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库存眼看告急。
香玉把电影院门槛都踏破了,也没乐呵几次。
在家炫了N筐砂糖橘后,决定还是刷刷剧。
刚好最近开播了一部新国产剧,网友的几条评论,突然勾起了我的兴致。
于是,连肝10集,结果笑得我根本停不下来。
今天就让香玉来给大家安利一把——
《我要和你做兄弟》
导演田宇。
怪不得。
两年前的宝藏国剧《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正是出自这个85后新锐导演之手
无流量,无热搜,开播两周,空降豆瓣国产剧榜单第一,让无数人为它疯狂自来水。
豆瓣高赞评论这样说:
「这要是个韩剧评分估计9.0+
《我要和你做兄弟》是导演田宇的续作。
全新的人物,全新的故事。
不变的,是大碴子味的东北铁原县(虚构地名)。
以及,充满烟火气的搞笑青春。
「轻松」的青春
一开场,就是派出所训话。
两个男人一大一小,在民警面前互相斗嘴。
「你不追,我能跑么」
「你不跑,我能追你么」
不知道的以为是追贼。
实际上,这是一对父子。
儿子,17岁,离家出走,去北京找妈。
老子,43岁,还像个大半孩子。
这个家庭的矛盾,在第一场戏就展露无遗。
同时也奠定了整部剧的基调 —— 喜剧。
前几年的国产青春剧,为啥大家不爱看?
太悬浮、太苦逼了。
动不动就是堕胎、车祸、三角恋。
《我要和你做兄弟》在剧情上,没有抓马的反转再反转。
而是用轻松搞笑的方式,呈现青春里各种令人捧腹的日常。
男主角高阳,是一个典型的「中二学渣」。
成绩不好,却总能来事搞怪。
有一回,高阳的裤子破了。
好面子的他为了掩饰尴尬,很快想出了一个妙招——
交叉走位。
这滑稽的走路方式,瞬间让香玉笑出了鹅叫。
同学们也一脸莫名其妙,调侃问他:
「你老夹个大腚干哈呀」
高阳则一副故作深沉样回答:
「男人,需要成熟稳重」
由于爸爸是体育老师,高阳从小就跟学校里的老师打成一片。
被语文老师批评,还没个正经。
直接称呼老师为「老吴」。
校长更是高阳爸爸的旧同学和好兄弟,还住在高阳家楼上。
高阳一天三顿,有两顿在校长家吃。
平时惹个小祸啥的,就一把抱住校长裤子不撒手。
一天,班里转来了一个新学生。
高阳听说是个女生,长得很漂亮,像王祖贤。
立马一脸坏笑地跑去老师那里献殷勤,顺便看看新同学真面目。
这一看,就两眼直勾勾地看傻了。
但万万没想到,这女生是到隔壁班的。
来自己班的,是个少言寡语、背景神秘的男生,让高阳大失所望。
新同学名叫叶晓文。
不仅跟自己坐了同桌,还住进了自己家里,成了室友。
从此,两人开始了一段鸡飞狗跳的「兄弟」生活。
高阳成天吊儿郎当,没心思学习,有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离异的影响。
在他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离开家庭,去北京创业,成了企业家。
所以,高阳总想着有机会去北京读书,见到妈妈。
后来,妈妈说好要把他转学去北京,结果又临时变卦。
高阳感觉自己再次被妈妈抛弃,伤心了好一阵子。
高阳在雨里等妈妈
在这之后,高阳在房间里捣鼓了很久没出来。
爸爸一度担心他想不开。
结果门一开,新人物成功解锁。
昔日的「中二学渣」,突然转型成「好好学生」。
带上黑框平镜,穿上板正的白衬衫。
开口闭口就是「我悟了」「我是一个通透的人」。
本来还为高阳感到难过,结果这意想不到的一幕成功让我蚌埠住了。
弹幕也是一片哈哈哈哈哈哈。
以及「我的母语是无语」。
除了主角高阳是个戏精小可爱,其他同学配角也都很会来事。
比如高阳的青梅竹马——「铁原搞笑女」贝贝。
贝贝其实是朝鲜族人。
有一位韩语学习小组的同学来搭讪贝贝闺蜜,在她们面前拽韩语。
结果被贝贝喷出一连串的地道韩语,全面吊打。
闺蜜对贝贝一顿猛夸:
「贝贝,你还会韩语呢」
贝贝一脸不屑,又扯回了东北腔:
「啥韩语,我是朝鲜族的,家乡话平时不乐意说」
贝贝打小就喜欢高阳,但后者却总对她爱答不理。
剧中用小剧场的形式,再现了贝贝脑海里天马行空的小幻想。
幻想中,穿成大人模样的她,已经成了高阳的妻子。
下班回家,看高阳和兄弟在家喝酒,她气得不行。
看兄弟做了一桌好菜,又开心得不得了。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爱情也不是这部青春剧的重点。
对于少男少女心思的呈现,没有各种狗血和撕逼,反而是各种懵懂和玩笑。
导演把青春的烦恼与伤痛,巧妙地用喜剧元素包裹起来。
让人产生共鸣的同时,又笑到头掉。
看到这些,哪个不会回忆起整日为作业苦恼,大口吃路边摊的曾经呢。
虽然我们的经历不一定和剧中人物完全重合,但一定会想起自己的青春记忆。
「时代」的青春
故事的设定,是2005年的高中。
2005年,距离北京奥运会还有3年。
校广播台宣传奥运,省里组织各学校开展体育比赛。
这些情节,都烘托出了当时「全民迎奥运」的真实氛围。
至于校园场景,更是藏着许多勾起回忆的小细节。
比如,课桌上高高垒起的书本和笔记。
课堂上传递的各种小纸条,小暗号。
课间数不尽的小零食。
这一切,都让人感觉像「穿越」时空一样,感受世纪初的青春模样。
除了时代氛围做得好,地域特色也很到位。
像上学路上一直冒着烟的工业区,旧铁轨,学校家属大院……
更别说,还有铁锅炖、奶糕各种东北特色菜。
都散发着浓浓的东北小镇风情。
就连每一集的小标题,都设计成与怀旧场景融为一体。
而且出现的方式也很巧妙,每次都能带来惊喜。
比如第四集,「意想不到的新生活」,写在了一张福纸上。
第五集,「我们是兄弟」,是操场上的宣传栏。
第十集,「常立志,无长志」,则藏在了黑板报里。
当然,氛围做得再实,也是烘托作用。
最关键的,还是在剧情和人物上摆脱悬浮。
《我要和你做兄弟》中所反映出来的青春阵痛,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
小镇出生的高阳妈妈,渴望成就自己的事业。
恰逢90年代「下海潮」,她离婚后独自去北京闯荡,最终成为了著名企业的老总。
她无疑是当时女性创业者的代表,但同时也放弃了陪伴子女和家庭。
事业的成功与家庭的陪伴,总是难以两全。
高阳的室友叶晓文,之所以少言寡语,其实是因为不堪回首的身世。
他父母都是东北油田里的职工。
叶晓文5岁时,父母因为一次油田事故,双双殉职。
因此,他比同龄人有着更加成熟的心智和孤僻的性格。
同时,这样的故事也暗中呈现了90年代末东北重工业发展的缩影。
还有,贝贝家是少数民族,有二胎优惠政策。
在那个都是独生子女的时代,她反而要独自面对二胎弟弟的烦恼。
弟弟出生后,获得了父母更多的关爱和注意,让自己备感冷落。
平时在校园里大大咧咧的她,回到家后也有说不出的酸楚。
这些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家庭命运与青春忧愁,都设计得合情合理,真实自然。
让8090后的观众们,总能从中感受到相似的共鸣。
「迷茫」的青春
《我要和你做兄弟》是个喜剧,但它丝毫没有回避青春必然的迷茫。
横冲直撞的青春期少年们,第一个要面对的,就是家庭的牢笼和创伤。
高阳和爸爸两个人,都是典型的暴脾气,水火不容。
高阳铁了心的要去北京,投奔妈妈。
爸爸一万个不愿意,百般阻挠。
口口声声说,怕影响他学习。
实际上,根本就是舍不得。
但东北大老爷们,要说出这种话,比上天还难。
于是爸爸想了个办法,带高阳和叶晓文,一起去湖边露营。
夜深了,三人围坐在篝火旁。
爸爸本来想和高阳叙叙旧,说说不去北京的事。
但忸怩了半天,还是没能开口。
一晚上就这样过去了。
第二天的回程,父子二人依然是无尽的沉默。
高阳坐在车后座上,回想起小时候,回想起昨晚上和叶晓文的对话。
「我其实知道他舍不得我」
中国家庭中,父与子的关系,向来是神秘的。
他们相顾无言,似乎永远充斥着压制和反抗。
他们之间,「爱」几乎是个难以启齿的字眼。
高阳和爸爸,是父子,是兄弟,是师生。
三重关系的叠加,爱与恨的交织就更加复杂。
此外,高阳从小就缺少母爱。
当初爸妈离婚时,妈妈要带他走。
他赌气,希望妈妈别走,就此和爸爸一起留了下来。
十几年过去了,妈妈几次说要回来接他,但几次都食言。
反反复复的期望和失望,构成了高阳青春永远的痛。
母爱的缺失,父爱的忸怩。
高阳大大咧咧的性格背后,是一再的挫败和失落。
好兄弟叶晓文的出现,为父子二人的关系,增添了一抹润滑剂。
叶晓文是孤儿。
高阳父子二人的嬉笑吵闹,在他眼里反而是一种渴求而不得的温暖。
不同的家庭创伤,塑造了不同的人物性格,也造就了不同的情感需求。
当然,除了家庭以外,青春最大的迷茫是未来的不确定。
高阳机灵又调皮,但这种孩子往往比较晚熟。
去北京的期望落空后,他似乎一夜长大,开始思考未来要做什么,但成长的过程一波三折。
读书、音乐、模特、大明星,都试了个遍,却各种半途而废。
好在,有内敛沉稳的叶晓文在背后不断逼着高阳前进。
二人在成长路上相互鼓励,相互扶持。
兄弟情谊,也在青春的流逝中变得愈发浓烈。
再比如,高阳的一位好友梦想唱歌。
因为他父母都是二人转演员出身,从小耳濡目染。
但他的阻力也是父母。
因为父母走过这条路,知道不好走,更不想让自己孩子重蹈覆辙。
至于高阳的死对头,目标本来是足球。
但是因为打架被开除出球队,再加上成绩也不好。
所以父母对他未来的安排,就是和自己一样,开小巴车。
这便是真实的青春期。
校草校花,学霸学神,毕竟是少数。
绝大多数平凡的我们,根本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
但同样有探索,有挣扎,有畅想。
在大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在平淡混杂的日子里,独自茁壮成长。
真实的青春里,没有狗血,没有撕逼,没有符号般的人设。
更多的,是日常琐碎中的酸涩和热烈。
现代思想大师列斐伏尔说:
「日常生活固然有其顽固的习惯性、重复性、保守性这些普通平常的特性。但同时也有超常的惊人的活力,和瞬间式的无限的创造能力。」
如果,国产青春剧都能够像这样,在青春的日常琐碎里,挖掘出「惊人的活力瞬间」。
那么,国产青春剧才是真正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