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误杀》刚一上映就上了微博热搜,上映首周以3亿票房成为了12月影市的黑马。网友纷纷表示,这部电影让国产悬疑片,挺直了腰杆。
这部由陈冲、肖央、谭卓主演的电影,讲述了高中女生平平,被警察局长的儿子下药迷奸后,失手误杀了男孩,父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用从电影中学来的反侦察手法和警方斗智斗勇的故事。
电影《误杀》海报
阿信看完电影后,完全被陈冲饰演的女警官拉韫圈粉了。
陈冲的出演可以说是非常意料之外。这次她不是演最拿手的上海风情娇媚女子,而是演了反派,散发出的气场和表演时的控场,真的太绝了。
当她看到了视频明白了儿子死亡的真相,脸上的表情从悲痛、愤怒,过渡到绝望,失控般狠戾逼问小女孩,那股穿透屏幕的爆发力让阿信看到了一个女演员炉火纯青的演技。
说起来,已经很久没有在大屏幕上看到陈冲了。但她每一次出现,都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其实,衡量陈冲的,已经不仅是演技那么简单,这些年来,她塑造了无数女性经典角色,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女演员的无限可能。
阿信今天很想来谈谈陈冲,作为华语影坛资历甚高的女演员之一,陈冲的国民度似乎比巩俐、张曼玉等人都要低些,但其实她可是国内银幕的最早的少女偶像,在最红的时候却走上了一条令很多人都意料不到的路。
从影后到留学生
提起陈冲,可能很多年轻的小伙伴对她不甚熟悉,但要问到家里的长辈,她当年饰演的“小花”,一定令长辈们印象深刻,直到现在,还会有人以“小花”来称呼陈冲。
陈冲的成名时间很早。1976年陈冲因在谢晋执导的电影《青春》中,饰演哑妹而在电影圈崭露头角。
陈冲为《大众电影》1979年第5期拍摄的封面
1979年,18岁的陈冲凭借“小花”一角,成为中国影坛的一位新星。
1980年,陈冲凭借《小花》拿下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明星,也成为了“史上最年轻百花奖影后”。
作为国内古早少女偶像,当年家中的糖果盒、墙上的挂历都有过她甜美的笑脸。
但盛名带给她的不是春风得意,而是负累和困惑。起点太高,面对的压力也会更大,拿下最佳女主角后陈冲开始迷茫。
于是,在外人看来是她发展事业的大好时刻,20岁的陈冲却激流勇退选择了出国留学。
多年后,回想当时所做的决定,陈冲在《表演者言》里说,是源自当年看到了泰戈尔诗集中的一句话:
“马路是热闹的,但并不是被人爱的。”
奖项于她而言,确实只是一种热闹而已,兴奋之余不能给她带来更深层面的激励,于是她选择美国留学,去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
比起获奖带来的兴奋,陈冲反而更在意“不安”这种感受。
“恐惧、害怕、畏,其实是一种力量,我们要学会正视它。正视了它,我觉得就可以做到无畏。”
陈冲如是说道。
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
在国内颇具盛名的陈冲,到了美国,褪去光环,一切重新开始。
在那个年代,出国留学其实是件苦差事,异国他乡,什么都要靠自己,即使是陈冲也不例外,求学的那几年,她靠着奖学金和餐厅的打工来维持生活。
学业完成后,陈冲决定去好莱坞。
彼时的美国好莱坞,给中国演员的机会并不多。即使是一个配角,也需要演员亲自去试镜。尽管演技出众,却始终处于“边缘人”的状态。
而回忆在美国那些年的拍戏经历,陈冲反而觉得那是一种养分。
“一个人是需要出去锻炼的,毕竟演员是需要反复磨炼的职业。表演的功夫是在与其他演员交流的过程中提升的,还是要不断地操练,在现场的每一分钟,其实都可以是学习的机会。”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用来做陈冲表演生涯的注脚是合适的。即使工作很多年后,陈冲依然保持着对表演的那份好奇心,她一直在表演中不断探索、学习着新的东西。
在拍摄《二十四城记》的时候,贾樟柯导演希望陈冲饰演一位在即将关闭的军工厂里工作的女工——一位老去的厂花,她年轻时大家觉得她长得像电影里的小花。
陈冲在《二十四城记》(2008)中饰演小花
拍摄那天,她走过杂乱的弄堂,来到一家理发店。陈冲便坐在理发店的椅子上开始了那次的拍摄。
没想到拍到一半时,“嘭”的一声,一块反光板倒地了。这个小意外,让陈冲觉得有点紧张,感觉自己好像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
等她看完电影时,发现贾樟柯导演用这样的拍摄形式,其实是在帮助她完成这个角色:一个女工向一个陌生人叙述自己的故事,应该有着不适和生涩。当时陈冲的状态,恰到好处地给角色注入了一种新鲜的生命力。
然而,不是每一次努力付出,都会换来认可。
有一次,陈冲收到一位制片人送来的一束鲜花,里面夹着一张卡片,上面写着“对不起,这次实在不能与你合作”。
那次陈冲失去的,是一个她已经去试镜了好多次,非常渴望得到的角色。
“有时候,我读了剧本以后,觉得自己很合适这个角色,觉得我就是她啊,但导演最后还是把我拒绝了。我会想不通,就在自己身上寻找各种原因。那天穿错袜子了?又或者是我给人感觉碎动作太多了?
当你特别想要一个东西,失去它之后,感到痛苦是正常的。为什么不允许自己痛苦一下呢?好好地去体验一下这种失去,你认为的不公也好,你认为的梦想破灭也罢。”
坦然面对拒绝,然后继续打磨自己,去成就更好的角色,是陈冲对待表演的态度。
1986年,陈冲迎来了她演艺事业上的又一次高峰。
当初送花拒绝她的副导演,看中了陈冲的演技,把陈冲介绍给了正在筹备《末代皇帝》拍摄的贝纳尔多 · 贝托鲁奇导演,邀她出演影片中“婉容”一角。
陈冲在《末代皇帝》(1987)中饰演末代皇后婉容
为了饰演好婉容这个角色,陈冲几乎翻遍了有关“末代皇帝”的全部历史资料,但资料中对婉容的记录只要寥寥数语,陈冲只能通过照片想象着婉容的生活。
一个不到20岁就嫁给溥仪的美丽女人,将自己的后半生都囚禁在一场没有爱的婚姻里,她的孤独和悲哀,在历史当中“被省略”了,就连丈夫的自传里,都不怎么提到她。
这样的“被忽略”,反而给陈冲带来了灵感,而与导演贝托鲁奇的交流,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陈冲成就了这个角色。
贝托鲁奇是一个很有学识、也很懂得爱护演员的导演,跟他在一起的时候,陈冲常常有一种踮着脚的感觉,他不仅为陈冲打开了好莱坞的大门,也让她真正感受到,电影的魅力有多么令人着迷。
1988年,《末代皇帝》横扫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9项大奖,她也是第一位以颁奖嘉宾身份出席奥斯卡典礼的华人女演员。
那一年,陈冲26岁。
表演是一件很好玩的事
直到今天,陈冲在《末代皇帝》淌着眼泪吃花的镜头依然是后辈演员们模仿的经典。
在此之后,她塑造了很多深具女性魅力的角色,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头发总是湿漉漉的林大夫,更是将一个女人的爱与欲望展现得淋漓尽致。
平时性格有些内向的陈冲一开始并太能接受出演这样一个举止有些“十三点”的人物。
陈冲在《太阳照常升起》(2007)中饰演林大夫
但姜文把剧本对她讲得如诗如梦,她听得入迷了,再加上她原就很信任姜文的才华,便一口答应下来。
于是,陈冲开始努力寻找自己和林大夫的相通之处。姜文导演很会讲戏,排练林大夫喜欢黄秋生的戏时,陈冲表现得有些拘束,对角色拿捏不准。
姜文便提醒道:
“记不记得那些得了奥斯卡奖的演员在奖台上的样子?那种一面哭一面笑,喘不过气来的激动样子?同时还被自己的激动所感动?”
陈冲听完“噗嗤”一声笑了,瞬间就找到了林大夫的感觉。
她曾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
“有史以来,世上的女人或多或少地、有意无意地将自己商品化。林大夫偏偏没有任何这样的意识。她本能地追求快乐,需要快乐,给予快乐。男人们喜欢跟她在一起因为她从不让他们感到歉疚。
林大夫这样情感裸露的女人其实是非常易受伤害的,当然那是暗场。作为一位演员,我也开始觉得演林大夫是一件很好玩儿的事。人最大的恐惧往往也是他最大的渴望。”
从不认同到理解,陈冲成功塑造出了一个把欲望写在脸上的林大夫,这不仅需要精湛的演技,也需要演员对角色有强大的共情能力,这一点,陈冲无疑是具备的。
姜文评价陈冲,说她身上有一股“冲劲儿”。
从《末代皇帝》里的婉容、《太阳照常升起》里的林大夫、《色戒》里的陈冲将自己身上这股冲劲儿解释为是好奇心的驱使,她将表演理解为一次次探险,每一次饰演不同的角色,都像是在感受不同的人生。
而这些经历,汇在一起,也丰富了她的生命。
人生中最好的阶段
在浮华的娱乐圈里,陈冲身上反而沉淀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气质。成熟不失天真,笃定不失宽容,更难得的是,她对自己一直有自己的坚持和反思。
在《十三邀》里面,许知远问陈冲岁月对她意味着什么,陈冲说,不怕老去,岁月与她是可炫耀的资本。
在《表演者言》一书中,陈冲也说过:
“现在恰恰是一个演员人生中最好的阶段,无论是从经验、学识,还是经历来说,你完全可以很自信地、很有信念地去生活。”
她依然带着好奇心,期待着在表演上有更深一层的突破。她说:
“在崇尚青春的文化氛围当中,成熟的女人要得到更多的选择,非常困难,选择的确会越来越窄,令人惋惜,但现状就是现状。
如果有特别好的外婆的角色,也挺好的。其实,外婆这个角色是可以很丰富的,我自己的外婆如果能搬上银幕一定是多姿多彩、令人难忘的。”
陈冲一直都活的非常透彻。18岁的她拒绝当少女偶像,58岁的她也坦然接纳自己的皱纹,不管是母亲还是外婆角色,她都愿意去揣摩和演绎,这都不是少女感所能驾驭的。
今年4月26日,陈冲在自己的微博许下了58岁的生日愿望:
“能像一个大树那样活着,脚下就是归属,在一个个慵懒的下午深深地呼吸、静静地囤积养料。毕生的经历不为任何别的,只为根深叶茂,让自己的灵魂永向苍穹伸展……”
40年后,小花长成大树,在生活的土壤里稳稳扎根,每一根枝丫都向着苍穹生长。
尽管岁月在脸上留下痕迹,带走了当年的青涩与明艳,但时间也让她蜕变得从容、沉稳,谁又能说这样的陈冲不是更加迷人呢?
扫描二维码了解图书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