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历史的女人——第820期)一提起“将门出虎子”或者“老子英雄儿好汉”这两句话,大家也许首先想到的是宋朝的杨家将和岳家将,由于演义小说的渲染,杨业和杨延昭,岳飞和岳云,是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将帅父子了。不过也确实如此,在其他朝代,这样知名度的将帅父子确实罕见。像群雄争霸的三国时期,也就曹操父子和孙坚父子可以同杨家将或者岳家将媲美,其他如刘、关、张、赵等,其后代似乎并不强势。
而在名将辈出的隋唐时期,顶级的将帅父子也不多见。李渊父子大概是算不上的,因为李渊主要被定义为一个政治家;而像秦琼、程咬金、李靖、李勣、尉迟恭等名将的后代似乎也不怎么行。唐朝的另一个阶段,即安史之乱时期,也是名将如云,然而不管是郭子仪、李光弼,还是李嗣业、仆固怀恩等一干名将的儿子也并不突出,所以还是难以找到能跟杨家将和岳家将相比的将帅父子。那么在人才济济的大唐果真没有很厉害的将帅父子了吗?
答案是,有,肯定有!不过不在名将云集的唐朝开国时期和安史之乱时期,而是在中唐,即安史之乱之后。
在唐朝中期,大唐出了一对著名的将帅父子,其武力值和军事谋略,以及为国家立下的功勋完全可以和杨家将和岳家将相比,堪称中唐最著名的将帅父子,父亲堪比郭子仪,但差点当和尚的儿子更有名!那么这对将帅父子是谁?他们究竟有什么赫赫战功?儿子为何差点当了和尚?欲知详情,本期分解。
这对著名的将帅父子中,尽管父亲功比郭子仪,对大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由于教科书的原因,儿子更加有名气一点。咱们就先从儿子说起。
一、文武全才,自幼以孝著称
这对将帅父子中的儿子名李愬(773年-821年),字符直,洮州临潭县(今甘肃省临潭县)人。史载李愬除了有两个姐妹外,总共弟兄15个,他排第八,也就是说,他有7个哥哥,又有7个弟弟,比杨家将牛多了。即便在演义上,很夸张了,杨家将也只是号称“七狼八虎”,比李愬家还是差得好远。
李愬15兄弟中颇有几个有才干的,但李愬还是最优秀的。他有勇有谋,并且从小就以孝道著称。他因生母早逝,由后妈王氏抚养长大。后来王氏去世时,李愬的父亲因为他不是王氏的亲生儿子,命他穿缌麻服(同死者关系相对较远者所穿的丧服)为王氏服丧。李愬哭着不愿意,他认为王氏对自己有养育之恩,应该像对亲妈一样为之行孝子之礼,父亲被他感动了,因此让他穿齐衰服(为生母所穿的丧服)服丧。
后来父亲去世时,当时20岁已经成为朝廷命官的李愬和二弟李宪,在墓边搭个棚住着守孝,唐德宗李适怕他们伤了身体,下诏命他们回家。但过了一夜,李愬光着脚又去了。德宗知道不能改变李愬的意愿,就允许他服满丧期再回朝。到丧期满后,李愬被任命为右庶子,又出京任坊、晋二州刺史。因其政绩优异,又获光禄大夫等职。
二、李愬雪夜袭蔡州,为大唐再统一立下大功
李愬有勇有谋,治军有方,奉己俭约,善待将士,还特别重用降将,一生为大唐的平叛和统一立下赫赫战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平定淮西叛军时的雪夜取蔡州一战。
唐朝自安史之乱之后,元气大伤,但后来经过几代帝王的苦心经营,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唐宪宗李纯打造的“元和中兴”,使分裂的大唐实现了再统一。当时各地节度使各自为政,对朝廷构成了严重威胁,有不少藩镇甚至起兵叛乱,其中最著名、最嚣张的就是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八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其子吴元济隐匿吴少阳死亡的消息,径自接掌军务,拥兵自立。十月,一向有志于削平藩镇的唐宪宗决定对淮西用重兵,讨伐吴元济。
815年,吴元济在唐军的四面围攻下负隅顽抗,并派人向成德王承宗、 淄青李师道求援。王、李一面出兵策应淮西,派人烧毁朝廷储藏的粮草物资,一方面又十分嚣张地刺杀了力主讨伐叛军的宰相武元衡。唐宪宗大怒,擢升武元衡的副手裴度为宰相,令其主持征讨叛军。
但是期初,由于各路唐军缺乏最高统帅,难以协调行动, 被叛军逐一击破。特别是西路唐军大败于铁城(今河南遂平西南)后,朝廷为之震惊。于是唐宪宗决定重锤出击,派出李愬为西路军统帅,继续进军。
到了征讨叛军的第四年,民力困乏,朝廷再也拖不起了。817年,七月,唐宪宗任命裴度兼领彰义军节度使、淮西宣慰招讨使,亲赴前线督战。唐军之前之所以不能取胜有一个重大原因是,军中多使用不懂军事的宦官当监军,裴度到达后,立即上书朝廷,把宦官监军换下来,李愬才得以自由地发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李愬抵达唐州(今河南泌阳)后,采取了种种措施为战争做准备。首先,他亲自慰问将士,安抚伤病员,以稳定军心。同时,他又故意向叛军示弱,作懈惰之状以麻痹敌军,使叛军对西路唐军不再严加防范。李愬为动摇、瓦解淮西军的士气,他还采取了优待俘虏,大胆重用降将的政策。他在俘获淮西骁将丁士良、李祐等后,不仅未加杀戮,反而让其担任要职。
817年九月,李愬见时机成熟,决定攻取叛军吴元济老巢蔡州(今河南汝南)一举拿下叛军。
十月初十,风雪交加,李愬认为敌军在恶劣天气时必放松警戒,于是命李祐率敢死队3000人为前锋,自己与监军将3000人为中军,命李进城率 3000人殿后,开始向蔡州进发。唐军在夜间冒着大风暴雪强行军70里,终于在四更时,到达蔡州城下,守城者当然没有发觉。李祐、李忠义在城墙上掘土为坎,身先士卒,登上外城城头,杀死熟睡中的守门士卒,只留下巡夜者,让他们照常击柝报更,以免惊动敌人。
然后李祐等便打开城门,迎纳唐军。接着,唐军又袭取内城。鸡鸣时分,大雪渐止,李愬便进入至吴元济外宅。此时吴元济还在睡大觉呢,一看大军如从天降,不得不降。
李愬这次夜袭蔡州的战役在古代战争史上非常经典,是孤军深入,置全军于死地而后取得胜利的代表性战役之一。
讨平淮西之乱后,宪宗任命李愬为凤翔、陇右节度使。适逢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再次反叛,宪宗又命令李愬前去平叛。他与叛军连战十一次,俘获叛军将领五十名,俘杀叛军上万名,经过数月大战,又平了李师道叛军。
李愬平定淮西等地后,各藩镇恐惧不安,纷纷上表归降朝廷。至元和十四年(819年),朝廷又挟平定淮西之声威,收复淄(今山东淄博南)、青(今山东青州)等十二州。藩镇割据的局面因之暂告结束,唐朝又恢复了统一。
821年,李愬准备发兵征讨幽州等地的叛军时,突然发病,没有成行,于同年十月,在洛阳去世,享年四十九岁。当时在位的唐穆宗听说后非常悲痛,追赠其为太尉,谥号“武”。
李愬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功绩卓著,不愧是大唐一栋梁之才,历代名人学士对他都有极高的评价,比如明代罗贯中就以这样的诗句赞誉他:李愬能分圣主忧,天兵赫赫下神州。平生报国心如火,不斩楼兰誓不休。
说完李愬,再说他父亲。有这样的儿子,那父亲自然也是很厉害的了。李愬的父亲也是大唐赫赫有名的功勋统帅,曾被誉为堪比郭子仪的人物。他名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是唐代著名的军事家。他因爵封西平郡王,故世称李西平。咱们先来看看历代名人对李晟的评价。
陆游对李晟的评价: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
文天祥对李晟的评价:李公文武孰能传,勋业声华遍九州。一片忠心照日月,万方民社奠春秋。
罗贯中是这样说的:李晟推功于下,而引咎归已,此固哲人之所为,而晟能之。
而北宋名臣李惟清对李晟的评价更直接:汉有卫青、霍去病,唐有郭子仪、李晟,西北望而畏之。
众名士都大赞李晟,可见李晟之英明。那么李晟终究有何被后人称道的事迹呢?
三、万人敌李晟,威震吐蕃、河朔
李晟出身军伍世家,他身高六尺有余,善于骑射,勇武绝伦,十八岁便投身军旅,曾为河西节度使、大唐名将王忠嗣的部下。
李晟随王忠嗣征讨吐蕃时,曾遇到一吐蕃猛将杀伤大批唐军。王忠嗣大怒,欲找一位善射的士卒去拔掉这颗钉子。于是李晟当仁不让,他张弓搭箭,一箭射死那蕃将,三军为之振奋。战后,王忠嗣对李愬厚加赏赐,并抚其背赞道:“你真乃万人敌也!”
广德元年(763年),李晟被凤翔节度使高升召入凤翔军,他平定了叠州羌、宕州连狂羌叛乱,累功升至左羽林大将军。后来,李晟又讨伐党项羌,因功加授特进、光禄卿等职。
769年,吐蕃进犯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李晟时为凤翔右军都将,率一千士卒兵出大震关(在今陕西陇县西),直奔临洮。他屠灭吐蕃定秦堡(在今甘肃临潭),生擒堡帅慕容谷钟,迫使吐蕃解除灵州之围,被授左金吾卫大将军、泾原四镇北庭都知兵马使。
773年,凤翔节度使马璘被吐蕃军围困于盐仓(在今甘肃泾川西北)。李晟率部横击吐蕃,在乱军之中救出马璘,因功获封合川郡王。他威名远振,被召入京中为宿卫,担任右神策军都将。
779年,唐德宗继位,吐蕃、南诏联军进犯四川剑南。德宗任命李晟为太子宾客,率神策军四千人,与左金吾卫大将军曲环一同援救剑南。李晟取道漏天(在今四川雅安)、连取飞越、肃宁等城,横渡大渡河,击破吐蕃军,斩首一千余级。吐蕃退走。李晟又穷追吐蕃军至大渡河外,与各路唐军会合,大败蕃诏联军,斩首六千级。此战导致吐蕃、南诏联军有近十万人被困山谷,因饥寒坠崖而死。
李晟又在781、782、783年,三次率军在平定魏博节度使田悦的叛乱中,大破敌军。
四、收复长安,再造大唐,功比郭子仪
李晟一生最大的功勋是平定泾元之乱,收复长安,恢复大唐江山。
783年十月,泾原镇士卒因朝廷犒军不到位等问题,在长安哗变,掳掠京师,唐德宗仓皇逃奔奉天。枭雄朱泚趁机称帝,史称泾原兵变。这是大唐王朝自安史之乱之后最为严重的一次灾难,几乎面临亡国的危险。
当时,李晟本来准备出兵征伐吐蕃,他接到朝廷的求急信后,立即率兵赶来救援。但他遇到了不少麻烦。因为当时的局势很微妙,安史之乱才结束20年,唐王朝一方面元气大伤,还没有恢复国力;另一方面,皇帝弃城而逃,朱泚已经称帝,这就意味着天下很可能要大乱。因为当时各地节度使都对朝廷虎视眈眈,颇有一些有野心的人,想仿照朱泚夺取天下。如果没有力挽狂澜之人出来控制局势,天下势必会再次陷入大动荡,甚至会出现诸王争霸的乱局。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时一代豪杰李晟出现了。不过开始他并不顺利。当时,势力雄厚的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也自河北前来勤王。此人也是一位枭雄,有觊觎天下之心。所以他只是驻军于咸阳,并不发兵,持观望态度。与之相比,李晟的军力自然小很多,而且缺乏粮草,他与李怀光合兵,欲让其发兵收复长安,但李怀光拒绝发兵。
李怀光狼子野心终于显出,他驻军咸阳八十余日,以等待战机为借口,不但不出兵讨贼,反而暗中勾结朱泚伪皇帝,准备谋反。李晟不但没有劝说成功李怀光攻打叛军,反而自己的军队也面临被李怀光吞并的危险。所以他又想办法脱离李怀光。但脱离之后,他又成了孤军。以至于德宗皇帝都很担心,李晟能不能取胜。
李晟率领孤军处于朱泚与李怀光之间,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处境极为险恶。他一方面尽力稳住李怀光,另一方面,又征调京城周围的赋税,以维持军队所需。李晟集合全军鼓励将士:“国家多难,我主流亡,目睹危难,为节义而死,是我等份内之事。你们此时不杀匪首,立功博取功名,谈何英雄豪杰乎!”于是三军将士皆被感动,愿效死命。
之后,其他勤王军队赶到,李晟联合骆元光统领的华州军、尚可孤统领的神策军,韩游瑰统领的邠宁军等,开始了对叛军的猛攻。
后来李怀光被朱泚猜忌,双方没有合作,在李晟的怒斥之下,李怀光率军撤走,保持中立。
当时,李晟与许多神策军将领的家属都在长安城中被朱泚当作人质。有人提起此事,李晟流泪道:“国难当头,我现在如何能顾惜自己的家庭呢?”李晟与部下一起同甘共苦,以忠义激发军心,决心同叛军决一死战,重整大唐河山!
李晟先领兵攻打长安通化门,叛军不敢出战。次日,李晟从东渭桥移营到光泰门,以大军直逼都城,大败朱泚部将张庭芝、李希倩部。
当时华州军营在北边,兵力较少,叛军集中进攻。李晟率精兵前去援救,两破敌军,乘胜进入光泰门。次日,李晟再次出兵,乘胜追击,把全军召集到光泰门,令王佖、李演率领骑兵,史万顷率领步兵,进抵皇苑北面。
李晟派人先在夜里拆毁二百步长的皇苑围墙,作为进兵通道,他亲自督战,唐军入城。李晟身先士卒,亲率百余骑兵,英勇冲杀,叛军大溃。朱泚率领败兵逃离长安。李晟又在叛军首领张光晟的策反配合下,全歼敌军。
唐军终于拿下长安,李晟驻军在含元殿前,并命长安、万年县令,分头慰问城内居民,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李愬的治军也得到了后世欧阳修的高度评价:至师入长安而人不知,虽三王之佐,无进其能,可谓仁义将矣!
捷报传到已经逃往梁州的德宗处,皇帝激动的泪如雨下……
收复长安后,李晟考虑到军事重镇泾州(今甘肃泾川北)治理不善,多次发生兵祸,他主动奏请前往泾州。于是,德宗命李晟兼凤翔、陇右、泾原节度使、改封西平郡王,进驻泾州。李晟数次击败吐蕃军,使吐蕃人对他极为畏惧,大相尚结赞对他尤为忌恨。他认为唐朝的名将只有李晟、马燧、浑瑊三人,于是想实施反间之计谋害李晟。
793年李晟去世,终年67岁。德宗得知后大痛,命百官吊唁,并追封他为太师,谥号“忠武”。
唐德宗李适对李晟评价很高:“晟有兴运之略,有匪躬之诚,有定乱之勋,有禁暴之德。国危能安,军胜能整,古所谓卫社稷者,晟其当之”。德宗还曾在公元789年将李晟位列凌烟阁。
李晟、李愬父子为大唐立下不世之功,不愧是最著名的将帅父子。诗人白居易也对李晟父子十分推崇,曾说他们“父子之功,书于甲令,俱为第一,焯(阙)当时”。但说来蹊跷,名气更大的李愬当年还差点当了和尚。
五、李愬兄弟为何差点当了和尚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李晟遭小人嫉妒,在所难免。据《资治通鉴》记载,李晟性格耿直,常以谏臣魏徵为榜样,在朝议事经常直言不讳地向皇帝谏言。唐德宗曾想提拔张延赏当宰相,李晟有不同意见,唐德宗就作罢了。如此他就得罪了张延赏。
但后来张延赏还是当了宰相。前面说到,吐蕃人因害怕李晟,就想方设法离间李晟与其他战将以及同朝廷的关系,再加上张延赏在朝中百般诋毁李晟,于是德宗皇帝听信谗言,罢免了李晟的兵权。
古代有地位的男子都是妻妾成群,当然李晟也不能免俗,他也是个爱美女之人。有次他在风月场上看中了一位歌妓,便把她带回了家中。张延赏得知后,便派人从李晟家中抢走了那个歌妓,并向皇帝奏了一本,说李晟道德败坏,违反朝规,私自带歌妓回家,建议朝廷对之严惩。于是德宗皇帝就宣李晟来朝问情况。李晟害怕极了,这事说大也不算大,但说小也不算小。如果皇帝真动了气,灭你九族都是可能的。问题是,张延赏这人是当朝宰相,他什么话不能跟皇帝说啊?
李晟越想越担心,恐怕被灭门,他接到圣旨后,便连夜把十几个儿子都送到庙里去当和尚了。按当时的规矩,出家为僧的人,不受俗世法律约束。他安排好后自己到了京城,痛哭流涕地请求皇上念及自己为国立过战功的份上,只处理他自己,不要殃及儿子们。幸亏德宗是个明白人,不会随便给功臣治罪,他听了李晟的乞求后哈哈大笑,免去了他的罪责。然后李晟的儿子们也就从寺庙里出来了。所以说,李愬当时也差点当了和尚,要真如此,大唐可就损失了一位名将了。(文/一米暖阳)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李愬雪夜袭蔡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