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6月13日电 题:潮起塞上满目新——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观察
新华社记者王磊、何晨阳、靳赫
黄河宁夏银川段(无人机照片,2019年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滔滔黄河,阅尽华夏沧桑。作为我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黄河流经的先天自然条件和特有地理地势,使宁夏这片塞上沃土成为全国重要的生态节点、生态屏障和生态通道。2020年6月,宁夏承担起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任。
一年来,宁夏将自身定位和发展,放在国家战略全局、全国生态体系、全流域协同治理中重新审视,把住黄河安澜底线、守牢生态环境生命线,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笃定前行,一幅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塞上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高点谋划:着眼大局推动扎实起步
这是位于宁夏中卫市黄河黑山峡河段的南长滩村(无人机照片,2021年4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黄河奔腾万里入海,在中华大地上勾勒出一个大大的“几”字。位于上游“几”字一撇处的宁夏因黄河润泽,素有“塞上江南”之称。尽管面积不大,宁夏却承担着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
从全国大局来看,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切实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历史责任,从促进黄河流域协同治理和提升宁夏发展质量效益角度来看,建设先行区,也是宁夏发展的必由之路。
面对先行重任,首在谋划。宁夏把先行区建设作为当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首要专章,研究部署重点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等,扎实有效框定先行区建设蓝图,启动《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促进条例》立法工作,为先行区建设提供保障。
这是宁夏吴忠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一景(无人机照片,2020年6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矛盾越突出,改革越迫切。
“推行先行区建设,难点在资源要素,障碍在体制机制,出路在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中,宁夏作出清醒判断,以改革开路,以创新破题,明确“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主动将“先发展后适应”发展模式转变为“先约束后发展”,以用水权改革促“节水增效”、土地权改革促“盘活增值”、排污权改革促“降污增益”、山林权改革促“植绿增绿”,推动先行区建设扎实起步。
宁夏因水而兴,也为水所困。“宁夏是全国水资源最匮乏的地区之一。随着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形势愈发严峻是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厅长白耀华说,宁夏通过优化分配用水量、精细核定用水权、合理确定用水价、构建市场化交易机制等措施推进用水权改革,以改革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破解“水困”。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不少农民已受益改革红利。以前,由于灌溉用水费用由大伙均摊,“大锅水”现象突出。如今,利通区将农业灌溉用水指标确权给了1000多个农民用水协会、村组和用水大户,并对农业用水实行阶梯水价,节水效果明显。“以前,我们这一片每年要灌水4000多万立方米,改革后则稳定在2200多万立方米。”利通区二支渠农民用水协会会长马金良说。
黄河宁夏吴忠段,两岸绿意盎然(无人机照片,2020年6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系列改革举措,对着问题去、刀刃向内改。百万移民致富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提升“四大提升行动”等,将群众幸福感视为先行区建设的重要衡量指标,使先行区建设不断释放获得感。
治理为先:生态保护筑牢建设之本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历史上,黄河善淤善决善徙,可谓桀骜不驯。
在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黄河水在坚固的堤坝间平静流淌,两岸车流如织,大小湿地如明珠般点缀其间。眼前静好的画面令人很难想象,这座宁夏最北端的城市常受凌汛考验。翻阅过往 记录,几乎每隔几年,宁夏便会有一次凌汛险情发生。与凌汛相伴的,还有洪水。
2017年至2020年,黄河宁夏段连续4年大水过境。在现代化堤防保护下,群众生命财产安然无恙。
清晨,苍鹭在宁夏沙湖景区芦苇丛上空飞翔(2020年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从古至今,黄河之美入诗入画者甚多。但事实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十分复杂,宁夏便曾面临大量泥沙入河、草原植被破坏、水质污染加剧、水生环境恶化等问题,直接影响黄河健康。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提出,坚持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领生态文明建设、统揽全境全域治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以贺兰山、六盘山、罗山自然保护区为战略支点,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为战略举措,以实施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为战略抓手,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苍鹭在宁夏沙湖景区栖息(2020年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湿地,是黄河之肾。总面积近30万亩、被称为“鸟岛”的青铜峡黄河库区湿地,多年前,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土地权属不清,一度人为登岛侵占、围湖造田、乱捕乱采等问题严重。
治理生态顽疾,需要铁的担当。人类活动点位全面清理整治、推进“退耕还湿”治理……如今,湿地“失而复得”,候鸟迁徙期,库区鸟类可达数十万只,生态系统得到整体修复。
中卫多种一棵树,黄河少落一粒沙。黄河穿城而过的宁夏中卫市,紧邻腾格里沙漠。
黄河宁夏中卫市沙坡头枢纽至中宁县白马乡段疏浚工程施工现场(无人机照片,2021年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夏日的晴空下,离中卫市区约10公里处的小湖附近绿意盎然,湖畔年前还裸露着的黄沙里,株株绿树昂扬生长。树坑里的覆膜令人倍感新奇,这种保墒的“待遇”,过去只有庄稼和瓜菜才有。
“多种树、护生态,反哺母亲河如今已成常识。”中卫市治沙林场副场长唐希明说,中卫开展生态保护、污染治理、植绿增绿大会战,在黄河干流沿岸、入黄沟道等重点区域开展综合治理,今年仅植绿增绿一项,目前就已完成30.33万亩。
黄河流经宁夏中卫市沙坡头(无人机照片,2021年6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严格落实禁伐、禁垦、禁采、禁牧“四禁”规定,不断完善减少资源消耗、污染行为、废物排放、肥药用量“四减”措施,统筹推进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农业退水“五水”共治,实现保持河道不断流、湖泊不干涸、水土不流失、农田不污染“四保”目标……以铁腕治理守护绿水青山,宁夏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全区水土流失实现总体逆转,治理率达58%,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保持Ⅱ类进Ⅱ类出,今年全区6项大气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同比全部下降。
强筋壮骨:产业升级聚力发展之要
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宁夏经济长期面临发展不足、质量不高双重难题,产业发展倚重倚能倚煤特征明显,资源利用粗放,增长动力后劲不足等问题不断显现。如何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有更大作为,是一个高难度课题。
宁夏银川市灵武农场1.1万亩农田里,绿油油的小黑麦草已长到1米多高。大型收割机轰鸣向前,散草机紧随其后,割倒、打散、铺匀晾晒等工序一次性完成。收割完成后,地里将种上青贮玉米。
这里是宁夏农垦集团的小黑麦草后作青贮一年两熟技术高效种植试验示范田。受光热等条件限制,宁夏农作物生长往往“一季有余、两季不足”,而近年来当地奶产业迅速发展,饲草不足已成为重要制约因素,一年两熟种植模式可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宁夏农垦贺兰山奶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挤奶台工作(2020年11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高质量发展,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链式化学反应。产业链的群体跃进,正让宁夏奶产业加速“蝶变”。目前宁夏奶牛规模化养殖率已达98%以上,现代化的养殖方式使宁夏成母牛年均单产突破9000公斤,生鲜乳主要卫生指标达欧盟标准,国内不少大型乳企将宁夏视为高端奶源地。
先行区建设中,宁夏深入分析自身实际和比较优势,大力推动产业、产能、产品结构调整,推出枸杞、葡萄酒、奶产业、肉牛和滩羊、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绿色食品、清洁能源以及文化旅游等九大重点特色产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立柱架梁。一年来,九大重点特色产业发展齐头并进。
宁夏农垦贺兰山奶业有限公司奶牛养殖大棚(2020年11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曾产出宁夏第一吨煤、第一度电的石嘴山市惠农区,一度受困于能源行业不景气。而如今,当地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成熟的产业工人,成为不少企业换道超车、谋划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前不久,宁夏恒力生物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年产5万吨月桂二酸项目一次投料试车成功。月桂二酸是生产高端尼龙、脂类润滑油等的基础材料,广泛用于航空航天、3D打印等领域。而以前,恒力公司的主营业务还是钢丝绳。
中环光伏材料、隆基硅业单晶硅等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开工,补齐创新链、优化供应链、重构产业链高效推进,宁夏正通过强化创新驱动、优化营商环境等系列改革,激发更多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融入产业发展。
2020年,宁夏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56.11%,提升幅度居全国前列。今年一季度,宁夏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8.5个百分点,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76.3%,高新技术制造业和工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32.5%和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