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的下饭综艺是什么?在我看来应该分成两种:吃饭时看的和做饭时听的。因为做饭时不能总瞟屏幕,会切到手,电视剧首先就不能看,对画面和弹幕依赖性强的综艺也不能看,通常就只能选以听为主的节目了。
最开始我听的是电子书,可小说有时拉拉杂杂听得不耐烦,然后是德云社相声,郭德纲和岳云鹏全集一段不落的听完了,导致他俩的电视相声也没法看了,一看全是旧梗。
我不爱听读报鬼故事之类的,还有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是脱口秀,坊间讲这个的全是男人,各有各的欠缺:
窦文涛水词太多,讲话速度慢,信息量小,老是装无知,听完一集不记得他说过什么。
梁宏达有评书功底,讲法老派,和《王刚讲故事》类似,就是把一件事抑扬顿挫地复述一遍;
蒋勋声音温柔敦厚,翻来覆去就是宝玉可爱,大观园是个青春王国,在他眼里没有风刀霜剑严相逼,不适合我们这种腹黑爱好者。
惟一能坚持听的只有高晓松,而且他特别适合只听不看,看了还有点影响食欲,只听的话这男子语声清朗,言笑晏晏。
我有个朋友和高晓松吃过饭,说在座无论多少人,他都是话语中心,任何一件事在他口中立刻变成今古奇谈引人入胜,他这人注定就是吃开口饭的。
没有嘉宾没有舞台效果不带观众的单人脱口秀是对最可怕的,可怕程度约等于在天安门城楼说单口相声。
因为场景太单一乏味,听众特别容易走神,所以我从来听不进去《百家讲坛》,由于每期信息量太大,主讲人也特别容易掏空,包袱全是抖过的。
举个小例子,郭德纲和大张伟是公认的能说会道有梗之人,郭德纲办过不止一个脱口秀,不是综艺性质的那种。
他有一个单人脱口秀《老郭讲水浒》,还做过形式类似《锵锵三人行》的《以德服人》,于谦都上阵了,为什么还不行呢?老郭对新生事物没兴趣也不想更新知识库,他聊天主题就那么几个:相声界黑暗,太平歌词,郭麒麟优秀,格局忒小。
大张伟一直想做单人脱口秀,但他好玩的地方是霰弹式的喷射金句,不能形成一条完整供应链,嘴里跟拌蒜似的,聒噪又有压迫感,不看字幕真不一定知道他在说什么,自己撑不起一台戏。
高晓松是目前市面上所有名人中最适合做单人脱口秀的人,可能也有其他高人我没发现。
知识面,他是热爱文学的理科生,从事艺术类工作,兴趣广泛,在西方生活过,差不多涵盖了大多数受众有兴趣的范围。
家世,其实我不是很爱听他用淡淡的口气说:栗裕将军家我常去,林徽因和我外公住对门,张治中的女儿是我好朋友。。。。这种世家子弟的优越感,但不能不承认,我们是通过书本认识历史,人家是通过熟人认识历史,哪个离历史更近呢?他常说他能看到外界看不到的资料也很吸引我,比如梁思成私藏的日记,虽然到了他也没说写了些什么,但听起来就是不明觉厉。
话术,此处是褒义。他是个非常会把口语运用得既娓娓动听又雅俗共赏的说书人,雅呢,是大量使用诗与远方的书面语,写民谣歌词的作者当然熟练掌握;俗是即使说起切·格瓦拉,高晓松也会称呼他为“那哥们”,无形中拉近了历史人物和我们的距离。他还经常说脏话被哔掉,不是用来骂人的脏话是能起到轻松气氛的作用的。
松弛,其实也应该归在话术里。我们印象中的高晓松永远跷着二郎腿,手中有把道具折扇,宛如诸葛孔明再世,信手指点迷津。
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些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看过《晓说》第一季的观众或许会记得高晓松所处的背景经常换,据他说只有一个摄像一个导演跟着他,走哪拍哪,比较随意。有一期讲青楼的场景非常像个KTV包房或者大张伟他家,金碧辉煌闪瞎眼。
有时他旁边还会坐着个旗袍美女,旗袍本身是特别紧的衣服,美女穿得更显紧,谈话气氛也紧了,而且美女也搭不上话。这时我才明白说书人为什么要穿大褂,因为他营造的是宽松感,从衣服到语感,一切都要宽松。
那时高晓松没有预料到《晓说》会成为当年中文互联网最有影响力的产品之一,除却剪辑和准备上的不足他整体的表达还是有瑕疵的,口头禅特别多,都是些无间义的关联词:就是、然后、这个。。。
使用多了会很影响表达的流畅性,也显得紧张,后期他就没有这些了。一个人的口头禅不可能全改掉的,只有一种可能:准备。
他现在有团队搜集资料,写一点简单的台本,也可能没有,反正他那些无谓的口头语变得不易觉察,更圆熟了。
当然他最重要能吸引我听完的最重要因素是:观点和角度。
高晓松有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并且能自圆其说,不管你认不认同,听多了你会发现你被他影响了。
这个是最要命的,就像我们写文章,其他人只复述事件,而他能总结出一个你之前没想到听完有恍然大悟感的观点,大多数人是不具备咀嚼文化和独立思考能力,他其实代替我们思考了,就算把他的思考出去和人讲一遍也显得有点NB不是么?
所以高晓松节目我惟一看不完的是他采访名人,节奏立刻就拖沓了,他善于倾诉却不善于倾听。
他的另一个特长是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线和面,比如说讲明史,他不会按编年讲,他的角度有可能是万历十五年,有可能是从某个人物的一件小事讲起,由小及大。
很少有人能看进去编年体的《资治通鉴》,但是写得更早的《史记》就能读,因为《史记》以人为本。
也有很多人,主要是军迷,批评高晓松的知识是不对的,和他们看到的不同。对于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高提供了一种思路,为了反驳他再去复习知识,从而得到进步,反正是听不了吃亏听不了上当。
高晓松还有一个优点是乐于分享,他讲起自己的故事都毫不吝惜,记得很早以前看过他描述第一次离婚后他净身出户,只留了一台车和一条单裤,一直有车开的人不会想着买秋裤。
他坐在车里,冻得哭了起来。当时看他讲这段,就觉得这人真是敢掏出自己内心不那么强大的东西。
他事业和财富的第二春应该是从第二次离婚之后,就是他真正用口条谋生之后。
我见过他两次,一次是他酒驾之前的一个酒吧里,一个身高面黑,头大如斗的人被簇拥着顾盼自雄,走路带风。
第二次是去年,有个商场办猫展,他带着女儿一起看猫,柔声哄她,头发油油的也没洗。周围人很多,他也比过去更有名,但没有围观群众在意他。
他整个人的气势收敛了,不像名人了,反而比过去口碑好了,大家对着他自拍的颜都能硬夸下去了。
今天看他在发布会里说他又回优酷了,重新开始做《晓说》,讲世界名著里他最喜欢最熟悉的一部——《金瓶梅》,也是郭德纲最喜爱的。
必须承认,这话题比拉美风云、格莱美评奖内幕之类的要吸引人太多太多!
最好接下来把四大名著金庸古龙王朔一气儿讲完,哪怕他微博天天发自拍我也忍了。
在今天的发布会上,高晓松说从《晓说》第一季到现在,最大的变化就是瘦了,头发也剪短了。因为他现在不混懒散的文艺圈儿,改混创业圈了,劳心劳力,身体自然而然就消瘦下来。
这。。瘦得好像并不是很明显。
换个角度再看,只瘦腿不瘦脸的人生有多悲催我算是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