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中国画狗第一人。
他画的玻璃画,得到徐悲鸿夫人廖静文的题字鼓励。
他十几岁时,被邻居请去,对着刚去世的老人画像。
他高中毕业后,找他画家具柜门的人,需要排号。
他得知自己作品《看戏》在北京拍卖行以160万元成交后,至今还是说“不信”。
他说,我一直有感恩心态。
他就是——沈阳画家马光。
▲马光在创作中
▲马光解读作品
2月3日上午,沈阳日报记者如约来到位于南京街的沈阳古玩城三楼马光工作室,马光在给一位朋友写完一幅春联之后,备好茶盏,落坐。我们访谈的话题自然由工作室墙上画作中的主角——狗而切入。
“狗现在属于宠物了,过去在农村,狗就是用来看家护院的。应该说,从我有记忆以来,跟狗就没离开过。”马光说。
▲马光画作
我能不能拿它当人去创作
“当初我选画狗这个题材时,也在思考,就是要用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用一种什么样的画面来表现它。有人和我说,要配景,画狗要画带环境的,带动势的、全身的。但我想,那种画法不是画细节,很多欧洲国家的画家过去都画过,他们画的还是一个狗、一个动物。”
▲马光画作
“我认为,虽然它是狗,但它是人类的朋友,现在很多养狗的人,已经不拿它当狗了,当家庭成员了,当人看待了。包括称呼,都叫儿子、叫宝贝了。人和它的这种情感、这种交流,使得它已经不再是狗了。人类和动物之间本就应该平等相处。我们作为艺术家,能不能不拿它当狗,而拿它当人去创作?它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员。”
▲马光画作
“当时我想,还是画它的特写——就像人的肖像一样。这个特写好在哪儿?它能充分地表现动物的那种表情。动物也有喜怒哀乐呀,它也有高兴不高兴啊,也有外向和内向性格啊。你看一窝狗崽,有的活蹦乱跳,特别欢实,有的就打蔫儿,老实巴交的,狗的性格也不一样。受人的文化程度影响,狗也有文化,狗和狗也不一样,生活在乡村的狗和生活在城市的狗,它们的文化和修养也不一样。它们平时吃东西啊、上厕所啊,都不一样。”
“我的画要尽量把狗内心的东西、它的情感的东西展现出来。什么感人啊?情才感人,情是最感人的。我的画就是要抓住狗的各种表情来表现。”
▲马光画作《思念》(两幅)
“它和你虽然没有语言交流,但你看它的眼神儿,你会受不了。养狗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它的那个眼神儿、一举一动真能勾魂儿啊——受不了。它不会说话,但它能让你非常怜爱。你看有些养狗的人,狗去世之后,想啊,吃饭时还要给狗摆上碗筷,还要给狗留个座位,就像失去一个亲人。有很多人这样。”
“我小时候养狗的很多事儿,我还记得,忘不了。”
“人要理解狗。现在有的人养狗,给它吃的,给它穿的,但没考虑它的精神。狗也有精神需求啊,成年时它也要找伴儿呀。养宠物要真正体现对动物的关爱,有些人养宠物的心理是非常自私的……”
▲马光画作《向往》
“我觉得一个画家要想成功,必须画出自己的特点,得有自己的风格——不管你怎么画。艺术贵就贵在独特——别人没有、不一样。我在选画什么的时候,下了工夫。所有的动物都有人画,而且也都有画出名的。”
“狗这个题材好在哪儿呢?应该说,是从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才更多引进宠物狗。过去人把狗就当成狗,甚至是在骂人时才提到狗,那个时候对狗是不公正的,也很少有人去画狗。人们赋予狗的骂名太多了。这种文化背景下,画家就不去画它,偶尔画了,也是作为一个陪衬,没有真正拿狗作为一个主题去创作。”
▲马光画作
“从古到今,还没有画家是画狗画出名的,这个题材就让我抢先了,有时也觉得自己非常万幸,不可思议。”
“我选画狗这个题材,当初也不自信。”
“1990年,我尝试画了一张,选了一个叫‘阿富汗’的狗,大长毛的那种,画了个它的肖像,我就想证明一下看看有没有人喜欢。画完之后,很多画友说这个像谁像谁,就感觉它像某个人了,我觉得这就是好效果,人们已经拿它跟人去比较了。”
▲马光画作
初试市场,卖出了我眼中的天价
“2000年,我和几个画家在大连富丽华酒店要搞联展。其中,有外市的几位美协主席,每人拿了20张画。我就把那张画也拿去了,当时还画了一幅北极熊。其他的是风景画。那是我画的第一幅狗,拿到市场上,想检验。在这之前,我也没卖过什么画,画的画一般都是送人,那个时候也没有市场,卖画能卖到一两千元一张就是大价了。”
▲马光画作
“画展前一天晚上,我们在大厅布展,画还摆在地上没挂呢,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儿过来问——这画是谁的?我说‘我的’。他说,我相中你6张画,你看要多少钱。我说我这还没标价,不知道多少钱。他说那我给你两万元,你看行不?要是行,我明天早上让人给你送钱来,然后他就走了。”
“酒店保安就问我,你不认识啊?那人是徐明,实德老总。”
“第二天一早,那人还真派人来了,送来两万元。那两万元对我来说,是人生最大的数,之前也没见过上万的钱啊。我就去酒店后面的一家银行把钱存上了,揣张存单,还担心哪天人家不要画了,还得把钱退回去。”
“展览期间,陆续还有人买画,我的画卖了14张。这幅狗卖了一万元,那张熊,也卖了。我那个时候对画的价格心理期待很低,也没想到能卖出去。前后一共好像是卖了五万四。这是我的作品第一次走市场。”
笔墨是一辈子的功夫
“我一些画作的图片网上有,但我也不知道是谁发上去的。我的年龄不大不小,但对互联网一窍不通,也不会用电脑,不琢磨那个。”
▲马光画作《相聚》
“你们现在看到墙上这些画,是油画中的写实作品。油画和中国画的区别,一个是用的材料,再一个是表现手法。中国画有工笔,叫工笔,实际上就是油画的写实。我觉得,中国画应该用功夫的功——功笔,这个更有艺术含量。”
“中国画的大写意同样有笔墨功夫,过去的老画家,一辈子的笔墨功夫,达到了一定程度,年轻人怎么模仿也不行。像齐白石画的树叶,就那么几笔,但谁也模仿不了,没那个精气神儿。笔墨功力是内功,就像武术一样,高手是有真正的杀伤力,不是花架子。中国画大写意也是真正的功夫。”
“后来又衍生出半工半写,有的地方勾线,有的地方写意。中国画基本这么三个表现形式。”
▲马光国画作品
“油画也是,油画一个叫写实或者叫超写实,再一个叫表现,再一个叫抽象,实际上抽象就是中国画的大写意,一个道理,叫法不一样。”
“你们看齐白石,大师,但他没画什么大作品,一辈子没有什么大作品,一直延续一种绘画风格,一直画身边大家熟悉的瓜果梨桃,专一。不像现在有些人讲究什么大创作,几十米一幅,场面非常壮观。他就是画小鱼小虾小品,为什么成为大师?就是功夫。”
“张大千和齐白石不一样,他求变,一辈子一直在否定自己,他年轻时和老时的作品完全不一样,也成为大师,也是功夫。”
▲马光画作
照着去世的老人画像……
“我20多岁的时候,当选过沈阳市的青年标兵。我老家是于洪的,家里种地,纯农村。1979年高中毕业,考鲁美没考上。我从七八岁时开始对画画感兴趣。我姊妹7个,家中祖祖辈辈也没有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小学时半天学,一放学,我就在炕上放个桌子,照着小人书画样板戏上的英雄人物,也没人教。”
“我上初中的时候,十几岁,我们的村子,那时的不少人连张黑白照片都没有,多数老人更是没照过相。我们家前院有个老人突然间去世了,冬天,没有相片。我在村里那时就有点儿名了,邻居们都说老马家的二小子,画画像,就叫我去帮着画。我就看着在那躺着的老人画,现在想想都害怕,那时是小孩,也不管那些,就在那给画。铅笔素描,画好的像就放在灵堂上用了。之后,还有人找我给老人画炭精像,我就帮着画了。但画得不多,应该也都没有留下来。”
▲马光画作
找我画柜门的,排号了
“1979年毕业后,我就出来自己在沈阳边上租房子了,房租一个月20元。钱从哪来呢?那时候,沈阳周边的不少人家新盖房子,请木匠打家具——衣柜、高低柜、炕柜什么的,就需要画柜门上的图案,需要烙画儿,非常需要这样的人,画熊猫啦、竹子啦、四季花啦……我就背个书包,走村串户,看谁家做了柜子,我就去给画画,画到什么程度呢——挨家挨户排号。我的最高纪录是一天挣7块钱。”
“那个时候,一个农民累一天也就挣一块钱。我一个月能挣200来块钱。自己养活自己没问题了,能生存了。我从走上社会一直到现在,没和家要过一分钱。当然,家里也没钱。”
▲马光早期玻璃画柜门
报纸上的字我能挑出毛病了
“也是机缘,我到沈阳之后,遇到一个铁西工艺美术厂的人到我那儿。他说,你到我们美术厂工作吧,给你开工资。美术厂有一个沈阳有名的老画家,我从小就听说过他,非常崇拜。我就去了,边工作边学画画,一个月挣54块钱。那一段对我非常有影响。”
“那个老画家叫金光印,笔名金光,现在快90岁了,过年我还去看他。他画油画、国画,那时,沈阳照相馆背景的画,基本都是他画的。他在全国也有名,我还跟他去过北京。王府井大街那几家中国照相馆什么的,都请他去画,一画就画一个月。”
▲马光和金光印画的照相馆背景
“两年之后,政府鼓励自谋职业,我就在铁西开了个美术社,在六路兴顺街。用我一个朋友家的房子,我和他合干,不用房租,挣钱对半分,干得挺好。团市委就树我为典型了。我当时美术社那个牌子是辽宁省的副省长、书法家王堃骋给题的,叫野草画店。那几年团市委经常有活动,包括一些晚会,也有一些媒体对我宣传报道,我也当上了青联委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我开美术社时,主要是做实用美术,画一些商场的看板,饭店的墙画,还有工人服装的印字,运动服的印号。我照着报纸上的字写厂牌、机关牌,把写美术字练出来了,写到连报纸上的美术字我都能挑出毛病了。但是,还没有真正的画艺术作品。”
廖静文给我题了四个字
“1987年,团市委有领导和我说你应该搞画展。因为有在农村时画柜门的底子,再加上自己喜欢,我就用了一年时间画了一批玻璃画。准备在太原街的和平区文化宫搞个人玻璃画展,画展取名——马光现代玻璃画展。”
▲马光玻璃画展场馆
“办画展找谁题字呢?那时我最崇拜的是徐悲鸿,徐悲鸿不在了,就想找廖静文——徐悲鸿纪念馆馆长。我就给徐悲鸿纪念馆写了封信,写得非常谦虚、非常诚恳。说我是个农村青年,喜欢画画,徐悲鸿大师是永远的榜样,我要为艺术事业奋斗终生什么的。廖静文秘书给我回了信,说马光同志,廖馆长看了信,非常高兴,答应给你题字。你别着急,这两天馆长比较忙,题完之后一定给你寄去。”
“那幅字现在还在我家挂着呢,题了四个字——艺林新秀。现在看,太有纪念意义了。对我来讲,真是一个鼓励。展览办得非常成功。当时的市领导艾廷隽去了,沈阳市美协主席刘秉亮去了,给我感动得都哭了。展出7天,14000多人去看,那时候卖票,有数,一张票两角钱。当时还卖了不少画作的照片。”
▲徐悲鸿纪念馆给马光的回信
▲廖静文为马光玻璃画展题字——艺林新秀
▲时任沈阳市领导观赏马光玻璃画
“玻璃画画的都是风景,现在还留着呢,还有十几幅。前两天,我看到沈阳要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觉得我那些画应该进这个博物馆。这种画技现在基本失传了,是反着画在玻璃上,再从正面看的。”
▲马光玻璃画作品
感觉还是要走画画的道儿
“紧接着我就处对象。那个时候我二十八九岁了。对象是通过团市委搞活动认识的,她家是铁西的,处了不到半年,1987年11月我们就结婚了。”
“那个时候美术社也不开了。当时人们家中开始搞装修,家装,我自己的房子是自己装修的。我就找了两个木匠,三个人开始联系家装活儿,那时候装修一个房子,能挣一两千块钱,也算暴利,一年后,冰箱啊,电视啊,家里也都买了。”
“结婚四年多,1992年,我们分开了。自己当时非常痛苦、失落。”
▲马光画作《孤单的朋友》
“我就还想上班。正赶上沈阳电视台招聘,搞舞台美术。那时候正是大型晚会兴旺的时候。1993年,我到了沈阳电视台文艺部,开始接触文化人。”
“在电视台干了两年,还是觉得不是自己的安身之处,就认为自己还是要走画画的道。我就找到当时的团省委书记,我说我想到美协,还想画画。后来经介绍我就去辽宁省美协了,省美协要成立青年美协,安排我当秘书长张罗这个事,1995年,成立辽宁省青年美术家协会,我开始接触省内的大画家,也经常组织画家采风和各种活动。”
▲辽宁省美协采风活动
“我觉得还得自己画画,有这些年在美协的锻炼,对画家的圈子比较熟,我知道我应该画什么、怎么画。就逐渐从美协撤出来,从2000年之后,我的作品有市场了,就有信心了。”
“我离开美协之后,沈阳的拍卖行开始火了,开始拍画了。拍卖行的老板们听说我的画在大连卖得挺好,就开始约我的画了,每次也都拍出去了,我的作品就一次次逐渐加价,2003年、2004年最高拍到4万多一幅。市场建立起来了。我就在鲁园开了个画廊,那时还没有这个古玩城呢。一开始也胆儿突的,没想到头一年的效果就非常好,2004年一年卖了13万元,然后就一年比一年多,画的价格一年比一年涨,形成市场了。这边古玩城2011年成立,我就过来了。”
“人生就是这样,就是经历,经历这么多,也不知道自己能走到哪一步,做梦也没想到我能走到今天。”
▲马光画作
我觉得凑个整100万元就行了
“在鲁园开画廊期间,有一天要下班了,进来两个人,爷儿俩,坐下了解了解画,问问一张画多少钱,临走那位父亲说,马老师我想把你的画都包了,你看你想怎么要,要多少钱,然后给我留了个电话,就走了。我开始没当回事,过两天又一想,这也是个事儿,就起草了个方案,按量力而行的原则,我觉得一年能画20张画,至于应该要多少钱,那个时候觉得一年百十来万就行。”
“起草方案后,给那个人打了电话,他说马上过去。我和他边吃饭,他边看方案。看完之后,他说,大哥我就两点想修改,你看看,一是签3年不行,得签5年。我说咱俩这样,首先是朋友,先签3年,如果好,可以继续签,他说那也行。他又说那个价格不行。我当时写的是按20幅画,要120万,感觉他要是给我抹20万,凑整100万就行了。他说完价格不行,就说我给你150万,一年再给出本书,出本画册。那是2008年。”
▲宋雨桂参观马光画展
“2006年狗年,辽美社要出版以狗为主题的挂历,约我画一批画。那批画画完之后,我画得更多了,宣传力度有了,也有影响了。我2011年10月27日在鲁美搞了画展,50幅,其中和签约的那个朋友借了一些。鲁美画展之后,我运回来的画有十来张,卖掉的就包括拍卖高价那张。”
一张画160万元成交,我没信
“后来又有收藏家买了我一批画,从中选了几张,拿到北京去拍卖,现在网上也有,说其中那张《看戏》拍了160万元,我到现在也不相信,虽说不相信,但人家把拍卖那些成交的单据,包括拍卖行的付款单,都给我传过来了。我没去现场,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当时媒体包括《沈阳日报》也发了消息。我觉得那个画卖不了那么高价。那个画是1米6乘1米的。拍卖的事是在2011年。”
▲马光画作《看戏》
他们的爱心故事打动了我
“台湾的一位企业家,姓陈,在当地的报纸上看到内地有个画狗的画家非常成功,就通过在北京公司的秘书找到我。秘书打电话说,我们老板想请你画他们家的狗。我说,我不画这种画,也没有时间。那个人就给我讲,他们老总家的狗都是收养的,先后收养了9条狗。那些狗都来源于动物实验基地,每条狗都非常可怜。有的狗已经没有了,一家人非常想念,就希望有人能给画出来。”
▲马光为台湾企业家陈先生画的狗
“我一听这样,说那行。就按他们提供的照片资料,反复修改给画了。作品完成后寄过去,企业家本人、他的太太、孩子都非常满意。纷纷说,这就是我们家的狗。今年(2016年)春节前,再次约我帮着画……我很少给别人自家养的狗作画,但他们的故事、情感打动了我。”
“从开始画狗,我算了一下,到现在能画了400幅左右。画了快20年,风格没有变。”
▲马光画作
好的老师要会引导
“辽宁省侨联几年前成立了三个协会——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和摄影家协会。我担任美术家协会主席。通过全国侨联亲情中华的平台,我们每年都组织成员到一两个国家或地区交流,艺术文化搭台,促进沟通、增进了解、加强学习。去年去的是日本,前年是加拿大,我们在加拿大办了五位画家的联展。当地媒体和我们家乡的媒体做了报道。”
▲美协活动
“常有人和我交流学画心得,包括请我指导绘画。我感觉,艺术有时是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人和人不一样,我喜欢山水,你喜欢花鸟,他喜欢人物,怎么用统一的方法去告诉他?绘画方法取向也不一样,有的人愿意画点儿抽象的,有的人愿意画点儿工笔的。要根据他自身的具体情况,按具体方向去引导。”
“真正的老师,不是教你方法,是要引导。为什么大学里老师叫导师呢?我认为引导非常重要。好的老师要会引导,能发现人的特点、优势。”
或者说,我就是个手艺人
“我这些年开始画国画。现在这种画,老了我肯定画不了,眼神不行,精力也不行。到老了不能再改行了,还得画。画狗已经形成我的标签和定位符号了。我就想,我能不能用国画代替?国画我画了两年多,感觉转得太对了,画点牡丹啊、竹子啊,大家也喜欢。我也在琢磨往画狗方面转。”
▲马光国画作品
“我年轻的时候渴望当艺术家,渴望成名。现在呢,恰恰相反了。现在,我不拿自己当一个艺术家,没那个心态了。每次聚会,我不发名片、不带画册,也不提画的事。只有拿画笔的时候,我是艺术家,画家不是画技术,是画修养、画境界。”
“放下画笔,我就是生活中普通一员,或者说我就是个手艺人,就是这种心态。至于你成不成大师啊,画得好不好啊,那是别人评价的,不是自己说的。做什么,也不如做人,做人是最难的。”
▲马光国画作品
我一直有感恩心态
“作为画家,我起初就是对绘画喜欢、爱好,走上社会之后,先是把爱好用在了生存上。这个阶段过去了,就想到艺术家还要有一种责任,力所能及为社会、为大家做点什么。”
“这十几年,我每年都捐出一些作品。我们捐的作品每次都是通过省政协或省侨联的相关机构组织现场拍卖,直接面对捐赠对像。去年,省政协组织全省的书画家捐赠100多幅作品,我捐的一幅画,当场拍卖了5万元。”
▲马光为省侨联捐拍作品
“我统计了一下,这十几年捐赠作品拍卖价值至少有个四五十万元吧。就感觉这些是自己应该做的。艺人走的每段路,都有不同的人在帮助,我一直有感恩心态。”
▲马光获得的荣誉证书
60岁以后,就要逐渐减事……
“2018年我要搞个人展览,也许就在你们沈阳日报的美术馆,接地气。我不是单纯搞展览,会是市场化的运作。展了以后,肯定不能把画都拉家里来,作品得传播,让大家拥有。”
“2018年,我将近60岁,也是人生圆满的一个阶段。人这一辈子就这么几十年,我们从小就开始努力,到现在还停不下来,60岁以后,就要逐渐减事,要享受生活……”
2月16日上午,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再次与马光先生作了访谈交流。
马光表示,这次访谈,也是他对自己过往经历、艺术创作的另一种思考与梳理,他希望有一种本真、朴实地再现……
马光艺术简介
马光,1959生于沈阳。国家一级美术师,以画狗著称。
现任辽宁省侨联美术家协会主席,沈阳市侨联文联副主席,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辽宁文化艺术职工大学客座教授,自1987年以来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多次入选国家及省展并获奖,多幅作品被专业机构及美术馆收藏。
近年来,几十余幅油画作品在各大拍卖活动中成交,其中油画作品《看戏》在2011年北京迎春拍卖中以160万人民币成交。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赵威 王晓辉
图片由马光提供 王晓辉翻拍
新媒体编辑 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