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保定市副市长杨猛(右)为吴玉华颁发了“中共保定市委、保定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特别咨询委员”的证书。资料片
■人物名片
吴玉华,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张江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高级经济师。曾任上海宝钢集团驻欧洲总代表,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法国阿尔斯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区域总裁兼阿尔斯通技术服务中国区总裁。
在大型央企工作了18年,在著名跨国公司工作了15年,在民营企业工作了3年,在德国留学5年并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经过几十年的历练之后,吴玉华成长为一位新时代中国留学生的杰出人物、无党派人士的优秀代表、国际金牌职业经理人。
■阅读提示
“河北引进人才,应该跨越省界,到13亿人中去选,甚至可以像美国那样,到全球70亿人中去选。”
吴玉华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宽阔的视野。
21岁时,他被宝钢集团派往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习德语,日后竟藉此成为宝钢集团驻欧洲总代表——也是最年轻的一位总代表。
他更没有想到,在德国完全脱产学习5年之后,他会陆续坐到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法国阿尔斯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区域总裁的位子上。
3月31日,在保定举行的“中国梦·赤子心·港澳台海外杰出人士燕赵讲堂”上,上海市张江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吴玉华面对来自我省教育界、企业界、科技界和有关政府部门的诸多人士发表演讲。讲座之后,本报记者采访了这位创新理念的传播者。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董立龙
宽松的氛围才能利于创新
新闻纵深:您在讲座一开始,就告诉大家,今天的讲座可以随时举手提问,可以提出批评,可以自由出入,甚至可以看手机。为什么要强调这些?
吴玉华:这实际上是一个创新环境的问题,宽松的氛围才能激发真正的创新精神。创新好的地方,一定拥有自由的学术氛围。一片温暖的土壤,才利于种子的发芽,种子发芽了,才能进苗圃,才能加速生长。
新闻纵深:您认为河北具备这种能够推动、鼓励创新的宽松的气氛吗?
吴玉华:从河北来讲,我所接触到省级、市级的主要领导干部,都是诚心诚意地想通过创新来推动河北发展的。看得出来,河北发展处于严峻时刻,领导们创新发展的决心很大。
但我现在有一个担心,就怕两头热,中间冷。大量好的决策是要通过具体的机构、部门来执行的。我观察到一点,也听到一些议论,就是居于“中间”层面的一些干部,他们的思想意识还没“转”过来。有些人觉得,创新只是科技部门和科研单位的事,甚至有人觉得创新跟政府没什么关系。
新闻纵深:您觉得政府和领导干部应该在推动创新发展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吴玉华:大家都知道美国硅谷,它的起步不是因为政府,但它的发展,加州政府却是动了很多脑筋的。我曾经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到那里调研,逐家企业走访。最后发现,当地政府所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做企业和科研机构不愿意做的事,不是抢着去做那些看着好做且容易出成果的事。
这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问题。政府同企业不同,企业是以利润为导向的,政府提供的是基础性的公共服务。政府应以最大风投家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涉及国家长远利益、重大战略的创新,政府要大量投入。比如基础性科学研究,必须由国家来投资,但现在国内这方面的资金只占整个科研经费的5%,严重不足。
具体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很多事不一定都要自己去做,可以多引进一些专业的社会组织机构。比如科技服务业、创新服务业,也包括咨询机构、投资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甚至也不一定引进,可以通过购买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来改善自己的服务。
“合同科研”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一条捷径
新闻纵深:您在德国生活和学习了十多年,还担任西门子等跨国公司的中国区高管长达15年,您认为河北的创新发展可以向德国学习什么?
吴玉华:德国国土面积是河北省的近两倍,人口比河北略多。二战使它90%的城市和工业被炸毁,自然资源也不丰富。就在这样的基础上,德国凭什么能稳稳地占据世界经济第四、欧洲第一的位置呢?
这得益于德国的创新体制。德国的创新由六个方面组成——一个能够提供强有力政治、经济、法律、金融保障的德国特色“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一个长期致力于“高新技术领先地位”的政府体系;一个独特的创新型教育研发、经济技术和创业体系;一个充满创新活力和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一批能耐寂寞、高度专一的企业家;一个崇尚创新文化的民族精神和氛围,以及重用创新人才的机制;一个实用性强、稳健的科技金融体系。
这些,不仅是河北,也是全国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举个例子说吧。德国有家享誉世界的研究机构,叫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它诞生60多年来,已经拥有2万多名科研人员、68家研究所,覆盖德国40个地区,多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奖。
这个机构是偏重应用科学研究的,它的经费却不是政府包干,只有1/3来自德国政府,另外的2/3全部来自企业和捐助。它的做法是“合同科研”,也就是与企业签署服务合同,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还帮助企业解决自身创新发展中的组织、管理等问题。
实践证明,“合同科研”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一条捷径。也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创新模式,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美国都抢着邀请它去设立分支机构。
我个人认为,这种创新模式之所以成就辉煌,最主要的是因为它在政府、产业、大学、市场和资本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通向前瞻性和实效性的桥梁,科学持续催化了技术,技术迅速转化为成果,保证了德国几十年来牢牢地占据着世界创新的主导地位。
新闻纵深:这种模式对于我们的创新发展而言,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呢?
吴玉华:这样的创新模式,能启发和帮助河北更好地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市场和科技金融等各方面资源,改革原来的产、学、研三位一体模式,向“产、学、研、政、融”五位一体的新的创新体制升级。
原来的模式存在着结合不好、相互排斥等问题。我们可以把政府和金融纳入这一体系,通过“合同科研”合作机制等多元化科研投入模式,大力发展公共科研机构和科技金融,以弥补原有体系所存在的缺陷,有效解决科技原创能力不强、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科技创新活动协同不够等突出问题,切实提高科技研发水平和效益。
你想想,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开车人最担心的是什么?其实不是出问题,而是出了问题之后找谁来解决。这样的创新合作机制就能满足这一需求,尤其是那些没有实力建设自己的创新中心的中小企业。
抓好引进人才“增量”,也要挖掘好“存量”
新闻纵深:您围绕河北引进高端人才曾提出了建议,都有什么?
吴玉华:引进海外高端人才要避免一个误区,不一定非要引进,而是要两条腿走路,既要引进人才“增量”,也要挖掘好人才“存量”。不能“灯下黑”,只盯着3公里之外的,而眼前的人才却看不到。
挖掘“存量”,就是要从现有的干部和技术队伍,以及这些队伍之外挖掘人才。河北肯定有很多人身怀“绝技”,但如果得不到重用,有人就会陷入消沉了。如何挖掘好“存量”?建议各地组织人事部门搞个大摸底,真正搞清楚人才的家底。这个过程,可以引进第三方机构,求得评价的公正和避免裙带关系干扰。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出一个方案,围绕创新,对“存量”人才区分类型,把他们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去。
至于引进“增量”,应该跨越河北省界,到13亿人中去选,甚至可以像美国那样,到全球70亿人中去选。可以从那些跨国公司的高管中选,也可以从已回国的200多万留学生中选,还可以从风投、研发、互联网等多个领域中选。找到几个行业领军人物,就能带动大批人才聚集。
当然,河北引进人才,要选择最合适的,而不一定是最厉害的。
新闻纵深:谈到人才,您当初为什么放弃很理想的职业晋升机会,选择专心在德国留学深造?德国的人才培养机制究竟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
吴玉华:职业晋升是每个人的向往。但我认为,眼前的“升官”与为未来充电,后者对我更重要。我之所以毫不犹豫脱下西服、换上牛仔衫,花上五年时间完全脱产地去潜心研究这个国度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法律,就是为了搞清楚经济奇迹背后的秘密,为自己国家所用。
德国大学的设置,分为学术类、应用类两种,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分别提供了最适合的发展环境。而在我国,近些年很多应用型大学减少了,所有的学校都在争做综合性大学。这样的结果导致了一种风气,就是考大学,必须考好大学、考重点综合性大学,而不愿意上职业技术类院校。
这也导致人才结构出现了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看起来似乎是“万金油”,但不少人是既不具备基础研究的能力,也没掌握动手应用的能力,这样的人才结构造成了我们的创新处于劣势。
新闻纵深:改变这样的状况,地方政府是否有可以改变的空间?
吴玉华:我曾经在国内的一些大学做过调查,问学生毕业后准备干什么,结果想当官的占了绝大部分,进企业也是想做经理,但现实中能当官当经理的有几个?
为什么这些大学生不愿意去搞研发,不愿意去创新呢?因为搞技术的不吃香,要待遇好,还得去做领导。
因此,德国企业的“双塔制”就值得借鉴和推广了。一个企业不仅设置了商务总经理,还设置了与其平行的技术总经理,各司其职。搞技术的可以在本序列内上升,不用与行政干部去抢“官位”,所以,他们都能安下心来在技术上不断推陈出新。加上一系列制度安排,比如奖励制度、专利创新的销售分成,以及合理的薪酬结构等,都能让搞技术、搞创新的人看到未来和希望。
新闻纵深:谈到德国的职业教育,这也是被世界所公认的,他们有哪些可以为河北所借鉴学习的?
吴玉华:金融危机来的时候,欧洲很多国家的经济垮掉了,唯德国一枝独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国拥有一支高素质、易转型的高级技工队伍。这种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出的技术工人,基础特别扎实,一个企业倒闭了,就能迅速转到其他企业;一个工种消失了,只要简单培训一下,就能立刻适应新的岗位。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级技工本身也是德国创新体系的一部分。
所以,政府的钱应该用来办职业教育。向德国学习,给转型企业的工人们建设学校,给学生们发放生活费,请最好的第一线老师……把这些人“转”好了,别说是淘汰6000万吨钢,就是更多,恐怕也没问题。哪天我们有了大批的优秀技术工人,哪天河北的转型升级就更容易变为现实,河北的制造业和其他新兴产业就可能迈上新台阶。
相关:职业经理人眼中的创新 移植国外创新经验
建议河北成立一个研究小组,专门指导和协调全省的“产、学、研、政、融”,静下心来,好好地把美国和欧洲的创新体制和成功经验研究透彻,进而移植嫁接、开花结果。
作为河北的一名海外顾问,我本人愿意通过这个平台,先做好一件事,即做好德国创新经验的引进、借鉴、消化和为我所用,帮助河北在从一个工业大省转型升级为一个创新大省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增加一条与德国在创新领域交流与合作的途径,并通过德国延伸到欧洲其他的模范创新国家。
竞争产生优秀人才
二战之后,作为战利品,几大战胜国纷纷把德国的机械设备运回自己的国家,而美国却抢到了另外的东西:把德国大量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科研院所里面的图纸资料,源源不断地运回大洋彼岸。后来的发展证明,引进设备的那些国家,用不着动脑筋了,他们的发展远没有像美国经济那样在战后突飞猛进。
在教育体制的设计中,应该考虑到,竞争才能产生优秀的人才。中德之间在大学教育上是截然不同的。我在德国入学那天,开学典礼上,校领导讲话,竟然说,听完他今天的讲话,学生当中的一部分明天就可能不会再来了,因为学生当中的大部分人可能毕不了业。而在我们国内呢,进入大学,基本上等于进了保险箱。
在国内,大学教授会牵着学生的手,慢慢地穿过沼泽地,一直带到终点,让学生顺利成长、毕业。而德国的教授,走到沼泽边上,拨开一片树林,让学生自己去走,学生呢,陷下去的就走不出去了,而走出来的大多是真正的精英。
建立公共研发机构
我们现行的科技创新体制有不少弊病,科研机构往往被迫到部里“跑部进钱”,去申请基金。这个过程中,那些资金真正用到技术研究的能有多少,就不好说了。
河北可以考虑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研发机构,倒逼全省目前产业技术研究体系的改造和转型。公共研发机构要把促进河北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最根本的宗旨,以科技创新、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不再追求自身赢利,不用请客吃饭拉关系,而是成为地地道道的产业界的“技术和创新支援机构”。
要有开阔视野
我在这次讲座上做了个调查,发现听众中去过国外的人太少了,到欧洲去的几乎没有,河北还是比较封闭的。河北可以考虑设计一个全球创新的考察线路,主要领导干部和企业家要把世界主要的创新中心走一走,回过头来,自身的创新思维肯定会发生显著变化。
要加强干部的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干部,安排到跟创新创业有关的部门里面去,推动创新发展。如果不能走出去,建议各部门、各行业的人多到上海、深圳、武汉等地区考察学习,北京的中关村、天津的滨海新区离得很近,可以到那儿看看他们的政府部门在推动创新中起着什么作用。
文/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董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