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说一,小时候看老电影时不爱看《党的女儿》,因为这电影里不仅不打仗,还婆婆妈妈的,小孩动不动就哇哇大哭,不如《上甘岭》看着过瘾。
年龄大了,懂得什么是信仰,什么是苟且,什么是亲情,什么是牺牲时再看《党的女儿》,流泪的除了电影里的“小妞”,还有看电影的笔者。
本文聊聊这部主旋律电影背后的故事。
一、原著中小程是主线
《党的女儿》的剧本改编自军旅作家王愿坚的短篇小说《党费》,编剧林杉在刚刚完成《上甘岭》的剧本和拍摄之后看到了这篇文章,他曾经在三十年代的地下工作中遇到过几年联系不上组织的苦闷,因此感同身受,随将小说改编成了电影剧本。
在小说中,女主人公叫黄新,她参加长征的丈夫叫卢进勇,孩子叫小妞,游击队交通员叫老程,故事以老程为主线,从老程联系上黄新开始,后面的剧情和电影基本上相同。
电影中小程联系上李玉梅之前的情节均为林杉个人创作,电影的主线则变成了李玉梅。
二、多才多艺的导演
《党的女儿》原定导演是和林杉合作拍摄《上甘岭》的沙蒙,女主角李玉梅的演员则初定秦怡,但之后风云突变,该片只好交由沙蒙的学生林农来拍摄,而女主角则变成了田华。
林农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导演,他可以当导演,也可以当编剧,也可以当演员。
片中饰演李玉梅丈夫王杰的是陈戈,他是四川人,说着一口自贡“椒盐”普通话,和王杰江西红军的身份不太符合,田华和他对戏实在找不到状态,四川南充人林农在片场就替陈戈和田华搭戏。
当拍摄白军用机枪扫射桃花乡烈士一场戏时,原定饰演机枪手的演员没来,本来就喜欢当演员的导演林农亲自上阵,他还给自己加了戏,在扣动机枪扳机时闭上了眼睛。
这是一个堪称点睛之笔的小细节,闭眼开枪一方面反映了白军士兵的人性,另一方面也铺垫解释了为何李玉梅能从枪口下逃生。
三、主要演员和拍摄花絮
田华在片中出演了两个角色,分别是主角李玉梅和长大了的小妞,田华仅用眼神就把两个角色进行了区分。
李玉梅的眼神倔强而深沉,充满了坚毅之气,而小妞的眼神则活泼而灵动,洋溢着青春的朝气。
在片中饰演叛徒马家辉的是李林,这个叛徒形象的塑造可谓是形神兼备,道貌岸然起来像那么回事,猥琐起来更是自然流畅,在笔者看来,在可恨程度和无耻程度上,马家辉比甫志高更胜一筹。
马家辉阻止李玉梅离开一场戏拍得非常辛苦,据田华回忆说,导演要求她和李林必须真打起来,打红眼打急眼那种。
所以两个人的搏斗没有多余的声音动作也非常连贯,让人看了有惊心动魄之感,田华说当时她跑出房间后身上真的出了一身汗,有一种逃出生天的感觉。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马家辉的妻子桂英,她在片中戏份不多但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被丈夫胁迫没有办法,但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她证明了自己。饰演这个角色的是孟宪英,她的丈夫是《英雄儿女》的导演武兆堤。
著名演员浦克的爱人夏佩杰在片中出演李玉梅的二姐,这个形象偏人性化,虽然数次阻止李玉梅的冒险但依然能获得观众的理解和认可。
饰演秀英的是李萌,她是上影厂挖掘出来的电影新星,在片中她对李玉梅从怀疑到信任,是电影里的颜值担当,不过后来李萌说她演得并不好,因为她没有生活,对那个时代人的精神面貌理解不够。
饰演小程的是王春英,也就是《冰山上的来客》里的卡拉,他在该片的回忆总是充满了乐趣,其中有一场戏是李玉梅招待他吃煮白薯和腌豆角,本来咸甜搭配是爽口美味,所以小程对李玉梅说了一句:真香啊。
但是,当时长影厂没有白薯,于是道具从自己家里拿来腌制的白萝卜做成白薯的样子,于是小程只能就着咸菜吃咸菜,还得夸一句真香。
为什么长影厂没有白薯呢?因为《党的女儿》并不是在江西拍摄的,为了节省成本加快拍摄进度,长影厂在吉林搭建了一套江西特色的景地,所以我们看该片时总有一种若有若无的舞台剧感觉。
也是为了省钱,该片没用美国胶片而是采用了物不美但价廉的前苏联胶片,为了适应胶片,该片只能加大灯光避免变色,所以这版彩色故事片的画面颜色总显得有些特殊。
把大反派留在最后说,饰演白军军官的是周文彬,也就是《英雄儿女》里王成的父亲,由于该片形象的存在,笔者在看王复标时总是有些出戏,看《甲午风云》时倒是很合拍。
片中周文彬饰演的白军军官被烈士戏谑了一句:你说你挺大的脑袋怎么长了一双老鼠眼睛,不太体面啊。笔者严重怀疑这句台词是外插花,就是为周文彬在片场量身打造的。
四、让人难忘的四岁影星
最后说一下该片的女二号,小妞。
没错,笔者认为,这个小女孩应该算该片的女二号,因为故事从她起,到她落,回忆从她的哭声开始,在她的哭声中结束,该片的几个高潮段落也都和她有关,这么重的戏份怎么不能算女二号。
其实,一开始剧组是打算将这个女二号的戏大幅删除的,因为找不到能演这么多戏的五岁小女孩,原著中小妞就是瘦小的五岁女孩。
有一次剧组的女服装师沈竞带着自己四岁的女儿基基到片场玩儿,导演林农被这个机灵可爱的小姑娘吸引住了,可能是受到母亲职业的影响,她对片场一点儿都不陌生也不害怕,估计也知道导演是老大,所以特别听导演的话,于是剧组找不到有表演能力的五岁小孩,就找了一个四岁的顶上了,那些原本删除的戏也就保留了下来。
小妞的第一场哭戏就非常撕心裂肺,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是田华饰演的李玉梅被白军端着刺刀抓走。
但电影里都是骗人的,实际上在拍摄现场,被导演“抓走”的是服装师沈竞,看到亲妈妈被“抓走”,小妞哭得非常逼真,不,不是逼真,这孩子是真哭啊。
在拍摄李玉梅不让小妞吃咸菜一段戏时,为了让小妞演出真正的委屈表情,导演林农故意拉过田华“背着”小妞交代:待会儿她要是不哭你就狠狠打,越不哭越打。
小妞“偶然”听到了导演伯伯的话,有些生气了,拍摄这段时心里带着情绪,所以当田华一把夺走她手里的咸菜时,她先是委屈,然后放声大哭。
导演伯伯在小妞眼里就是一个坏人,片场真正对她好的就四个人,经常抱着她逗她玩儿的剧务主任武愚和小程叔叔王春英,还有就是亲妈妈沈竞和假妈妈田华。
但是很快这两位好叔叔也都变坏了,在拍摄白军抓捕李玉梅一场戏时,武愚客串出演白军士兵,他凶狠地拉扯田华时,小妞冲了上去一拳打在了武愚的腿上,结果两个人都摔倒了。
小妞本来应该摔倒在泥坑里,但拍了两次都不过关,因为小妞爱干净总是先想着手别弄脏结果忘了哭,于是小程叔叔将她抱了过来哄着。这边导演一喊开始,小程叔叔一把把小妞结结实实扔在了泥坑里,小妞一委屈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当小程叔叔把小妞从坭坑里抱出来后,小妞第一时间观察的还是手上的泥。
在拍完这部电影之后,为了纪念《党的女儿》,饰演小妞的基基改了名字,用妈妈的名字沈竞加上田华的华,于是她现在叫沈竞华。
五、主旋律电影之惑
《党的女儿》属于绝对的主旋律电影,这没错,但不代表这电影就不好看,网络上现在有一种非常不好的思维倾向,似乎主旋律就是电影原罪,一沾主旋律,电影就不好看了。
《党的女儿》不好看吗?论情节,该片跌宕起伏。论演技,光凭李玉梅和马家辉搏斗那段戏就足以说明该片的水准。论情感,该片至今看来依然会让人热泪盈眶。
比如桂英的死,她为了掩护李玉梅和丈夫搏斗,可以说是以死明志。
李玉梅在危急时刻两次“冲着”小妞大喊“要听妈妈的话”,每一次都让人为之感动。
第一次大喊“要听妈妈的话,听见了没有”,其实是李玉梅喊给小程听的,不许他出来拼命,这也是原著中的情节。
第二次李玉梅跑出大门回头再次大喊“要听妈妈的话”,语气舒缓了一些,这是喊给女儿听的,这也是她留给女儿的最后一句话,是她和孩子的诀别。
虽然看了很多次,但每次看到李玉梅最后的两次大喊“要听妈妈的话”,笔者依然会潸然泪下,这样的主旋律电影,又有什么可苛责的呢?
哎呀嘞哎,炮火声(来么)战号声,唱一个山歌(咳)你们来听哎……这是《党的女儿》的插曲《兴国山歌》,在长征路上,牺牲的兴国烈士有记载的是12038人,几乎是一公里倒下一位烈士,而在他们的家乡,像李玉梅这样牺牲的红军家属和革命群众又有多少?
他们的事迹不应该拍成电影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