑退出世界贸易组织。美及西方盟友还在评估,俄罗斯是否适合留在二十国集团(G20)。
当前的全球化体系是唯一的,俄方难以另起炉灶,美国仍是这个体系的“掌门人”。与西方世界脱钩,就意味着和全球经济体系隔离。一旦失去参与全球竞争的资格,离开全球资源、供应链、结算体系等,任何国家的经济运转,都会出问题。俄罗斯必须承受代价。
【警示八:“数字铁幕”正在落下】
美国达拉斯大学政治学副教授格拉登·帕潘在一篇文章中,剖析了西方社交媒体公司“选边站队”,标记“政府附属”俄账号和“封杀”俄国营媒体,但任由涉俄假新闻在平台上肆意传播的现象。
“一个新的铁幕正在隔断俄罗斯的互联网”,《华盛顿邮报》宣称;“无论如何,数字铁幕似乎正在落下”,CNN如是说。
伴随各类谣言的病毒式传播,西方成功塑造了俄军的负面形象,俄方不得不立法反制,规定新闻报道如有损俄军名誉,可能对“编故事”的人判刑。BBC、CNN、彭博社等一批欧美媒体,因此火速撤离。
当地时间3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会议审议乌克兰生物安全问题。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随着在乌行动的深入,俄方逐步展开反击。美国在乌生物实验室、乌储存西方供应武器的仓库、西方国家雇佣军参战等,都曝光在大众面前。
在这场虚拟空间话语权的争夺中,最突出的例子非乌总统泽连斯基莫属。
他通过社交媒体频繁“放料”,表达坚持留在首都基辅的决心,博得了乌克兰人和西方世界的好感。利用视频通话,他还向欧洲议会、英、加、美、德、以等国议会发表演说,争取支持。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评论,美欧坚信,在旨在控制公众心理印象的观念管理方面,乌克兰“正赢得战争”。
【警示九:美欧关系不能误判】
此次俄乌冲突对战后欧洲安全秩序,造成了极大冲击。欧盟、瑞士、瑞典、芬兰等打破传统,或制裁俄方,或对乌供武;德国将国防预算提高到占GDP2%;美总统拜登也公开谈及芬兰和瑞典入约的可能性。
事实上,与美国不同,在地缘和经济上与俄关联紧密的欧洲,更希望通过推动谈判和平解决危机。2月以来,法、德领导人密集外交斡旋,就是希望改变美俄主导局势的状况。
法国总统马克龙。
然而,随着冲突爆发,欧盟的调解作用及其追求的“战略自主”,受到打击。美国坐实了欧洲面临安全威胁,即使欧洲进一步认识到“战略自主”的重要性,短期也难以摆脱对美国的防务依赖,只能继续深度捆绑。
为确保安全利益,欧洲国家不得不牺牲经济利益。美国动员西方团结对抗俄罗斯的能力非常强,在涉及全球体系安全和根本秩序稳定的重大问题上,美欧实际展现了高度的行动协调性、一致性,超出了俄方预计。“联欧制美”的想法,还得放弃,否则可能出现误判。
【警示十:在变局中保持强大定力】
总之,俄乌冲突一个月来,已对地区安全乃至国际安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美俄、北约与俄、欧俄间持续对抗的紧张氛围,或导致极为负面的后果。
不解决欧洲安全向何处去、北约东扩等根本问题,俄罗斯除了全力反击,别无他法。分析认为,这预示着“新冷战”格局,已然成型。
当地时间3月10日,美情报部门负责人就乌克兰局势出席国会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听证会。中新社记者 陈孟统 摄
国际格局与大国关系的调整加速进行,大国间分化更严重,协调合作更困难,全球治理将面临更严峻的局面。制裁层层加码,对疫情下全球经济的复苏,也形成双重打击。
现实往往极少会按剧本发展,而冲突仍在继续,世界正面临更难以确定的未来。
正所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无论形势如何变幻,高度的自信和政策定力,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战略选择,不应改变。各国都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来判断形势;需要维持强大的定力,来应对外部一切可能的冲击。(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