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君少林禅寺,身怀绝技,从不轻视他人,江河大地存风骨;佩兄笑傲江湖,胸藏美德,始终敬待友朋,哀泪悲思悼英雄。”这是导演张子扬听闻中国武术泰斗、著名演员于承惠先生去世后为他撰的挽联,基本上概括了他的一生。
本期主持︳茉小花
从《少林寺》中的王仁则到《笑傲江湖》里的风清扬,从《神雕侠侣》中的黄药师到《倚天屠龙记》中的张三丰,在电影电视剧中饰演了大量武林高人的于承惠,昨日因病辞世,告别江湖。
76岁的于承惠不仅是荧幕中须发皆白的世外高人,在现实武术界,同样是泰斗级的人物。
在影片《少林寺》中,于承惠饰演反派王仁则
成为戏中大侠前,他首先是武林高手
于承惠1939年8月16日生于山东蓬莱,他自幼酷爱武术,刀枪棍棒样样喜爱,尤其喜欢练剑。1951年,12岁的他就进入青岛业余体校学习中国武术。
21岁时,于承惠参加青岛市武术比赛并夺得全能冠军,选入山东省体育学院武术队。 1963年,他又参加华东地区武术比赛,以一套出神入化的“醉剑”将评委们征服,获得冠军。
然而,锋芒初露之时,于承惠不慎在一次训练中受伤,久治不愈,一条腿差点保不住。无奈之下,他不得不忍痛离开武术队,进入山东黄台造纸机械厂当起重工,默默砥砺锋芒。
在很好地完成工作的同时,于承惠并没有放弃对武术事业的追求,他买了一根白腊棍,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演练。他还读了许多武术书籍,一有闲暇便拜师会友,谈拳论剑。
于承惠本是螳螂门传人,其在观察螳螂时产生了灵感,完成了双手剑“螳螂穿林”的构思,并创出螳螂剑法。
于承惠在长期的练武中,对“双手剑”(亦即“螳螂剑”,非双手各执一剑,而是双手同握一剑)的剑法,苦心琢磨构思。一九七五年九月十五日凌晨,风雨大作,电闪雷鸣,他从螳螂在林中遇到倾盆大雨后“运巨斧与天搏斗”的动作与形象中,受到启发,完成了“双手剑”套路的设计。
为此他还曾赋诗《悟剑篇》——
近子夜悟剑义尚未成功
霍然起令笔录已络在胸
霎时间狂飙作大雨暴倾
电相击雷相争苍天裂缝
意境中一小虫惊驰林中
挥全力运巨斧与天搏命
劈雨雾斩障碍欲寻归踪
遇顽敌相争斗何等亡命
串草丛绕枝空巧运虚灵
伤其先防其后早有腾挪
反云顶大捕蝉力取当中
套玉环剖肝胆余怒未松
耐天时奔前程驰破长风
跨雨雾驾雷电天马行空
当此时,展高峰
飞笔林中寒光影谱入螳螂串林中
人道是剑应当飞龙舞凤
挟雷鸣并闪电俱在其中
欲成功先脱俗双握长锋
归其意纳其法搏字一统
风欲静雨已停心亦澄清
感天公谢上苍助我神明
想将来尊使令穹探妙境
看无限好风光都在险峰
日增月长,于承惠的武艺不仅没有因当工人而荒废,反而更加长进了。他腿上的伤也渐渐地好了。
1979年春,于承惠应邀到宁夏武术馆任武术教练,从此,开始在武术界崭露头角。
《少林寺》成就传奇,成为家喻户晓的武侠明星
1982年,一部《少林寺》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武侠梦,于承惠也因此家喻户晓。
那个年代的“武术热”,使得于承惠迅速赢得人们的崇拜和模仿—不管会不会武术,挑个水也试着把双手平放,学着电影里的动作走路,见谁都摆个架势,想着自己身怀绝技、匡扶正义……
其实,于承惠结缘《少林寺》并非偶然。
在《少林寺》开拍前,济南正举行一场全国武术比赛,于承惠来了,他想在比赛中展示一下自己的绝活——双手剑,因为当时国内武术界许多人并不认可他的“双手剑”。
恰巧慕名来山东寻找于承惠的《少林寺》导演张鑫炎也在观赛,等于承惠把剑一气练完,张鑫炎导演非常高兴地对他说:“我这次来山东就是来找你的,因为之前很多人向我推荐了你,想请你出山加盟《少林寺》。”
当时,39岁的于承惠还在宁夏武术馆当教练,对演电影没有任何概念,心里也没有一点儿谱,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走进《少林寺》。没想到《少林寺》一炮打响,顿时红遍大江南北,这让于承惠有点始料未及。
“是《少林寺》成就了我。”于承惠曾在采访中如是说。
如果说《少林寺》是于承惠的经典之作,那么《黄河大侠》则是他的巅峰之作。这也是于承惠从影30多年来,唯一一次担纲男一号。他扮演的剑客马义,成为几分势力争夺的棋子。他失明比他双目明亮时,应更能看清那个弱肉强食的世界。
《黄河大侠》中,于承惠担纲男一号
于承惠在片中的剑术,更将这百器之君运用得神光四射,灿然生辉。纵高时,如鹰击长空;扑低时,则蝶舞花影。
仙风道骨形象成经典,还原江湖大侠真实一面
此后几年,于承惠淡出了影坛。一度在中国影坛甚嚣尘上的功夫电影,也消沉了相当长的时日。传说于承惠潜心研究剑术,并从剑术中体悟着人生终极的走向。
练功之余,于承惠呕心沥血14年研究“双手剑”,并著写了《双手剑》、《鱼翅刀》等多部武学专著。
茶余饭后,他还潜心研究书法艺术,将武术中的“武魂”,剑术中的“剑魂”,巧妙与书法艺术的“章法”相融合,以笔当剑,创作出的书法作品别具一格,似行云流水,凌厉多变,气势恢弘,刚劲洒脱,“侠气”十足。
等于承惠再次进入大众的视野,他已须发皆白,尤其是颌下的银髯,既有飘然而去的仙风,又具不染尘埃的道骨。于承惠这段时间的武侠形象不是一代宗师,就是室外高人。
于承惠仙风道骨的形象已深入人心
电视剧《笑傲江湖》中的风清扬、《神雕侠侣》中的黄药师、《倚天屠龙记》中的张三丰、《七剑下天山》中的傅青主、《李小龙传奇》中的叶问……于承惠一路剑气纵横,所向披靡,每一部影视剧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1993年,于承惠还自编、自导、自演了大型武侠电影《东归英雄转》,全面展示了自己的武学;近年来他在《倭寇的踪迹》、《四大名捕》及《白发魔女之明月天国》中也出演重要角色。
最近热映的电影《道士下山》的原著作者,中国著名导演、编剧和武侠小说家徐皓峰这样评价于承惠:“他的演技武艺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作为武术大师,他能把古代大多数门派已经失传的双手剑整理编纂出来,让实战类武术被竞技类接纳,在一片翻跟头、跳跃的套路上,把它传承下来,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徐皓峰曾邀请于承惠在《倭寇的踪迹》里扮演第一高手大侠裘冬月,他对于承惠的表演赞不绝口,“于老先生还原了江湖大侠的真实一面,和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一样,大侠也会有丰富的感情世界,面对荣辱也会有内心的纠结。”
如今,大侠已去,我们唯愿他一路仗剑走好。
据青岛晚报、人民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