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什·哈奈特
抓鬼队长卖脸时期
在《H20抓鬼节》,《夺命高校》《禁欲40天》的《处女自杀》。
在《H20抓鬼节》和《夺命高校》连续抓了两次鬼的乔什·哈奈特靠《处女自杀》完成了从校园青春片到主流电影圈的跃进,《禁欲40天》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独挑大梁。《禁欲40天》的故事在十年前算有新意,《美国派》等美国性喜剧也将时间概念和性搭上关系,但《禁欲40天》的设定更具体更有戏剧性,虽说没几个青少年对禁欲这件事感兴趣,若大胆地将当中的下流笑料进行到底,说不定好莱坞现在多了一个叫X Days and X Nights的卖座系列。可惜这部电影过于缩手缩脚,想拍性喜剧还怕有失教育意义,根本就是当bitch还要立牌坊一样欠揍。《禁欲40天》于2002年3月上映,哈奈特很可能是先拍了本片才去拍《珍珠港》和《黑鹰坠落》,片方预测两大巨片上映后哈奈特人气必定水涨船高而有意推迟了《禁欲40天》的公映日期。哈奈特在这部性喜剧中的表现有些稚嫩和力不从心,但表演和创意都很平淡的本片在全球卖过一亿证明当年哈奈特确实人气高企。
《H20抓鬼节》
《夺命高校》
《处女自杀》
《禁欲40天》
初尝走红滋味找不着北时期
《好莱坞重案组》的《黑鹰》《千方百计》《坠落》在《珍珠港》。
正如亨利·卡维尔在先后错过诺兰的黑骑士三部曲和从《皇家赌场》开启的新邦德时代仍能接到《超人:钢铁之躯》这种重量级case,哈奈特也在拒绝了华纳的新超人三部曲邀约后投入迈克尔·贝和雷德利·斯科特的两部巨制的怀抱,现在看来他的选择百分之百正确,《珍珠港》为他吸引了不亚于当年风头正劲的小本的关注度,《黑鹰坠落》则让好莱坞相信这个目前还在维持靠颜吃饭的男星真的有磨练演技的决心。只是当时没人想到这位铁定走校园-商业-冲奖路线的青年才俊十年后会越来越钟情于去邪典电影里试水。
《珍珠港》
《黑鹰坠落》
《千方百计》
《好莱坞重案组》
表演和颜同时高潮时期
在我心目中《莫扎特与鲸鱼》是优于《爱情小药丸》和《乌云背后的幸福线》的病人电影,在导演彼特·纳斯的镜头中,这部电影没有丝毫的好莱坞匠气和身为边缘题材的装逼范,而是扎扎实实地探讨了一群艾斯伯格症候群综合征追逐幸福的可能,在这些沟通上异于常人的病人们的接触当中,权衡利弊和计算得失都是狗屎。女主拉妲·米契尔的表演层次分明,鸡同鸭讲很好笑,歇斯底很更疯狂,哈奈特等于被拉妲激发了斗志,个人认为这是哈奈特从影至今表现最好的一次。《谜情公寓》是哈奈特和保罗·麦奎根的第一次合作,第二次是《幸运数字斯莱文》,明显两人都很享受把一个简单的故事的时间线剪乱,而且他们应该庆幸第二次合作的剧本比第一次严密很多。没看过《谜情公寓》的法国原版不知这个故事是否本来就有逻辑缺失,但作为一部赏心悦目的爱情悬疑本片已算合格。电影原声的大成功是无心插柳,曲目选择与电影画面完全吻合乃至被很多文艺骚年们奉为经典,音乐类型多元,从英伦摇滚到民谣到Indie应有尽有,为电影大大加分,单是片末一曲The Scientist就能让本片从7.5的评分升到8分。
《莫扎特与鲸鱼》
《谜情公寓》
哈奈特当时在《罪恶之城》中打酱油只是帮自《夺命高校》的合作起成为“好基友”的罗伯特·罗德里格兹一个忙,角色连名字都没有,身份类似一个子弹推销员,向红装玛丽·谢尔顿推销一颗完美的子弹,让她在自己怀里香消玉殒。巧合的是在片场外罗德里格兹又把哈奈特当成了电影推销员,想用当时还算好莱坞一线小生的哈奈特的大名当做说服《罪恶之城》漫画原著作者弗兰克·米勒交出改编权的一个筹码,只有几分钟的短片“顾客至上”就是罗德里格兹试拍给米勒看的片段。结果《罪恶之城》成为一代经典,哈奈特饰演的角色却只能叫做“The Man”。讽刺的是虽然只有几分钟戏份,在媒体盘点哈奈特履历表时,《罪恶之城》四个字总是排在《珍珠港》和《黑鹰坠落》之后,成为他的第三号重要作品,侧面反映出哈奈特日后的一系列大胆野心尝试的影响力之弱。
《罪恶之城》
2005年的《断背山》和《晚安,好运》的热卖和拿奖拿到手软掀起大明星亲睐独立制片热潮,四位大明星乔什·哈奈特、斯嘉丽·约翰逊、希拉里·斯万克、艾伦·艾克哈特抱着邂逅佳片并横扫颁奖季的美好愿望加盟《黑色大丽花》,可惜,当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带领《黑色大丽花》征战威尼斯,却遭遇媒体口诛笔伐,而后直接导致全球票房惨败。使之成为一部不受待见的探讨贪婪、欲望、爱、梦与堕落,但又兼顾一些故事性和艺术性的电影,好像冥冥中与60多年前闯荡好莱坞的“黑色大丽花”伊丽莎白·肖特遥相呼应,从未跻身影坛的肖特遇害之谜被以极端残忍的方式搬上大银幕,黑得彻底、魅惑到失真。哈奈特是整个故事接近真相的关键人物,是影片救赎、贪婪、欲望、淫欲泛滥、凶残暴戾和堕落主旨的执行者,从演绎效果来看,这个角色可称为他演绎事业的里程碑,游走在角色的迷失和内心救赎之间游刃有余。若一位演员能一直走成本不高但发挥限制较少独立制片路线也是一大幸事,可惜从后来的《走进酒吧的女孩》等电影看来,哈奈特向往的冒险远比苦苦寻觅北美发行方要高。
《黑色大丽花》
上周群星荟萃的《电影43》首周末票房只拿到区区500万,烂番茄的新鲜度5%、MetaCritic媒体综评16分,再次证明物极必反是明星扎堆的近义词。每当一部数星星电影失败都会想起《幸运数字斯莱文》,有些导演还是对得起那张奢华的演员表的。本片故事线并不复杂,却被繁复细碎的剪辑钩织得很玄妙和庞大,前提是忘记昆汀、科恩兄弟、盖·里奇和希区柯克们。开篇看似满腹疑惑,有经验的观众很容易猜出一二,本片可贵之处不是解谜,而是能在众目睽睽期待导演砸锅的心理下把剧本解释得通透和超出想象,保罗·麦奎根摒弃了娱乐化处理,而将男主哈奈特的结局引向宿命感,还有稍许黑色幽默效果。就本片的表现而言,哈奈特把心灵深埋创伤,用睿智面对复仇的斯莱文拿捏得非常精准。《幸运数字斯莱文》为哈奈特赢得了一个蹩脚电影节的最佳男主角,但这部商业上并不成功的电影对于哈奈特更大的意义是让观众相信他真的不满足于当个全职偶像,选片风格几乎的自成一派已现雏形。
《幸运数字斯莱文》
而立之年彻底走偏时期
如果说平淡温情的《重整旗鼓》、扯淡但凸显演技的《三十极夜》、首次担任制片没经验的《八月钱潮》统统未达预期算有情可原,《伴雨行》的惨败则是越南大导陈英雄和众帅哥主演的自作孽。陈大师复出大作脱离挖掘平民精神,深邃、禅意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国际化野心和更多的杀戮暴力血腥,以及大段的几位型男花痴粉无法承受的彪悍场景,正如海报传达的信息,让帅哥脱光去宗教文艺片里跳大神。本片逻辑和节奏都有问题,陈大师宁愿装逼却不愿踏实地讲个悬疑故事,他追求每个镜头都有哲思,每个细节都有隐喻,结果制造出很扯很好笑的氛围。哈奈特的好莱坞式心魔乱斗演得辛苦,观众看得也痛苦,同陈大师的追求根本不合拍,好莱坞的片场可以任由施展创作欲望,进入陈大师的镜头,美式挣扎就显得无节制无美感和业余。不愿自甘堕落一味扮酷耍帅是优点,但哈奈特的这次亚洲试水真的大错特错。
《伴雨行》
《三十极夜》
《八月钱潮》
《重整旗鼓》
义无反顾做实验时期
不太关注哈奈特的人对他“新片”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2008年的《伴雨行》,认为他在那之后淡出了,事实上2010年和2011年哈奈特有两部野心勃勃可惜雷声大雨点小的电影。《走进酒吧的女孩》是《麻烦中的女人》系列的导演塞巴斯蒂安·高蒂维斯拍摄的跟传统电影抢滩互联网的80分钟短片,首映是在youtube上进行的,这个计划有个高尚的口号:“摆脱传统的电影制作和营销模式,为独立电影开拓更广阔的空间与商业大片抗衡。”现在看来这部《走进酒吧的女孩》并未向制片公司期待的那样为独立制片做出多大贡献,它甚至不算第一个吃免费电影这只螃蟹的人,但终归勇气可嘉。这部成本只有一百万美刀的电影其实聚集卡司并不都是虾兵蟹将,除了接片风格越来越诡异、只有绯闻还能进入主流观众视野的哈奈特,一直喜好独立制片的Spock扎克瑞·昆图也掺了一脚,女主卡拉·古奇诺是导演的老婆,另外还有悍妇罗莎里奥·道森。这种电影根本说不清品质优劣,也缕不出清晰的结构,一段段小故事像广告和MV,或是导演某夜的一个春梦。鉴于裸体乒乓球那一段在油管播放率很高,《走进酒吧的女孩》也算进得其所。
《走进酒吧的女孩》
按说《人形净琉璃》的野心其实不亚于《罪恶之城》,从电影立项选角到各种细节死扣也表现了主创诚意,未达前辈轰动效应除了抱怨自身品质、娱乐性和主演吸引力都要率逊一筹,恐怕也要向酥哥抱怨一番,为何不给一部敢于向流水线大片挑衅的源于日本传统艺术的实验电影一个机会。为配合片名木偶戏这种集乐器演奏、说唱、木偶剧于一体的古典艺术,导演盖伊·摩西将电影背景设置为纸质,不仅体现出导演对乌托邦社会的理解,同时阐明影片极端有序即为无序的主题。印象中哈奈特带着这部《人形净琉璃》走遍美国大小影展,但并未取得大规模放映机会,估计很可能直至DVD发行都没能找个发行方,这还是在集合了黛咪·摩尔和伍迪·哈里森两位大明星的情况下,哈奈特独撑门面的《八月钱潮》完全石沉大海也就不足为奇了。
《走进酒吧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