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人上热搜了。
冯小刚&陈道明。
事出于一次圈内家宴,陈道明弹琴,张燕唱歌,旁边的冯小刚,就撺掇《芳华》女主苗苗跳舞……
当时的情况是,冯小刚建议,周围有人附议,起哄,陈道明则以苗苗穿着高跟鞋为由,劝阻了大家的热情——
在Sir看,这可能就是一件小事,即使是陈道明那句“爆粗”的“你特么没看过人跳舞啊”,也更像是朋友之间的玩笑。
但这件小事,却被解读出多重意思。
有人看到利益输送,有人看到了权力意志;有人看到一堆油腻的中年男子;有人看到了一个尊重艺术并尊重艺术人的君子。
太有意思。
八卦Sir不在行,倒是这件小事和对小事的解读上,让Sir想起冯小刚,陈道明一部曾经被冷处理的电视剧。
怎么介绍它。
有人说《芳华》是冯小刚职业生涯最好的作品,那是你没看过它。
有人说陈道明只能演帝王宰相,那是你没看过它。
关于它。
冯小刚曾经在接受许知远采访时聊到,他是这样说的——
我觉得那是我拍得非常好的一个东西
但是最后我拍了也没播成
而且现在母版都找不到了
就是
我再想看一遍
我找不着这个碟
很有意思……
不废话了,赶紧来吧——
《一地鸡毛》
表妹说,她老瞧见别人用这四个字,但又从没在成语词典里查到过。
其实,这就是这四个字的牛叉之处,因为太形象了——
鸡毛,是廉价、琐碎、烦人的。
一地鸡毛,说白了,不就是“没完没了的破事”?
这个正发展为成语的词,出自同名原著小说,刘震云的《一地鸡毛》。
而从这个词,你也能猜到本剧的气质。
哭天抢地,没有;海枯石烂,没有;甚至连风雨阳光,都没有。
有的,只是一群相貌衣着平庸的人,一堆鸡毛蒜皮的事。
等等,先别右滑。
这部剧在冯小刚的导演作品中,评分却是第一(豆瓣8.6)。
纳闷吧。一地鸡毛有什么好打五星的……
除非——
从这些鸡毛里,你能发现“一只掉毛的鸡”。
???
别一副问号脸,听Sir给你解惑。
这部都市剧,职场剧,背景是90年代北京。
小林(陈道明 饰)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踏入机关,成了一名小公务员。
他没说,但谁都看得出,他厌倦这份工作。
随便给你“两片鸡毛”吧——
上班,他慢悠悠走到单位楼下,然后,在路边来回冲刺三四次,让自己变得气喘吁吁,再急匆匆冲进办公室:
“公车坏了,我跑过来的!”
一点小聪明,全用偷懒上了。
不喜欢这工作,也不是他好高骛远,你瞧瞧办公室里的人嘛——
处长老张(修宗迪 饰)。特长:磨领导。
三天两头在局长办公室坐着,冠名“汇报工作”。
自个办公室里的鸡毛蒜皮,跟退休大妈吃瓜子似的,一股脑全塞给领导……
副处长老孙(张瞳 饰)。特长:较劲。
口头禅:“爱走上层路线的,我最瞧不起。”
一听你就知道,他“瞧不起的”,是处长,暗地里,他就跟处长较劲。
于是,不认真办事,成天抬杠,搞得办公室乌烟瘴气……
老员工老何(周国治 饰)。特长:和事佬。
无能啊,一把岁数了,还跟刚毕业大学生干一样的职务。他只能成天不思工作,只想一件事:
求单位发一套更大的房子。
于是,他处处和气,绝不搞事。不仅如此,别人搞事,他还和事。
和着和着,把自己和成了一个“屁”。
老员工女老乔(徐秀林 饰)。特长:管闲事。
她成天数落主角小林:穿得不好看,来得太晚,工作不上心……
小林不听,她就在背后使坏心眼:
打小报告,甚至威胁领导,要他别提拔小林,否则她就……!(反正各种损招吧)
办公室里没办公,只有“办公室政治”;
同事之间没“同事”,只有“同室操戈”。
这个大学生小林,随性惯了,怎么受得了。
可他也是个怂人。
虽然他鄙视这间办公室,瞧不起这群悉悉索索的“体制人”。
但他也不敢辞职啊。
所以,他心思一样不在工作,甚至不在办公室,而是在女友身上。从早到晚琢磨的,就是怎样趁她宿舍没人,混进里头过个夜……
理想就混着呗,爱情价更高嘛。
但是,鸡毛飘来了。还一片、一片、一片的……
求房事件
小林女朋友(徐帆 饰)怀孕了。
小林也没想太多,奉子成婚吧。
可是,结了婚生了女,大把的鸡毛就来了。两人在北京都没房,哪能在宿舍里搞……成家呢。
女朋友单位不给女性分房子,小林只好求他的单位。
这下,曾经的吊儿郎当,全都遭了报应——你前面装清高,行啊,那别要房子嘛。
想房子,就得“积极”。
小林开始“积极”了。提前上班、端茶倒水,只求单位对他改观;
哪有那么容易。单位看他曾经的“黑历史”,不分;女朋友看他分不到房,闹离婚。
好歹过了半年,处长升了副局长。
蹭着副局长的喜气,小林终于软磨硬泡,磨来了一套合居。
合居事件
啥叫合居?就是房子不是你独有,得和另一家,共享。
这就碰上一对夫妇。
你懂的,初来乍到,谁都要分个楚河汉界。
开始的约法三章,貌似也公平:屋里来一条三八线,一边我们,另一边你们;厕所共用,轮流洗;连厕纸谁家的,都得标记好。
但规矩公平,一落实就鸡毛了。
蜂窝煤,对面那家每天都数一遍;小林不小心用了一个,他们也不明说,偷偷灭小林的火;小林发现火灭,只好重新生火,一边生火,一边把烟扇到对方家去……
这下好,饭都吃不好了。
于是,我说你缺德,你说我缺德。我缺德?我也只能缺德!
很快,老婆生了。
孩子没人带咋办?小林把农村的老妈喊来了。
没想到,对面的夫妇不同意让老妈住客厅,非要把她逼回小林房间里。
因为“井水不犯河水”嘛……
结果,小小十平米,挤了四个人,晒个衣服都这样。
在小林媳妇眼里,小林老妈也不是省油的灯。
一不会做饭、二不会做家务、三睡觉打呼噜、四摆农村架子、五还老爱插话……
一个月后,小林媳妇又让小林把娘撵回农村。
婆婆走了,鸡毛也没少。
隔壁夫妇吵架,宝宝吓得大哭。小林媳妇怎么哄都不行,也开始又吵、又哭。
终于吵出了问题的关键:
咱,得,有,私,房。
小林只能继续更好地表现,更腆着脸对上级……最终,老天终于开眼了。
拆迁了。郊区有房子了……
单位事件
小林和老婆终于住进了私房,真是爽到爆。
可郊区的“鸡毛”又飞出来了。
因为郊区离老婆单位太远,一天往返得三四个小时,还是公车。
“还不如合居呢。” 老婆说。
这回不好换房了,说换也没脸啊!于是老婆又逼着小林给她换新单位。
小林求谁去?
还是求上级,副局长,人家有人脉啊。
为了双保险,他和老婆还找了另一位人事,双线操作。
结果,犯了求人的大忌。你求两边是吧?行,那两边都不花力气了。
问这个,说“找那个吧,他牛”;问那个,说“找这个吧,他本事大”。
这皮球踢得……完全没辙。
小林想,狠点,送大礼吧!
肉疼的他,花了半个月工资买了洋酒,送一个不收,就送下一个。
……
Sir都说烦了,反正再往下说,还是一地鸡毛。
你还别说鸡毛就鸡毛,也不是什么大事。
你错了。
今天拔一片,明天拔一片,很快你就废了。
小林,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气盛的青年了。
现在,他彻底成了一个怂人。
机关?干了好些年,不敢辞。
他和老员工一样,既起早贪黑,又浑浑噩噩。
跟领导卖着萌,拍着马屁,再奉献点苦力,只盼哪天被提拔一下。从小人物变为,不那么小的人物……
一句话,他是“体制人”了。
冯小刚的《一地鸡毛》只有10集。但这400多分钟,看着特别长,特别窝囊。
也许很多90后都没见过这种机关生活,感觉这些妥协、憋屈,好像和自己关系不大。
确实,你们比那一代人自由,比那一代人选择多。
可你生活里一定也短不了“鸡毛”。
只是它“进化”了,变形了——
邻居,现在更“不相往来”了,就算有往来,也是因为楼上漏水下面遭殃;
婆媳,现在难道好处?不要婆婆帮手,拼业绩的双职工家庭,谁有空带孩子?
合居,别说买不起房,租不起的都大把。不想合居,难道睡大街?
同事,呵呵,最黑的就是同事,KPI压得你死我活,但蛋糕就那么大,可不像当年机关拿着死工资,还会顾一点脸面……
《一地鸡毛》,看似是90年代的写实,可它讽刺的余音,一直抵达了今天。
这些貌似无害的“鸡毛”,讽刺了什么呢?
人情。
Sir分享一段个人感觉很精彩的戏。
第6集,第29分钟。
小林和老婆在房里躺着,突然被合居夫妇叫出来。
他俩以为对方又要提意见,于是全副武装,抱着胸、叉着腰、瘪着嘴、斜着眼地上场了。
你们今天帮人搬家了?
这也碍着你家事了?这礼拜的值日(洗厕所)不该我们吧。
这时,对面夫妇突然和和气气地说:是我们也要搬家啦!这里要拆迁,我们两家各分到一间房。
这句话,简直是咒语。
一下子,四个人笑逐颜开。平时恨得牙痒痒的两个女人,居然坐到一块,开心地聊起了小孩;两个互相看不起的男人,居然敬茶干杯,说着“辛苦辛苦”、“包涵包涵”……
看这两张图,一张是“咒语”前,一张是“咒语”后。
Sir给你们圈了关键信息——地上那条三八线。
这条坚持了一年多的界,被一句轻描淡写的咒语击破了。
但还没完。
破界是一句话,把界恢复,却只要三个字。
小林突然问:“有谱么?”
这一问,把对面丈夫问住了。他开始怀疑,因为这事也是他听说的。没核实就来弹冠相庆……似乎太不靠谱了。
于是,他一边念着“不会是假的吧”,一边退回阵线;
紧接着,小林老婆也一句“但愿是真的”,也退回了阵线。
一条线,两个人,六步路,把“假人情”讽刺得淋漓尽致。
既然没有人情,剩下的就是“利益”了。
但被鸡毛裹挟的小人物们,在乎的这个“利”,很大嘛?
……屁大。
鸡毛,就是不值几钱、也捏在手里的蝇头小利。
但你还别瞧不起。
蝇头小利抢到手,你成了一个怂人;
抢不到,你更怂。
遗憾的是,我们好久没有看到《一地鸡毛》这样的作品了。
当年拍出如此好看的“流水账”作品的冯小刚,现在,反倒真被人说“流水账”了。
why?
在很多网友看来,《芳华》体现了冯小刚的摇摆不定。
一面,他讲述刘峰、何小萍遭遇的集体不公——“你们他妈才是流氓呢”;
另一面,他又忘情地表达着对集体的歌颂——尤其是那场集体合唱。
在这模棱两可的态度下,观众摸不清他到底是想捧高,还是想拔刀。
情节,甚至是情绪,相互抵制,彼此消耗,成为无意义的流水账。
过去的那个年代,也成为不知该纪念还是批判的……一地鸡毛。
也许,这也是冯小刚的用意?
不多说,Sir不觉得《芳华》多差,但也清楚地知道比起《芳华》,Sir更喜欢《一地鸡毛》。
因为它坚定地唾弃“鸡毛”,毫不犹豫地反对着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
某些时刻,它甚至能让最圆滑的观众,最浑浑噩噩、以为明白了生活真相、学会了与庸俗相处的人,都找不到任何借口原谅自己。
比如这一幕吧——
那是小林受老婆之命,赶他娘回农村的时候。
他来到娘身边,开始用最习惯的“人情”聊天法,开劝。
娘,在这住还行吧?
(我这)条件也不行,住房多紧,吃的你也未必习惯。
哎呀……这不知道家里怎么样了……
您那群鸡谁管呐?
我这想啊,您这么长出来,这家里谁操持……
这么长时间出来,您也不管我哥那孩子了,我哥不高兴了怎么办?
您要是待闷了,就两边跑嘛,其实也行……不行再回来!
每一句,小林的言下之意都是,“为您好”。
聊了七八句,当娘的终于听出了儿子的弦外之音。
她立即改口说要回农村,也回应儿子的话术,抛出了一堆面子上的假话。
但最后,她还是忍不住落泪:
“我最、最不放心的还是你。
小林呐,你怎么整天总那么……蔫头蔫脑的呢。”
这一刻小林愣了。
那些年他委屈的世俗,他效仿的“前辈”,他安慰自己的借口,都不能在此刻安抚他的良知。
他终于看清了自己:
不过是一只无毛的鸡。
他知道,那些曾经高贵的羽毛都遗失了,成了一地鸡毛乱絮。
看似轻飘飘,但最终一片片地……还是压得他喘不过气。
这就是Sir最喜欢《一地鸡毛》的地方。
它用无数细碎的“鸡毛”,完成了一次沉重的普遍打击,无论体制内外,无论你我。
有几代了?
我们厌恶于这种中国特有的“轻”?
我们学习于这种中国特有的“轻”?
我们利用于这种中国特有的“轻”?
最后,我们变成了这种中国特有的“轻”。
这真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汉斯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