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农产品滞销是很多农友的痛。但最近不白注意到, 抖音上有一个@农阿姐,她所在的镇芦柑滞销,产地0.9元/斤都卖不掉。
后来事情却峰回路转,缘于农阿姐拍了一个抖音短视频,在视频中看着满框滞销的柑橘泪如雨下,打动了网友的心, 结果卖了八万多单,40万斤芦柑,总销售额超120万,可谓是一泪千金。
这个案例一方面告诉农友们抖音等短视频营销如果做好了,带货能力超乎我们想象;
另外一方面也给了广大农友一些思考:应该怎么去看待农产品的“悲情营销”?“悲情营销”能走远吗?
01
"悲情营销"是把双刃剑
1)适度的“悲情营销”情有可原
不白上面提到的那个点赞高达148万的农阿姐视频,从场景,到台词,到拍摄手法都不可谓不专业。很明显,这是一个团队策划的一起成功的营销事件。
但话又说回来, 这个农阿姐的芦柑品质得到了网友的一致好评。再者, 今年柑橘类产品确实是出现某种程度的滞销。
个人操作也好,团队操作也好, 利用新形态网络电商为自己,为农户宣传销售滞销农产品;对消费者来说,既买到了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又是以善济困,传播正能量,这种操作手法情有可原。
2)失实,夸大的“悲情营销”不值得提倡
我们再来看看“悲情营销”的另外一面。2011年6月25日傍晚,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柳渊为一位农民老大爷拍了一张特写。
他当时也没有想到,这张照片会被无数网络卖家利用, 老大爷成了农创界“最倒霉的人”,各种滞销农产品的代言人。
于是就有些农友跟不白调侃:我们做农创是有亏有赚,而大爷永远是那个滞销的大爷!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产品全滞销,大爷不够用”的乱像,一方面是市场供需出现了问题,另外一方面是大量网络商家打着“滞销”的旗号大打感情牌,甚至出现了拿低品质、瑕疵水果蓄意制造假象,透支消费者善心的情况。
据相关数据统计,“悲情营销”只有不到4成是真的,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发展,部分滞销农产品信息被某些商家或媒体夸大了。
这些“劣币驱逐良币”的虚假、悲情营销不但扰乱了该地固有的价格系统跟市场秩序,也给当地农业品牌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所以是不值得提倡的。
3)从长远来看,“悲情营销”不治标,也不治本
在不白看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正常来说会发挥调节作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是基本不变的,即是需求弹性几乎为零。
从供给角度来看,农产品生产具有周期性跟地域性,其供给弹性在一定的时限内也基本为零,所以市场机制对农产品的调节有时是滞后甚至是失灵的。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农产品销售在供需对接上有了更丰富的手段,上面提到的农阿姐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
互联网可以让我们一夜之间把产品卖出去,但是也可能一夜之间让你的品牌垮掉,让产品区域的信誉降为冰点,所以,“悲情营销”是一把双刃剑,要小心使用。
滞销引发的“悲情营销”这把双刃剑的背后原因错综复杂,长远来看,“悲情营销”帮的了一时,帮不了一世,农创者需要的不是“雷锋”,而是对市场信息切切实实的把握。
我们要去思考:基层政府是否有一个监控机制、指导机制并且发挥了足够的作用, 指导农民种什么,卖什么;作为舆论有时是否不经核实就发布不实报道,造成农产品市场的波动;
果农有没有在优化果品质量上下功夫,充分挖掘农产品附加值,用心培养市场信誉,走品牌化,IP化的路线,这些才是长久之计。
02
“悲情营销”的本质是信息不对称
不白经常跟农友们说,“营销的本质是消除和制造信息不对称”。要么就去解决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不对称,要么就去创造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不对称。
靠“悲情营销”做出来的生意,虽然也是一种对信息不对称的利用,但这并非不白所提倡。
今天不白就借这个话题,再给农友们引申一下,对于踏踏实实做农创的新农人来说, 到底应该怎么去创造信息不对称,让自己的产品卖的更好呢?
1)要善于通过传播认知去促进交易
其实, 城市人对于农村的理解,中间存在一个很大的信息黑洞,城里人实际上他根本不知道你的农产品是怎么来的,所以导致你的产品没办法实现溢价,导致他在做决策购买的时候会犹豫。
而今天的互联网,就给我们解决这个信息不对称提供了非常好,非常快速的便利。
比如网易的“丁家猪”,就在里面创造了一个信息黑洞,即“听音乐的猪”,从猪的出生到出栏, 每天都给它听音乐, 他就是创造了一个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不对称,并且通过各种媒介不断地去传播这个认知。
传统商业里面有句话叫做:认知大于事实。消费者对于你这个产品所接受到的认知,远远大于你这个产品本身实际具备的东西,所以农友们要做的就是改变消费者的认知,通过传播认知,从而实现交易。
2)营销应该是产品力+营销力的结合
所以我们就要通过互联网去传播我们的信息,通过讲故事去影响用户的认知,让顾客真正了解我们的产品价值,让他们毫不犹豫地为我们的产品买单。
但首先我们的产品要过关,这也是不白一直所强调的,在认知+传播+交易这个模型中,任何时候都是产品力第一,营销力第二,脱离产品谈营销,那就南辕北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