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袁泉朗读《牡丹亭》 官方图
“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不久前,在《朗读者》的舞台上,袁泉读了一段《牡丹亭·惊梦》,不仅把观众带进了杜丽娘的梦中,也把她自己拽回了戏校的时光。那会,她手里捧着的不是汤显祖的千古绝唱,而是来自远方家书,一样价值千金。
《惊梦》 意犹未尽
《牡丹亭》是戏,为什么袁泉要读呢?袁泉告诉导演,这是她的一段心结。
“我从11岁到18岁,学了七年的戏曲。”袁泉说。在戏校里,她总在台下看前辈们演《牡丹亭》,昆曲的优美唱词,扎在她心里。那时她喜欢,却一直没有机会学,直到大学(中戏)才完整读了一次。“作为戏曲演员,没有机会学习表演《牡丹亭·惊梦》,有机会在电视上把它朗读出来,也算是弥补一个遗憾吧。”
图说:袁泉朗读《牡丹亭》 官方图
为了这段《惊梦》,袁泉找来了一位老先生的影像资料,老先生逐字逐句地细腻讲解,唤起了她学戏时的回忆,“当时我们学习一出戏,每一句的唱词、唱腔、吐字、音符的起承转合……老师都会指导你。”袁泉说她每次想起戏校的生活,都会感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其实,我录完节目,还觉得意犹未尽。”
家书 价值千金
那一晚,在舞台上,除了《牡丹亭》,袁泉还翻开了读戏校时的几封家书。11岁那年,袁泉辗转乘坐汽车和火车,经过上千公里从湖北到北京,独自开始了在戏剧学院长达7年的学习生活。在那个电子邮件都还没普及的年代,近300封亲笔写就的家书成为连接袁泉和家人思念的主要媒介。
“下星期又要扮腿了,我真害怕。如果再把左腿扮坏了,那就完了。使了劲,还是够不上脑袋,真有说不出的痛苦。”“每天夜里都要醒两三次……整天垂头丧气,闷闷不乐的……”“不管怎样,我还是要更加刻苦,我现在腿距离头只有2个手指的距离了,争取在11月20日贴上。”11岁的女孩,在戏校的头两年因为腿长,这些基本功对她来说是煎熬,她总是写信回家诉苦。
图说:袁泉接受采访 官方图
“泉泉,我理解你,心疼你。我们绝不会在你竭尽全力暂时达不到目标的情况下,还要你去拼命。”“泉泉切记,在挫折面前不气馁,要保持良好的情绪,振作起来吧!”近三百封这样的家书,在枕边温暖过远方的孩子。时隔多年,再读爸爸妈妈的来信,她努力睁大眼睛,不让泪水掉下来。
现在袁泉当了妈妈,她说自己更能体会那些家书的分量。节目播出这天,爸爸妈妈在守在电视机前,看着女儿好像还是当年诉苦的孩子,满眼温柔。(新民晚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