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力打响“四大品牌”推进大会,并下发了一个《实施意见》和四个《三年行动计划》。这意味着,“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构想的落地实践迈出了重要一步。作为四大品牌之首,上海服务是推动其他三大品牌建设的保障,能够推动城市能级提升、更好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发展现代物流业则是提升上海服务能级的重要方面。
上海市发改委制订的《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下称《上海物流十三五规划》)提出,上海要抓住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贸试验区”重大机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物流业对内、对外的开放深度与广度。支持国内外企业以上海为基地开展全球物流整合运作,吸引国际领先的航运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企业、跨国公司采购分拨区域总部落户,培育一批具有亚太供应链运营功能的高能级物流总部等。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水利设施、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首次将物流定义为基础设施。笔者认为,上海在推进“四大品牌”和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过程中,一定要真正把物流业定位于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并以物流业为基础,推动上海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优越的海铁空联运条件
近年来,中国物流行业发展迅速。目前,中国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营业里程位居世界第一,7个港口位列全球十大港口,物流园区超过1200家,冷库库容超过1亿立方米,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物流服务网络。2017年社会物流总额、物流业总收入达到252.8万亿元、12.1万亿元,分别比2014年增加了18.4%、24%。
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港口城市和华东航空中心,在对外物流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从产业规模来看,根据初步统计核算数据,2016年上海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255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1.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6.7%,物流业对全市经济增长和服务业增长贡献率分别为8%和12.6%。2017年,上海物流服务体系完成了港口7.5亿吨货物吞吐量,4023万标准集装箱吞吐量,423万吨航空货邮吞吐量,口岸进出口货物总值7.9万亿元,在全国占比为29%。
特别是中欧班列开启后,上海进一步完善了交通运输结构,实现海铁空联运,打通“海上丝绸之路+陆路丝绸之路”闭环,有利于上海成为供应链的全球枢纽节点。
良好的物流条件对跨境电商有很大的吸引力,2017年上海跨境电商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全年跨境电商口岸进出口交易额达41.8亿元,同比增长74.8%,其中直购进口交易额同比增长2倍,跨境电商已成为助推上海外贸和消费增长的新生力量。小红书、洋码头、eBay、Wish等跨境电商平台企业纷纷落户上海。
除了带动贸易业外,由现代物流所支撑的现代供应链对实体经济起到很大推动作用。随着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我国社会物流成本水平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13~2016年,工业、批发和零售企业物流费用平均增速为49%,较2008~2012年平均增速下降12.1个百分点。2016年,工业、批发和零售企业物流费用率为8.1%,较2012年下降0.5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从2012年的18%下降到2017年的14.6%。
虽然物流业已经有了巨大发展,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物流业发展还面临着困难与挑战:第一,物流业大而不强,行业集中度低,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第二,物流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网络化、系统性不强;第三,物流信息不联通,信息“孤岛”仍很普遍;第四,低能耗、低排放的设施设备和技术应用不足,绿色物流发展滞后。上述问题表明,我国物流业的现状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不小差距。提高物流活动的组织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推动物流与上下游的制造、商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全链条资源配置效率,也成为上海发展现代物流的要求。
提高物流行业集中度
上海聚集了大量物流行业的龙头企业,有代表性的包括DHL、UPS、“三通一达”、德邦等,在上海运营的还有支付宝、盛付通、银联等跨境支付企业以及一批有实力的物流服务企业。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一达通”等也落户开展业务。从全国来讲,上海在物流公司量的布局上应该是最好的。但与国际上相比,我们最大的问题是物流企业集聚度还不高。行业集中度低造成行业参与者没有品牌意识、恶性竞争。
目前中国物流行业本身的运输成本并没有高于美国或欧洲国家,只是中国物流产业链条长,过程不透明,中间层层分包造成需求端感受到的最终运输成本高企,这其中包含了很多无效成本,对实体经济和物流公司都造成很大压力。
笔者认为,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把这些不透明的环节打通,让整个市场规范起来,通过公开透明的流程,降低中间的交易成本和交易费用。小散物流企业可以通过联盟化或用物流信息平台整合的方式,让运输能力和需求匹配起来,提升整体效率。
通过建设上海物流服务平台,上海可以打造出几个在物流服务方面的品牌企业。这就需要物流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设立政府部门间物流信息共享、物流大数据的管理、城市配送信息的管理、企业之间物流信息的标准;在信息互联互通和物流大数据管理方面,需要不同企业、部门间设立信息统一标准和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现象。目前比较好的例子是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按照“一个平台、一次提交、结果反馈、数据共享”理念,在口岸监管和国际贸易管理各重要环节,实现贸易和运输企业通过“单一窗口”一次性提交申报,监管部门一次性反馈办理结果。
除此之外,营改增实际上对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营改增以后,增值税可以抵扣,这有利于专业物流公司的发展。营改增之后物流产业呈现出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现象,制造企业加速分离外包物流业务,第三方物流加快发展,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快递物流、冷链物流等专业物流发展迅速。
探索长三角物流一体化
上海物流行业的集聚还面临着土地不足的问题,刚性物流需求增长与物流用地难的矛盾是上海面临的一大难题。根据普洛斯研究数据,2017年上半年电商第三方物流和制造业对上海物流仓储需求保持强劲,租金涨幅较大(平均1.3元),呈现一库难求的情况。松江、嘉定、虹桥、青浦地块仓储空置率接近于零,宝山、浦东地区和浦东西南地区成为新的热点地区。
而上海各区、镇政府通常以投资强度和税收强度作为项目筛选标准,部分物流业态由于直接税收相对偏低,不受重视和欢迎,导致上海目前物流设施分布较为散乱,尤其是能提供社会化公共服务、实现产业集聚发展的物流园区、货运枢纽等布局缺乏可落地规划,不利于物流资源整合、规范和提升。
因此,上海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实现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联动,充分发挥长三角城市共同配送模式。笔者建议,上海应利用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机会,实现长三角地区物流设施共建共享,发挥上海作为核心城市的引领带动和集聚辐射功能,在长三角三省一市区域范围内来统筹规划,建立跨行政区划的物流中心,服务整个长三角地区。
《上海物流十三五规划》也提到,鼓励本市港口、机场、物流园区与沿江和长三角地区开展物流合作,支持上海物流企业“走出去”,以资本、管理、技术输出等方式,构建跨区域物流网络。深化完善长三角地区物流合作机制,支持社会组织开展跨区域合作,搭建物流业合作交流平台。加快长三角地区物流市场一体化,推动物流跨区域协同监管,开展物流标准共推、物流信息共享、物流诚信共建。
笔者认为,打破物流行政区划的限制首先要通过各地的合作做到交通畅通,据笔者了解,长三角地区行政区交接的地方有很多“断头路”,这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加紧修缮;其次要实现物流信息互通共享,制定跨长三角地区的物流大数据目录,促进物流数据开放共享。
解决物流配送与城市管理矛盾
城市配送、快递车辆通行管理矛盾长期积累。目前,货运车辆通行管理方式较为粗放,亟须通过精准施策提升政策的有效性。
卖场、超市、商区、社区需要大量的物流配送场的物流配套设施,但往往并没有同步规划考虑,产生了停车难、装卸难、占路操作等问题。“一停车就罚款、扣分”是普遍现象。
对于如何优化车辆通行管理,笔者建议优先给予新能源物流的货运车进市区通行证,推广货车ETC,研究实施货车ETC通行费优惠,探索分时段通行费优惠,对电动物流车、医药、冷链配送车辆通行、临时停靠等给予便利。
此外,随着社会物流规模的扩大、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形势的加重以及城市交通压力的加大,以货运车辆为例,根据2014年环保部门测算,上海货运车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全市机动车排放量的66%,颗粒物排放量占全市机动车排放量的77%。“高耗能、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率”的物流运作模式已难以为继,推动节能减排任务紧迫。
笔者认为,城市物流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污染物零排放。目前,很多物流车排放很大,污染严重;快递末端揽投车辆类型各异,没有统一标识规范,存在装载效率低、安全隐患大、形象差等问题。我们应该对快递车辆推行统一标准,鼓励使用电动车代替燃油车,推广应用多温层冷藏车等设施设备,加强面向城市消费的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和冷链配送设施建设。
根据国家邮政总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快递业使用30多亿条编织袋,99.22亿个包装箱,169.85亿米胶带,按照平均每票快件使用1米长胶带计算,可绕地球425圈。
对此,笔者建议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和逆向物流,加快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体系,推动物流包装物等标准化器具的循环利用,推广使用包装单元化技术。目前,不少快递公司已经开始了纸箱的再回收。
(作者系上海市发改委经贸流通处处长。本文由记者孙维维根据采访整理而成,经作者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