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
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有异.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1.坚固性
现在的福建、广东一带的圆形、方形土楼,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的历史.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至今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丛山峻岭之中.
如此坚固的民居,与精心选择屋址,科学的设计,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开.现仅从土楼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作一些说明.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声,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
2.安全性
历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山区后,为防止土著和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甚为安全.
例如,宛如古城堡似的土楼,一、二层不设朝外的窗子,或只开设枪眼似的细长石窗,三楼四楼和每个房间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于采光,流通空气,又成了了望敌情和向外射击的枪孔.土楼大门的门框,门槛都是条石,门板厚约10厘米.有的大门上斜挖了几个嵌有竹筒的护门孔,倘有土匪攻门,可往下射击和浇开水.有的土楼大门还安装了防火水柜、水槽,若来犯之敌放火烧门,只要一按开关,水便顺门而下,以灭火护门.土楼本来已坚固异常,但为防万一,有的土楼还夯筑了夹墙.万一外墙被炮火轰开,土楼仍有夹墙支撑,安然无恙.土楼内有各种齐全的生活设施:设于天井的深水井,是被围困时的水源,楼内有砻、碓等加工粮食的设备.这一切都使匪敌久攻不下.至于那些四角建有高耸碉楼的“四点金”,更是领盗匪望而却步.
3.封闭性
客家民居,不论土楼还是围屋,五凤楼,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楼梯相通,住户生活方便.然而,它们对外则是全封闭的.土楼一般只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或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围屋,围龙屋的各横屋,半环形围屋,皆设有门楼.万一有盗匪打劫,只要把门一关,便封闭得严严实实的.
4.合族聚居性
客家土楼,围龙屋,五凤楼等,一般都规模庞大.永定“承启楼”有300多个房间,面积5376平方米.“遗经楼”有五层楼,面积10336平方米,光是厅堂便有51个.难怪日本一位建筑学教授看了永定土楼后写道:“这动人的客家土楼,与其说是一幢庞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
如此庞大的民居,正是为了适应聚族而居的特点.“承启楼”最多时曾住80户,600多人.家乡罗氏围龙屋,有300多个房间,为罗氏50户人家,350人所共居.住户虽多,但由于房间、厅堂、天井也多,能以厅堂及天井和若干房间组成一个个生活小单元,又令住户各各得其所,显得幽雅,舒适.
值得一提的是土楼、围屋的“心脏”——祖宗祠堂.这里是族长聚集各户家长议事的地方.逢年过节,合族的每家都挑着各种供品,到这里祭祀祖先.男儿娶亲,须在祠堂拜天地,叩祖先,宴宾客.闺女出嫁,向列祖辞行后,方可罩上盖头,踏着象征团圆的大圆匾出阁.老人谢世,祠堂成了举哀发丧的灵堂.就这样,一座祠堂将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客家围屋形状多为客家围屋形状多为方形、半圆形以及圆形。客家围屋,又被称为围村、围村屋、围屋村、土围、水围、围堡、客家围等,在形式上主要有方形围屋、半圆形围屋、圆形围屋,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之一。围屋结合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围屋:
围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远,边远的山区,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形式有两种:一:砖瓦结构。二:特殊土坯结构: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三、花岗岩条石结构,如江西龙南龙光围。
客家的“围屋”和“土楼”是同一种建筑吗?不是同一种建筑。
一、材质不同
1、围屋:砖瓦结构与特殊土坯结构。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另外还有花岗岩条石结构(如江西龙南龙光围)。
2、土楼: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简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
二、分布地区不同
1、围屋:客家土楼分布的主要区域是分处博平岭南脉西东两侧的闽西南和粤东北几个县市,特别是客家话和闽南话这两大方言交界地区。
如龙岩、湖雷、古竹、岐岭、大溪、湖坑、下洋几个乡镇,南靖西北部的奎洋、梅林、书洋3乡,平和西部的芦溪、霞寨、合溪、秀峰、九峰几个乡镇,诏安西北部的秀篆、官陂2乡,以及大埔东南部的双溪、枫朗、桃园、丰顺西部的官西,饶平北部的上善、三饶等几个乡镇。
2、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龙岩永定县、福建省漳州南靖县和华安县,其中又以客家土楼为代表。
三、历史起源不同
1、围屋: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南下大迁移,先后定居南方的广东、福建、江西、香港新界等地。
古代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亦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2、土楼:土楼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产生于11—13世纪(宋元时期),经过14—16世纪(明代的早、中期)的发展,至17—20世纪上半叶(明末、清代、民国时期)达到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而这一过程又与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迁密切相关,福建尤为明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客家围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楼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多为什么形?方形。
客家围屋,又被称为围村、围村屋、围屋村、土围、水围、围堡、客家围等,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之一。客家围屋大多以围字命名,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汉晋坞堡的活化石”,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
围屋(围村)的类型主要有围楼、围寨、围龙屋、四角楼等,在形式上主要有方形围屋、半圆形围屋、圆形围屋。
历史起源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南下大迁移,先后定居南方的广东、福建、江西、香港新界等地。因为离开中原故土,所以这些南下迁移的汉人一直自称为“客”寓为客居他乡之意。
古代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亦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围屋、走马楼、五凤楼、土楼、四角楼等,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客家围屋的分布区域有哪些客家围楼的分布区域有:
分布区域:客家土楼分布的主要区域是分处博平岭南脉西东两侧的闽西南和粤东北几个县市,尤其是客家话和闽南话这两大方言交界地区。
如龙岩、湖雷、古竹、岐岭、大溪、湖坑、下洋几个乡镇,南靖西北部的梅林、书洋3乡,平和西部的芦溪、霞寨、合溪、秀峰、九峰几个乡镇,诏安西北部的秀篆、官陂2乡,和大埔东南部的双溪、枫朗、桃园、丰顺西部的官西,饶平北部的上善、三饶等几个乡镇,分布区域广阔。
介绍:客家围屋,又叫做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中国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
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历史悠久。
围屋结合了客家古朴遗风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著名客家围屋:
鹤湖新居、大万世居、南华土楼
4.建筑风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 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具有多种形状,其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它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可见客家围楼的体积之大。
5.
围屋是哪里的特色建筑赣南围屋,全称赣南客家围屋,当地人称为土围子或者水围,是位于江西赣南地区的客家特色民居建筑。
围屋是客家建筑的早期形式,源于半坡时期的村落布局,是汉晋时期中原地区广为流行的一种聚族而居的民居形式——坞堡在赣南客家地区的直接移植,始建于明代兴盛于清代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