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国足赢了。经过近95分钟的奋力拼搏,国足以3比0力克马尔代夫,随着终场哨声的响起,中国球迷们总算是舒了一口气。
马尔代夫是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国,总人口不过三十几万,是亚洲最小的国家。本场比赛,因为场地不达标,马尔代夫甚至放弃了主场,并且由于阵中唯一的一名职业球员受伤,参赛队员全部都是业余球员。尽管如此,自逼平中国香港队一役后,国足必须要拿下3分缓解压力,球员们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松,好在这一次他们顶住了压力。
压力不仅来自赛场,赛场背后也藏着一些烦恼,或者说压力来自那些把赛场周边围起来的广告牌。广告牌上醒目的大字——加多宝、雪花啤酒、支付宝、利郎男装、百岁山、梦之蓝、金立手机……这些品牌本身没什么问题,但是作为国足赞助商,出现在一场国家队赛事上,多少引发一些思考——因为跟欧洲五大足球联赛吸引大公司与大品牌相比,国足吸引的是二、三流品牌,哪怕是日本J联赛(日本职业足球联赛)、韩国K联赛(韩国职业足球联赛),也能吸引汽车等一线品牌。
国足没有足够的吸引力,那么中超又是什么情况呢?
中超最近的消息是,8月17日,中国足协脱离国家体育总局之后,足球产业形势一片大好。9月2日,中超公司发布关于“征集2016-2020年中超联赛电视公共信号制作及版权合作伙伴”的项目公告,未来几年,中超版权的年价已经达到不低于3亿元的水平,相比本赛季有了大幅度提升,中超联赛迎来属于自己的“天价版权”时代。
联赛热度上升,版权价格也开始飙涨,但是中超在赞助商的选择上,依然没有主动权。一个例子是,8月29日,金立手机成为中国足协中国之队和中国足协杯的官方赞助商,双方签约四年,尽管签约费用接近亿元,但根据市场调研公司IDC最新发布的数据,金立的身影无法出现在智能手机全球市场份额的榜单中,金立与全球手机厂商甚至是国内同行相比,排名并不靠前。IT行业大牌林立,而这一次“踢球”者却是名不见经传的金立,这是一个尴尬的现象——中超发展如此,但是大公司还是不待见它。
从历史上看,中超与赞助商们也有过一段甜蜜时光。2004年以前,中超的前身甲A联赛有过火爆,当时国足也属于亚洲一流,中超联赛吸引了万宝路、百事可乐、西门子等一流大品牌,比如2003年,西门子用500万美元赞助甲A,2004年,他们用800万欧元冠名。不过,随着甲A出现假球等问题,赞助商们也开始重新审视中超。
中超真正让大公司们敬而远之的事发生在2005年,因为中超在2004年出现“罢赛风波”以及“G7革命”。G7联盟是指上海中远、青岛颐中、深圳健力宝、四川冠城、北京国安、大连实德与辽宁队七支俱乐部,他们发动了“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足球改革,也是中超创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中超第一次出现被大品牌抛弃的情况。一年后,2006年,爱福克斯赞助中超,但这一年联赛结束后,该赞助商立刻退出,并欠下一部分尾款。
此后,中超继续下沉,在假球风波之下,包括裁判员、足协官员、球员等都涉入其中,这就更引起了赞助商的警惕。直到广州恒大的出现,中超才开始有了新气象,也开始吸引到一些赞助商。
今年更出现了阿迪与耐克争夺国足的情景。今年1月,足协官方宣布签约耐克,后者取代阿迪成为中国之队的装备赞助商。
在李娜挂拍、刘翔伤退的情况下,耐克此时出手接盘国足,更多的是出于填补体坛巨星退役的空白,反观阿迪达斯,近有死保日本J联赛,远有与曼联签订10年7.5亿英镑的足球史创纪录的大合同,中超虽然凭着市场潜力“衣食无忧”,但在赞助商的选择上还是有些捉襟见肘。所以,他们只能选择一些利郎男装、梦之蓝、金立手机等二、三线品牌。
实际上,不止中超出现这种情况,中国其它职业联赛同样不受大牌待见。CBA(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目前李宁的主赞助收入就达到5年20亿元(还有其他赞助商收入),再加上票房等收益,已经成为中国比较挣钱的联赛。但在CBA比赛的现场,他们吸引的品牌商是三沟酒业、增致牛仔、乐虎、百岁山、SBS等二线品牌。
如果做个对比,可能更能看出中超与CBA的尴尬之处。比如,J联赛在品牌赞助这一块做得相对出色,尤其在品牌质量以及品牌数量上有更多的优势,每家J联赛俱乐部都有上百家赞助商,札幌北海道人(Consadole Sapporo)是一支二级球队,因为输掉资格赛而降级,但是它的赞助商达到了惊人的400之众,数量起来了,赞助商们也能集体发力,给联赛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显然,中超应该做的事情很多,俱乐部经营者、足协管理者、球迷、媒体等都应该将目标定在如何打造一个更好的赛事品牌上。而且,对比其他优秀联赛,除了更好的商业运作体系可以学习,中国职业联赛还需要吸引到更多优质合作伙伴,与合作伙伴建立更深的联系,共同搭建互利共赢的生态链条,来推动整个体育赛事的发展。
文/懒熊体育实习记者 樊文涛
声明:本文为懒熊体育独家原创稿件,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或引用,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欢迎转发。
官方微信:
懒熊体育(ID:lanxionglanq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