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的杜源第一次见到周采芹,他还记得那是一个“飘”进来的、穿着牛仔裤充满魅力的女人。她还带来了英国范儿的表演,让大家明白了什么叫“松弛”。杜源对她的一句话铭记到今,“如果你放松了,你就打开了想象的闸门。”
周采芹是谁?
可能她最为人熟知的称谓是“京剧大师周信芳的女儿”,其实她身上还有很多不被人熟知的“第一”标签:
英国皇家戏剧学院首位中国学生;
首位登上英国伦敦西区舞台主演的中国演员;
首位在英国出版中英文唱片的中国歌手,其中英文版本的“第二春”一曲曾在亚洲连续两年独占排行榜首位;
《上海的女儿》海报,首位中国“007女郎”
首位中国“007女郎”;
首位被提名英国最佳电视演员的中国演员;
1980年回国在中央戏剧学院执教,成为第一个到该校执教的“回归”专家;
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的第一名中国院士;
首个亚洲演员在伦敦和纽约两地先后领衔主演舞台剧,也是首个在剧院外设霓虹灯名字的亚洲演员……
周采芹在李少红版《红楼梦》里饰演贾母
她也是李少红版《红楼梦》里的贾母,美剧《实习医生格蕾》中Yang的老妈、《惊天魔盗团2》里Li的奶奶、《艺伎回忆录》中的Auntie、《喜福会》里的林多阿姨,还有《神盾局特工》里May的妈妈,在好莱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男有李小龙,女有周采芹”。
《喜福会》里饰演林多阿姨(左四)
由陈苗执导的周采芹传记纪录电影《上海的女儿》将在7月2日全国各大院线公映。除了辉煌灿烂的明星生涯,周采芹还经历过因房产生意失败和母亲的去世遭受巨大打击而被关进精神病院的经历,她在晦暗的日子里当过打字员,做过图书管理员,还做过餐厅领班,但她凭借对戏剧的热爱,又重新振作再次站到舞台中央,这一切跌宕起伏都在纪录片里有所呈现。该片入选了第72届戛纳电影节“跃动她影”单元,同时还入围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和APA电影节。
《上海的女儿》海报
该片导演陈苗曾制作了一系列长篇文艺类纪录片,《夜上海》《我属蛇》《上海恰恰》被称为上海三部曲,在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播出,并获得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纪录片论坛奖。陈苗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在这部纪录片中能够梳理出周采芹和父亲的关系,让他们在电影里能够获得一次精神重合。
周采芹14岁去香港求学,17岁考上了英国皇家戏剧学院。在去英国之前,父亲将手里的《文天祥》递给她,对她说:“不要忘记你是个中国人”。
“多年以后,父亲和祖国在我的心中融为一体,非常遥远但是更加浪漫。”周采芹在纪录片中虽然已经85岁高龄,但仍然神采奕奕话锋机敏。
父亲给了她一个戏剧的梦,母亲给她独立的意志,而她自己则带着天生的激情和桀骜的个性,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吸取生养的活力,给自己创造了一种充满奇彩的生活。周采芹曾说:“我知道自己是一个多么幸运的人,因为我是两个非常出色的人的女儿,在表演艺术上,我父亲周信芳一直是我的榜样。他是二十世纪最有创造性的京剧演员,是他激励我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在生活上,我妈妈裘丽琳给了我最大的影响。她教给了我生活中的价值观,让我能够正视成功和失败,生活得更加充实和完整。有了他们才有了我的一切。他们在我心中的形象激励我不断向前。”
导演陈苗
【对话】
澎湃新闻:这部纪录片拍了多久?团队有多少个人?
陈苗:正式开拍是2017年1月,其实更难的是之前准备和得到授权的过程,追溯起来其实是从2012年开始。我们团队遍布伦敦、洛杉矶、纽约,还有上海,因为每次拍摄的时候都会变,所以很难说到底是多少人,但我们一直是双机拍,4K的底子,一开始就是拿它当做一个正式的人物传记类艺术片来拍。
澎湃新闻:你刚才说要取得授权是很难的,听上去周采芹一开始也是拒绝的吧?
陈苗:对,最早认识她是在洛杉矶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差距太远了,我刚刚研究生毕业开始晃荡,她是六十多岁,刚拍完《喜福会》,那是第一印象。最重要的结缘当然是她写的《上海的女儿》这本书,书的确是让我感动哭了,共鸣很多。无论是作为一个女人、作为女留学生,作为一个上海人,还是作为一个曾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圈子中打拼过的人生经历,都和自己很契合。
到2012年我去找她,当然她肯定是先拒绝的,然后我把我自己拍的故事片拿去给她看,看完以后,她觉得我有一种对艺术的真诚,我觉得互相欣赏对方是得到授权的一个基础。
《上海的女儿》剧照
澎湃新闻:名人传记纪录片总会有一些之前没有披露过的珍贵影像,这部片子在探寻的过程中有发现么?
陈苗:我觉得还挺多的,但凡稍微认真找一找,就发现原来她有这么多厉害的东西。举例说就是BBC NEWS那段,那么主流的媒体居然有整个一集都是拍她怎么在给一个人授奖,英国人用尽溢美之词,她的可爱,她的灵活和她身上的那种popular(流行),像这种素材其实也并不难找,只是以前没有人花费时间去深挖过。
BBC新闻里的授奖镜头
澎湃新闻:她自己看过这段旧时的新闻吗?
陈苗:看过,老太太她自己也没有,给她看她也很高兴,然后她会自己经常冒出来一句,“豹子是用我的名字命名的”,伦敦动物园有一只豹子叫“采芹”,所以我们会在广州做一个活动叫“豹子出动了”。她前两天又翻出一张照片说,这是我等人高的雕塑,是那时候英国雕塑家给她做的,她说现在伦敦应该有两尊这样的雕像,我问她放在哪?她说不知道,说反正肯定是有两个,不知道是在伦敦的哪一个角落。
《上海的女儿》剧照
澎湃新闻:从资料里研究她和你拍摄完成到现在,你对她内心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陈苗:这种变化越来越丰富。用大胆、孤独、彪悍这种词,其实都不足以形容她。当你跟这个人接触和交往以后,才能够产生这种改变。我心中的变化太丰富了,以至于它不是能够简单被叙述的。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拍摄超时了,原先说好拍四个小时,结果那天拍了八个小时,因为机器不停,她也不好意思,她其实已经累极了,极其不愿意回答,她那天就非常不高兴,我也觉得是我错了,于是我买了一瓶白葡萄酒去赔礼道歉。她门也不开电话也不接,把我给急坏了,我在她家外面等了三四个小时,终于找到物业管理的人帮我打了一个电话,我怎么道歉她也觉得我不真诚,后来她用她满腔的激情和愤怒还有满肚子的道理,就一直把我说哭为止。她看见我哭了,她觉得这次陈苗这个人是真的抱歉了,之后就开始整天和别人说我好。
澎湃新闻:抛去明星光环,你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陈苗:就是一个性格爱憎分明,一针见血的人,我觉得她也是很关照周围的人。
澎湃新闻:为什么会把你说哭?觉得你们不太会关照人?
陈苗:是她要需要用一种她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跟你靠拢。对,也许是跟她那么长时间在海外独自奋斗的经历有关,也是跟她的个性有关,我不是说我欣赏她折磨我,这个必须要说清楚,但她这绝不是刁蛮,这是她用她的一种方式在跟我进行深入的交流,而且她指出的都是对的,的确我们做的不对。
母亲裘丽琳和父亲周信芳
澎湃新闻:她的母亲裘丽琳真是奇女子,有一句话形容她,说她像一颗暗藏的纽扣,将周家家族命运的大衣得体的妆戴和收拢。你如何看待采芹和母亲的关系?
陈苗:她的父亲叫高山仰止,母亲就是细水长流,实际上采芹认为自己的根在上海的原因,是因为她母亲并不是因为她父亲。她母亲有上海女人那种精明能干,又非常务实,不能只说不做。我觉得包括她在海外这么独自闯荡和生存,真的都是得益于她的母亲。她母亲的故事也非常精彩,只是我们一部纪录片真的没办法把所有的事情都说清楚。
澎湃新闻:最后她和儿子的关系是否有缓和?
陈苗:我也想去采访她儿子,但是他们两个人是没有办法再尽释前嫌,小孩最重要的是零岁到六岁,他如果觉得那时候妈妈抛弃了他,就觉得一辈子妈妈是抛弃他的。我觉得他们母子俩都特别努力,每个人都试了无数遍。后来采芹拍了一部美国的独立电影,片子得了很多的奖,她演一个孩子的奶奶,奶奶跟孙子之间那种矛盾的情感。片子里面其实是释怀了这段关系。只不过因为时长原因,我忍痛割爱了。
澎湃新闻:她的人生太丰富了,其实内容越丰富越不好拍,所以你最想表达的是哪部分?
陈苗:的确,90分钟真的容纳不了她的人生,这部作品仅仅是一个三棱镜,借助观众的光愿意照到上面,观众看到哪一束光是观众的事儿,对于创作者来说,我只要做一件事就行了,就是我要梳理他们父女的关系,让他们在电影里再一次获得精神上的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