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莱坞的世界里,没有人不知晓他。《洛杉矶时报》称他为“少见的精通各种类型片的大导演”,著名影星乔治·克鲁尼称他为“电影界的优质模范”,而评论家们则一致认为他是“好莱坞工匠”,美国电影界的中流砥柱。
他的一生共有19部影片获得了46项奥斯卡提名、7项奥斯卡大奖。金球奖、纽约影评人协会奖和各种电影界奖项他更是拿到手软。他是美国著名导演西德尼·波拉克。
1934年7月1日,波拉克出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他的父亲大卫是名药剂师,他的母亲丽贝卡·米勒是第一代美籍俄国移民。波拉克在高中时就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没有上大学,高中毕业后直接到纽约社区剧场艺术学校学习戏剧和表演。在老师Sanford Meisner的指导下,波拉克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观念,毕业之后,留校任教了两年。
做个好演员是为了当个好导演
这个头发自然卷、身高两米多的男人首次引起观众和评论界注意的角色并不在荧幕上。1959年,他参与制作的由海明威小说《战地钟声》改编的广播剧播出,不久,他又开始出现在了百老汇的舞台上。这时,他已经为自己赢得了极大的好评及人气。这之后他仍然陆陆续续地以演员的身份出现在各种镜头中,但他的目的从来都不是做一个好演员。
2005年,他在接受CNN的采访时说:“导演有很强的领土意识,他们像狮子一样,在舞台的任何一个角落撒尿,划定自己的统治范围。我做演员的时候最在乎的不是表演,而是别的导演指导影片的技巧。”在被问及原因时,他说“我觉得自己不可能在表演上取得什么的成就”。
虽然他自己这么说,但是《沙龙》的资深评论人Stephanie Zacharek却和他持有相反的观点:“即使是一个最不起眼的小角色(即使那是部很差的电影),波拉克也会成为镜头的主心骨。”
波拉克(右)和斯皮尔伯格
在采纳了一个朋友的意见之后,波拉克把工作的重心转到了导演之上。一开始,他将重心放在拍摄电视剧集中,在短短的几年中推出了一系列分外叫座的作品。
于是,他开始尝试拍摄电影。1965年,他的电影处女作《一线生机》拍摄成功,并一鸣惊人。1966年,波拉克如愿以偿地获得了艾美奖。卓别林曾在《洛杉矶时报》上发表文章称,波拉克是依靠电视剧集积累拍摄经验和拍摄技巧的导演,这种经验和技巧要比那些靠B级电影起家的导演更扎实,这样的导演也更有责任感。
乔治·克鲁尼和西德尼·波拉克
在人人自危的好莱坞,波拉克无时不刻都在怀念着相对轻松和自由的戏剧舞台。但是这种思念渐渐化为他用电影探寻社会现实的力量。1966年拍摄的《往日情怀》据阿琴·劳伦斯的小说改编,虽然是部爱情片但却具有浓厚政治意味,也是当时具有知识分子味道影片中的代表作。
西德尼·波拉克(左)和达斯汀·霍夫曼在《窈窕淑男》拍摄现场
1982年拍摄的《窈窕淑男》是一部亦庄亦谐的喜剧电影,是波拉克在深谙好莱坞之道后的一部讽刺力作。波拉克在影片中不动声色地揶揄了好莱坞的虚伪和拜金。这部电影后来成功地收获了1亿7千万美元的美国国内票房,并且获得了10项奥斯卡提名。
1985年拍摄的《走出非洲》是波拉克个人职业生涯的巅峰。这部由梅丽尔·斯特里普和罗伯特·雷德福出演的影片很快就成为了当年最叫好最叫座的影片。在导演刻意求工的漂亮包装下,非洲的原野风光和约翰·贝利的浪漫配乐均显得美不胜收,男女主角的搭档颇有磁性。影片荣获第5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7项大奖。波拉克也终于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
鱼和熊掌,他可兼得
波拉克对好莱坞本质有着深刻了解:“毫无疑问好莱坞就是利益驱使的。不认同这个道理的人就是傻子。好莱坞就是商业,从来不是什么慈善家。它唯一的目的就是挣钱,它还不断地想达到的目的也是挣钱。”
也是基于对好莱坞如此深刻的了解,他成了好莱坞电影的运作高手。他和大牌演员密切合作,能够拍摄出集商业和艺术元素于一体的电影作品,在保证票房收入的同时,又不至于陷入媚俗漩涡。
波拉克只有一部电影没有大牌明星:他的最后一部电影、2002年上映的《建筑大师盖瑞速写》。除此之外,波拉克的影片中从没有缺少过大牌明星的身影。
波拉克在给妮可·基德曼讲戏
他的电影处女作《一线生机》便是与当时正当红的西德尼·波蒂埃以及安妮·班克罗夫特合作完成的。在随后的19部影片中,他又陆续与一大批一线影星合作,其中就包括伯特·兰卡斯特、纳塔莉·伍德、简·芳达、罗伯特·米彻姆、达斯汀·霍夫曼、梅丽尔·斯特里普、汤姆·克鲁斯、哈里森·福特、妮可·基德曼。
深谙和明星合作之道的波拉克也知道:“和大牌明星打交道确实有点危险,因为他们更加情绪多变。你必须小心谨慎。但是,一旦他们发挥出了最佳状态,那将令人无比兴奋。”
然而,进入90年代之后,波拉克显然有些后劲不足。在汤姆·克鲁斯出演的《律师事务所》成为票房黑马之后,哈里森·福特出演的《情归巴黎》和《疑云密布》、妮可·基德曼和西恩·潘出演的《翻译风波》都没有取得太好的成绩。有人认为,这可能是新一代的影迷对电影内容关注减少,转而疯狂地追求特技效果的缘故。
晚年,波拉克经常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为一些年轻的导演争取更好、更平等的工作机会。波拉克说:“我们一定要有立场,要鲜明的反对或者是支持。制作有意义有深度的主流电影并非毫无可能,科斯塔·加夫拉斯曾经说,这种事,会发生。我对未来的电影,充满信心”。
2008年5月26日(美国当地时间),波拉克因病去世。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