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顺着新建的都江堰——映秀高速公路向汶川映秀镇进发。穿越过庙子坪隧道,我们来到一座全新的大桥——庙子坪大桥。2009年5月12日,总书记曾为大桥开通剪过彩。站在大桥上眺望映秀山水,在我们的眼里,映秀虽然还带着伤痕,但她依然美丽。
前往震中映秀,我们的心情一直不平静。
途中经过龙门山脉全长4505米的烧火坪隧道,由于“5.12”特大地震,具有映秀“第一隧道”之称的烧火坪隧道也未幸免于难,洞口和洞内都严重受损,隧道中每隔一段就标记有大地震时的断裂处。
一路上,中铁十五局的建设者们,正铆足了劲加紧道路施工:
蒋家院子兀立山头,曾目睹了山下大片房屋的坍塌,它自己也是满目疮痍,曾经带给主人的欢乐和炫耀已成过去,痛苦将挥之不去。
年轻的交警在为前往地震遗址的车辆疏导。自从道路修通,特别是“5.12”周年纪念总书记到映秀以来,四面八方的凭吊者络绎不绝前往汶川映秀。
途中,到处可见残垣断壁的民宅和毁弃的厂房,触目惊心:
我们随车流进入映秀镇:
两座大桥遥遥相对,一座很幸运,除了有些裂缝,还能通行;另一座却只留下了几个桥墩……在它的背后,就是著名的漩口中学地震遗址。
远处看,漩口中学大部分校舍虽遭破坏但仍然屹立不倒!但我知道,我们正在走向一座墓碑……也许,正如朋友妻的哥哥所说,它还是一座“丰碑”,主体建筑未倒,在8级地震震中仍然显得牢固,绝非某些“豆腐渣工程”的校舍能够望其项背!
在映秀镇,重庆市政府援建的板房区设施配套,秩序井然,生活稳定,人民安宁:
游客们怀着也许是一生中最深刻地体验,驻足挑选映秀震灾图片:
“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的巨大横幅让人震撼:
这里是映秀镇漩口中学地震遗址。“5.12”周年祭当天,总书记在用裂纹表现指针定格汶川大地震时刻的纪念表盘前献花并发表重要讲话:
漩口中学校园惨烈的景象:
在映秀镇,唯一没有倾倒的,是映秀小学操场上高高飘扬的国旗。孩子们在援建的板房中学习和娱乐:
在漩口中学一侧的一座山上,有一个渔子溪观景台,山上设有“5.12”祭坛。通往祭坛的路,是一条新修的“爱心路”,是武警成都指挥学院的官兵于震后重建的。
这里有一座中铁十三局汶川地震遇难者纪念碑,深切怀念“5.12”汶川地震遇难的战友和亲属。
祭坛为汶川“5.12”特大地震遇难者公墓,人们在这里悼念亡者。
渔子溪观景台为映秀镇一处制高点,从这里可以俯瞰映秀镇全景。
人们静静地凝望着山下渔子溪河湾处的映秀镇,原本山清水秀的映秀镇,如今遍体鳞伤,山河破碎,废墟一片……
一位渔子溪村的村民在讲述大地震时的可怕情景:
大地震造成了渔子溪河畔美丽映秀镇的极大破坏。映秀镇集镇废墟面积约0.45平方公里,集镇内常住人口1.2万人,地震前是映秀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地震发生后,人员伤亡严重,据说有4000多人死亡。造成大地震的地层断裂带从集镇穿过,在可视范围内,它左起渔子溪村口山头,穿过渔子溪河,经过集镇,再穿过岷江,进入都江堰。
这片高地上,现在安置着渔子溪村幸存的村民。而在山下,是大片的板房区,其新修的映秀大道旁,一块巨大的“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宣传牌矗立着,给映秀人民带来憧憬和希望。
现在,虽说镇(村)民们大都镇定下来并继续着他们的日常生活,但还是有个别孤独而痛苦的生命,在恍惚的意识中,目光无助地望着远方,做着祈祷……
(待续)
逝者安详,生者坚强!—观映秀地震遗址有感趁着这次川西之行,顺道去看了看08汶川大地震震源地映秀镇。这也是我多年来的一个心愿,当年地震发生后,每天守在电视机前关注救灾的实时播报,每每都看得我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为灾区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也为救灾人员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更为那一幕幕悲壮的场景!所以多年来一直想去那里看看,一来缅怀地震中的遇难者!二来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当时那种气吞山河的壮丽救灾场景!
车辆到达映秀刚好是下午2:28,当年地震发生的时间。一行人步行到半山腰,缅怀长眠在那里的地震遇难者,然后到山下参观此行的目的地—漩口中学遗址。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汶川大地震的给当地带来的伤害,漩口中学完整地保留着地震后的样貌。
沿着参观步道,顺着讲解员的指引,逐步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形,特别是听到地震时学生们的情况以及现在还深埋在废墟中的学生人数,心情变得越来越沉重,眼眶也变得湿润起来。学校的建筑基本都是五层,地震使得学校除了行政楼外的其他建筑都地陷两层。所以身处一二层的学生根本没机会逃生,如今还深埋地下。
沿途听着讲解员的讲解,我的心又被拉回到九年前的那个下午,两点二十八分。眼前仿佛浮现出当时那种地动山摇、山蹦地裂的场景。楼房瞬间垮塌,逃出来的同学挤在狭窄的通道上呼天喊地,四周一片废墟,旁边的小学完全倒塌,四百多学生有一半被埋在了地下。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值得赞扬的是同学们在这么重大的灾难面前却能发扬团结互助精神,看着昔日的同窗被埋废墟中,他们瞬间清醒过来,用棍撬,用手刨,相互鼓励,只为最大限度的多救出些同学,谱写出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缅怀那些因地震而遇难的同胞,逝者已矣,愿幸存的人坚定生活的信念!逝者安详,生者坚强!
5.12汶川地震遗址在什么地方
5.12汶川地震震中遗址位于四川省汶川映秀镇的地震遗址,全天开放。
汶川地震从这里开始撕裂大地,伴随恐怖的巨响,几百万立方米的岩石碎块从陡峭的山崖上倾泻而下,造成汹涌的岩石流,顺山谷呈之字形几大沟谷两侧山体,形成长达近3千米的岩石流和9处山体击打面的震源景观。
扩展资料: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县映秀镇南方向约11千米处(北纬31°,东经103°24‘)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昔日秀美繁华的映秀几乎被夷为平地。
5.12汶川地震震中,位于映秀镇百花大桥之上的牛眠沟口、莲花心至漩口镇的蔡家杠村。汶川地震从这里开始撕裂大地,伴随恐怖的巨响,几百万立方米的岩石碎块从陡峭的山崖上倾泻而下,造成汹涌的岩石流,顺山谷呈之字形几大沟谷两侧山体,形成长达近3千米的岩石流和9处山体击打面的震源景观。原牛眠沟被瞬间添高30米。
汶川地震中,都汶公路全线80%的道路被损毁,10余千米的路段被崩塌的山体完全覆盖,50余座桥梁受损,7座桥梁完全垮塌,数十处山体滑坡。其中,位于映秀与漩口交界的百花大桥,桥面断裂,桥墩震毁,全长500米的大桥轰然整体垮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5.12汶川地震震中遗址
映秀地震遗址的历史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随后几天多次发生多次强烈余震,映秀镇是震中和重灾区,全镇大部分房屋倒塌,到处山体滑坡,造成停水、停电,通讯、交通中断。到14日下午,仅有2300多人生还,并且有1000余人伤势严重。救援队全力抢修公路,并空降大批人员进行救助。5.12汶川地震震中,映秀地震遗址位于映秀镇百花大桥之上的牛眠沟口、莲花心至漩口镇的蔡家杠村。汶川地震从这里开始撕裂大地,伴随恐怖的巨响,几百万立方米的岩石碎块从陡峭的山崖上倾泻而下,造成汹涌的岩石流,顺山谷呈之字形几大沟谷两侧山体,形成长达近3千米的岩石流和9处山体击打面的震源景观。原牛眠沟被瞬间添高30米。汶川地震中,都汶公路全线80%的道路被损毁,10余千米的路段被崩塌的山体完全覆盖,50余座桥梁受损,7座桥梁完全垮塌,数十处山体滑坡。汶川县映秀镇路口,矗立着一块写着“5.12震中映秀”几个大字的巨大石头,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这块巨石是地震时山体崩裂滚下来的,如今成为震中映秀的标志性路牌。
急求一篇标准的景点导游词啊 供导游口试专用的 川西旅游片区导游词蒙顶山 游客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蒙山景区的讲解员小钟,很高兴能为大家服务!
对于,我们即将游览的景区,有人说,它是我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说,它是一座文化浓严的茶之圣山;有人说,它就是诗句的摇篮,一句茶联“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名扬古今。
那到底是怎样的呢?这啊··还得咱自己去瞧瞧。说这话啊,我们就来到的景区大门游览路线示意图前,今天的行程路线是这样的安排的;首先去的景点是玉女峰,再接着到山上的背夫塑像,然后到皇茶园,天盖寺等,游览时间大约三小时。
现在,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蒙山景区概况。
蒙山风景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与成都相距123公里名山县境内,由蒙山,百丈湖,清漪湖等景区组成。1986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审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定位为以茶文化为中心的休闲、度假区。
蒙山历史悠久,风景秀丽,与峨眉青城并称为四川三大名山。蒙山五峰环绕状若莲花。最高峰海拔1456米,年降雨量2000毫米,日照900多小时,年平均气温15.4摄氏度。在这里可天天都是怡人的康乐气候哦,正是这种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造就了蒙山的与众不同,请大家随着我手指的方向往上看是不是觉得云雾弥漫恍若仙山呢?
大家都知道,蒙顶山是我国最早种植人工种植茶树的地方。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53年,茶的开山始祖吴理真就在此驯养野生茶树了,而关于为何最早选择在此种植茶树则还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哦,大家想知道吗?别急,待会啊我们到了黄茶园在慢慢的聊。
现在呢还是让我们继续往前走,大家请看,前面呢就是我们的蒙山博物馆了,那么大家看到了在博物馆前呢有一尊塑像,这塑像是谁呢?他们就是在茶马古道上的边茶背夫。
茶马古道有滇藏和川藏两条路,在滇藏茶马古道上马帮全程用骡马托运茶叶,称为“马脚子”。而走川藏茶马古道的,称为“背子”,一路全靠体力背运,挣钱比马脚子艰难不知多少倍。一包边茶16斤重,一般的背子背15包左右,体力特别好的能背到20包。背子大都穿草鞋走路,手里拿一根丁字木拐,人称杵拐子。在崎岖上路间背茶,通常成群结队,但是次序井然。领队的若拿杵拐子杵几下脚底的石头,便是叫大伙歇一会,这叫“叫拐”。叫拐声依次往后传,队伍就停下不走了。这个时候,背子们拿杵拐子撑住茶叶包,松开肩膀,喘一口气,然后拿竹圈刮脸上的汗。喝了,喝点凉水;饿了,啃自己带的干粮。
在当地有这样一句古老的民谣“石门坎的梯梯是在是多,冷竹关的凉水不好喝”,道不尽背子的艰辛苦楚。至今我们仍能在坑坑洼洼的茶马古道上看到无数的遗迹,那是背子们在千年的时间里,一步一挪,用血肉和汗水打磨出来的悲壮和梦想。
如今茶马已随骆铃去,此地空留茶文化。但是相信在我们每一位的心中都会记得在古老的茶马道上的这样一群人。好了,现在呢就就让我们进入博物馆仔细参观,时间为1个小时,一个小时后我们还是在原地集合,前往下个景点黄茶园,祝大家愉快,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