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于莎剧之中的智慧与人性,是不随时间而改变的。我们依然在坠入爱河、在失恋伤神,我们仍旧在反抗父权的同时,人为地制造阻碍。而莎士比亚知晓这一切。”
文/于青
2015年8月5日,英国最炙手可热的现象级男演员本尼迪克特·康博巴奇站上伦敦的巴比肯剧院舞台,成为最新也最卖座的一位哈姆雷特。莎翁粉、哈姆雷特粉、神夏粉均开始彻夜排队,只为看看这位曾凭《弗兰肯斯坦》获得奥维利亚奖的大红人,如何演绎这位已经被重塑过无数次的悲剧角色。
在这个更为现代的复仇故事里,康博巴奇饰演的哈姆雷特穿上了猩红色的军装式夹克、大卫·鲍伊T恤衫,以及一件连帽衫——在出场时,他就已说出那句最著名的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将原属于第三幕的台词移到开场首句,引起了伦敦剧评界的巨大争议,却并未影响康博巴奇的角色塑造——他以富于偏执特色的表演,塑造了一款踟蹰独行却又聪明绝顶的王子形象。尽管《卫报》为整场戏剧打出了两星的低分,但对康博巴奇的表演,给出了五星满分。
本尼迪克特·康博巴奇饰演哈姆雷特
共有1480句台词的《哈姆雷特》承载着文艺复兴时期想要突破神权的人性之崛起与反思。在一场颇具戏剧冲突的皇室通奸谋杀案中,莎士比亚将爱情、复仇、妒恨、欲望、纯真、癫狂、悔恨、龌龊、自省,通通灌注到一位走向疯狂的王子身上。能够出色扮演这位王子的演员,就像征服珠峰的登山者——若表演的才华不到,哈姆雷特就无法复活于舞台。
莎士比亚戏剧是英国演员的训练基地。老一辈演员自不用说,新一辈演员同样起步于莎翁:1994年,18岁的康博巴奇登上哈罗公学的戏剧舞台,扮演《驯悍记》的男主角皮特鲁乔。奥斯卡最年轻影帝伊迪·雷德梅尼的首次职业化亮相,就是反串饰演《第十二夜》中的薇奥拉——所以你丝毫不用奇怪,他为什么能把《丹麦女孩》演绎得如此炉火纯青。新一代英国演员中的佼佼者本·威士肖,更是一位在23岁时成功扮演哈姆雷特,震惊英国戏剧界的表演天才。
在这个过于年轻的现代版王子复仇记中,哈姆雷特是一位大学在校生。在参加父亲葬礼的时候,他发现母亲已经再婚,嫁给了他叔叔。威士肖用他轻柔颤抖的声音、溢满痛苦的瘦削身体、能让青春期女孩深陷其中的脸颊,演出了最为痛苦脆弱的一版哈姆雷特。他充分调用自身所拥有的、青少年所独有的神经质,完成了一位阳光青年的悲剧转换——从快乐而勤奋聪明的学生,变成破碎而阴鸷的无家可归者。
对于这位太过年轻而单纯的王子来说,复仇显得相当艰难。威士肖将哈姆雷特的癫狂隐藏在抑郁的表象之下,将那些只存在于臆想中的疯狂演绎得真实而恐怖。他震惊了当时的英国观众:“这位最年轻的王子,让我们亲身经历了天才铸成的难忘一夜——那种你大概永远不可能忘记的珍贵之夜。”
新一代英国男演员担当本·威士肖饰演的哈姆雷特
莎剧界的“老鸟”导演Trevor Nunn,在2004年时起用了最年轻的演员阵容——奥菲利亚的扮演者Samantha Whittaker甚至还没从伦敦大学的文学系毕业。这些年轻人贡献出了“最可爱的一版哈姆雷特,会让最坚硬的心融化”——在自问“生存还是毁灭”时,敏感细腻的威士肖玩着手中的一瓶安眠药。他的诉说像轻轻一叹,又像来自深处。而你,感觉自己像是第一次听到它。
哈姆雷特不仅能让一位“明日之星”声名远扬,也能拯救一位陷入瓶颈的“昨日之星”。2009年,曾经用《天才雷普利》征服好莱坞的裘德·洛,遭遇了《阿尔菲》、《恋爱假期》、《足迹》、《蓝莓之夜》等一系列温吞电影的连续打击,在奥斯卡颁奖礼上公然被美国人调侃之后,老家的《独立报》也兜头泼来一盆冷水:“下一次,詹姆斯·麦卡沃伊、马修·麦克费登或戴米恩·路易斯等新一代英国演员在听到好莱坞的殷切召唤时,可以想一想裘德·洛的例子,这会让他们充分思考一下将来的演艺事业:来者不拒,真不是什么好主意。”
而这一切,在2009年裘德·洛回到伦敦西区的唐马仓库剧院、百老汇以及法兰克福的Kronberg Castle扮演哈姆雷特长达半年之后告一段落——由善于赋予莎剧新气质的Michael Grandage导演的这一版哈姆雷特,结合了裘德·洛作为演员的绝佳特质:具有力量感,又充满神秘与复杂气质。如同在《王尔德》与《天才雷普利》之中的演出,作为演员的裘德·洛极为善于表现一位充满魅力的男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矛盾感情与复杂欲望。
裘德·洛版本的哈姆雷特
在这场退去明星光环、与观众近距离接触的演出中,裘德·洛丝毫没有一位成熟演员的“流水线气质”。如同《卫报》的剧评人Michael Billington所说:“在这场表演中,洛拥有了哈姆雷特的内在气质与自我认知。那些只想着来看大电影明星表演的人一定会感到惊讶。他绝没有把哈姆雷特演成一个经典的、‘无法将自己最深沉的欲望付诸行动’并与安逸的死亡热烈相恋的角色。”《独立报》的Kate Bassett看到了一位“头发蓬乱、衣着随意却充满男性力量的洛。这种肌肉型的外形,给了哈姆雷特一个新鲜的改变。他不再如同一位踟蹰行走的幽灵,而更像一位强壮却脆弱的现代青年——一位接受过训练的斗士和智者,很容易失控,走向暴力的怀抱。”
这版具有颠覆性质的《哈姆雷特》让裘德·洛重新找到了事业方向。接下来,他出现在了《传染病》、《雨果》、《副作用》、《大侦探福尔摩斯》等一系列成功电影之中。2013年年底,他再一次回到剧院,依然与Michael Grandage导演合作。这一次,他不再是哈姆雷特,而是更适合年过四旬的他的另外一位莎剧角色:亨利五世。
Grandage导演认为,亨利五世是裘德·洛必须在50岁之前挑战的角色:“这个角色跟他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相似度。《亨利五世》能够让观众看着一个男人在自己的面前渐渐成熟起来,与自己的良心角力。”在裘德·洛之前不久,《亨利五世》有一个更为年轻的挑战者:近年来文艺男神界的大红人、生于1981年的汤姆·希德勒斯顿。
对于英国人来说,《亨利五世》有一个颠覆原始剧本的经典版本:1989年的肯尼斯·布拉纳版。这一版的亨利五世阴鸷而压抑,对敌人心狠手辣,对挚友冷漠疏离。在最为著名的阿金库尔战役前夜,亨利五世被恐惧打垮,孤独而绝望,就连英军以少胜多取得胜利,也没有给这位年轻的国王带来丝毫喜悦。泥泞的战场中,他背着一具陌生的士兵尸体向前走。走出了胜利一方的光环之后,亨利温柔地放下已逝的平民士兵,亲吻了他的头发。
“抖森”饰演的亨利五世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换成亨利五世同样成立。希德勒斯顿完全颠覆了他的偶像肯尼斯·布拉纳,他所塑造的亨利五世更像一位青年偶像。作为王子,他年轻、狡黠、温柔、大方。作为国王,他坚强勇敢、英勇神武。他不远离浅薄的享乐,也不排斥幽暗的权力,对他来说,乡野意味着欢愉,皇宫意味着荣光;继位意味着成长,战场意味着勇敢。在阿金库尔战役前夜,亨利五世对天祈祷,忐忑不安却并不绝望。在获胜之后,亨利以联姻的方式成为法国的摄政王,用一场以爱情为前提的求婚,保全了战败者的尊严。
2014年,希德勒斯顿成为了现代版的科利奥兰纳斯。唐马仓库剧院重新演绎了这个原本属于古罗马大将军的悲剧故事——在《科利奥兰纳斯》中,写就于400年前的有关民主和独裁的矛盾,在今天依然存在。
凯旋连连的大将军科利奥兰纳斯更像尼采,具有集权意识,奉行精英统治,认为有能力之人无需在庸众面前表演以获取投票——谁获取成绩,谁就赢得政治地位。他看不起那些对社会毫无贡献的平民,更欣赏与他势均力敌的战场对手。而他又不屑于用同等阴险的手段回敬于暗处诋毁他的政客,在遭遇国家背叛之后,这位自傲的大将军毅然投奔惺惺相惜的敌国大将,成为罗马最为危险的叛国者。在攻进罗马城、即将复仇成功后,他又因放不下母亲、妻子与挚友,再一次相信了所谓“民主”政客的谎言。放下手中长剑后,等待他的只是庸众的再一次背叛——这位驰骋战场的天选将才,落得被母国绞死的悲惨下场。
你没看错,这也是“抖森”(图/《科利奥兰纳斯》)
在《每日电讯报》的采访中,希德勒斯顿说出了他对于科利奥兰纳斯的理解:“当一个战士违心地被拖入政治竞技场后,他会发现,战场上所需的坚定与勇气,与那些废立律法、平衡政治势力所需的周旋与操控技能完全不同。对议会来说,这位对民主政治持有不同看法的大将军,更像一团危险的火焰。”
作为一名演员,希德勒斯顿更想让处于当下的观众理解写就于400年前的词句,“400年后的表演,是对400年间人类本性的一种回响。因为隐藏于其中的智慧与人性,是不随时间而改变的。我们依然在坠入爱河、在失恋伤神,我们仍旧在反抗父权的同时,人为地制造阻碍。我们始终未曾逃脱七宗罪的摆布,而莎士比亚知晓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