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关于《嘉年华》的讨论声也不少,因为三个颜色掀起的话题,也因为金马奖上获得了嘉奖,这部电影就像一个孤独的少女,在一群英雄片和警匪片之间,以柔弱却顽强的姿态,去面对观众的眼光。
《嘉年华》的处境和故事中的少女小米非常的近似,无意中,她看到了被伤害的少女,看到了阳光普洒不到的角落,鲜为人知却又触目惊心的罪恶,面对监视器里发生的一切,她是迷茫的,不仅是她,两位当事人少女也是迷茫的,在以少惹是非和息事宁人为美德的地方,家长们更多把少女们视为招惹是非的源头,宁可遮掩孩子们美丽,限制活泼的天性,万一触怒了罪犯,就会恼羞成怒,把“不光采”迁怒于孩子身上。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大多数家庭都在潜意识里有一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自保意识,时间久了,这种潜意识更发展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别让事件继续恶化为佳。于是,现在出现了很多怪现象,在性侵事件发生后,多数家庭选择了沉默,而旁观者却大张旗鼓的挥动着键盘,像愤怒的战斗机一样进行狂轰乱炸,然而,这一切真的有意义吗?有时候我们甚至分不清,是犯罪者对受害人的伤害更大,还是现实中所谓正义的声音对受害人的伤害更大。
《嘉年华》并没有花费更多的篇幅去揭开案情背后的取证、调查和审判,而是通过小米、小文在后续的处境和心理波动,展开国民性中值得思考的一些问题,像小文妈妈的暴怒,撕裙子剪头发,例如警察追问四罐碑酒的细节,例如少女们竟然不知处女膜为何物,成人心态的偏见和扭曲,预防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坏人经常在得手以后逍遥法外。
虽然不堪,但这就是现实,甚至远远不如现实更可怕,善良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所谓的绳之以法或正义伸张只是亡羊补牢,而且未必就能补得牢,这件事对少女们的伤害,在她们心里留下的阴影,都是未可估量的。
但凡是社会问题,都是复杂的,涉及到方方面面,外在的和内在的,必然的和偶然的,就像多米诺一样,人们只是其中的一环,无法左右犯罪的存在,当梦露的雕像被拆除,当小米骑着电动车奔驰而去,观众除了悲哀,也只能庆幸,庆幸今天已经足够糟,至少明天不会变得更坏。
《嘉年华》是一部好电影,没有《溶炉》或《聚焦》那样激励人心的战斗,叙事温和但充满力量。无论通过剧情和影像对一个故事的展开,还是对一个话题的探讨和触动,它都是深入而且客观的,克制而又忧伤的,既不回避也不渲染,没有刻意的去愤怒。这个世界其实就是这样,一部电影改变不了什么,甚至很可能悄无声息的就过去了,但是如果有更多这样的好电影,引来更多的人去思考去行动,形成更积极的预防措施和惩罚和保护机制,罪恶一定会越来越少,直至消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