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95岁的张富清颁授共和国勋章。
张富清是西北野战军特等功臣、战斗英雄,曾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战功卓著。退伍转业后,他主动前往当时湖北省最贫困的来凤县工作,深藏功名六十余年。
昨日颁奖仪式上,儿子张健全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张富清登上领奖台。张富清两次向习近平和观众敬军礼。合影后,习近平再次弯腰同张富清握手。
“为穷苦人去打仗”
时间回到71年前,事关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进入到3年。
1948年3月,彭德怀指挥7.2万名士兵打赢了西北战场上的第一次大捷——瓦子街战役。这场胜利扭转了西北战局。在这场战役中“被解放”的张富清,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359旅718团2营6连的一名战士,立志“为穷苦人去打仗”。
张富清入伍不久,1948年7月,胡宗南主力部队整编第39师进攻壶梯山地区,与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相遇。
战斗打到当年8月8日。张富清主动报名参加突击队炸暗堡。当晚,第二纵队攻下壶梯山,张富清拿到了一等功军功章,但他的右臂和胸部都被燃烧弹烧伤,褐色的疤痕至今可见。
随后的作战生涯中,年仅24岁的张富清,总是与“突击”“负伤”“碉堡”挂上钩。在永丰镇战役中,他再次担任突击组组长和两名战士趁着黑夜出击。在扫射、碎石、爆炸之间,他们炸毁两座碉堡,缴获两挺机枪、十数箱弹药,战绩颇丰。但他的头皮被射来的子弹划开,3颗牙当场脱落。
后来,张富清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时任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后来的开国上将王震亲自为他佩戴勋章。
70年后,2018年冬天,当张健全为父亲登记退役军人信息时,才知老父亲竟有这么多高光时刻。此时张富清已95岁了。
旁听采访时儿子才了解父亲
写过无数“大稿”的张孺海,没想到最大的新闻一直“藏”在身边。
现任湖北日报《特别健康》杂志社社长的张孺海,自小就认识张富清。这位长辈,是他中学同学张健全的父亲。
“他很震惊,我也很震惊!”2018年末,当张孺海从“发小”张健全打来的电话中,听说长辈竟是埋名多年的战斗英雄时,有些难以置信。带着一连串疑问,张孺海叮嘱“发小”,一定要保管好老人家的“宝贝”。
张孺海的老同事、楚天都市报副总编辑胡成听说张富清的故事后也有些难以置信,“初次听到这个故事,我很惊讶,也怀着一丝疑虑——拥有如此多的功勋,如何能做到淡泊一生,甚至连至亲都毫不知情?”
趁着春节假期,张孺海回到老家,见到了张富清尘封多年的军功章和报功书。“我震撼了,凭多年的新闻职业敏感判断,这不只是一个好人好事,也不仅仅是一个战斗英雄的传奇故事。”
两家湖北媒体后来去采访张富清,张富清并不愿谈及军功和往事。“我只是一名老兵,平凡得很,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他说。
记者们只得谎称是上级派来了解情况的,回去要“汇报”,老人的话匣子才打开,像完成任务般接受采访。
尘封多年的故事终于为世人所知。此时,老兵的许多亲人也才知他竟有这么多故事。
新华社湖北分社社长唐卫彬曾撰文回忆第一次采访张富清的场景:张健全一直跑前跑后服务采访团队,却拒绝接受采访。追问之后才得知,父亲不允许他接受采访。
张健全告诉南都记者,父亲的很多过往经历都是他们在旁听媒体采访时才了解到的,“所以即使让我们说,我们也说不出来。”
张富清的故事也在网友中引发热议。有网友评价道:“人格之伟大,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致敬!”“拿出来也没人说您显摆,因为您值得”。
困难时期喝井水充饥
新中国成立后,张富清和部队在新疆开启了垦荒岁月。当时百废待兴,各地都需要有能力的干部带动发展。1953年7月,部队派张富清去航空部队文化速成中心学习。随后两年,他在天津、南昌、武汉等地学习文化课。此后,他这一批学员集体转业,走入地方。
当时摆在张富清面前有三个选择:留在大城市、回陕西老家、去共和国最需要的地方。接受媒体采访时,张富清坦言,“谁不想到好一点的地方?从内心讲,我想回陕西老家,但我没有说”。他表示,正因为自己是干部,所以决定去艰苦的地方。随后的64年中,张富清都留在了当时湖北最艰苦偏远的来凤。
1959年,张富清接到新任务,当来凤县三胡区副区长。时值“三年困难时期”,当时格外落后的三胡区连粮食生产任务也完不成。困境之下,民众们没有粮食只能“以菜代饭”。身上的“衣服”,也只是由线穿起来的一块块破布。
在那20年里,张富清上山驻村,和社员一起种地、睡稻草床、赶蚊子、背粪上山、打扫卫生……
在张健全的记忆中,小时候父亲很少在家,基本都扑在工作上,不是在下乡就是在出差。那个吃不饱的年代,饥饿也困扰着张富清。但他从未当着社员的面表现出饥饿感,饿得难受了,就从水井里舀水喝充饥。
生活节俭的张富清对子女也要求严格。在张孺海的回忆中,他的同学即张富清的四个儿女,毫无干部子弟气息: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晚饭是别人刨剩下的土豆、为了挣学费放学后到河边捡鹅卵石卖到镇上的建筑工地。
张健全也向南都记者回忆,对于儿时的他们来说,“淘气都是奢侈的事情,每天放学都要为生计忙活,基本上累得受不了”。
年近90挑战假肢行走
改革开放后,张富清有了新任务。
1985年,张富清从建设银行湖北分行来凤支行副行长的岗位上退休。从那以后,老人过上了平静的退休生活,但在战争和工作中磨练出的坚强意志,并未就此消退。
7年前,张富清膝盖发炎化脓,持续高烧,感染引发了真菌性败血症。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医生评估后,决定为老人进行滑膜切除和灌洗引流术等治疗,以保住老人的腿。
这种治疗手法需要切开膝盖,用盐水冲洗脓液,再用纱布填压住。在张富清孙女、湖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师张然的回忆中,每次换药时,撕出的纱布都会牵出血肉,老人痛得大汗淋漓。但他怕影响医生和其他病人,一直咬着衣角,从不喊出来。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专家陶海鹰记得,住院期间不论是伤口换药,还是术后康复,张富清都强忍病痛,一声不吭,积极配合。后来,由于术后伤口持续流脓,用药也没有好转,张富清住进了ICU,医生只得选择了从大腿处截肢的治疗方案。
“几个小时后,爷爷从手术室推出来,脸色苍白,手脚冰凉,左边的被子下面已空空荡荡……我泪流满面,可爷爷却没哭,非常平静地看着我,仿佛在说没事,不要为他担心。”张然在一次演讲中说。
术后,年近九十的张富清没有屈服在轮椅上,而是不断挑战用假肢行走。先是一个人走到阳台,后来能在楼下院子里转圈,一年后,张富清已可独自上楼下楼、上街买菜。
《新闻联播》是每天必修课
“成名”后的张富清的小屋热闹了起来,各路人士纷纷来探访。年逾鲐背之年,他仍关心国家大事小事,新闻联播是他每天的必修课。后来因为听力原因,家人们要么将电视音量开到最大,要么亲自将新闻内容转述给他。
考虑到老人身体,当地宣传部帮忙挡掉了不少来访者。不过张健全曾向媒体透露,对于部队、新疆、老家来的探访者,“父亲都不会拒绝,因为内心很有感情”。
阔别家乡和部队多年的张富清,一直挂念着他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
今年6月,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张富清跟家乡来了次实时连线。老人靠着病床,笔记本电脑架在桌板上。他对着屏幕招手,露出笑脸,向家乡送出了祝福。
此前,他还接到了曾经服役部队的官兵打来的视频电话。隔着IPAD,新疆军区某团一营二连四班班长刘明鹏带着张富清参观了连队的荣誉室、宿舍、学习室……在老人眼中,部队条件已今非昔比,他叮嘱后辈继续奋斗。老兵的传人们向他承诺,一定努力训练、建设联队,请“老班长”放心。
“我放心,我很放心!”他说。
出品:南都采编指挥中心
统筹:南都人物新闻工作室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宋承翰
图片:新华社资料图
资料综合:解放军报、新华网、
人民网、楚天都市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