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开启了共和制度新纪元,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在那些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中,娄底人多次力挽狂澜,扭转乾坤。新化县当时就有“同盟会会员之乡”的称号,据不完全统计,新化县有同盟会员和参加辛亥革命者55人,娄底市共92人。下面介绍其最著名者。
陈天华(1875-1905),字星台,号思黄。新化县荣华乡小鹿村人,同盟会会员,近代民主革命家。被誉为“革命党之大文豪”,为辛亥革命的舆论准备作了杰出的贡献。
陈天华天资聪颖,学习刻苦,有“神童”之称。陈天华“少时即以光复祖国为志”,他16岁时,有一天路过驿亭,在墙上挥笔题写了“莫谓草庐无俊杰,须知山泽起英雄”的诗句,抒发了他澄清天下、救亡图存的志向。陈天华就读新化实学堂时,其作文《述志》仅用100多个字就写出了主张政治改革的志愿,被评为一等第一名。
1903年3月,陈天华由新化实学堂资助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同年4月,沙俄妄图吞并我国东北,向清政府提出了7项要求的“密约”,俄国代理公使声称要“断然取东三省归入俄国版图”。4月29日,我国留学生在东京锦辉馆召开拒俄大会,黄兴、陈天华到会演讲,并提议组织了有500人参加的“拒俄义勇队”(后更名为“拒俄学生军”),准备开赴东北,与沙俄侵略军决一死战。几天后,参加者超过1000人。陈天华一方面积极参加实弹射击、军事操练;一方面积极宣传抗俄保国。他咬破左手中指,写了几十封《敬告湖南人》、《复湖南同学诸君书》的血书,邮寄湖南各校,大声疾呼:
“要革命的,这时可以革了;过了这时没有命了!”
“拒俄学生军”不久被清朝驻日公使蔡钧下令解散,5月11日,黄兴、蔡锷、陈天华等以“拒俄学生军”为基础,新成立另一个革命团体“军国民教育会”,以“养成尚武精神,实行爱国主义”为宗旨,由拒俄御侮转为武力反清。
陈天华和杨笃生发起创办了《游学译篇》和《新湖南》两种杂志,介绍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政治学说,宣传民主革命,鼓吹民族独立。1903年,陈天华用通俗文艺说唱形式写成了震惊中外的反帝革命宣言——《猛回头》与《警世钟》。《猛回头》能“唤醒国民迷梦,提倡独立精神,一字一泪,一语一血”。他在《猛回头》之《尾声》赋诗响遏行云:“瓜分豆剖逼人来,同种沉沦剧可哀!太息神州今去矣,劝君猛省莫徘徊。”《警世钟》则文势如千军万马,笔力如排山倒海。他在引言中序诗云:“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腥风血雨难为我,好个江山忍送人!”
陈天华的这两本小册子,在日本和中国广泛流传,其影响之大甚至超过了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政见书》和邹容的《革命军》。毛泽东1936年与斯诺谈到《警世钟》对自己的影响说“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并说“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陈天华还写了大量充满爱国激情的不朽作品,如《国民必读》、《中国革命史论》、《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现世政见之评决》、《最后之方针》和中篇小说《狮子吼》等,为辛亥革命的舆论准备作了杰出的贡献。
1903年冬,陈天华作为军国民教育会“运动员”,回国策划起义。1904年2月15日,陈天华、黄兴等正式召开华兴会成立大会。会上,推举黄兴为会长,提出“驱除鞑虏,复兴中华”的革命口号。之后,另外组织两个革命小团体同仇会和黄汉会,陈天华和姚宏业担任黄汉会运动军队参加起义的工作,前往江西吉安,不久,因清政府搜捕,陈天华不得不于1904年3月再次东渡日本。
1905年7月底到8月中旬,陈天华在东京小石川区久坚町东新泽社居住期间,辅佐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功勋卓著。陈天华是极力主张“华兴会”与孙中山联合的,宋教仁《我的历史》一书记载了1905年7月29日华兴会集会讨论的详细情况。
1905年7月30日在中国同盟会的筹备会上,陈天华被评选为同盟会章程的起草人之一。8月13日,陈天华又发起组织并主持东京留学生欢迎孙中山大会,孙在会上的演说词,亦由陈整理。同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陈天华等起草的同盟会《总章》和《同盟会宣言》。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庶务,协助总理工作,陈天华为执行书记。陈天华与宋教仁创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后改为《民报》)杂志被定为同盟会机关报。陈天华出任经理及撰述员,在《民报》上发表了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
1905年11月2日,日本文部省颁布了禁止留学生结社集会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此《规则》一出,立即激起了中国留学生的强烈反对,陈天华等人在11月3日召集各校代表在留学生会馆开会,坚决要求日本政府取消《规则》,并提出了罢学归国以示抗议的建议。11月5日,陈天华向留学生大会宣读了他草拟的《东京留学生对文部省取缔规则的驳议》。11月8日,留学生总会(主要成员有陈天华等)宣布在东京和京都实行总罢课。留学生的罢课行动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震动了日本列岛。
后来,留日学生在罢课和归国问题上产生分歧,由此而分裂成两派,日本报纸乘机冷嘲热讽,陈天华极为忧虑,经过反复思索,最后决定效法春秋战国时“鲁仲连义不帝秦”和屈原投江殉国行动,蹈海一死,以自己的生命来唤醒和激励大家“坚忍奉公,力学爱国”。
12月7日夜,陈天华伏案疾书,写下了万言《绝命辞》和《致留日学生总会诸干事书》。次日清晨,陈天华独自来到东京大森海湾,纵身跳入大海,壮烈殉国。
陈天华蹈海壮烈殉国,在当时曾引起相当大的震动,出现了“一人宣读(《绝命辞》),听者数百人,皆泣下不能仰”的动人场面。东京、京都、香港、长沙……纷纷为陈天华举行追悼大会,使满清政府惊恐万状。
1906年5月23日,陈天华、姚宏业的棺柩运回长沙,中国同盟会湖南分会负责人禹之谟和宁调元领导学生,要求清政府同意公葬于岳麓山,遭到湖南巡抚俞廉三拒绝。5月29日,禹之谟、宁调元领导广大学生不顾清廷禁令,为陈天华、姚宏业举行公葬仪式。
孙中山为陈天华蹈海殉国题词“丹心侠骨”深切悼念。1912年3月6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下文,批准给陈天华等烈士建立专祠,刻文褒扬。
陈天华故居
故居在新化县荣华乡小鹿村,共七柱四扇,占地面积一亩有余,建筑面积160余平方米,全木架结构。小鹿村村委会收藏了部分陈天华遗物。(编辑/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