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导演的《一出好戏》,在署名编剧栏很有意思。第一署名编剧,自己。第二署名编剧,张冀,电影《中国合伙人》编剧。第三署名编剧,郭俊立,电影《让子弹飞》编剧。还有署名编剧邢爱娜,宁浩的御用编剧,也是领了结婚证的媳妇。
《一出好戏》这部电影注定有不少隐喻,每一个编剧都是玩儿隐喻的高手。因此,我们不妨来解读一下这出好戏中的隐喻,解读清楚这些,也就很明晰地看到黄渤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了。这是一部典型的符号化的电影。
隐喻一,王宝强的小王思维。
王宝强在戏中饰演小王,是一个经历过专业武打训练精通户外求生的导游,但这个导演的智商显然并不在线。他也是众人落难岛屿之上,推举出来的第一个领导大家求生的人。而这个小王也开始晕晕然,自己去掉小字,直接让大伙称呼其为王。
这其实是隐喻,勇武是世界秩序的一种力量,而且是非常原始的一种力量。在上古社会,不少的族群部落首领,都是通过勇武的方式推举出来的。包括小王在戏中讲,自己当年在动物园训练过猴子,猴子两年,狗熊三年,就是用饿它打它的方式让其屈服。这些都是对勇武力量统治族群的一种电影化表达。
隐喻二,于和伟的张总思维。
小王领导落难的群体,虽然可以暂时吃上了食物,躲避了风雨,但是没有满足大家自尊心的需求,更没有对人性的尊严进行建树。而于和伟饰演的张总,正是在大家吃饱穿暖之后,开始等待大家慢慢发现人性的尊严的。一旦大家发现这些应有的尊严被小王夺走,则势必跟张总走了。
而张总带领大家建立的,正是一个基于利益集体的贸易融合关系。大家不再有小王治下的那种人格卑微,而进入了一种类公司化的关系模式当中。尤其张总提出的商贸交换原则,实在是一种孤岛之上的族群价值较大化的方式之一。
隐喻三,扑克牌原则。
于和伟饰演的张总,搞出来的贸易原则,就是扑克牌原则。这也是电影《一出好戏》中非常有趣的一个隐喻。张总提出,以目前存在的两副扑克牌作为类似货币的东西存在,大家可以持有扑克牌进行私产生存物品的交换,以扑克牌作为媒介。而扑克牌权威的最大保障是张总,张总最大的保障,是找到了一艘破船,而这艘破船的最大保障,是有吃有喝有石油。
张艺兴饰演的小兴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为何用来吃的海鱼越来越多,而扑克牌也至少多发了一倍呢?谁在稀释大家手中扑克牌的真实交换购买能力呢?而对于要建立新秩序的马进和小兴而言,不攻破张总的这种扑克牌秩序,是不行的。因为张总随时可以用超发扑克牌的方式稀释大家成全自己。扑克牌者,未尝不是刀乐也。
隐喻四,电力发明的新秩序。
黄渤饰演的马进和张艺兴饰演的小兴,获得新秩序的领导权,是通过两项东西。第一项,天降大鱼,完成了自己的原始资本积累。第二项,通过这些最原始的资本积累,获得了“发明创造”的可能。而小兴最终创造出了电力,让大船重新获得了光亮。在这种闪亮下,大家开始愿意团结在马进周围。
而天降大鱼啊,发明电力啊之类的,熟悉欧洲文明史的读者都不陌生,不少国家都是通过出海捕鱼获得的首金,也是通过电力获得的科技首金。而科技,正是马进可以叫板张总的所在。扑克牌当然可以在整个岛群的贸易中获得先机,但是,科技的力量,也可以让张总屈服。在《一出好戏》中,张总为了获得一个可以观看女儿视频的手机,也不得不委曲求全于马进小兴之下。
隐喻五,马进和小兴的未来之争。
已经发现山的那边有游轮,只要呼喊他们营救大家即可。但是,这个秘密,只有马进、小兴和小王知道。是继续留在孤岛,还是回到人类大陆当中去呢?在这种抉择面前,既得利益者马进和小兴,决定让小王疯掉。但随后,他们二人也开始面对未来之争。
马进要带领所有人离开,小兴要只带领马进离开。马进要带领所有人,基于对舒淇饰演角色姗姗的爱。而小兴只带领马进离开,基于利益,他要把张总在彼岸世界的财富全部继承,只与自己的哥哥进行分配。这其实就是小爱和大爱的争执了。估计每个人都会遇到这种现实的争执。
隐喻六,舒淇问有没有肥皂。
包括肥皂意向,包括马进送姗姗鲜花的意向等等,都是一种美学意向。舒淇饰演的姗姗,代表的正是人类对于“美学”的一种追求方式。这个美学意向,非常具备符号化意志,它可以是女性的美貌,也可以是人类对于任何美好事物的向往,甚至于就只是一种单纯的美学追求都可以。李泽厚先生有《美的历程》一书,感兴趣的可以阅读。
隐喻七,负责歌颂与纪录的教授意向。
这个教授意向,在《一出好戏》中没有被持中对待,他一直是处于被嘲讽的位置上。电影《一出好戏》,正是编剧“教授”们创作的,自己在戏中嘲讽一下自己,也是有情可原的。诚如郭德纲所说,唯独拿自己打个岔,大伙才能高兴嘛。
实际上,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可不光戏中“教授”那样的,而是大量有责任有担当的高级知识分子们,传统中国叫,士大夫。在《一出好戏》中,有这个被档笑话看的教授在墙上刻字纪录事情的桥段。但真正的中国历史精神(语出钱穆,参见《国史大纲》),讲的是:崔杼弑其君。这正是中国文字与历史的力量。
隐喻八,祷告的意向。
当大家落难,暂时躲避在石头缝隙中的时候,有个中年妇女在那盘着串儿珠,嘴里念念有词的絮叨,直接被一个人给扔掉了串儿珠。这其实是侯宝林的相声《买神龛》的意向,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找来听。讲的就是中国人的迷信其实挺扯。
但是,迷信的另一面,是宗教式的信仰。这也是中国电影所欠缺的人文性。在《泰坦尼克号》中,我们可以看到信仰者在灾难面前的临危不惧。在《2012》里边,我们更是可以看到各类宗教的真正信仰者们,面对洪水时候的处之泰然。实际上,并非宗教如是。中国士大夫的教育中,也讲处之泰然。苏东坡便言,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是很多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也确实有不少人能够做到。
电影《一出好戏》的隐喻很多,这是一部典型的符号化意向使劲往里边塞的电影。这些意向,让该片充满被解读的味道。不过,我想,如果真有一个船摔在孤岛上,还是会有几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吧。至少,我们应该努力成为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