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但凡有部能够接入网络的终端设备,我们就可以主动获取或者被动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或者说,当设备联网那一刻,我们本身就被各种消息、信息"包围"了,我们能快速获取,也能轻易在信息流当中沉沦。
信息洪流很有意思,之前和朋友讨论,各有各的观点,谁也没有说服谁,但是彼此都认为,它没有绝对的好或者不好,有一个共识就是:获取相关信息的门槛变得越来越高了。
01信息的变化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也是在这样的列车上成长起来的。最近这20年所产生的信息,已经比过去人们几百上千年产生的信息还要多得多。
20年前能够发出声音并被大众熟知的,可能就那么几位,就那么几个平台,只有少数人能发声。但现在是万众发声的年代,如今每个人都是一个发声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
而且表达的平台和途径也越来越多,换句话说互联网给了我们沉默的大多数作为表达者的权利,可以更多的发出声音,虽然可能会有情绪和愤怒,但最起码是能更大范围的发声了。当沉默的大多数都能够发声了,别管声音质量怎么样,但起码这20年是进步的。
复杂的信息流
回头再说下信息媒介的变化,能够大范围的发出声音了,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和信息传播的进化。
我们的上上辈,他们获取信息主要是通过报纸和广播,我们的上一辈呢,我们的父母们,则是主要通过电视来接收消息。
等到了我们这一辈呢,也就是90年以后出生成长起来的,我们接收信息的形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互联网让我们获取信息更加多样化,我们多数人不再像长辈们看报纸、广播电视这一类来获取消息来源,而更愿意使用手机等移动端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去获取消息。
我们多数人,更愿意通过各种热榜咨询和大V们的分享去获取消息,有多少人会愿意去看那些比较生硬的新闻联播消息或者专业领域对应的相关媒体呢?一般地,都是怎么方便怎么去获取,随着自己的兴趣而行地去匹配消息。
但是细心些、理智些我们也会发现,新媒体也有各种良莠不齐的,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作为信息的创造者,我们怎么保证哪个消息源、知识源更加有质量,以及更加专业呢?
这也是我、我们这群年轻人们纠结的点。信息传播是快速了,但过多的信息同时造成了信息负载,也增加了我们的选择成本和决策成本。
信息洪流会导致信息过载。
信息过载是指当一个人面临大量信息时,产生了理解和决策的困难。如果把人比作一台计算机,那么这个情况就很好理解,当输入这个系统的信息量超过它的处理能力时,那么决策者就会面临认知和决策困难,结果就是出现信息过载,随之而来的就是造成人决策质量的下降。
信息过载会导致信息焦虑。
信息焦虑,也就是我们能够理解的信息和我们认为必须理解的信息之间的巨大差距,因为巨大差距的存在,人们会感到焦虑。
由于我们大脑用于处理信息的部位发育得最晚,进化的速度赶不上信息增加的速度,"速度不匹配",所以会产生信息过载和信息焦虑。
02我们的困境
由于很多时候,缺乏辨别能力,我们身处在信息的海洋里,我们知道往哪个方向游,不知道我们需要的信息哪些才是有可信度的。
各种热榜轰炸,各类标题党制造恐慌、卖弄焦虑的文章,以及一些良心不会疼的营销号的无底线推广,一度让我们困扰,面对各种知识付费内容,也是头大。
在一期财新视听节目访谈里,主持人袁小珊采访白岩松,谈到白创立了七年的东西联大培训班,问到:"你对你学员们有什么样的感觉","大学本科的时候读书太少了"(他的学员都是top学校毕业的研究生)。
教育部官网截图
这又联想到了前段时间上了热门讨论的,教育部关于本科阶段教学的改革方案。也的确是,多数学校里的学生给老师打分制度,多数人更愿意给考前漏题、划重点、平时分数不严厉的老师打高分,给哪些要求严厉的老师打低分,那么我们学到的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想想,大学自己要真的学到什么"。
不多说了要不就偏题了,财新视听这个访谈里还涉及到了短视频、家长教育、大学教育的对话,建议这个访谈大伙都看看吧:
网址:
财新视听对白岩松的访谈
信息鉴别,对于常思考、常阅读的人可能问题并不大,但这部分人还是少数。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信息的鉴别、筛选能力不怎么强,别人给什么就吃什么,而这些消息,多数以情感、娱乐八卦为主。
但这也是社会所需要的,也是符合人的弱点之一的,多数人喜欢什么就给他们什么吧,反正他们也不会太挑的,这就好比布热津斯基的“奶头乐”(tittytainment,奶头是titty,娱乐是entertainment),投其所好。
"给那80%的人嘴里塞上‘奶头’,灌之以大量娱乐、游戏和其他感官刺激节目或内容,使他们沉浸其中、无暇思考,忘掉现实中的落魄境遇"。这就和我们经常听到的那句"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与他喜欢的方式去生活"道理相通。
在很多很多年前我们的偶像们可能还是华罗庚、陈景润、邓稼先、钱学森等这样的老一辈们,但是现在多数年轻人的偶像就变成了某某明星、某某团等等,但是这并没有什么错,只是时代不同了。
这样的现象一定少不了类似"奶头乐"这样的催化剂的,这也算是规律致使的吧,但是年轻一代的我们,如果想多了解社会和过的明白些,就要多理解一些事和现象背后的原因,不要总是被别人"给甜头"了。
这世界不需要太多的聪明人,和平年代,多数人好好工作好好过日子就好了,反正也不会饿死的。这也是出于更上层的因素,决定了多数人,必须如此。嗯,大伙都知道的。
我一直认为我们应该活得明白和有趣,毕竟这一世只有一次。哪怕我们是大多数,是正态分布中的80%,最起码也要在这80%中往前靠一些。自己每周在在输出内容的同时,除了让自己有了积累,也让一部分人了解到,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想更多地去了解、探索世界的人来说,需要自己主动去选择信息,选择那些适合自己的、匹配度高的信息。而不是别人给什么、平台给什么自己就吃什么,因为我们需要的不止于此。
03面对信息洪流,怎么破?
既然信息洪流不可避免,如何在这涛涛洪流中自处,找到自己的位置,减少信息过载和信息焦虑呢?
面对浩瀚的信息,如何破?
以下提供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方法一,认识到注意力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
刻意训练,减少自己对于非重要、非匹配信息的关注,尽量不要成为一个吃瓜群众。
拿我自己来说,当把各平台关注的几百个账号减少到每个平台就几个关注,当看朋友圈次数从每天好几刷到每天固定一小时的时候,重要的信息依然可以获取,而自己因为过多关注损失的注意力和浪费的时间,却大大减少,可以把有限的注意力用在更重要的事情。
相应的,信息过载和信息焦虑也减轻了,因为自己知道,每天获取的那些重要的消息,都是能获取到的。
方法二,面对任何信息,要辩证看待。
信息有真有假,有重要,有次要。根据信息和知识的定义,客观真实而且有意义的信息,才是知识。时刻保持警惕,不一股脑地相信爆款热文,各种所谓的10W+,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确保自己不会信息洪流淹没,也确保自己不是一味地给别人的成功贡献了DAU。
方法三,长阅读价值大于短阅读价值。
那些看起来头痛、看不懂看不明白的信息和内容,才是具有大价值的内容,更需要我们去深入理解。
现在流行的短视频、轻知识,不过是经过了别人数次的加工之后呈现出来的,把存在的逻辑这些去除掉,直接就摘取了核心的部分内容,这样hui给我们错觉,当我们接触到这类消息的时候,我们以为我们懂得了,其实我们只是了解了皮毛,并没了解本质和系统性。
我们应该训练自己长阅读的习惯,让自己能够更多的去思考某块知识,而不是只是享受别人加工过的内容。这样,会让自己的大脑少了很多思考的,时间一长,也会懒得思考了。
方法四,对信息进行分级,给予不同的权重。
例如这样的分级,朋友圈的信息<门户网站新闻<专业杂志<经典书籍<专业论文<自己采集的第一手数据。通过这样的分级,错误或者次要的信息就不会干扰你的决策了。
万维纲老师在《智识分子》也提到,要做信息极客,需要做到三件事,阅读学术论文、直接阅读原始数据 、主动采集和分析数据 。
当然了,这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慢慢去积累,慢慢有意识往上靠就好了,毕竟很少有人会主动去做的。
方法五,紧跟某专业领域的牛人。
每个领域的信息量如此之大,仅仅依靠搜索引擎,难以完成过滤和筛选的任务。通过该领域的牛人,来过滤、掌握最新的发展状况,显然更靠谱一些。
假若将人比作计算机的话,那么我们接入某个领域最重要的网络节点,显然会有助于自己提高获取信息的质量和效率。
某个领域内关注不超过3个牛人的动态,让自己不那么狭隘的同时精力也得到了良好分配,关注人数一多还是会花费大量精力的。
方法六,付费信息价值大于免费信息。
没办法,有时候想要获得精准的某块知识,就得付出一部分money了,这样会省去自己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成本。因为收费信息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考验,能够收费,说明还是有价值的。
而免费的信息虽然看起来很划算,但实际上往往价值不高,一个是会占用我们宝贵的注意力,二是可能是虚假的误导信息,即使耗费时间进行验证也不太划算,三是免费信息很可能是软文广告,或者通过后台统计文章点击情况收集我们的信息,让自己在其他方面遭受损失。
信息如汪洋,在这汪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好,以上建议内容仅供参考,希望有用。
若有帮助,欢迎转发、点赞鼓励。
#信息# #互联网#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