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经典音乐,笔耕原创评论
喜欢音乐的你,加个关注吧
董小姐按:此前专栏文章介绍了风起云涌的民歌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一批优秀音乐人,其中包括李泰祥、叶佳修、梁弘志、李寿全等人,堪称民歌中兴的幕后英雄。追本溯源,在这些创作巨匠的前方,还有人为民歌运动披荆斩棘、开荒拓土、奠定基石,他们就是“民歌之父”——李双泽、杨弦和胡德夫。
此三子共同缔造了为整个华语流行音乐启蒙的“民歌运动”。李双泽在淡江大学丢掉手中的可乐瓶,提出“唱自己的歌”,民歌运动由此拉开序幕;杨弦发表《中国现代民歌集》,是首张集结出版的民歌唱片,并且首开创作演唱会的风气,其意义不啻于民歌运动打响的“第一枪”;胡德夫则是台湾原住民,一生都以“战士”的姿态抗争,不论在乐坛还是社会。
历史的机缘巧合中,如果没有这3个人的横空出世,也许就没有后来改写华语音乐走向的民歌运动。今天,我们就来记取民歌先驱中的胡德夫。
最初缔造民歌运动的三君子,李双泽去世至今已有40年,杨弦在70年代末退出民歌运动移居美国,胡德夫是硕果仅存的一支力量,他的身上有许多标签,台湾原住民运动先驱、吟游诗人、民歌之父,但他仍然以最纯粹的“歌手”姿态,在舞台上发挥余热,致力于日渐式微的民歌事业。
他是个原住民,唱歌写歌的,长得像流浪汉,唱得像吟游诗人,他是台湾文化史的一个标志。当所有的人都在学唱美国人唱的歌时,他开始和几个朋友谱自己的歌,写自己的词,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个“自己”,指的是他脚踩的土地,他熟悉的人,他信仰的东西,他习惯的语言。人们因他的才华而特别“宝贝”他,但是他的艺术家性格又使得他的现实生活特别坎坷,头都白了,才出第一张作品。
———龙应台《在一个文人的城市里》
胡德夫出生在台湾的原住民家庭,进入淡江中学读书之前,他一直生活在台东县的大武山区。卑南族民歌在胡德夫幼年充当着音乐启蒙的角色,他在中学时候参加唱诗班,并且学会弹钢琴,进入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读书时,迷恋上西洋民谣。
胡德夫还没有读完大学,便因为父亲卧倒病榻,不得不走向社会,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胡德夫在找工作之际,恰逢歌手万沙浪组织乐队,正在招募和音。胡德夫和万沙浪同为卑南族的原住民,两家本就熟识,胡德夫心想既然兴趣能赚钱,于是欣然加入。
这段经历被胡德夫称之为“预备歌手”时期,他的工作就是给酒吧驻唱的万沙浪弹电子琴和音,听着万沙浪在台上唱歌,胡德夫也萌生了做歌手的想法。不久之后,万沙浪凭借一首《风从哪里来》在台湾歌坛走红,他签约唱片公司之后乐队解散,胡德夫也结束了他短暂的“预备歌手”生涯。
进入哥伦比亚咖啡厅,胡德夫成为正式驻唱歌手,以演唱西洋民谣为主,胡德夫回忆起这段经历,讲述得绘声绘色,“洪小乔在整理歌谱,胡茵梦在想有没有机会上台,张杰在画荷花,张艾嘉逃学过来听歌”。
胡德夫在台北的艺文圈开始小有名声,在此期间,胡德夫结识了与他同龄的李双泽、杨弦等人。有一天,慕名而来的李双泽到咖啡厅听胡德夫唱歌,胡德夫一曲唱罢,李双泽“冒昧”的要求他唱一首原住民歌曲,胡德夫硬着头皮唱了一首记忆中父亲经常哼唱的民谣,却意外的收到了咖啡馆里所有人的掌声。
在李双泽的鼓励下,胡德夫逐渐把咖啡厅传统的演唱曲目从西洋民谣过渡为本土民歌,两人从此结为挚友。胡德夫和他的朋友们把哥伦比亚咖啡厅作为“根据地”,开始尝试写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逐渐引起社会关注,甚至有电视台对他进行专访报道,在当时来说很有影响力。
70年代,台湾的主流音乐有两大类,一种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舶来品——西洋音乐,摇滚、民谣、蓝调皆有之,鲍勃迪伦、披头士、猫王是典型的代表人物;另一种是台湾本土音乐,左宏元、刘家昌、翁清溪、骆明道是为奠定台湾早期流行音乐的四大家,并且带动姚苏蓉、邓丽君、凤飞飞、甄妮等歌手的发展。
西洋音乐的流行,来源于台湾社会对外邦文化的精神寄托,而本土音乐大多都充斥着灯红酒绿的靡靡之音,也不能满足台湾青年的精神渴求。而胡德夫、李双泽、杨弦他们,则成为历史的大背景下,第一批探寻“为自己发声”、“为民族而歌”的拓路者,或许彼时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这项“探索”的历史意义究竟有多重。
1974年,在好友李双泽等人的协助下,胡德夫举行了作品演唱会,成为台湾第一个举行个人作品演唱会的歌手。1976年,时任电台主播的陶晓清在淡水校园组织“西洋民谣演唱会”,演出的歌手都是此后民歌运动的重要推手,胡德夫还有杨祖珺、赖声川和吴楚楚等人受邀参与演出。
演唱会的前一晚,胡德夫和女友全家一起吃饭,遇上流氓滋事,他帮人出头打架,后背被人插了两根筷子,身上挂彩重伤之下无法登台,只好搬来“救兵”李双泽,让这位好友帮忙“代打”,本意是想让有留洋经历的李双泽唱两首美国民谣,却被不按常规出牌的李双泽搅了局。
李双泽拿着一支可乐瓶上台,对台下观众说:我们喝可口可乐,听西洋音乐,我们有没有自己的歌!然后唱起《国父纪念歌》。这就是台湾民歌历史上著名的“淡江事件”,亦称“可口可乐事件”,台湾民歌运动藉此拉开序幕。
1977年,李双泽在淡水海边为了救一位外国游客不幸溺亡。胡德夫和女民歌手杨祖珺连夜录制李双泽未竞的作品《美丽岛》,在李双泽的葬礼告别式上播放。当初李双泽创作《美丽岛》,就是因为淡江校园的“可口可乐事件”之后,杨祖珺曾在报纸上公开撷问李双泽“我们的歌在哪里?”
李双泽写下《美丽岛》回应杨祖珺的质疑,没想到竟成了他告别人世间的挽歌。这首命途多舛的歌曲因为“高雄事件”(亦称美丽岛事件)的牵连,最终导致歌曲被禁,胡德夫、杨祖珺遭到封杀。
此后,受迫于政治高压的胡德夫转入原住民运动。直到2005年,已是须发皆白的胡德夫,终于推出了他的生平首张专辑《匆匆》,并且在台湾金曲奖上打败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周杰伦,拿到最佳年度歌曲和最佳作词奖。
迟来的嘉许,对于这位历经了半个世纪厚重岁月的民歌手来说,早已变得云淡风轻。时至今日,胡德夫仍没有放弃创作和唱歌,“奋斗终身”这样的字眼安在他身上或许有些高调,但他是个不折不扣的“赶路人”,不论在音乐还是人生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