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女生包丽(化名)服药自杀事件实在令人唏嘘:虽然拥有北大学子的“坚硬”身份,但依然无法抵挡来自情感的狂风暴雨。
当然,目前而言,对女生自杀的原因更多是出于猜测,主要从微信聊天记录以及亲友转述的只言片语中拼凑而来。但根据现有信息,女生选择轻生大抵应与情感的挫折有关。
如今的包丽已被宣布“脑死亡”,而事件男主,同为北大学生的牟某某,也已经落入舆论的漩涡。目前,他的照片以及在学校参与一些活动的情况都已在网上曝光。据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自己已经接受过警方问询,而且“目前警方已经结案”。言下之意,目前他对包丽的自杀并不负有法律责任。但法律事实不等于生活事实,不负有法律责任不等于没有道义责任。
如果女孩确实因为他的“处女”情结而在意,如果他为了证明这段感情也的确对女孩提出“文身、先怀孕再打胎、绝育”等奇怪而过分的要求,很难说这些不是包丽难以承受之重。虽然可以将其解释为情人之间特别的情感行为方式,但其中透出的强烈的占有欲和支配欲,依然让很多人觉得不适,认为难以原谅。根据媒体报道,包丽母亲对此的反应就是“想捅死牟某某”。
想来经此一事,牟某某会被打上“渣男”的标签。但事实上,对“处”的纠结大有人在,或隐蔽,或公开,有因为不甘心而分手的,也有虽隐忍但一生不能释怀的。即便我们的主流舆论一再强调对传统文化要扬弃并举,但不可否认,即使早已被界定为“糟粕”的东西,也仍有其强大基因的一面。
近年来,“处女党”大有沉渣泛滥之势,而且,挺“处女”的一派不仅仅是男性。在网上声噪一时的“中国妇女联合基金会传统文化公益讲师”丁璇,就在其开设的“女德”讲座中公开声称“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完全突破了性别文明底线。
还有人认为牟某某对于包丽的语言攻击属于精神虐待,根据《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规定,精神折磨属于家庭暴力的范畴。相对于躯体对抗,精神虐待属于心灵对抗,对某些人群而言,这种对抗带来的伤害更加突出。但是,即使在家庭中,精神虐待也取证难、界定难、定性难,更何况恋人之间,几乎无法从法律的角度来约束。
而且,法律之外的情感实在太复杂了。比如包丽自杀事件中折射出的处女情结,有人就认为这与年代无关,与北大的身份标签也无关,只与人性有关,是出于对“最初”“纯粹”的追求。生活就像大海,情感的多样性也像大海,有太多我们远未到达的隐秘之处。
所以有很多人建议大学要开设相关课程。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建议。虽然这类课程可能无法教给人正确的做法,但至少可以让人“知道”,知道生活的多样性、情感的复杂性。“知道”以后,至少在面对时能少一点无措。
总之,两个人的世界,外人总是雾里看花。如果享受,那他人无从置喙,但若接受无能,且得果断:定要退步抽身早。
作者 刘拂去
编辑 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