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先后五次御驾亲征,北伐蒙古。
有人说,朱棣五征蒙古,是穷兵黩武,甚至有人把它称为史上最大的军事笑话。
从结果来看,朱棣此举的确收获不大,不但没有彻底解决问题,还把自己的命都弄没了——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北征回师还没到京,朱棣就在途中病了,然后就死了,死于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
所以有人说,如果他不亲征,舒舒服服地呆在京城,怎么会生病?
身体倍儿棒的他,怎么会英年早逝?
这话不无道理,但给他扣个穷兵黩武的帽子,似乎不太合适,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是个人都受不了来自北方的祸害,朱棣想解决这个祸害,只不过是一个正常的统治者,正常的思维方式而已。
01
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元朝的残余势力在元惠宗的带领下逃了,逃到漠北继续元帝国的统治,史称“北元”。
逃到漠北后,这股残余势力老实了一段时间,没有与明朝为敌。
但在永乐初年,其贵族势力发生了内讧,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经常互相残杀。
按理说,他们互相残杀是他们自己的事,对明朝来说也是好事,因为这种内斗可以消耗他们之间的实力,他们的实力越小,对明朝的威胁就越小。
问题是,三个部落互相残杀不过瘾,还时常滋扰明朝边境,一劳永逸地解决掉这个祸害,便成了朱棣最重要的“工作”。
据《明史》记载,朱棣第一次亲征蒙古,发生于公元1410年(永乐八年),在飞云山一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鞑靼(蒙古本部)向明朝称臣纳贡。
三年后,鞑靼大汗阿鲁台被朱棣封为和宁王。
而害死朱棣的,正是这个阿鲁台!
阿鲁台
严格地说来,阿鲁台不是蒙古人,而是蒙古化了的伊朗人,至于他怎么跑到那嘎哒去了,而且还当了那里的大官,有关史料却无记载。
阿鲁台本为北元太师,其“上司”是东部蒙古也就是鞑靼人的鬼力赤,鬼力赤能成为蒙古大汗,就是阿鲁台拥立的,可见这人多牛逼。
实际上,朱棣最初是想和他们做“朋友”的,并于1403年二月派使者致书于鞑靼,对鬼力赤及阿鲁台等大臣说:
咱们以前虽然是敌人,但那一页翻过去了,今后还是和为贵比较好,希望“可汗遣使往来通好,同为一家”。
又分别于同年8月、1404年5月、1406年1月、1406年4月、1407年11月,先后五次派使臣去鞑靼,要求与蒙古建立友好关系,
鬼力赤不但不给面子,还把朱棣派的使臣抓了。
而这个阿鲁台,在这期间倒不时朝明朝抛媚眼,多次向明朝使者表示“归诚之心”。
鬼力赤虽然是老大,但实权掌握在阿鲁台手里,朱棣了解这点后,以后就不尿鬼力赤了,
派人直接与阿鲁台联系,阿鲁台则趁机向明朝要好处,而且都得到了满足。
接下来,阿鲁台又干了一件拥立之事,这一次拥立的,名叫本雅失里。
原来,鬼力赤被传非元裔,既然非元裔,那就是外人,咱们怎么能让一个外人做老大呢?
部下们不满,就把他废了(那里的部下能废领导,也是没谁了)。
第二年,也就是1408年,阿鲁台干脆把鬼力赤杀了,同年冬拥立本雅失里为蒙古大汗,他自己则为太师,掌握了大权。
02
换了老大后,鞑靼和瓦剌继续“内斗”。
1409年初,阿鲁台和本雅失里率兵攻打瓦剌,却吃了败仗,退走胪朐河(今克鲁伦河)。
如果说穷兵黩武,这个阿鲁台,才是真正的穷兵黩武,他见搞“自己人”没讨到便宜,转身就把矛头,对准了明朝。
原来他的“归诚之心”是假的,忽悠朱棣而已。
虽然在瓦剌人那样吃了败仗,但实际损失并不大,不过是点皮外伤,很快就好了,然后阿鲁台就“自持力强”,公开与明朝为敌了。
1409年七月,阿鲁台竟然杀了明朝的使者郭骥,朱棣大怒,命淇国公丘福率十万大军征讨,丘福却犯了轻敌的错误,加上孤军深入,中了鞑靼人埋伏,导致全军覆灭。
那可是十万人啊,一家伙就被干没了,大明朝的军队,经得起几次如此折腾?
朱棣不得不决定亲征,想利用自己丰富的作战经验,一鼓作气把对手解决掉,不然今后再派大将和军队,可能又是“添油战术”。
1410年三月(有说二月),朱棣的第一次亲征开始了,顶着刺骨的寒风,五十万大军直扑漠北。
那可是五十万大军啊,而且皇帝老儿亲自来了,这可开不得玩笑,所以,当明军开到胪朐河(今克鲁伦河,黑龙江上源额尔古纳河水系呼伦湖的支流,朱棣将之更名为“饮马河”)流域,朱棣就得到消息,鞑靼人分成两股逃了,一股由本雅失里亲自率领,逃向西边的瓦剌部,一股由阿鲁台率领,逃向东边。
朱棣决定先解决本雅失里,亲自率军追击,于当年五月三日在斡难河(今蒙俄边境)大败之,本雅失里逃向瓦剌时,身边仅剩七骑。
大败本雅失里后,朱棣马不停蹄,挥师向东,直扑阿鲁台,在今蒙俄边境之斡难河东北方向杀敌无数,阿鲁台同样大败,被迫于当年冬遣使贡马,与明朝修好,明朝也本着树敌不如交友的想法,于1413年封阿鲁台为和宁王。
03
虽然接受了明朝的封号,但是这个阿鲁台,是口服心不服,只不过新败之后实力大减,暂时不敢乱说乱动,等待时机。
而朱棣亲征鞑靼,虽然收获不小,却是按下了鞑靼这个葫芦,浮起了瓦剌这个瓢,瓦剌趁明朝全力对付鞑靼之机,迅速发展壮大,并于1413年,也就是明朝大败鞑靼人那一年,进驻胪朐河(今克鲁伦河),窥视中原。
朱棣便来了个第二次亲征。
这一次却不太划算,弄了个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虽然重创了瓦剌,并使其多年不敢犯边,但明军也伤亡惨重。
事情就是那么有意思,第二次亲征,按下了瓦剌这个葫芦,以阿鲁台为首的鞑靼这个瓢,又浮起来了。
经过几年发展,自以为日益强盛,又有了“赌博本钱”的阿鲁台,本来就没有真心臣服的阿鲁台,又开始搞事了。
而且比从前更过分,明朝本着和平友好愿望派去的使者,他不是侮辱就是拘留,并不断派兵对明朝边境进行骚扰和劫掠,甚至于1421年冬围攻明北方重镇兴和所(元中都),杀了明军指挥官王祥。
朱棣决定三征漠北,阿鲁台却避而不战,明军连他一根毛也没薅着,仅在回师途中,顺便收拾了一下兀良哈部。
仅仅消停了两年,阿鲁台又不安分了,反正不去搞一下,心里就不舒服,于是,1423年,阿鲁台再次率部骚扰明朝边境,引发朱棣第四次亲征。
这一次仍然是“小有收获”,虽然在黄河以北击败了鞑靼西部的军队,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投降,但阿鲁台这个最令人头痛的搅屎棍,依然“逍遥法外”,而彻底弄死这个搅屎棍,是朱棣最大的心愿,否则将永无宁日!
这一次,朱棣是真的急了眼。
公元1424年正月,当阿鲁台竟然率军攻到山西大同和今内蒙古开平等地,“气急败坏”的朱棣调集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之兵于京师和宣府(今河北宣化)待命,四月三日正式出兵,“杀气腾腾”扑向阿鲁台。
没想到这混蛋继续玩儿“失踪”,明朝军队刚进至隰宁(今河北沽源南),还没见到他们的影子,阿鲁台就向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境内之哈剌哈河下游)逃了,志在必得的朱棣下令急追,追到答兰纳木儿河,哪有阿鲁台的影子,找遍了周围三百里,连阿鲁台的气味都没闻到,朱棣只好下令班师。
劳师远征,劳民伤财,结果依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你说郁闷不郁闷?
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班师回朝途中,怀着巨大遗憾的朱棣病了,死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
04
通过连续不断的征讨,蒙古势力暂时被削弱,明朝也精疲力尽,再也无力大规模远征。
就像打麻将,有输家就有赢家,而阿鲁台这个伊朗人,无疑是这场牌局的最大赢家,虽然不是杠上开花,但这一把却胡得漂亮,因为可以这么说,堂堂明朝皇帝,雄才大略的朱棣,是被他耗死的。
但他却没逃过“自己人”之手。
趁阿鲁台忙于应付明朝的穷追猛打,瓦剌又趁机扩张实力,经过几年休整,首领马哈木之子脱欢实力大增,并于朱棣死前一年就与阿鲁台干上了,结果是“大败阿鲁台所部”,导致阿鲁台部属离散,实力大为衰落,而且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在瓦剌部和兀良哈三卫双重压力下,被迫于1428年之后南迁至明宣府以西的大同、宁夏、甘肃边外一带驻牧。
然而,好日子没过多久,“大灾大难”又从天而降。
阿鲁台先是于1431年败于瓦剌脱欢部,所部仅剩2000人,“驻牧于集宁海子西北岸”,接着又于1434年遭瓦剌脱欢所立脱脱不花可汗率众袭击,妻子部落遭杀掠,阿鲁台仅剩率残部逃命的份,终于于当年八月,在瓦剌脱欢发动的最后一击中被杀,部属溃散,消失在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