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潜真堂堂主王子鹏授权 在真誥头条号 发布】
太极总手——揽雀尾
——节选自《吴式太极·南湖传习录》马长勋口述,王子鹏整理
传统吴式太极拳是81式,取自九九归一之意。现在都习惯叫83式,因为杨禹廷先生加了措手和措掌两个动作。我学拳的时候就没有开脚这个动作,直接站好不就行了?很多东西都是后人加的,似是而非,比如“斜中寓正”、“三尖相照”,我学拳的时候没有这些说法,斜就是斜,正就是正,有些动作是斜的,但斜的是角度,身子一定是正的。
揽雀尾是太极拳的一个总手,也是总劲。把所有这趟拳的内容都包括了。
【吴鉴泉先生拳照,搬拦捶】
顾名思义,揽就是包揽,兜起来捆起来,但不是捆的很紧,是揽住。你揽住鸭子、揽住鸡,小狗小猫,他身上都有一个本能的东西。揽雀尾,就算是喜鹊吧,是动物,身上都有鼓荡的本能,你掐住一只鸡,你看他里头鼓鼓荡荡的,就那个劲。(微信公众号:潜真堂)太极拳练的就是这个鼓荡劲。这个鼓荡劲不是你练拳的时候瞎鼓荡,推手放松,才能练出来这个鼓荡劲。也就是弹性,推手推的脆的,都是这个弹力。
过去听老人讲,太极拳的技术、内容、练法,一个揽雀尾就全包括了。形意拳呢,一个劈拳都包括了。八卦掌一个单换掌就包括了。基本的东西,内在的东西,都在这里头。你到了高层的东西,也在这里头,“初心即道心”。当年刘老师教八卦掌,他会的很多,但只教十六手。用他的话说,这十六手就够了,多了浪费时间。
从简单慢慢变成复杂,从一个动作编成64掌,编成12形,108势,慢慢就成为一个套路,毕竟一个揽雀尾太单调。编成套路,教学生也方便,但实际他的基本东西就一个,运用到这些动作当中了。
【吴鉴泉先生揽雀尾之一动】
比如吴式太极拳,变成37个招数,行,但是你弄成37个劲就不对了。一个揽雀尾当中包括了太极拳全部的身法,比如气宜鼓荡、用意不用力、肩肘手胯膝足外六合的关系、进退顾盼定、神意气……都代表了。其他动作只不过是招数不同,但是身上的劲是一样的。
所以拳论上讲“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你一千个方法,打人100个花样,道理只有一个。比方射箭,一张弓一支箭,你可以往上放,也可以往下放,也可以来个回头望月往后放……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微信公众号:潜真堂)你要一手一说,说起来没完。道理就是听劲、懂劲,什么是太极拳都不懂,还听什么?听见好劲你也不明白。出去了你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你把人抽冷子搡一个摘楞,那是太极拳吗?是听劲懂劲吗?也不是。
懂劲要懂太极推手的规则、要求,以及它们和盘拳的关系是什么?懂劲是懂这个。懂劲后才能越练越精,还要默识揣摩,渐至随心所欲,阶及神明。拳论上写的多清楚啊。懂了后,也不是手手都灵吧,要默识揣摩,研究,找到规律。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只有舍己从人,你才能了解这个人,自己主观可不行。
“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这些比喻就是非常干脆,只有弹力才能脆。抖弹之力,就像弹弓。比如“蓄劲如开弓”,等于撒手就放箭。开弓的时候,手动吗?不动。是弓弦绷着箭,不是手。实际是腰为主宰,腰准备好了,意念把弓拉开,手上动。手上的寸弹,才有那个意思,拽过来拥出去,那不能算。【按:马老师讲的时候做了动作和劲力演示】
【刘晚苍先生拳照】
太极拳不是没力,是比较巧妙。形意八卦到了高层,也都是这个东西。不过是入手不同而已。无论从刚入手,还是从柔入手,末了都得走到阴阳相济。阴阳相济,不是刚柔相济。这不一样。
为什么要练定步推手?定步推手才能练出这个鼓荡劲来。裆里头一插步,这是搡力,拥力、推力,不是鼓荡力。这样也能把人推出去,或者推倒,但是他不是像断线的风筝那样出去。肉,不干净。
揽雀尾内里就是内气鼓荡。体会的是揽住的那个东西的那个鼓荡劲。这是双关语,你问劲,问的也是这个劲。他一来,你一鼓荡,对方出去了,也是这个劲。你要练出这个劲,但这个劲你要不松透了,它出不来。不是你自己瞎拧持出来的劲。 (微信公众号:潜真堂)
松者无形,你一碰,他就出来。也就是内劲。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你看不过100天的小孩,你摁哪儿,他的劲就运到哪儿,太极拳就练的这个东西。这就叫“返先天”。小孩是没技术,但他的鼓荡劲就是这个。你一摁他肚子,他整个肚子的劲都跑到你这一块。你握住他的脚后跟,他能不丢不顶地蹬着你这个劲。你推他,他不撤,当然你劲大,他撤的时候,也好像是听着劲撤似的。你可以观察这些东西。太极拳用的就是这个,他是反着练的,返回先天。不是后天拿啊,撅啊,搡啊,推啊。
太极拳就是要克服本能,你要先发制人,我要舍己从人;我要制人,我用你的劲制你。都是反着来的。你要克服本能,找到这个并不难,你要混着,你就找不到。就这么个理。
【杨禹廷先生拳照,网络图片】
揽雀尾,就是练的鼓荡劲,那个形,问题不大。形,就是两个要点。其一,我能不能松开,舒展到什么程度能松开,把周身的劲都松到脚下去;其二,推手的时候,脚下的劲再运到手上来。郑蔓青说:“太极推手不用手,用手就不是太极拳。太极推手安用手?浑身上下都是手。”拳论上说:“非一寸不太极,非一寸不虚实,非一寸不能拿不能发。”推手的时候,俩人找,自己盘拳的时候就是松。推手有了心得,把心得运用到盘拳当中,去养手。
越松越好,都说丹田气怎么怎么样,如果不松,气在丹田呆不住。真松下来,自然就沉了,这是一种感觉,你都松开了,你感觉小腹沉甸甸的。过去术语就叫“气”。这一个“沉”字耽误事,不明白的,就往下压,沉嘛。实际是不要管他,你真正松开了,松透了,气你让他上他也上不去。你松不开,你压下去也呆不住。你思想一走神他就上去。不要憋气,呼吸要根据你的动作大小快慢自然地配合。
相关阅读:
- 《南湖传习录》| 十年磨出吴式拳
- 《南湖传习录》| 马长勋老师论“站桩”
- 《南湖传习录》| 马长勋老师论“站桩”
- 看似寻常道 莫做等闲观——以太极入「道」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