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是南朝刘宋政权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刘道邻)次子刘义庆组织一班文人,集体创作的一本笔记体小说,主要记载东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
文学 第四(下)
【原文】
71.夏侯湛作《周诗》成①,示潘安仁,安仁曰:“此非徒温雅,乃别见孝悌之性。”潘因此遂作《家风诗》。
【注释】
①周诗:《诗经·小雅》里有六首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只有题目没有正文,夏侯湛就自己补作了,称为“周诗”。
【翻译】
夏侯湛写成了《周诗》,拿去给潘岳看,潘岳说:“这些诗不但写得温和高雅,还能表现出孝顺友爱的性情。”被这些诗激发,潘岳也写了《家风诗》。
【原文】
72.孙子荆除妇服,作诗以示王武子。王曰:“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览之凄然,增伉俪之重。”
【翻译】
孙楚为妻子服丧期满后,作了一首悼亡诗,拿给王济看。王济说:“不知道是先有情后有文,还是先有文后有情?看了你的诗我很悲伤,也更加看重夫妻之情了。”
【原文】
73.太叔广①甚辩给,而挚仲治②长于翰墨,俱为列卿。每至公坐,广谈,仲治不能对;退著笔难广,广又不能答。
【注释】
①太叔广:生卒年不详,字季思,西晋时期人物,曾任太常博士,有口才,和挚虞同朝为官。
②挚仲治:挚虞(250―300),字仲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三国时期魏国太仆卿挚模之子。
【翻译】
太叔广擅长辩论,挚虞则擅长写作,两人都位至九卿。每次官府聚会时,太叔广侃侃而谈,挚虞无言以对;挚虞回去写文章来反驳太叔广,太叔广也束手无策。
【原文】
74.江左殷太常父子①并不能言理,亦有辩讷之异。扬州口谈至剧。太常辄云:“汝更思吾论。”
【注释】
①殷太常父子:指殷融、殷浩叔侄。殷融,字洪远,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西晋大臣、清谈家,光禄勋殷羡之弟。桓彝见而叹美之。累迁吏部尚书、太常卿。父子:汉、晋时江南亦称叔侄为父子。
【翻译】
太常殷融和侄儿殷浩都擅长谈玄理,但是一个口才好,一个嘴笨。扬州刺史殷浩的口头辩论是最厉害的,殷融则经常说:“你再想想我的道理。”
【原文】
75.庾子嵩①作《意赋》成。从子文康②见,问曰:“若有意邪,非赋之所尽;若无意邪,复何所赋?”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
【注释】
①庾子嵩:庾敳。
②文康:庾亮死后的谥号。
【翻译】
庾敳写成了《意赋》。他的侄儿庾亮看见了,问道:“如果有意,就不是赋能说尽的;如果无意,干吗要写赋呢?”庾子嵩回答:“只在有意和无意之间,所以才写啊。”
【原文】
76.郭景纯①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②云:“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
【注释】
①郭景纯: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术士,传说擅长诸多奇异的方术。
②阮孚(生卒年不详):字遥集,阮咸之子。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东晋成帝时羊曼、阮放等人放纵不羁,好饮酒,时人称为“兖州八伯”,阮孚位列“诞伯”。
【翻译】
郭璞的诗中写道:“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评价说:“川流汹涌,风声瑟瑟,确实无法言传。每次读到这首诗,都觉得心神超凡脱俗。”
【原文】
77.庾阐始作《扬都赋》①,道温、庾云:“温挺义之标,庾作民之望。方响则金声,比德则玉亮。”庾公闻赋成,求看,兼赠贶之。阐更改“望”为“俊”,以“亮”为“润”云。
【注释】
①《扬都赋》:庾阐模仿班固、张衡、左思等人作品,描写建康山川风貌、都市气象的赋作。
【翻译】
庾阐刚开始写《扬都赋》时,在赋文中称赞温峤和庾亮说:“温峤是道德楷模,庾亮是民众仰望的对象。比之于声音,他们就是铿锵悠扬的金钟之声;说起其品德,他们就像美玉一样晶莹透亮。”庾亮听说赋已经写好了,就要求看看,同时赠送了一些礼物。于是庾阐又把其中的“望”字改成了“俊”字,把“亮”字改成了“润”字,等等。
【原文】
78.孙兴公作《庾公诔》,袁羊曰①:“见此张缓。”于是以为名赏。
【注释】
①诔(lěi):哀悼死者的一种文体。袁羊:袁乔,字彦叔,小字羊,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官员、将领、谋士。博学有文才,桓温曾经举荐他为司马。
【翻译】
孙绰写了《庾公诔》,袁乔说:“从文章中能看出处理政事的张弛节奏。”当时,人们认为这是非常著名的赏鉴之语
【原文】
79.庾仲初①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谢太傅云:“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
【注释】
①庾仲初:庾阐。
【翻译】
庾阐写好了《扬都赋》,把它呈送给庾亮。庾亮出于同宗之情,大力抬高它的声价,说它可以和《二京赋》《三都赋》等名篇并列。从此人人争着传抄,京城纸价都上涨了。谢安说:“不能这样啊。这是多余的重复啊。如果每件事都模仿别人,就难免变得贫乏狭隘了。”
【原文】
80.习凿齿史才不常,宣武①甚器之,未三十,便用为荆州治中。凿齿谢笺亦云:“不遇明公,荆州老从事耳!”后至都见简文,返命,宣武问:“见相王何如?”答云:“一生不曾见此人。”从此忤旨,出为衡阳郡,性理遂错。于病中犹作《汉晋春秋》,品评卓逸。
【注释】
①宣武:桓温。
【翻译】
习凿齿治史的才能非同一般,桓温很器重他,任用不到三十岁的他做荆州治中。凿齿在给桓温的答谢信里也说:“如果不是遇到您,我只是荆州的一个老从事罢了!”后来习凿齿去京城去见了相王司马昱,回来交差时,桓温问:“你见了相王,觉得他怎么样?”凿齿回答:“从未见过这样的人。”因此违背了桓温的意旨,被降职出任衡阳郡太守,从此就心志错乱了。病中他还写了《汉晋春秋》,品评人物、史实,见解卓越。
【原文】
81.孙兴公云:“《三都》《二京》,五经鼓吹。”
【翻译】
孙绰说:“《三都赋》和《二京赋》是宣扬儒家五经之作。”
【原文】
82.谢太傅问主簿陆退①:“张凭何以作母诔,而不作父诔?”退答曰:“故当是丈夫之德,表于事行;妇人之美,非诔不显。”
【注释】
①陆退:生卒年不详,字黎民,张凭的女婿,丞相谢安的主簿,官至光禄大夫。
【翻译】
谢安问主簿陆退:“张凭为什么只写了悼念母亲的诔文,不写悼念父亲的?”陆退回答:“这当然是因为男子的美德可以从他们的事迹中表现出来,而女子的美德,只能借助诔文来传扬。”
【原文】
83.王敬仁①年十三作《贤人论》,长史送示真长,真长答云:“见敬仁所作论,便足参微言。”
【注释】
①王敬仁:王修。
【翻译】
王修十三岁时写了一篇《贤人论》,他父亲王濛送去给刘惔看,刘惔回复说:“看了敬仁写的文章,就知道他能够参悟玄言了。”
【原文】
84.孙兴公云:“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拣金,往往见宝。”
【翻译】
孙绰说:“潘岳的文章好像铺开的锦绣一样华丽斑斓,没有一处不美;陆机的文章好像披沙拣金,往往能发现宝物。”
【原文】
85.简文称许掾云:“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
【翻译】
简文帝司马昱称赞司徒掾许询说:“许询的五言诗,可以说是当代人中最精妙的。”
【原文】
86.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①,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范曰:“孔子之金石,非宫商中声。”然而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
【注释】
①范启,字荣期,晋慎阳(今河南正阳北)人。初为秘书郎,累居显职,终于黄门侍郎,著有文集五卷传于世。
【翻译】
孙绰写成了《天台赋》,拿去给范启看,说:“你试试把它扔到地上,一定会发出悠扬的金石之音。”范启说:“恐怕您的金石声成不了曲调。”可是每当看到优美的句子,都会说:“这正该是我们这类人说的话。”
【原文】
87.桓公见谢安石作简文谥议,看竟,掷与坐上诸客曰:“此是安石碎金。”
【翻译】
桓温看到了谢安写的为简文帝取谥号的奏章,看完后扔给在座的宾客说:“这是谢安的碎金子啊。”
【原文】
88.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翻译】
袁宏年轻时很贫穷,曾经被人所雇佣,去运送租粮。镇西将军谢尚坐船出游,那个晚上风清月明,听见江边商船上有吟诵诗歌的声音,很有情趣;吟诵的五言诗,又是自己过去没听到过的,忍不住赞叹不止。就派人去详细询问,原来是袁宏在吟诵自己写的《咏史诗》。因此就邀请袁宏过来,对他大为赞赏,两人情投意合。
【原文】
89.孙兴公云:“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
【翻译】
孙绰说:“潘岳的文章浅显而纯净,陆机的文章深沉而芜杂。”
【原文】
90.裴郎作《语林》①,始出,大为远近所传。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各有一通。载王东亭作《经王公酒垆下赋》,甚有才情。
【注释】
①裴郎:裴启,又名荣,字荣期。东晋河东(今山西运城东)闻喜人,处士,以一部记载汉魏至两晋时代知名人士言行的志人笔记《语林》蜚声文坛,遂有风靡一时的“裴氏学”。《世说新语》亦自该书中多次取材。
【翻译】
裴启写了《语林》这本书,刚写出来时,远近都互相传看。当时的名流和后生们全都传抄了,人人手里都有一本。书里记载王珣所写的《经王公酒垆下赋》,很有才情。
【原文】
91.谢万作《八贤论》,与孙兴公往反,小有利钝。谢后出以示顾君齐①,顾曰:“我亦作,知卿当无所名。”
【注释】
①顾君齐:顾夷,字君齐,东晋学者、文学家。吴郡吴县(今苏州)人。曾官扬州主簿、扬州刺史。
【翻译】
谢万写了《八贤论》,跟孙绰辩论了几个回合,稍有胜负。谢万后来把文章拿出来给顾夷看,顾夷说:“如果我也写一篇的话,你肯定就没法给你这篇文章命名了。”
【原文】
92.桓宣武命袁彦伯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时王珣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当佳。”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公谓王曰:“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翻译】
桓温让袁宏(为第三次北伐)作一篇《北征赋》,写好以后,桓温跟当时的名流们一起阅读,众人都赞叹写得好。当时王珣也在座,说:“遗憾的是少了一句,能用‘写’字足韵就更好了。”袁宏马上在座中拿起笔续了一句:“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桓温对王珣说:“现在不能因为这件事而推重袁宏啊。”
【原文】
93.孙兴公道曹辅佐①:“才如白地明光锦,裁为负版绔,非无文采,酷无裁制。”
【注释】
①曹辅佐:曹毗(pí),字辅佐,谯国[今安徽亳(读bó)州]人,累迁太学博士、光禄勋,喜好典籍,擅长文辞。
【翻译】
孙绰谈论到曹毗时说:“他的文才就像一幅白底子的华美明光锦,裁成了差役穿的裤子。并不是没有才华,只是太不会剪裁了。”
【原文】
94.袁彦伯作《名士传》成,见谢公,公笑曰:“我尝与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狯耳,彦伯遂以著书!”
【翻译】
袁宏写好《名士传》后,去见谢安,谢安笑着说:“我曾跟大家讲过江北时代的事,不过是说来玩玩罢了,彦伯你竟拿来写书!”
【原文】
95.王东亭到桓公吏,既伏阁下,桓令人窃取其白事。东亭即于阁下更作,无复向一字。
【翻译】
王珣去做桓温的小吏,到了官署后,桓温让人偷走了他写的报告文书。王珣马上在官署里重新写了一篇,一个字都没有用上一个字的。
【原文】
96.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①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实属可观。东亭在侧,极叹其才。袁虎云:“当令齿舌间得利。”
【注释】
①露布: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写有文字并用以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翻译】
桓温北伐前燕时,袁宏也跟着一起出征,因事被桓温责罚,罢了他的官。正好需要写一份报捷的露布文,桓温就叫袁宏靠在战马身边起草,袁宏手不停挥,一会儿就写了七张纸,很值得一看。东亭侯王珣在旁边,极力赞叹他的才华。袁宏说:“我也算是从称赞中得到了点好处。”
【原文】
97.袁宏始作《东征赋》,都不道陶公。胡奴①诱之狭室中,临以白刃,曰:“先公勋业如是,君作《东征赋》,云何相忽略?”宏窘蹙无计,便答:“我大道公,何以云无?”因诵曰:“精金百炼,在割能断。功则治人,职思靖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
【注释】
①胡奴:陶范,字道则,小名胡奴,东晋陶侃之子,为其诸子中最有名之人,官至光禄勋。
【翻译】
袁宏刚写《东征赋》时,从来没提到过陶侃。陶侃的儿子陶范就把他骗到一个小屋子里,拔刀威胁他说:“先父的功勋业绩这么大,您写《东征赋》,为什么忽略了他?”袁宏窘迫又着急,想不出办法来,便回答:“我大大称赞了陶公,怎么能说没有提呢?”于是就朗诵道:“精金百炼,在割能断。功则治人,职思靖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经过千锤百炼的金属精美锐利,想切割的一切都会迎刃而断。陶公的功德是安定人心,平定叛乱。长沙郡陶公的功勋,为历史所颂赞)。”
【原文】
98.或问顾长康:“君《筝赋》何如嵇康《琴赋》?”顾曰:“不赏者作后出相遗,深识者亦以高奇见贵。”
【翻译】
有人问顾恺之:“您的《筝赋》和嵇康的《琴赋》相比,哪一篇更好?”顾恺之回答:“不会鉴赏的人,会认为我的文章是后出的,就遗弃它;鉴赏力强的人,则会因为高妙新奇而推许我。”
【原文】
99.殷仲文天才宏大,而读书不甚广博。亮①叹曰:“若使殷仲文读书半袁豹②,才不减班固③。”
【注释】
①亮:傅亮(374—426),字季友,北地郡灵洲县(今宁夏吴忠市)人,南朝宋大臣,东晋司隶校尉傅咸玄孙。博涉经史,尤善文辞。曾拥立刘裕为帝,后被刘裕之子文帝刘义隆所杀。
②袁豹(373—413):字士蔚,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大臣,袁质次子。博学善文辞,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初为著作佐郎,后为太尉长史、丹阳尹。著有文集八卷。
③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九岁能文,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精通儒家经典及历史。著有史学典籍《汉书》、辞赋名篇《两都赋》等等。
【翻译】
殷仲文天资丰富而卓越,但读书不够广博。傅亮感叹说:“如果殷仲文读的书能有袁豹的一半那么多,他的才华就能赶上班固。”
【原文】
100.羊孚作《雪赞》云:“资清以化,乘气以霏。遇象能鲜,即洁成辉。”桓胤①遂以书扇。
【注释】
①桓胤(?—407):字茂远,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县龙亢集)人。东晋将领,车骑将军桓冲之孙。少有清操,恬静谦退,深得桓玄喜爱。初拜秘书丞,历任秘书监,迁中书令,转吏部尚书。随桓玄逃奔江陵,桓玄死后,归降晋廷。以祖父桓冲忠诚王室,特全生命,徙于新安郡。义熙三年(407),东阳太守殷仲文反叛,拥立桓胤为桓玄嗣子,事觉伏诛。
【翻译】
羊孚写了一篇《雪赞》,写道:“资清以化,乘气以霏。遇象能鲜,即洁成辉(白雪借助清气而化生,乘着流动的大气而纷飞,能使遇见的所有景物都变得鲜明,让一切变得洁白而光辉)。”桓胤便把这两句写在扇子上。
【原文】
101.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①户前,问古诗中何句为最。睹思未答。孝伯咏“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此句为佳。”
【注释】
①王睹:即王爽,生卒年不详,字季明,东晋王恭之弟,曾任给事黄门侍郎、侍中,死后赠太常。爽小名睹。
【翻译】
王恭在京时,行散走到他弟弟王爽门前,问王爽古诗中哪一句最好。王爽还在考虑,王恭就吟诵《古诗十九首》中的一句“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说:“这句好。”
【原文】
102.桓玄尝登江陵城南楼,云:“我今欲为王孝伯作诔。”因吟啸①良久,随而下笔。一坐之间,诔以之成。
【注释】
①吟啸:吟咏和歌啸。
【翻译】
桓玄曾登上江陵城的南楼,说:“我现在想给王恭写一篇诔文。”于是吟咏歌啸了很久,之后就动笔了。只坐了一会儿,就写好了诔文。
【原文】
103.桓玄初并西夏,领荆、江二州,二府,一国。于时始雪,五处俱贺,五版并入。玄在听事上,版至,即答版后,皆粲然成章,不相揉杂。
【翻译】
桓玄刚开始管辖西部一带时,兼任荆、江两州刺史,还是都督府和后将军府两个府的长官,又袭封为南郡国公。这年初雪时,五处官府都写来公文祝贺。桓玄在官厅上,贺信一到,就在信后回复,全都文采斐然,华美成章,绝不混同。
【原文】
104.桓玄下都,羊孚时为兖州别驾,从京来诣门,笺云:“自顷世故睽离,心事沦蕰。明公启晨光于积晦,澄百流以一源。”桓见笺,驰唤前,云:“子道,子道,来何迟!”即用为记室参军。孟昶为刘牢之主簿①,诣门谢,见云:“羊侯,羊侯,百口赖卿。”
【注释】
①孟昶(?—410):字彦达。平昌(今山东安丘)人,晋朝尚书仆射,孟昶和二刘、何无忌等配合武陵王、毛璩平息桓玄篡位,官至尚书仆射。刘裕北伐后,京城受叛军威胁,他上书请罪,称自己对京城陷入危机和朝廷危难负责,自尽殉职。刘牢之(约356—402),字道坚。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东晋名将,雁门太守刘羲之孙,征虏将军刘建之子。曾在淝水之战中立大功,封龙骧将军、彭城内史,赐封武冈县男。但其人在王恭、桓玄、司马元显等人之中摇摆不定,后在桓玄掌权时期自缢。
【翻译】
桓玄攻下京城时,羊孚任职兖州别驾,从京城来登门拜访,他写给桓玄的信上说:“自从前段时间因战乱别离后,我意志消沉,心情忧郁,您为长夜送来了晨光,用一个干净的源泉澄清了诸多河流。”桓玄见到信,赶紧把他叫到面前,说:“子道,子道,你来得好晚啊!”马上任命他做记室参军。孟昶当时是刘牢之的主簿,来登门谢罪,见到羊孚就说:“羊侯,羊侯,我一家百口的性命全靠你了。”
喜欢的话请转发、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