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演员的高片酬一直是个热门话题。
也有演员对自己的酬劳进行了解释。
虽然演技有高有低,但是部分演员的片酬高肯定是不争的事实。
也有些专家指出,如果演员的高片酬占用了大量的制作经费,那么影片的质量恐怕就难以保证。
何况有些演员的敬业程度也堪忧,王劲松、金星,甚至陈道明和张光北等都说过这个问题。
这件事在当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那么如今的演艺圈都是这样的人吗?显然不是,其中老艺术家焦晃就是一股清流。
他拍戏不为钱不为名,就只为了热爱和责任感,看上去甚至有点傻,那么焦晃是谁呢?
01少年逐梦
焦晃参演的影视剧不多,但每一次表演都很精彩。
尤其是《雍正王朝》里的康熙,几乎是一战封神。
焦晃获得过飞鹰奖和飞天奖,不过他的主业是在舞台上。
他在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对美有着极高要求的,热爱舞台艺术的戏剧演员。
是真正的戏痴。
焦晃出生于1936年,父母都是高级知识份子。
因为父亲在重庆,少年焦晃便从北京跟着母亲去到了重庆。
焦晃的母亲是位非常勇敢的女性,自己能领着焦晃在战乱年代长途跋涉。
也许,正是父母的学识和底蕴,成就了焦晃的清俊风骨。
到了重庆后,在众多说方言的孩子中,说得一口京片子的焦晃格外显眼。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老师看重了会说普通话的他。
挑选了他出演小剧场的话剧。
这是焦晃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话剧。
他在剧中扮演了一个为了恋爱和生活烦恼的年轻人。
经过那次演出,话剧在焦晃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可以说,话剧的种子就在那个时候种在了焦晃的心田。
随后,焦晃跟随父母回到了上海。
同样是在一片上海话中,焦晃的京片子还是那么显眼。
和口音同样显眼的还有焦晃英俊的外貌。
在课堂需要朗诵课文的时候,只会北京话的焦晃没办法用上海话朗读。
他只有用北京话朗诵。
没想到效果惊艳全场,大家纷纷为他喝彩。
也正是这一次喝彩,让焦晃明白了,美是具有感染力的。
只要是美好的东西,一定会被人欣赏。
也由此奠定了他一生修炼自己,追求完美的个性。
随后,焦晃被挖去学校戏剧社表演话剧。
少年时代的焦晃十分优秀,除了是文艺骨干,还是运动健将,百米赛跑成绩12.5秒。
就这样,高中毕业后,焦晃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综合素质,顺利的进入了上海戏剧学院。
完成了少年时代梦想。
戏剧学院毕业后,焦晃在话剧界大放异彩。
赢得了话剧界莎翁王子之称。
02“我是一个演员”
对演戏,焦晃一直抱着极为虔诚的态度。
他一直对美,有着近乎执着的追求。
关于戏剧,他是这么理解的。
戏剧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要感召人们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世界。
关于戏剧,他是这么认识的。
戏剧不应该总是插科打诨,也不能一天到晚小剧场。
我觉得舞台还是应该传递更多信息量的。
演员都是有使命的,既然干了这个事,就要负责任。
也是因为如此,他对待工作特别认真。
对自己要演出的剧本,他都要重新梳理,做满密密麻麻的笔记。
有时候,甚至会自己重写一遍剧本,只为达到心中完美的效果。
每演出一部新戏,他都要提前做很多准备,人物性格,做什么事,为什么?
怎么说话,节奏是什么,他都要精心准备。
对他来说,表演不是演戏,而是他要重新建立一种生活体系,他真的做到了人戏合一。
是名副其实的戏痴。
他曾经说:
对我来说,人生的任何喜悦都没法和创作的喜悦相提并论。
他以自己是戏剧人为荣,也因此曾公开的说,我从来不承认我是影视圈的人。
但是,他不多的影视剧却都是可圈可点,表演的角色也都被奉为教科书。
《雍正王朝》康熙、《汉武大帝》景帝、《乾隆王朝》乾隆、《忠诚》老书,到《岁月风云》和《荣归》,从帝王到普通百姓,焦晃的演绎都无懈可击。
尤其是《雍正王朝》中的表演,几乎是影视片中的千古一帝。
焦晃在其中的表现可载入表演史。
之后,人们总会将焦晃、陈道明等等几位艺术家的表演比较,讨论谁才是最合适的。
焦晃在比较中从没有落过下风。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焦晃在话剧界也是和艺术家于是之齐名的。
但是就这样一位口碑很好的老艺术家,从来没有接过广告。
就是接影视剧,他的条件也都是很严苛的。
他曾经表示,没有艺术追求的表演,给多少钱,我都不去。
他也曾直言不讳的说,演员不读书,怎么能理解角色,怎么能理解美?
现在他已经是高龄了,但是依旧痴心不改:
有生之年我还想再演一两个戏,虽然年纪大了,这事也很困难,但如果不演戏,我也就没有快乐了。
在焦晃家的楼梯口,摆着他扮演莎士比亚时候穿的服装和道具,他愿意每天看看这些。
对焦晃来说,戏剧是他的精神寄托,他愿意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
焦晃这种一心一意只对艺术着迷的行为看上去有些傻。
著名的演员吕中曾经评价过,她说焦晃非常单纯,就像个孩子一样。
其实,与其说他傻,不如说他的有一颗纯净的心,这种纯净其实也是“和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
3愿得一心人
焦晃在艺术之路上凭借天赋和敬业一直算是比较顺利,但是在生活上,他经历了太多波折。
在上海戏剧学院毕业成名后,他很快就成了台柱子,顺理成章的结婚生子。
但是后来,在特殊时期,焦晃的两任妻子都先后离开了他。
失去了家庭的焦晃深受打击,无论是精神还是身体都处在崩溃的边缘。
就在此时,一个坏消息传来,几乎摧毁了他。
他被诊断得了白血病。
面对破碎的家庭,事业的低谷,焦晃一度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想过自杀。
当年,焦晃年幼的儿子一边自己上学,一边还要给焦晃做饭,照顾焦晃。
这也是焦晃觉得最心酸的事情。
绝望中,焦晃看着有年幼的儿子努力的模样,终于鼓起来勇气,才生存了下来。
幸好,最后,他的白血病治好了,他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1975年,他重返了舞台,扮演了他为数不多的反面角色。
之后,他的事业逐渐走上了正轨道。
重返舞台之后,他遇到了他的第三任妻子陈晓黎。
陈晓黎是上海《文汇报》的记者,比焦晃小30岁。
结婚后,陈晓黎主动担任了焦晃的助理,这让不擅打理事物的焦晃轻松了许多。
有了陈晓黎去面对世俗的事物,焦晃就更能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了。
焦晃是一个淡泊名利和金钱的人,他的片酬才2万一集。
话剧表演的和影视剧的报酬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
陈晓黎非常理解焦晃,尊重焦晃的选择,从来没有提过希望焦晃出去多挣钱。
可以说,也是她的支持,才能让焦晃在艺术的世界里这么自由翱翔。
现在的焦晃生活非常美满,和陈晓黎也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儿。
让我们用一个问题来结束这篇文章。
曾经有记者问过焦晃一个问题:
所以演舞台出身的对这个舞台的热爱是其他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焦晃的回答是:“对”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