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余
无论是在阅读的广度、深度,还是诗词文章的质量上,在中国上下五千年里,毛主席也能算作是翘楚了。
他用在阅读上的时间,简直可以用争分夺秒来形容。
小时候,老爸觉得读书又不能当饭吃,干农活才是正事,于是他抓紧把活儿干完后省下时间来看书,为了不让老爸发现他在看书,晚上还把床单挂在窗户上,用手电在被子里看书。
长大一些到了长沙看见图书馆里全是书,他简直要兴奋得跳起来,他说他自己就像一头牛闯进了菜园子,终于可以酣畅淋漓地“吃个够”了,为了省钱省时间看书,他中午就吃两块米糕。
后来在带领工农红军打仗了,他也是抓紧时间看书,长征路上那么苦,吃的即使是树皮草根,他也没有把书放下。
建国后,你看他老人家的床上,一大半堆的都是书,他的藏书也达到了惊人的9万多册,每次下去调研,首先就是开出这次要带的书单。
以上是在时间上,在阅读的广度上那就更不用说了,没有他不读的,从国内到国外、从古到今、从哲学到神话等等,只要觉得是有用之学,他都读、都看。
在读书这件事上,毛主席真可谓永远地“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关于他老人家的读书方法,前一阵已经写过了,我把链接放在文末,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读与写,是硬币的两面。
毛主席大量“输入”的同时,也在大量输出,输出的质量就更不用说了。随便举一个例子:
在重庆谈判期的闲暇之余,他老人家会见了民主人士柳亚子,并把自己在1936年写过的《沁园春·雪》手抄了一遍送给了喜爱诗词的他。
柳亚子赞不绝口,戏剧家吴祖光看到这首词后,也惊为天人,并将其发表在了报纸上,这首大气磅礴、霸气外露的词立马引起全国轰动,纷纷为毛主席点赞。
身为当时国际上唯一被承认的政府首脑,蒋介石哪里忍得了一个“泥腿子”因为文学俘获了全国人民的心!
虽然自己的文字水平只够写日子,但老蒋心想:
国民党阵营里那么多文人,总可以拧出一个来和他抗衡吧?
于是,包括号称老蒋文胆的陈布雷,国民党前前后后精中选精地在报纸上一共发表了诗词不下于30首。
但码文字不像码砖头,这些诗词单拿出来看还可以,可在《沁园春·雪》面前一比,立马变成了渣。
这,就是毛主席的诗词文章的高度。
本篇,我们不说诗词,就让毛主席教一教我们:
——如何写出一篇耐读的好文章。
你只要有一定的输入,按照主席的方法,或许也能写出流传于世的佳作。
我们一起来看看,应该对你有用。
(一)首先,心里要有读者、要真诚
写文章时,心里时时刻刻要装着读者。
毛主席说:
“你讲话是讲给别人听的,写文章是给别人看的,不是给你自己看的嘛!”
如果心里装着你的受众,你的行文、文风、句式、遣词、语言等就会自然地向读者熟悉的方向转移。
这样一来,你传达给读者信息的“损失度”就会大大降低,说白了就是让读者明白你在说什么,让读者读懂,是喜欢的唯一前提。
当然了,如果你心里装着读者,你的文章肯定是要有感而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写文章要真诚,而不是为了完成PKI而糊弄读者,这是作者的大忌:
——因为信任建立起来难,损毁却是简单得很。
何况你和读者之间,只有文字作为建立信任的桥梁,你只有用他们看得懂的语言,再加上真诚的态度,你每篇发出去的文章才可能质量统一,不会有大的起伏。
如果你写不出来、卡壳了,千万不要糊弄。毛主席写文章也有卡壳的时候,他是这么解决的:
“文章写不下去了,此时应该多看看材料,再考虑考虑,看看自己是不是还没有真懂。”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一般写不下去就是因为自己没有真懂。如果真懂了,不至于不能用文字表现出来。
这是写文章时的心理状态,和卡壳问题的处理方法。
我们再看写好文章的核心——文章结构。
(二)文章的结构
关于这一点,毛主席说:
“一、研究问题,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现象出发;二、研究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从而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的矛盾。”
虽然那时脑科学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但他老人家提出的这两点及先后顺序,可以说是完全顺应了大脑的认知特点。
那些很多知识渊博,输入量不小的人,为何写出来的文章阅读量低,读者不爱看?往往问题就出在这里。
如很多人分享所谓的「干货」,费了大力气写出自我感觉良好的文章,但稍微懂点认知科学的人一看,就认定阅读量不会高,因为就是一些观点的粗暴罗列,例如:
三种方法让孩子戒掉手机,第一种一、二、三... ...;
如何增进夫妻感情?首先,你应该这么做... ...;然后,你再这么做... ...。
... ...。
这简直就是“直男”思维,即使这个方法你亲测有效,但很可惜,这篇文章也无法让读者顺畅地看到最后,因为:
当你说出“让孩子戒掉手机的方法”之前,你并没有让读者产生“我很想知道让孩子戒掉手机的方法”的渴望。
当你说出“如何增进夫妻感情的方法”之前,你并没有让读者产生“我想知道如何增进夫妻感情的方法”的渴望。
——在读者还没有对你的答案产生兴趣之前,你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而这,读者是不会对文章后面的内容产生兴趣的,即使你的文章中的干货确实很多,对他也有用。
所以,如果你想让你的文章被更多人阅读,那就在文章开头想办法让读者产生对答案的渴望,这是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唯一理由。
在商业世界里,这一条也是适用的:
——你在卖东西之前,需要先给消费者一个购买的理由。
不然,所有的营销都将是无效的。
那如何让读者、让消费者产生对答案、对商品的渴望呢?
最有效的突破点就是从他们最熟悉的方面着手,这就是毛主席说的“研究问题,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现象出发”。
为何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出发?
因为人们不会太关心与自己无关的人、事、理。
这样一来,文章的主体结构就出来了:
第一部分:从读者身边的现象出发,营造读者对答案的渴望;
第二部分:给出你的干货。
当然了,因为读者都忙,一般再补上第三部分——总结。
然而,心里有了读者,真诚地按照三部分的逻辑,写出文章后就万事大吉了吗?
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还远远不够。
(三)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
据说路遥写完《平凡的世界》的那一刻,直接把笔扔出窗外嚎啕大哭:
——终于,写完了。
当我开始写文章后,对此有点感同身受,因为从确定主题到收集资料,再到行文完成,一篇文章最少也得8个小时,当写完的那一刻,就是满满的那种对此文章已经够够了的感觉。
而此时,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修改、甚至不检查,把文章直接发出去,推送到读者面前。
这个不检查不修改的结果,不仅仅是错别字的问题,里面还有更深的原因,毛主席是这么说的:
我写文章和写诗不修改是很少的,为什么要修改?甚至有的还要从头写?
就是因为很多地方虽然思想好,但文字表达不好。
他老人家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写《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时,就前前后后修改了十几遍,时间持续了半年多。
你看,即使伟大、聪明如毛主席,在写完文章后也要反复修改才能让自己满意,所以朋友们,不要相信什么写文章的所谓技巧和捷径:
——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
(四)结语
确实,写出一篇好文章不易,且在各种算法大行其道的今天,好文章与阅读量也不一定成正比。
但我们写文章的第一要务是什么?
——我觉得还是梳理自己的想法。
只有对一个问题真的弄明白后,想把这些思考输出给更多人,你才能用得上毛主席的写作方法:
- 心里装着读者,用他们看得懂的语言、逻辑真诚地表达;
- 文章第一部分,是让读者产生想知道答案的渴望;
- 文章第二部分,清楚地给出对这个现象的解释、对这个问题的答案等等,来满足读者的渴望。
- 最后,文章完成后不要着急推送出去,虽然我们可以不像主席那样反复斟酌和修改,但还是需要耐心检查错别字及修改一些表达方式。
当然了,如果你写文章不是为了更精准地表达自己,不是为了让读者有所收获,而是为了猎杀读者时间,为了博取所谓的流量的话。
那这篇文章对你来说,就是完全无用的。
(完)
相关原创:
毛主席读书的四个诀窍:你都听过,但可能一点都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