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开耀九州
——柏乡弘扬“中国汉牡丹文化”探秘
柏乡县汉牡丹园。
在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百花园中,最受国人钟爱和尊崇的是牡丹,人们常用雍容华贵、国色天香来形容她是世代称颂的“花中之王”,并誉之为“国花”。在深化改革大潮中,当洛阳、菏泽等地以牡丹独有的娇艳来装扮城市,博取海内外关注时,地处太行山东麓冀南平原的千年古县柏乡,凭借一棵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汉代牡丹,擎起了“中国汉牡丹文化”的大旗,演绎出一曲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之歌,令世人惊喜、赞佩。
游人在柏乡县汉牡丹园内赏牡丹。
灵秀汉牡丹,承载柏乡人世代乡愁
走进阳春三月的柏乡,蓝天白云之下,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到处翻滚着拔节抽穗的麦浪。在麦浪间,春风掀起一波波白色的涟漪,几千亩令人震撼的药用白牡丹,在阳光下闪烁着粼粼波光,宛似雍容大方、凝眸含笑的大家闺秀,无声地向造访者述说着这块大地的非凡与神奇——
亿万年前,造物主以雷霆之势开始一次次塑造山河运动,太行山挽着华北平原横空出世。没有来得及退走的海水形成一个浩渺壮阔的内陆湖,史称“大陆泽”。在大陆泽西岸与太行山相连的沃土上,神奇地长出一片枝繁叶茂、散发着浓郁香味的柏树林,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柏乡县。生活在柏树林中的人,崇尚柏树不畏霜雪、寒冬不凋、酷暑不谢、木质坚硬、芳香不枯的品格,被世人誉为“柏仁”和“柏人”。《汉书·地理志》载:“柏乡故城,尧所筑也,汉以此封侯,始有柏乡之名。柏乡,春秋时属晋,晋于此置鄗。”
经历代史学家考证,尧筑之城在今柏乡县城西南小里村一带,晋置之鄗在今柏乡县城北10公里的固城店。自此地以鄗为名,便成了群雄相争之地。世人常惑,此地为何如此受人关注?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中道出其奥秘:春秋时,齐桓公欲封禅,管仲谏曰:古之封禅,必有“鄗上之黍,北里之禾”。由此可知,柏乡之黍,早在3000年前的春秋时代,就是神州大地上一种充满神性的圣物。黍,本古代立国之本,为拥有“鄗上之黍”而兵戎相见尽在情理之中。岁月如梭,当尘世间喧嚣的金戈铁马烟消云散,历史给这片沃土留下两大奇观:一是历朝历代柏乡都以盛产粮棉闻名;二是由汉光武帝刘秀赐名的汉牡丹至今叶繁花茂,被植物学界誉为“活化石”。
据清康熙《柏乡县志》载,弥陀寺牡丹园在县北郝村,其中牡丹多株,相传为汉牡丹。又故志称道,光武帝巡河北时从此经过,有咏牡丹诗一首:“小王避乱过荒庄,井庙俱无甚凄凉,唯有牡丹花数株,忠心不改向君王。”民间传说,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天下大乱,刘秀到河北招兵勤王,在一个浓雾弥漫之夜,被盘踞邯郸的叛将王郎兵将追杀至柏乡北郝村,危难中他藏进村头破败荒废的弥陀寺院内枝繁叶茂的牡丹花丛中躲过一劫。刘秀即帝位后不忘牡丹救命之恩,题诗铭德颂恩。
牡丹本国色,一笑艳倾城。鄗上之土,加之两千多年的天地精华与灵性滋养,汉牡丹不仅花容倾城,坊间还流传着其几大奇异禀性:一是牡丹本为自然花卉,花龄一般20年左右,但汉牡丹却两千多年枝繁叶茂花盛不衰,被视为“人间奇葩”;二是同株异花,其花色有深浅浓淡之分,花朵有单层、双层、多层之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对其复花进行剖检,一朵花的花瓣竟多达215瓣,实属罕见;三是易地不活,汉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多姿,历代权贵富豪和酷爱者多有移栽繁衍之想,但它易地不活。
年复一年,代复一代,汉牡丹以脍炙人口的传说和一个又一个奇异的现象,不仅给世人留下百听不厌的人间佳话,也由自然之花逐渐幻化为神性之花。清光绪年间《重修弥陀寺碑》称:汉牡丹“素有灵气,邑人以为神”。近年发现的一块宋代青石八棱碑证实,汉牡丹早在宋代就被奉为“牡丹仙子”立庙奉祀,并记述了柏乡、尧山两县八村村民在元祐八年(1085年)集资“重造汉光武敕封牡丹仙子神庙”之事。于是,每年谷雨前后扶老携幼、呼亲邀友赏牡丹、祭牡丹,便成了柏乡人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牡丹花影中陶醉,在香气中欢笑,并以此表达对国运昌盛和美好生活的期盼。
文化在历久弥新中壮大,情感在日积月累中升华。在柏乡人眼中,汉牡丹有品格、有灵性,是国兴、业旺、家和的法宝,是精神寄托,有文化内涵。守护汉牡丹,就是传承和弘扬汉牡丹文化所承载的忠国孝亲、勤劳敬业、恩爱和平、倡善救危、克难敢为的精神,所以这里自古就有“仁德”之乡的赞誉。在柏乡人心目中,汉牡丹已成了浓得化不开的乡情,魂牵梦绕的乡愁。
中国汉牡丹文化节上的传统文化活动。
国字头节庆,注入开拓进取创新激情
当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我国市场经济列车驶上快车道。柏乡县走出去、请进来,访老问贤听取各界意见,寻找凤凰涅槃的突破口,在梳理县域历史文化资源中,把目光投向了“汉牡丹”。
站在时代潮头审视,发挥地域独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搭建对内凝心聚力、对外开放交流的平台与窗口,无疑是一项顺民心、合县情的大胆创新之举,但却一石激起千层浪。对柏乡县委县政府的这个抉择,有的拍手叫好,有的怀疑,有的反对。反对者认为,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已将牡丹活动做得风生水起,柏乡一个只有20万人的小县与两个地级市争打牡丹牌,是自不量力。多年守护汉牡丹的柏乡县文化局原局长李献恩慨然写诗述怀:“园雅何须曹州大,国花独此有灵气。花香更比洛阳浓,汉葩早它五百年。”提出汉牡丹与人工栽培的景观牡丹根本区别在其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厚的文化内涵。历史唯此悠久,文化唯此独有。
2011年10月,柏乡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一个全国罕闻的汉牡丹文化产业发展管理中心,简称“牡丹办”,时任柏乡县政协主席李明生兼任该办公室主任,正式启动申报“中国牡丹文化之乡”和创办“中国汉牡丹文化节”的各项程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世代以农立县的柏乡人对申报带国字头的文化之乡、创办带国字头的文化节从没经历过,一切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被他们小县谋大业、激情筑梦想的精神感动,积极向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推荐申报,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即通过专家组论证,柏乡县被命名为“中国牡丹文化之乡”,并同时挂牌“中国牡丹文化研究基地”。
文化之乡是荣誉,如何发展还得打造平台。柏乡在筹办“以花为媒、展示形象,扩大交流、推动发展”为宗旨的首届中国汉牡丹文化节时,却陷入窘境。县财政虽拿出30万元启动资金,但对一个国家级文化活动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各筹备部门纷纷因经费告急。柏乡县主要领导反复磋商,从可支配的有限资金中挤凑出40万元,向负责筹备文化节的李明生说:“这40万先借给你用。其他经费,还得靠你去想办法呀。”土生土长的李明生深知县领导的苦衷,他把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都咽进肚里,神色沉重地点点头说:“我尽力。”
奇迹在艰难与阵痛中诞生。现今提起首届中国汉牡丹文化节,柏乡人还津津乐道。2012年4月2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名嘉宾、36家媒体与4000多位柏乡县各界代表欢聚在柏乡中学操场上,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北省委宣传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河北省文联、邢台市委市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等八家单位冠名主办的首届中国汉牡丹文化节开幕。牡丹神祭祀仪式、赏神花观奇葩、《汉牡丹之韵》大型文艺演出、汉牡丹文化价值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等12项主题活动,充分彰显了“以花为媒、展示形象,扩大交流、推动发展”的创办宗旨。
据统计,首届中国汉牡丹文化节开幕当日,游客突破6万余人次。15天文化节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是平常年份观光人数的3倍,创历史新高。举办这样的节日不仅使全县各级干部得到锻炼,还签订招商引资项目13个,投资额达45亿元。同时,让失传多年的牡丹神祭祀仪式得到恢复,使广大游客更加感受到汉牡丹文化的神圣。专家学者认为,在社会转型升级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点燃社会各界深化改革与创新的激情,柏乡人抓住了关键一环。它不仅使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升华为地域形象与品牌,也搭建起地域经济文化跨越发展的平台与桥梁。
汉牡丹小镇,奏响全国花卉小镇之声
文化淬炼时代精神,文化指引奋斗方向。经历首届中国汉牡丹文化节的精彩,品尝到文化巨大魅力与价值的柏乡人,迅速将这种激情与影响之火引向文化产业创建。
据不完全统计,自竖起“汉牡丹文化节”这块金字招牌,7年来全县已引来招商签约项目近300亿元,中国电子、华唐科技、五得利面粉、泛金建材等一批超亿元项目落户柏乡并投产;每年游客数量以20万人递增,被评为河北省第二批“不得不赏”的十大旅游节庆之一;特别是在牡丹文化产业发展中,涌现出牡丹瓷、牡丹画、牡丹盆景等一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产品,已成为一道亮丽景观。其中做得最有声有色的,当属河北圣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汉牡丹”品牌系列深加工产品。该公司创始人刘焕锁,本是全国电缆经营界颇有影响的商人,得知故乡注册“柏乡汉牡丹”为国家地理标志,出台优惠政策激励开发各种牡丹产业后,携多年积蓄由北京回归故里。
最是乡音解乡愁。目睹过首都精彩的刘焕锁,对家乡发展的瓶颈与症结看得更深更准。为了改变“牡丹花虽好,不能富民”的现状,他跑高校、找科研单位,问计于省内外专家,最后选定以开发“汉牡丹”品牌牡丹籽油、牡丹全花茶、牡丹花蕊茶、牡丹养生糕点等系列产品,发展当地富民产业。在县领导支持下,他流转3000亩土地,创建起全省第一个油用牡丹示范基地。从赏牡丹花到食牡丹籽油、喝牡丹花茶、吃牡丹养生糕点,这不仅是柏乡人发展理念的跨越,也是当代科学技术为牡丹产业做大做强插上了腾飞翅膀。现在,全县已种植经济牡丹2万余亩。由此,在柏乡形成了以“汉牡丹”为旗帜的牡丹产业园,开创了集一产种植、二产加工、三产旅游为一体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改革开放的大境界,是在创新发展中不断调整自己,善于把资源转化为品牌影响力,把文化大企业裂变为大园区。2016年,柏乡县出台了创建“中国牡丹小镇”的规划。这项由北京大地风景规划设计院帮助规划设计的方案,以展现汉牡丹文化为魂,文化休闲旅游、民俗体验产业为主线,规划出面积为14平方公里、核心区为3平方公里的省内唯一、全国独有的中国汉牡丹小镇。
常言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制胜法宝。柏乡县委县政府主动将地域规划发展项目融入国家发展大战略的做法,为县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赢得新的机遇。当“中国汉牡丹小镇”这个彰显地域独有文化与自然资源的方案一提出,立即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17年1月,“中国汉牡丹小镇”被列入河北省首批创建类和培育类特色小镇名单;同年8月,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特色小镇。
家有梧桐树,不愁凤凰来。自汉牡丹小镇纳入国家级特色小镇发展名单,伟光汇通、中诚银信、世纪金花、冀商商会等企业先后到柏乡考察洽谈投资事宜,牡丹籽油深加工、良优苗木种植繁育示范基地、错季牡丹培育等一批项目落户汉牡丹小镇。
创新无极限,机遇在抢先。在国家公布的403个特色小镇名单中,各种花卉小镇的名字格外抢眼。这些散布在祖国南北的小镇都是闻名一方的美丽景观,但在发展中也有各自的酸甜苦辣和经验教训。第七届中国汉牡丹文化节组委会决定创办“中国花卉小镇发展论坛”,柏乡担当首次论坛的东道主。
论坛邀请函一经发出,云南斗南花卉小镇、贵州罗平油菜花小镇、山东陈庄荻花小镇、甘肃金川双湾香草小镇、山东平阴玫瑰小镇、湖北麻城菊花小镇等全国22个花卉小镇争相报名参加,来自国内林业、旅游业等20个单位的专家学者到会。论坛上,大家紧紧围绕发展、机遇、创新、转化以及“花卉+”等问题发表真知灼见,并成立“中国花卉发展联盟”,架起全国花卉小镇合作共赢、强强联合之桥。论坛不仅叫响了柏乡声音,也叫响了全国花卉小镇的声音。由此,柏乡县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建设列车驶上了更新更大更高的平台。
新乡贤助力,绽放与时俱进梦想之花
岁岁节日花相似,今年牡丹别样红。2018年是中国汉牡丹文化节第七个生日,明媚春光中虽然牡丹还在散叶孕蕾,柏乡已弥漫出浓郁的节日氛围。柏乡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将评选新乡贤作为第七届中国汉牡丹文化节的重要内容。
乡贤,是乡土中国在漫长历史中创造的一个蕴含着浓郁地域情怀与尊崇的荣誉称号;新乡贤,是指当代农村中那些德才兼备、公正贤良深受广大群众尊敬爱戴的仁人志士。柏乡本是仁德之地,自古乡贤辈出,敬贤爱贤蔚然成风。新乡贤评选条件和方案犹如烈火春风,一公布便成为当地各界群众热议的焦点。短短一个月内,各乡镇村庄就筛选推荐出28名候选人。经由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组成的评审团逐一走村入户明察暗访,广泛征求各界群众意见,最终评选出陈雨田、宋焕银、赵辰重、赵清士、李胜银等十人当选为柏乡县首届新乡贤。
在当选的新乡贤中,既有扶危救孤的典范,也有倡节俭移陋俗的志士;既有老骥伏枥的楷模,也有创业富民的英雄;既有廉洁奉公的表率,也有以艺扬德的文化达人。他们中年龄最大的100岁,最小的43岁,他们宛似十面旗帜,成为当代柏乡人品格与风貌的榜样。
柏乡的聪明,是善于将国家发展战略与本地情况相结合;柏乡的智慧,是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寻找新抓手,凝心聚力。4月17日,当夜幕悄然笼罩柏乡大地,五彩缤纷的灯光、欢乐的人群和喜庆的锣鼓声突然打破了汉牡丹园内宁静的夜空,一年一度的中国汉牡丹文化节开幕式在人们热切期盼中拉开大幕。新当选的十位新乡贤登上主席台时,全场掌声雷动,他们与牡丹园内的牡丹花交相辉映。如此隆重地表彰新乡贤,不仅是表达对他们的敬重与尊崇,也是用实际行动引领社会风尚,激励涌现出更多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品牌创造效益,激情成就梦想。2000多年的守护,柏乡人将自然之花牡丹转化为文化之花;在改革开放春风中,他们又将文化之花转化为产业之花、幸福之花;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他们又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利用汉牡丹文化绽放出与时俱进的梦想之花。
站在繁花似锦、游客如织的柏乡汉牡丹园,呼吸着散发了2000多年的醉人芬芳,顿感柏乡大地日新月异,再次焕发出无限生机。(郑一民 图片均由柏乡县汉牡丹文化产业发展管理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