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沪上的室外温度接近冰点,但在鞍山路218弄5号楼的公共客厅里却温暖如春。大门口挂起了红灯笼,桌上摆放着各家端来的茶水、瓜果和盆栽,老老少少们围坐在一起,显得分外热闹。
这是楼道改造后居民们的首次聚会,坐在这间新辟的公共客厅里,每个人都很兴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述说着新年的愿望,畅谈着对社区建设的设想。
老社区里的“新楼道”
历时3个月,小区5号楼的12户业主众筹4.8万元,把20年老旧楼房改造得焕然一新。去年年底,改造计划正式竣工。开裂的水泥地变为平坦的瓷砖地面,开裂发霉的墙面被粉刷得雪白平整,生锈的楼梯扶手上了新漆,原本堆满杂物的楼道变成了居民交流休憩的温馨场所。
新开辟的“公共客厅”位于楼道一层的闲置空间,分为3个区域:门口的休憩区、非机动车停放区和交流区。
建于1997年的5号楼,是一栋没有电梯的六层住宅,共12户人家,住户以老年人居多。“改造前,我们楼里水泥地面脱落、墙壁石灰开裂,铁窗锈迹斑斑,梅雨天地面湿滑,楼道阴暗,霉味十分难闻。”在此居住多年的同济大学教师杨如增介绍,该楼建造时,由于设计和施工的不完善,楼道进口门洞狭窄,一楼长期阴暗潮湿,水泥地面凹凸不平。
说起改造后的现状,居民们很骄傲,“前几天我的加拿大朋友来我们家时,对这里的环境直竖大拇指。” 杨如增说。
在这个总面积40多平方米的公共空间里,无处不流露出居民们对公共环境的爱惜之情。长椅旁的油画、桌上的节节高、墙上的日历,这些都是各家各户从家里搬来的。楼梯扶手被擦得一尘不染,台阶整洁干净,6楼一户居民从自家门口一路清扫到底楼。
“相逢不相识”到群策群力
改造楼道的想法,源于两年前。“主要是环境太差了,底楼不仅阴暗潮湿,水泥地开裂,还杂物乱堆,车辆乱停放,楼里老年人多,进进出出存在安全隐患。”楼组长王恩珠介绍,当时不少人都对楼道脏乱差颇有微词,希望能借装修改善一下。“有些居民总是在各自楼道里占块属于自己的地儿,放几盆花,摆一个鞋架,甚至家中很多舍不得扔的旧物件,也摆在楼道里,这让本就老旧的楼道变得更加凌乱。”
杨如增透露,大家此前也开过几次楼道全体会议,但由于涉及费用问题,装修方案众口难调,又没有组织实施与管理的带头人,因而缺乏启动工程的魄力,几次都不了了之,没了下文。
改变的契机来源于四平路街道的 “温馨楼组”创建活动。2016年,街道试点推进“温馨楼组”创建,通过党建引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居民自治和社区公益活动,内容包括搭建楼组议事协商平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制定楼道文明公约。对于创建达标的楼组,街道提供楼组文化建设和活动经费奖励,对其中的优秀楼组,还给予楼道粉刷奖励。
楼道活动多了,议事平台建立了,交流一多,居民们也就熟络了起来。王恩珠觉得时机成熟了,就和杨如增等几个“楼道领袖”一起,召集大家开会商议装修改造事宜。
提议得到了大部分居民的支持,但也有不少疑虑。装修到一半,自筹经费不够了怎么办?楼道铺地砖会不会容易滑倒?建筑垃圾堆在哪?施工噪音会不会影响其他居民的休息?
对此,街道和居委会给予了大力支持。由于物业维修资金存量不够,居民们需要自掏腰包,每家每户需出4000元。为激发居民自治的主观能动性,街道表示,不够的部分将从民生工程经费中给予补助。有了街道的兜底保障,这次大家终于下定了决心,随后又数次召开楼道全体会议,商议工程招标、工程造价,大家还分别推选出财务、监理、采购等负责人,严格按照集体议事方案执行实施。期间,居委会主任董文华从工程启动调查、动员清理楼道存货、施工方联系落实,到工程建材选购、工程质量监督,全程参与每个环节,帮助大家协调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
楼道装修周期长达几个月,在此过程中,如何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配合项目实施?“项目经理”王恩珠有她自己的窍门。老年人白天空闲时间多,善于精打细算,王恩珠和另一位退休居民潘玉华主动承担起采购的任务。为了货比三家,两人先后跑了4个建材市场,6个来回,才挑选出价廉物美的防滑地砖,把价格砍到了原来的一半还不到,并带回样品供大家讨论确定。年纪轻的有专业特长,要把他们也发动起来。小伙傅佳勇就职于一家设计公司。在装修过程中,他经常是随叫随到,充当“顾问”,为装修方案出谋划策,给“阿姨爷叔”们提供专业意见。居民周玉初阅历丰富,王恩珠请他当“工程监理”,为各种细枝末节严格把关。
邻里和睦开启“自治”新模式
在大家的群策群力下,楼道装修工程终于在年底前竣工了。眼看着原本脏兮兮的楼道旧貌换新颜,住户们无不拍手称快。“以后楼道里有什么需要我做的,我一定全力支持!”一位原本对装修心存疑虑的居民高兴地说。
5号楼收获的不仅仅是整洁美观的环境。“以前大家住在一个楼道很多年却互不认识,经过这次改造活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大融洽了邻里关系。”在迎新茶话会上,杨如增感慨地说。
新的一年,居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给这栋6层老楼装上电梯。目前加装电梯项目已经得到了全体业主的签字同意,下一步将进入招标阶段。
老楼加装新电梯,这对于居民自治能力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据了解,在全国范围内成功的例子还不多见,涉及推选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项目负责人,友好协商敲定项目细节,合理分摊楼层费用以及后续的日常运行维护等诸多问题。不过大家对此都颇有信心,“我觉得邻里和睦是新电梯成功安装的最大保障。”周玉初说。
谈到未来的楼组建设,大家纷纷表示,“硬件”更新了,“软件”建设也要跟上,以实现楼道环境自治与长效管理。有居民提议,将文化元素引入楼道,“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楼道成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有人建议,在一楼增设一个报栏,让大家定期在“公共客厅”相聚,看看报纸,关心国家大事,交流楼道安全维护、青少年教育和老年人保健等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
如今,经常有其他楼层和小区的居民跑来参观5号楼的改造成果。“对面那幢楼也在效仿我们开始自筹资金。”
据悉,今年四平路社区将复制5号楼的治理模式,向社区全面推广。滚雪球效应正在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