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终于结束了几十年的对峙,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在外交方面又迈出了一大步。为了庆祝两国建交,美国总统卡特特意邀请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前往美国进行访问。
但是当时国际局势十分复杂,不仅是台湾的国民党政府虎视眈眈,美国国内也是有多股反华势力,在关注着中国的一举一动。邓小平此行可谓是危险重重。
中央就邓小平访美的安保问题召开了多次会议,最终选定中南海的8名保镖贴身护卫邓小平的安全。果不其然,邓小平在美国访问的9天时间里,就多次遭遇美国“恐怖分子”的袭击,而邓小平面临如此险境,依旧镇定自若,令人佩服。那么邓小平在美国都经历了什么?他又是如何逃过这数次危机的呢?
邓小平
1979年1月1日,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为了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美国总统卡特特意邀请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前往美国进行访问,邓小平为了表示诚意,亲自致电卡特表示祝贺,并表示:“我期待着本月底访美期间同阁下会晤,并把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带给美国人民。”
这件事很快就在美国引起轰动,虽然两国已经建立外交关系,但美国还是有很多反华势力,这是他们最不能容忍的,于是他们想利用这次机会,给中国一次“沉重的的打击”。
在美国的台湾特务人员正在暗中策划收买枪手,暗杀邓小平,美国的一些极端组织扬言“要做一些让邓小平永生难忘的事情”,就连华盛顿的学生和侨民都被台独分子收买,在当地举行“游行示威”活动。
因此邓小平访美时期的安保工作就成了重中之重的事情。在中央的指示下,国务院副总理和相关方面的负责人就这件事多次召开会议,商议邓小平访美期间的护卫工作,大家一致认为美国的局势复杂,一定不可以掉以轻心。
众所周知,美国对于枪支器械的管理一直都比较松散,虽然美国只有2亿人口,但是流动在民间的枪支就已经达到了1.5亿支,相当于人手一把枪。每2分钟就会响起一次枪声,每24分钟就会有一个人死于枪下。
而美国政治人物被刺杀的案例之多,更是令人触目惊心。光是总统级别就有4位遇刺身亡,罗斯福、杜鲁门等人也曾遭遇刺杀,只是刺杀没有成功。由此可见,美国境内的危机不容小觑。
在中央经过谨慎商议之后,决定派遣先遣组到美国查看情况,并和美国相关部门交涉,布置好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的安保事宜。在外交部部长黄华的指示下,凌云担任邓小平的特别助理,带领另外精挑细选出来的7个人,先行前往美国打前站。
在先遣组前往美国之前,中央对于邓小平的安保工作就已经做出了具体的指示:一、按照邓小平的指示,必须由美国负责邓小平在美国活动期间的所有安全责任;二、贴身保护邓小平必须都是自己人,由中方的警卫人员严密部署,并争取美国的配合;三、安全警卫工作要能够跟上礼仪活动,绝对不能给人可趁之机。
带着中央交代的任务,先遣组在1月12日早上登上前往美国的飞机。到达华盛顿之后,先遣组立刻同美国负责相关事务的官员在白宫展开了积极的会谈。当他们得知担任邓小平的保镖的只有8个人的时候,都十分惊讶,这是在美国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随后,双方在会谈中主要针对邓小平的安保问题展开讨论,凌云向美方传达了中国的意见。美国联邦安全局的负责人表示,美方将会全程对邓小平此次的行程安全负责,并且全力配合中国保护邓小平的安全。凌云等人也对美方表示充分的信任,但令先遣组不放心的是,当时美国有许多“台独分子”,在得知邓小平要来美国之后,准备举行大规模的游行活动。
因为美国的法律限制,就连总统对此都没有任何办法。美方认为,只要到时候将这些人局限在距离国宾馆150米以外的地方,他们就不会伤到邓小平。
对此,凌云向美方表示:“‘游行示威’是对中美两国关系的挑衅,但我相信美国朋友能够处理好这件安全问题。”他紧接着又强调说:“我们都是干这一行的,都知道有时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危害安全的事情,我想提醒美国朋友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
美国负责人泰勒明白凌云话间的意思,他当即表示:“我们会抓紧布置安全工作,一旦有什么可能发生的危险,都会及时通知中方。”
得到美国的全力配合,凌云等人才放下了心来。在布置工作全部做完之后,邓小平在1月28日乘坐中国民航专机赶赴美国进行访问,美国副总统蒙代尔、国务卿万斯以及许多美国的政要人员,早早地等在了华盛顿的机场,迎接这邓小平一行人的到来。当邓小平带领着中国代表团走下飞机的时候,所有人都对邓小平夫妇表示了热烈的欢迎。此次欢迎仪式的规格之高也令在场的记者震惊不已。
邓小平到达美国的事很快就人尽皆知,埋伏在暗处的人开始蠢蠢欲动。1月29日,卡特总统以欢迎外国政府首脑的欢迎仪式,在白宫南草坪为邓小平一行人的到来接风洗尘。
就在卡特总统站在台上致欢迎词的时候,讲台旁边人头攒动的记者群中,突然冲出来一个一男一女。他们挥舞着拳头,高声呼叫着朝邓小平冲了过去。
就在这紧急关头,一直埋伏在记者群中的秘密特工眼疾手快,冲上去将这两个人控制了起来。这件事前前后后只用了几分钟时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卡特并没有停止自己的发言,在场的众人也都不动声色,就像这件事没有发生过一样。
一直站在一旁的邓小平也没有作出任何反应,他默默望着台下的人群,脸上一直挂着处变不惊的微笑。在卡特发完言之后,邓小平镇定自若地走上讲台,对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意义做了阐述。众人心中都对这个看起来个头不高的中国领导人钦佩不已。
卡特
后来,据美国安全部门的负责人调查,仪式上闹事的人是《工人报》的记者,同时他们也是美国“革命共产党”的人,这个党派是早在1968年就在旧金山成立的“美国革命联盟”,对中国一直都有很深的敌意。美国相关负责人第一时间将调查结果以及处理方案,告知了负责邓小平安全的凌云等人。
从那之后,美国更加注重邓小平的保卫工作,每次代表团有什么活动,都会有数十辆军用摩托开路,而且还有大量的骑警以及直升机出动,负责全方位的保卫邓小平的人身安全。在确保邓小平安全的同时,中国代表团没有忘记自己来美国的目的,同美国总统卡特展开多次会谈,并且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意见达成统一。
1月30日,邓小平同卡特就双边关系在白宫内展开讨论。在两人从双边问题谈到台湾问题,又从台湾额问题说到对越自卫反击战,邓小平都十分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并且传达出想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意向。双方经过愉快的会谈之后,签订了中美航空协定和海运协定,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拉近了一大步。
卡特还向记者声称这是美国最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因为美国和中国已经建立十分紧密的关系,这不管是对中国还是对美国都是大有益处的。后来事情的发展证明这次邓小平访美确实是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然而表面上看来邓小平访美进展十分顺利,实际上美国的反华势力依旧不死心,暗中谋划着再次向邓小平发起袭击。
2月2日,邓小平应邀前往休斯顿进行访问,据说这次美国一共动用了6000多的警力。从华盛顿到西雅图整个路程动用的警力达到上万人,邓小平途径的每一个地区都时刻处于戒严的状态。但是美国“革命民主党”的人还是不死心,在邓小平居住的酒店附近呼喊口号,甚至和警察发生冲突。
从表面上看来,美国的保卫措施确实是万无一失,沿途的部署十分严谨。但是在邓小平到达休斯顿的当天,还是遭遇了两次险情。
第一次是在邓小平下榻的酒店,当时邓小平刚刚走出电梯进入大厅,一个极端分子就从暗处冲了出来,从怀里掏出一个东西向邓小平丢去。这个突发事件让在场的工作人员乱作一团,中美两国的保安都以为包裹中装的是炸弹,急忙冲了上去将那个人制服。
邓小平是一名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老将,对于这种场面早已见怪不怪。面对这样的突然袭击,他神态镇定,若无其事走过了大厅。随后经过保安的查看,那个包裹中装的是只是一些反华的宣传单,众人不禁松了一口。
第二次是在邓小平准备去参加活动的时候。当天下午六点,邓小平接到邀请,要前去西蒙顿市的竞技场享用晚餐并观看竞技表演。当时中国代表团的人都认为,为了安全起见,可以不接受这次邀请。
邓小平访美期间
但邓小平为了显示中国的诚意,也为了中美后续的友好发展,坚决要参加此次宴会。为了避免之前的事情再次发生,在邓小平走出房间的时候,凌云等人就寸步不离地跟在邓小平身边。美国的警卫人员凯利就跟在邓小平一行人身后几米的位置。
就在邓小平准备出门上车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冲了出来,跑到凯利的前面,扑向邓小平。凯利受过专门的训练,反应尤其灵敏,只见他迅速跑上前,展臂一挥,就将那个人击倒在地,附近的警卫人员见状,急忙冲上去将那个人控制了起来,这次袭击再次被化险为夷。邓小平在中方人员的护卫下,安然无恙地走上了一直停在门外的车。
后来,美方告知凌云等人,当天袭击的是美国一个有名的恐怖组织三K党的成员,名叫路易斯·比姆。他被拒捕之后,还有几名同党一直在警察局外举着要求释放比姆的标语,并且公然在街上进行“示威”。
所幸的是后来邓小平没有再遇到什么危险,一直到2月5日,在经过紧张刺激的9天之后,邓小平结束了在美国的访问,从西雅图乘坐专机离开美国。
邓小平此行也被美国称为“旋风式访问”,在华盛顿的3天访问时间中,邓小平至少参加了24项活动,主要是会见美国政界以及社会各界的人士。主要是美国政界、企业界,以及社会上有声望的爱国华侨,都希望从邓小平进行会谈,了解中国现在的发展状况。所以这三天时间里,邓小平一直以会谈为主。
从2月1日邓小平访问亚特兰大之后,他就马不停蹄地开始考察美国的科技以及经济项目。他先是参观了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厂,问了许多工业生产方面的问题,随后又前往休斯顿的航天中心,参观了宇航船阿波罗十七号,并登上航天飞机的模型座舱,进行了模拟飞行,这让邓小平感到十分高兴。
在多天的走访过程中,邓小平总是不厌其烦的问工作人员很多问题,他的心中已经对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有了一个基础的设想,邓小平还在亚特兰大的欢迎宴会上慷慨陈词道:“现在中国也面临着改变我们落后面貌地位任务,你们伟大的勇气鼓舞着我们的信心!”
邓小平在访问完美国回国之后,中国就和美国展开了密切的合作,双方进入一个良好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