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部战区微信公众号
那年,他在撒哈拉
文/戴 墨
18岁那年,他到了撒哈拉。
他爱写小说,爱动漫,爱扮演剧中仗剑走天涯的王子。这样一个文青,太应该去撒哈拉了。他从长春到巴马科,又从巴马科辗转到加奥。在前往任务区的N8公路上,文青管泰然使劲瞪着眼睛生怕错过某一棵树。
想到这之前经历的政治审查,素质认证,重重考核,一路拼下来的荣光和自豪,如同被汗水浸湿的迷彩,这会儿已经风干得差不多了。而脑海里无数次回眸的父亲,母亲,祖国,以及他熟悉的生活,也都被眼前的孤烟,战壕,碉堡和蛇腹型铁丝网冲散了。眼前的局势,让他突然明白了出征前那次难忘的送行。
“寻英雄足迹,当打仗士兵,圆家族夙愿”,难怪父亲会带他去给老参谋长关喜志扫墓。难怪父亲说,喜志,我们有接班人了时声音几度哽咽沙哑。难怪走着走着父亲突然将他一把抱住,不顾他的身量早已超出父亲半头……
身为老兵的父亲也许早就知道,浪漫的撒哈拉对他没有浪漫。在这片饱受战乱之苦的土地上,他是受祖国派遣执行维和任务的铁血战士。
这天早晨5点,他迎来了马里的第一个清晨。这里与祖国时差相差8小时。8个月的国际维和行动,他仿佛已经看到一个又一个中国士兵的青春,在撒哈拉腹地的燃烧。
出征前夜,想起爷爷打的那个电话,咱家三代工兵,干就要干出“开路先锋”的模样。以前对爷爷和父亲这种打铁般的浇灌,他并不以为然。可是,在战火,高温,贫困,“埃博拉”一起倾轧的撒哈拉,他竟慢慢嚼出了味道。孝悌忠义,家国天下。这些曾听听就过去了的词根,竟也满血复活,不知是不是受了尼日尔河的感染。
这个异国他乡的第一个清晨,如果不是那个意外到来的呼唤,他的思绪也许还会沉浸一会儿。循声过去,透过沙袋堆积的堡垒,营区外一棵歪倒的枯树上坐着一个非洲女孩。小女孩羞怯地朝向他,用生涩的汉语喊着,“你好,饼干”。他想也没想就折回板房,把昨天发的一袋饼干,用力抛向女孩。他没想到女孩,竟攀住铁丝网冲他卖力的唱起了歌。当那清脆的歌声穿过枯枝,穿过云朵,穿过一名中国维和士兵异样的心田,他的眼眶突然盈满泪水。他想起那么多那么多自己小的时候……在那一天的维和日记里,他轻轻写下这样一行字:非洲,孩子。如果没有饥饿,该多么好。如果没有战乱,该多么好。
他那时远未料到,为了非洲孩子,他的战友申亮亮,将自己29岁的青春化作一颗璀璨的行星,永远留在了撒哈拉的天空。而亮亮牺牲的那个哨位,正是他们持枪站立的地方。他至今都忘不了亮亮牺牲时,他心底无声吞咽的难过。
撒哈拉无情。撒哈拉有情。因为他们头顶上不只有星空,还有凝重的蓝盔。在他们出国维和的背囊里都藏有一张小照片,照片的背面,是他们大写的姓名。
自从亮亮牺牲的照片被祖国放大,他突然觉得,作为一名维和士兵,从步入雷区的那一刻,他们便不再独属于他自己,不再独属于一个小家,甚至不再独属于他们的父亲母亲。就像父亲最爱听的那首歌,天空之上,那对对排成行的鸿雁,也早都不是父亲一个人的鸿雁,而是千千万万呼唤和平,期盼蓝盔战士早日平安凯旋的所有父亲共同守望的鸿雁。
浪漫的撒哈拉,平时连吃上一口青菜都是奢侈的,日常的饮用水更是匮乏,每天需要往返100多公里取水。每次炊事班准备午间解暑的绿豆汤,经常上午不到就喝光了。撒哈拉的地表温度高时能烫熟掉在地上的鸡蛋。每次拉给养也都跟打仗一样,你不知道沿途起伏的哪座沙丘壁垒会突然蹿出枪声。恐怖袭击猖狂得就像这片灼人的土地。一次恐怖分子在平民中制造混乱冲撞营区,火箭弹、手榴弹爆炸点离他们不过400米远。全员警戒的48小时里,肚子叫了就吞一口矿泉水。沙子钻进靴子把脚都磨出血了,竟没觉出疼。
在撒哈拉,他没有感受到春天,也许春天来的太过短暂。不过在一个没有春天的夜晚,他看了一部战争影片,他仿佛从中沐浴到了春天的雨滴。影片中那个画面震撼了他:战争中,新闻报道员藏在角落躲子弹,长官突然塞给他一把枪。报道员忧伤地说,我是记者不是大兵。长官狠狠地说,现在你就是一个大兵!报道员只得胆战心惊地接过枪。战争胜利,镜头切换,长官对回国的报道员说,这回该你上了,用笔去告诉世界,我们的骑兵是如何杀敌的。
那段对白像一根火柴点燃了他。爷爷曾经劝勉他的话也如同一团火光照亮了那个夜晚,“拿好枪杆子,再握紧笔杆子。"他希望浪漫的撒哈拉重拾浪漫,他渴望他坚守的这个国度不再生长狼烟。
他在电脑上一个字一个字的敲下中国蓝盔在马里,在昂松戈,在尼日尔河畔……
那些带着灵魂,血性,忠诚与担当的背影,被报道干事推荐给了媒体。“一个90后士兵的维和日记”,被国内30多家网站和主流媒体转发。
他从没敢想驻马里大使也会看他的维和日记。那次大使见了他,竟像母亲一样捉住他的手说,你只比我的孩子小一点,但你很有思想,很了不起。
8个月,240个昼夜,5760多个小时,分分秒秒的酷热,汗水;蚊虫,流行性疾病;战乱,零零落落的枪声。我不想告诉你一个中国士兵的眼睛,在马里加奥任务区只看到这些令人沮丧的景象。他还想让你感受到有痛苦的地方,也会生长美丽和希望……就是这样一份行走在战乱中的礼敬,让人读懂了一个士兵的情怀。也正是这样一份行走在硝烟中的温情,让姑姑毅然申请加入维和医疗队。
在异国相逢的那天,比侄子大了20多岁的姑姑攥住他的手说,“大侄子,我来接你的班啦!”
他那么开心地告诉姑姑,你来的正好,有芒果吃了。他花了2000西法买到一袋刚采摘的芒果,他尝了一个,又酸又甜呢。
他还悄悄告诉姑姑,昨晚他梦到奶奶了。奶奶还像活着时一样戴着父亲买的老花镜,开心地端详着报纸上的维和日记。一想到奶奶心满意足的样子,就仿佛是在给他和他们的青春颁奖。
作 者 简 介
festive customs
+
戴墨 祖籍山东,原前进报社主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13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散见于《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西北军事文学》《神剑》等,曾出版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
今日主播
京鸽, 本名姜元增。祖籍山东,现居北京。用声音演绎大千世界、百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