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思想家。《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著。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本(上海教育出版社,试用本)中的第27课,题目为编者所加。
1.天时、地利、人和:《荀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所指的“天时”指指适合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 形,“人和”是指得人心,上下团结。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人和”则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 环:围,包围。
4.夫:发语词。
5.池:护城河。
6.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7. 革:指盔甲。
8. 米粟:粮食。
9.委:抛弃。
10. 故:所以
11.域民:限制百姓。域,限制、管理。
12.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13.固国:巩固国防。
14.威:建立威信。
15.得道者: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
16.失道者:没有施行仁政,没有得到民心(的人)
17.寡:少
18.畔:通“叛”,背叛。
19.之至:达到极点。
20.顺:顺从。
21、亲戚:古代指亲属,即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亲:指族内亲属。戚:指族外亲属。
[编辑本段]翻译全文
孟子说:“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们的人心,上下团结。”
周围三里的内城,周围七里的外城,包围并且攻打却不能够胜利。如果围攻着打,肯定有得到适宜作战的天气的一方,这样却没有胜利,这就是适宜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盔甲不是不锋利和坚固,粮食也不是不多;但守城的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民上下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的行动不能单单依靠疆域的界线,巩固国防不能只依靠山河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只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道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多,不施行仁道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少到极点时,内外亲戚都会背叛;帮助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内亲外戚都会背叛的力量,得道的君子有不战之时,若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
[编辑本段]读解
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 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三者到底谁最重要也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如我们在注释中所引, 荀子曾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但他并没有区分谁重要谁不重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关系的,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时”又次之。这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思想分不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开的。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这就把问题从军事引向了政治,实际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谈”的“仁政”话题。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 国家也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要改革,要开放,要提高自己的国力,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极点,全天下的老百姓都会顺从归服。那就必然会出现孔子所说的那种情况——“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各国人士都来申请留学,申请经商,甚至携带妻子儿女前来申请移民定居,哪里还用得着“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赶也赶不走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这样成了名言,以至于我们现在还常常用它来评价国际关系,谴责霸权主义者。 当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样是名言,而且, 还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比赛的狂热之中。这充分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丰富、深刻而具广阔的延展性的。 所谓“人心齐,泰山移。”谁说“人和”不是最重要的财富呢?
[编辑本段]作者资料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或子居或子车,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彶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3次搬家。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 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一岁:公元前390年,周安王十二年,孟子生于邹马鞍山西麓之凫村。据赵歧《〈孟子〉题辞》所记,孟轲系“鲁公族孟孙之后”,盖破落后迁于邹。至公元前389年秋,孟子一周岁。
二岁:公元前388年,周安王十四年,孟子在邹。
三岁:公元前387年,周安王十五年,孟子在邹。
四岁: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孟子在邹。是年丧父,受母三迁、断机之教(据《烈女传》)。其实三迁与断机恐非发生于一年。
五岁:公元前385年,周安王十七年,孟子在邹。
六岁:公元前384年,周安王十八年。楚吴起为相。孟子在邹。
七岁:公元前383年,周安王十九年。鲁穆公卒,子奋立,是为共公。 孟子在邹。
八岁:公元前382年,周安王二十年,孟子在邹。
九岁:公元前381年,周安王二十一年。楚宗室杀吴起。孟子在邹。
十岁:公元前380年,周安王二十二年,孟子在邹。
十一岁:公元前379年,周安王二十三年,齐康公绝祀。赵王翳迁于吴。孟子在邹。
十二岁:公元前378年,周安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邹。
十三岁:公元前377年,周安王二十五年,孟子在邹。
十四岁: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韩灭郑。诸咎杀其君。孟子在邹。
十五岁:公元前375年,周烈王元年。韩山坚贼其君。齐田午杀其君,自立为桓公。越寺区定乱,立无余之。孟子在邹。
十六岁:公元前374年,周烈王二年,孟子在邹。
十七岁:公元前373年,周烈王三年,孟子在邹。
十八岁: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孟子在邹。
十九岁:公元前371年,周烈王五年,魏武侯卒。燕简公卒。韩严杀韩哀侯。魏伐楚,取鲁阳。孟子在邹。
二十岁:公元前370年,周烈王六年。晋桓公被韩、赵迁于屯留。赵、韩伐魏,魏伐赵,败之平阳。孟子在邹。
二十一岁: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齐伐魏,降观,王错奔韩。魏败韩于马陵。孟子在邹。
二十二岁:公元前368年,周显王元年。孟子赴鲁游学,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二十三岁:公元前367年,周显王二年。韩赵分周为两。孟子在鲁。
二十四岁:公元前366年,周显王三年。魏伐韩败逋。孟子在鲁。
二十五岁:公元前365年,周显王四年。 四月甲寅,魏迁都大梁。田齐桓公杀其君母。孟子在鲁。
二十六岁:公元前364年,周显王五年。魏公子缓如赵以作难。孟子归邹创办子思书院,广育天下英才。
二十七岁:公元前363年,周显王六年。魏伐赵,取利人与肥。越寺区、弟思杀其君。孟子在邹。
二十八岁:公元前362年,周显王七年。 魏战败赵、韩联军于浍北,擒乐祚,攻取皮牢。赵成侯与韩昭侯会于上党。孟子在邹。
二十九岁:公元前361年,周显王八年。商鞅入秦。宋约生于此年。魏入河水于甫田。暇阳人来归。孟子在邹。
三十岁:公元前360年,周显王九年。东周惠公杰卒。孟子在邹。
三十一岁:公元前359年,周显王十年。 韩魏分晋,迁晋君于端氏。商鞅变法。孟子在邹。
三十二岁:公元前358年,周显王十一年。魏及韩侯盟于巫沙,归侯于韩,商鞅刑公子虔、公孙贾。孟子在邹。
三十三岁:公元前357年,周显王十二年。鲁、宋、卫、韩君朝魏,梁惠王称王。商鞅为左庶长。孟子在邹。
三十四岁:公元前356年,周显王十三年。鲁侯朝魏,魏筑阳池以备秦。 韩筑长城自亥谷以南。赵会燕成侯于安邑。孟子在邹。
三十五岁:公元前355年,周显王十四年。申不害相韩。越无颛卒。秦孝公与魏惠王会于杜平,侵宋。孟子在邹。
三十六岁: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齐败魏于桂阳。韩侯朝魏。秦败魏,斩首七千,取少梁。孟子在邹。
三十七岁:公元前353年,周显王十六年。 赵败魏于桂陵(齐用孙膑围魏救赵)。魏以韩师败诸侯于襄陵,会齐宋之国。齐使楚景舍与魏求成。孟子在邹。
三十八岁:公元前352年,周显王十七年。商鞅为秦大良造(相当于相国兼将军),伐魏,安邑降秦。孟子在邹。
三十九岁:公元前351年,周显王十八年。秦迁都咸阳。商鞅伐魏,固阳降秦。 魏归赵邯郸,在漳水上结盟。孟子在邹。
四十岁:公元前350年,周显王十九年。商鞅废井田,设县。孟子在邹。
四十一岁:公元前349年,周显王二十年,孟子在邹。
四十二岁:公元前348年,周显王二十一年。韩昭侯如秦。秦“初为赋”。孟子在邹。
四十三岁:公元前347年,周显王二十二年,孟子因齐威王招文学游说之士,第一次由邹到齐临淄稷下学宫。
四十四岁:公元前346年,周显王二十三年,孟子在齐与匡章交游。
四十五岁:公元前345年,周显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齐。
四十六岁:公元前344年,周显王二十五年。魏惠王召诸侯于逢泽朝天子,秦公子少师率师参于逢泽之会。秦孝公会诸侯于京师。 孟子在齐稷下被淳髡讥讽,�二人进行了有关于“礼”的辩论。
四十七岁:公元前343年,周显王二十六年。齐田忌用孙膑之计大败魏军于马陵,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孟子在齐并不受重用,被齐人讥讽,孟子以“我无官守”、“我无言责”而自解。
四十八岁:公元前342年,周显王二十七年。商鞅伐魏,用计俘公子卯,大破魏军。孟子在齐。
四十九岁:公元前341年,周显王二十八年,孟子在齐。
五十岁:公元前340年,周显王二十九年。(齐)邳迁于薛。魏为大沟,行圃田之水。孟子在齐。
五十一岁:公元前339年,周显王三十年。 据《史记》所载,庄子与楚威王同时 ,威王聘为相,庄子辞见。赵良见商鞅,威胁商鞅下台。孟子在齐。
五十二岁:公元前338年,周显王三十一年。宋剔成卒,弟偃立。秦孝公卒,车裂商鞅于咸阳,其师尸佼逃蜀。孟子在齐。
五十三岁:公元前337年,周显王三十二年。韩申不害卒。秦仍用商鞅新法,楚、赵、韩、蜀朝秦。 孟子在齐。
五十四岁:公元前336年,周显王三十三年,孟子在齐。
五十五岁:公元前335年,周显王三十四年。秦甘茂取韩宜阳。匡章因与孟子游,被齐用为将,败秦。魏惠王用惠施策与齐威王会徐州,惠王改元。孟子在齐。
五十六岁:公元前334年,周显王三十五年,楚灭越。孟子在齐。
五十七岁:公元前333年,周显王三十六年。 苏秦合纵六国,于洹水歃血为盟。孟子在齐。
五十八岁:公元前332年,周显王三十七年,孟子在齐。
五十九年:公元前331年,周显王三十八年。秦败魏,俘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孟子在齐不被重用,拥楹而叹。
六十岁:公元前330年,周显王三十九年。魏献西河之地于秦。孟子在齐。
六十一岁:公元前329年,周显王四十年,孟子在齐。
六十二岁:公元前328年,周显王四十一年,孟子在齐。
六十三岁:公元前327年,周显王四十二年。韩举于齐战,死于桑邱。孟母仙逝,孟子归葬于鲁,孟子第一次到齐国的后期已得到客卿地位,故以卿大夫之礼葬母。
六十四岁:公元前326年,周显王四十三年。 五月魏会韩威侯于巫沙。十月韩宣王朝魏。孟子在鲁守丧。
六十五岁:公元前325年,周显王四十四年。四月秦惠王称王。五月燕王称王,韩宣王称王。孟子在鲁守丧。
六十六岁:公元前324年,周显王四十五年。楚败魏于襄陵。孟子在鲁三年之丧满,返齐。
六十七岁:公元前323年,周显王四十六年。昭阳为楚伐魏。 滕定公卒。这时稷下学宫衰落。孟子在齐见威王不能实现他的“仁政”主张,闻宋王将行王政,�故离齐到
[编辑本段]身后荣辱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非常的同义词一、【同义词】
非凡
二、【词语注音】
fēi cháng
三、【基本词意】
非常(fēi cháng),汉语词语,意思是很;极;特别。其在口语中经常用到,是汉语中最常见的词之一。
四、【英文翻译】
very
五、【详细解释】
1. 不合惯例;不适时宜。
《左传·庄公二十五年》:“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亦非常也。”杜预注:“失常礼。”《韩非子·备内》:“是故明王不举不参之事,不食非常之食。”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北取燕蓟,调发非常,动以军期为言。”
2. 不同寻常。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之所异也。”《三国演义》第四三回:“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伍员知其非常人,乃同公子胜随东皋公而行。”鲁迅《野草·风筝》:“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3. 突如其来的事变。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后汉书·独行传·谯玄》:“夫警卫不脩,则患生非常。” 宋苏轼《策略》五:“事出於非常,变起於不测。” 明姚士粦《见只编》卷上:“非常之变,党兰窻实自致之。”
4. 非分,不合本分。指不应得到的地位、财富等。
《南史·萧范传》:“范既得众,又有重名,谓可因机以定天下,乃更收士众,希望非常。”《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六年》:“﹝高永昌﹞见辽政日衰,金势方强,遂觊觎非常。”
5. 很,十分。
唐李德裕《昭义军事宜状》:“其端氏城,是刘从谏近年修筑,非常牢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算是这件事非常紧急。”柔石《二月》一:“当时他们两人底感情非常好。”
6.佛教语。无常。谓世间一切事物都在变异灭坏的过程中迁流不停。
《法苑珠林》卷一一四引南朝齐 王琰 《冥祥记》:“释慧进者,少雄勇游侠,年四十,忽悟非常,因出家。
六、【拓展延伸】
1. 得知那盆花被人偷了,她非常愤恨。
2. 妈妈做会计工作非常认真,生怕出现什么差错。
3. 这次卫星发射的'准备工作非常周密。
4. 我由于违犯纪律而损害了班级的荣誉,心里感到非常惭愧。
5. 国家采取非常手段打击毒品犯罪。
6. 久别重逢,两个好朋友都非常欣喜。
7. 有些动物对天气的变化非常敏感。
8. 我们班上很多同学都非常散漫。
9. 列宁小时候是个非常诚实的孩子。
10. 司令员指挥战斗非常老练,不愧是经验丰富的老将军。
11. 小英雄雨来游泳的本领非常高。
12. 上课时,老师总是用温和的目光看着大家,使我们感到非常亲切。
非常是什么意思 非常造句 近义词反义词非常的意思: [fēicháng]
1.属性词。异乎寻常的;特殊的:~时期。~会议。
2.十分;极:~光荣。~高兴。~努力。他~会说话。
非常百科解释:
非常,汉语词汇。fēicháng。意思是“很”和“不同寻常的”的意思。口语中经常用到,是汉语中最常见的词之一。
非常的详细解释: 非常 [fēi cháng]
不合惯例;不适时宜。
《左传·庄公二十五年》:“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亦非常也。” 杜预 注:“失常礼。”《韩非子·备内》:“是故明王不举不参之事,不食非常之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北取 燕 蓟 ,调发非常,动以军期为言。”
不同寻常。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之所异也。”《三国演义》第四三回:“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 鲁迅 《野草·风筝》:“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突如其来的事变。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 关 ,秋豪不敢有所近……所以遣将守 关 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后汉书·独行传·谯玄》:“夫警卫不脩,则患生非常。” 宋 苏轼 《策略》五:“事出於非常,变起於不测。”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上:“非常之变, 党兰窻 实自致之。”
非分,不合本分。指不应得到的地位、财富等。
《南史·萧范传》:“ 范 既得众,又有重名,谓可因机以定天下,乃更收士众,希望非常。”《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六年》:“﹝ 高永昌 ﹞见 辽 政日衰, 金 势方强,遂觊觎非常。”
很,十分。
唐 李德裕 《昭义军事宜状》:“其 端氏城 ,是 刘从谏 近年修筑,非常牢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算是这件事非常紧急。” 柔石 《二月》一:“当时他们两人底感情非常好。”
佛教语。无常。谓世间一切事物都在变异灭坏的过程中迁流不停。
《法苑珠林》卷一一四引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释 慧进 者,少雄勇游侠,年四十,忽悟非常,因出家。”
非常的近义词: 突出,卓殊,特等,非凡,极端,万分,额外,至极,异常,特地,相当,出格,很是,特出,特别,特殊,分外,十分,极度,格外,绝顶 非常的反义词: 平常,普通,一般 非常造句:
1、我由于违犯纪律而损害了班级的荣誉,心里感到非常惭愧。
2、国家采取非常手段打击毒品犯罪。
3、妈妈做会计工作非常认真,生怕出现什么差错。
4、得知那盆花被人偷了,她非常愤恨。
5、小梅种植的鲜花、芳草,将院子装点得非常美丽。
6、小英雄雨来游泳的本领非常高。
7、司令员指挥战斗非常老练,不愧是经验丰富的老将军。
8、列宁小时候是个非常诚实的孩子。
9、有些动物对天气的变化非常敏感。
10、久别重逢,两个好朋友都非常欣喜。
11、我们班上很多同学都非常散漫。
12、儿童节这天我们玩得非常畅快。
13、爸爸没能上大学,至今想起来非常遗憾。
14、她非常胆小,说话经常藏头露尾。
15、小丽生病了,妈妈心里非常焦急。
16、小松鼠在树上窜来窜去,行动非常敏捷。
17、上课时,老师总是用温和的目光看着大家,使我们感到非常亲切。
18、徐悲鸿画的骏马非常传神,栩栩如生。
19、她的脾气非常暴躁,经常摔东西。
20、这个电影的音响效果非常逼真。
非常的词语解释及造句抗联战士虽然生活非常艰苦,但是精神很乐观。以下是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引证解释
1不合惯例;不适时宜。
①《左传·庄公二十五年》:“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亦非常也。”杜预注:“失常礼。”
②《韩非子·备内》:“是故明王不举不参之事,不食非常之食。”
③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北取燕蓟,调发非常,动以军期为言。”
2不同寻常 。
①《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之所异也。”
②《三国演义》第四三回:“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
③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伍员知其非常人,乃同公子胜随东皋公而行。”
④鲁迅《野草·风筝》:“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⑤明 施耐庵《水浒》第四十七回《扑天雕两修生死书 宋公明一打祝家庄》:石勇见他两个非常,便来答应道:“你两位客人从哪里来?要问上山去怎地?”
3突如其来的事变 。
①《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后汉书·独行传·谯玄》:“夫警卫不脩,则患生非常。”
③宋苏轼《策略》五:“事出于非常,变起于不测。”
④明姚士粦《见只编》卷上:“非常之变,党兰窻实自致之。”
4非分,不合本分。
指不应得到的地位、财富等。
①《南史·萧范传》:“范既得众,又有重名,谓可因机以定天下,乃更收士众,希望非常。”
②《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六年》:“﹝高永昌﹞见辽政日衰,金势方强,遂觊觎非常。”
5很,十分。
①唐李德裕《昭义军事宜状》:“其端氏城,是刘从谏近年修筑,非常牢固。”
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算是这件事非常紧急。”
③柔石《二月》一:“当时他们两人底感情非常好。”
6佛教语。
无常。谓世间一切事物都在变异灭坏的过程中迁流不停。
《法苑珠林》卷一一四引南朝齐 王琰 《冥祥记》:“释慧进者,少雄勇游侠,年四十,忽悟非常,因出家。” [1]
非常造句
1. 得知那盆花被人偷了,她非常愤恨。
2. 妈妈做会计工作非常认真,生怕出现什么差错。
3. 这次卫星发射的准备工作非常周密。
4. 我由于违犯纪律而损害了班级的荣誉,心里感到非常惭愧。
5. 国家采取非常手段打击犯罪。
6. 久别重逢,两个好朋友都非常欣喜。
7. 有些动物对天气的变化非常敏感。
8. 我们班上很多同学都非常散漫。
9. 列宁小时候是个非常诚实的孩子。
10. 司令员指挥战斗非常老练,不愧是经验丰富的老将军。
11. 小英雄雨来游泳的本领非常高。
12. 上课时,老师总是用温和的目光看着大家,zaojv.co m使我们感到非常亲切。
13. 小松鼠在树上窜来窜去,行动非常敏捷。
14. 儿童节这天我们玩得非常畅快。
15. 她非常胆小,说话经常藏头露尾。
16. 爸爸没能上大学,至今想起来非常遗憾。
17. 小丽生病了,妈妈心里非常焦急。
18. 同学们在联欢会上尽情地唱啊,跳啊,玩得非常舒畅。
19. 她的脾气非常暴躁,经常摔东西。
20. 徐悲鸿画的骏马非常传神,栩栩如生。
21. 看到同学们的进步,老师的心里非常愉快。
22. 这个电影的音响效果非常逼真。
23. 婴儿的面板非常细腻,也非常娇嫩。
24. 防火工作非常重要,不要把它当一般的事情看待。
25. 抗联战士虽然生活非常艰苦,但是精神很乐观。
26. 全校师生群策群力,把校园建设得非常美丽。
27. 她的表演非常投入,受到观众的好评。
28. 柳树的适应性非常强,插到哪里都能活。
29. 偌大的一间屋子,一支蜡烛的光显得非常暗淡。
30. 前几年,我因为迷恋电子游戏而耽误了学习,现在想起来非常懊悔。
我的第一次拉练1970年底我参军入伍后,在新兵连训练了二十多天,还没有结束,就被抽调到团里的宣传队。
在宣传队里每天排练小节目,队里说准备参加拉练。当时,整个形势是备战备荒。伟大领袖于1970年2月在一份报告上批示:“野营拉练好。”就此拉开了全国大拉练的大幕。我们的小节目,也都是围绕“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当老爷兵”、“苦练铁脚板”的精神为主题。后来,队里说,团政治部有指示,我们还要在拉练野营路上鼓动宣传,于是赶紧编凑了些小快板、顺口溜以及“苦不苦,想一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一想革命老前辈”,“好不好,想一想英雄珍宝岛”等鼓动口号和豪言壮语。
刚过春节,拉练动员,大致记得,拉练的目的是锻炼部队作风,检验部队野外生存能力,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拉练开始,明确宣传队随同团政治部前进。
当时并不知道我们的野营拉练为何种形式,队里的老兵们也不清楚。我以为,就是坦克在行进,团里的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各部分乘汽车前行;到了一定的地方,我们下去敲锣打鼓,鼓舞士气一番后,再爬上汽车继续前进;到一个目的地,搭建帐篷,开展野营训练。
行动起来才明白,全然不是那么一回事!全团的教练坦克车编成一队,各连的技术员和驾驶员两三个人组成一车,他们以老带新驾驶着坦克行进在道路中间。每个连队配备有一辆汽车载重后勤物资。其余全体官兵(除团领导)一律以连为单位,背起背包,挎着武器,分两队在公路两侧,步行前进。硬是把当时全国数得着的为数不多的机械化部队,当成步兵在操练行军,整个一个莫名奇妙的感觉!
后来才知道,还是伟大领袖,1970年11月24日在一份文件上要求“野营训练,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学习解放军,大兴三八作风,加强革命性,科学性和组织纪律性……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培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树立常备不懈的战备观念”,并作出了 “野营拉练好,不当老爷兵”的“11、24”批示。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这么许多,只知道领袖说了“野营拉练好”。
那时部队的装备简陋,经费有限,据老兵说:坦克开动一小时成本高昂,发动一小时(部队行话叫摩托小时)得折价人民币3000元(也有人说是200元)——那是天文数字!一辆坦克只有200个摩托小时的寿命,所以当时部队规定,一个驾驶员一年只能有8个摩托小时的训练时间。再加上那时“执行指示不走样”,“不当老爷兵”的重点是练“走”,我们其他的战士自然就只能当步兵了。
宣传队的乐器都打包,放到辎重汽车上,身体不好的战友去押车。剩下的十几个人分成两组,大家背着背包,掖着、挎着、拎着小锣、小鼓、小镲、快板等小件打击乐,跟着大部队行进。
开始行军,按每小时十里的行军速度前进,有时候也走的快一些,一般情况下每小时休息十分钟,每天大约行进七八十里路。后来几天就不行了,规律打破了,不按一小时休息一次,每天步行八九十里路甚至上百里。路上经常还举行防空、防炮等演习。防空、防炮演习就是在路旁就地隐蔽不动,这倒好,相当于休息了。可是要弥补演习用掉的时间,后来的行军速度就越来越快。那时候天气虽然寒冷,但是走上一阵子,基本上就会浑身出汗,汗流浃背。由于怕坦克履带辗坏了公路上的柏油,所以选择的行军路线大部分都是山间崎岖的泥土沙石路,有时候,步行队伍走羊肠小路,坦克则行进在宽一点的道路上。一路上队伍登山爬坡,头一两天还可以,三天以后,不少人的脚上走出了水泡,甚至血泡。如果有走不动的战士,队尾有解放车收容,但是为了荣誉,一般没有人被收容。
行走一段距离后,大家沉闷疲劳了,或者遇到陡坡山路,行走比较吃力,我们宣传队的两个组就分别赶到队伍前或队伍中段,停下来排列好队形,敲打起来,说快板、喊口号,念顺口溜,反正是鼓闹出响动,吸引转移大家的注意力,激励士气,鼓舞干劲。等两三个连队过去,赶紧收拾家伙,顺着路边跑步前进;如果有小路,就气喘吁吁地爬上去,窜到队伍前边,再到山路陡坡处给其他连队表演一番。最有效果的就是对特定的连队,有针对性的夸几句;或者宣传队的老兵,在连队里发现有认识的战士,指名道姓地来段小快板、顺口溜,这个时候,连队的战士情绪很高涨。就这样前后一趟趟地跑动,一天下来,我们比连队的战士行走的距离还要多。后来,连队的战士看我们表演,他们也喊口号,向我们学习,还有互拉语录歌什么的。
过了五六天,政治处主任在宿营地向我们宣布,奉团首长令,团宣传队解散,大家回自己的连队里参加拉练。我们几个新兵还没有分配连队,政治部就给每个营平均分了几个,营里又把我们随意分配到几个连队,这样,我们比其他新兵连的战友们要早下连队,体验生活。我分到二连,连里又分到排分到车(也就是班)。然后,跟随连队白天行军,到了宿营地,晚上得站岗。承蒙连里看得起我,并不因为是新兵就照顾你,得与全连战士一样照样站岗放哨。白天行军活动,我不敢戴眼镜,全凭跟随、摸索和本能反应。夜间放哨,无有人在旁边,同时真怕出现个突然情况,这时才敢掏出眼镜带上,看一看清晰的世界,所以,每晚上盼着站岗呢。
那时,我们单兵的装备是一个棉被打成的背包,上边捆扎着卷好的军大衣,一边绑着折叠好的雨衣;左挎挎包,右挎手枪(一车五个人,车长、炮长、驾驶员和机电员四个战士佩戴手枪),腰间扎皮腰带。二炮手配发冲锋枪,行军时冲锋枪搁在大衣上边,枪带垂在胸前,用手拽紧。要知道,在步兵老大哥那里,班长才能配发冲锋枪。曾经有个老乡看我们走过,告诉其他乡亲:这些是军官团!
行起军来,场面还是比较威风的。全团加起来有十几辆教练坦克(其余的是战备车停在车库不能动),一队坦克车行驶在道路中央,坦克咆哮着前进,拐弯、爬坡,加油轰鸣,泥土飞扬;坦克行驶过去,接着是二十多辆解放车,都蒙盖着篷布,车轮飞转,威风凛凛。道路两侧行走的战士,仿佛步兵一般,迈着稳健的步伐,拖着长长的队伍,逶迤在山间路上。
我十六岁的时候,在大串联期间,曾经与几个高中同学组队,背着背包步行串联过,脚底早已磨出茧子了,所以对走路不太发怵!到连队的第一天,说来也巧,当天就飘起雪花,雪越下越大,大家冒雪前进,当天就走了一百多里路。
傍晚时分,走到一段上坡路前,前边的连队爬上去了,飘落的雪花很快覆盖了前边战士的脚印,由于气温下降,落在地上的雪结成了冰,非常滑,后边连队的战士纷纷滑落下去,队伍行进不得,聚成一团。部队里老兵大多是南方人,冰雪行进经验显然不足。我灵机一动,抓了两把旁边山壁上的砂土洒在脚底,立马有了摩擦力不打滑。有个参谋看到了,立刻大喊:大家从旁边山坡上抓土垫路。大家纷纷行动,这才上了这道坡。
第二天走到傍晚,吃过晚饭,只休息了一个小时,团里下达了夜间行军的命令。天空一片漆黑,大家立即出发,行军速度很快,因为太累,有的战友走着走着竟然打起了磕睡……这一天走了一百零八里路,直到当天的后半夜才宿营。
那天夜里,部队过一条小河,河面结着薄冰,河上没有桥梁,搁着几块石头垫脚,是地道的踏着石头过河。这时候,月亮出来了,河面在月光的照耀下漫射着惨白的光芒。我没戴眼镜,五百度的近视眼,眼见一片白茫茫,只能跟着前边战士的脚步亦步亦趋。踏着河里石块走着,前边的战友略一停顿,我收步不迭,情急中看到旁边有个黑块,立刻径直踩了上去。“噗通”一声,我的左腿进了河里,河水没过膝盖。苦啊!原来是个冰窟窿,黑块不是石块。结冰的河面上的黑洞,大约正常人的正常视力都能分得清楚,可我是没戴眼镜的高度近视眼啊。前后的战友都伸手,拉我上来,这时只听岸上有人大喊:你们注意点,不要想投机取巧,走近路!我的半条腿都湿透了,不慰问几句还奚落人。我血涌上头来,站定了想回嘴数落他两句,后边的老兵看出来了,赶紧拍拍我的肩膀说,新同志,别生气啦,赶快走吧,那是参谋长,可不能骂。我只好悻悻拖着湿腿,跟着部队又前行了十多里路。说来奇怪,大概是走路发热的缘故,左腿竟然没有感到太过冰冷。大约凌晨两点多,部队宿营了。我们连驻扎在一所废旧的寺庙里,各个排分别住在耳房。大家都睡下了,我放下背包,赶紧走到山门前殿里的哨位,去烘烤我的棉裤和鞋子。前殿里有个铁皮煤油大桶做成的炉子,旁边堆着一小堆焦炭,炉子里燃烧着熊熊的火焰。我从墙角捡了几块破砖头,坐在砖头上,脱下裤子、绒裤、秋裤和鞋子,只穿着裤头,手托着棉裤,腿上铺开绒裤和秋裤,用一块焦炭支着棉鞋,朝着火炉烘烤起来。刚下到连队,值班的哨兵并不认识我,但我清楚地记得那天那班的哨兵对我说说的话:宣传队的新同志一到连队就能吃这么大的苦,真是不简单!这句话温暖我到现在。
烘烤了一个多小时,岗哨换了一次,我的鞋和棉裤差不多干了。刚穿好到了排里,还没有来得及躺下,集合哨声响起,排里的战士忙着起床打背包。我直接背上背包去集合,成了连里那次集合的头一二名列队者。
这一天走得更狠,一直走了一百三十里路。有连队的战士走不动了,别人帮着背着挎着背包或者枪支;有个别脚底打泡严重的,依然跟着队伍蹒跚而行;还有人被搀扶着前进。我的脚底板倒是没有什么反应,只是觉得肩膀上背包带勒的疼痛,而且越来越疼,甚至觉得背包带要勒进肩膀的肉里了。只好用两个大拇指塞进背包带和肩膀之间,减轻疼痛,后来这招不灵了,竟然疼痛到快不能忍受!最痛苦的时候,真想冒充扭伤脚腕,稍微休息一下,缓解缓解。或是直接假意失足,跳下路旁的悬崖,省得麻烦!甚至还想向前传出一个假的口令:原地休息。可是看到其他战士都是这样走着,而且我还是个新兵,不敢轻易造次,一次次勉强坚持下去了。
走到了中午十二点半,还有十多里路,就要到山西高平的端氏公社了。连长从前边跑来,让我们休息,他说,前边拐弯处有一面小红旗,那是团里的观察哨,每个连的第一排战士从那里经过时,观察哨就记下时间,然后大家就开始奔袭。奔袭就是以最快的速度跑到目的地。目的地竖着一面绿旗帜,那里也有人在统计,他们按照每个连的前二十名的平均时间,排列出全团每个连队奔袭的名次。连长要求大家尽量争取好成绩,每个排里身体较好的同志要争先往前赶,脚底打泡的,身子骨瘦弱的,可以在后边,但要尽量保证在单位时间里赶到。最后他照例喊道:同志们有信心吗?大家群情激奋,齐声高喊:有!只见他一声令下,大家箭一般蹿了出去。刚跑过红旗,大家前后拉开距离,队伍不成形了,背包在身后甩的歪七扭八。跑热了,擦汗帽子碰歪的,风纪扣解开的,摘下帽子攥拿在手上的,满头大汗的,蓬头土脸的,面目狰狞的……形象完全没有了!不要紧,关键是速度!只见路上出现两个阵营:一个是稀稀拉拉的战士争先恐后地奔跑;另一个则是人数较多的战士比较快地向前移动。快到镇子,听到了敲锣打鼓的声音,还传来阵阵的口号声。原来这里有几家国营的丝绸厂、剿丝厂,厂里组织的工人们打着红旗,拉着横幅,敲锣打鼓地欢迎我们。“向解放军学习”、“向解放军致敬”、“热烈欢迎解放军拉练到端氏”! 唉,情况突然,只顾狂奔的战士们谁也没想到要慢下来,步子收不住,头也不回,更是不打招呼,乱七八糟地疾步跑过。我真感到不好意思,可是照样也快步跑过,顾不得任何礼貌。
结果,我所在的连队得了总分第二名。我当时还是年轻,居然在全连跑了第十六名,受到连里的表扬。
在端氏,全团驻扎了几天,各连分别操练。第二天,我接到通知:宣传队集合,排练小节目,准备军民联欢。于是,我告别了二连,背上背包前往宣传队集合,就这样结束了我在部队的第一次拉练。
(非回忆录,勿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