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奇遇电影(cinematik),联合出品百神传媒(baishenchuanmei)
作者:Athin、社长
周五晚上最新一期的《歌手》因为GAI的被退赛风波而广受关注;另一个芒果的综艺节目《嗨!看电视》也红了,它们在节目中讽刺王菲「没有实力」、「不敢上节目」而在今天的社交媒体上饱受抨击。
唉,毕竟是时代不同了。若是在王菲90-00全盛时期,恐怕没有人胆敢这样冒犯大众偶像吧?振臂一呼,粉丝的口水就能淹死无礼者。
节目中这三只猪精大概不知道一件往事,当年王菲接受台湾电视访问时人家问她有什么烦恼,「现在我最大的烦恼……」她撩拨了一下头发,想了一下,答:「太红了。」
「太红了。」
这个星期还有一个名字与王菲联系了起来,15日,爱尔兰国宝级另类摇滚乐队小红莓(The Cranberries)主唱多洛丝·奥·瑞沃丹(Dolores O'Riordan)在伦敦猝逝。
中文媒体做这条新闻的时候必然会提到王菲,无它,小红莓确实深切影响过90年代王菲的风格,王菲干脆翻唱过他们最红的歌曲《Dreams》。
这是一段佳话,也是一段历史见证。确确实实,许多中国人挺欧美音乐,知道小红莓,是因为王菲,所以你说王菲是早期欧美音乐指南针也夸大。
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乐坛刚刚从模仿日本(张国荣、谭咏麟、梅艳芳大量歌曲都是翻唱日本歌曲),导致日本流行曲险些不够用了:近藤真彦的《タ烧けの歌》居然不约而同被香港买手看上,一曲改编成多个版本,梅艳芳的《夕阳之歌》和陈慧娴的《千千阙歌》。可见,日本和风已经吹到了尽头。
另一方面,如果说80年代末香港乐坛还残留着中式小调(后来他们管这个叫「中国风」)的痕迹的话,经过10年的发展,90年代的香港流行曲势必在新一个年代寻找不一样的市场卖点。欧美流行曲自然而然就香港乐坛操盘手们下一轮开发目标。所以一时间在90年代初,香港流行曲蔓延一片浓郁的R&B风。
在这个背景之下,以王菲(那时还叫王靖雯)浸淫过京城摇滚圈的眼界,她不满足于「学」一个,她的师承有很多,她几乎把当时欧美乐坛最前卫的那些个,都学足了。
所以,作为香港流行乐坛的天后,她一早就是领风气者。到了现在,竟有后辈不识好歹diss她?当年可真不敢想象。
1
1985年,东直门中学高一学生王菲被唱片公司送到昆明。
那时她15岁。从《风从哪儿来》开始,云南音像出版社趁热打铁出版了数张邓丽君翻唱专辑。
恍如隔世
邓丽君的确是王菲的模仿对象:她音色甜美纯净;在舒服的音域内,真假声转换自然;气息稳健:她翻唱的《甜蜜蜜》速度更快,作为15岁的小女孩却毫无气短的感觉。
1987年,王菲来到香港。父亲托关系让她拜戴思聪为师学习声乐。
戴思聪是多年质保的名师,捏过多少天王巨星的嗓子。他巩固了王菲的基本功,将她培训成唱片工业的一环,然后将她推进流水线里。
戴思聪号称「巨星之父」,徒弟中巨星迭出:黎明、王菲、谢霆锋、陈晓东……
1989年,她签约新艺宝,取艺名王靖雯,遂发行首张同名专辑。
随后的几张专辑,她走了所有女歌手的路:翻唱日文歌,翻唱欧美歌。解锁了这些基本成就之后,她就被卖到台湾滚石,滚石把她送到美国去。
1991年底,王菲飞到美国。
事实上,她在美帝只接受了短期的舞蹈和演唱培训,和预想的音乐学院学习相去甚远。但九零年代的纽约,有格林威治,有朋克,有稍纵即逝的同志斗争。在纽约,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人。
这正是王菲想要的。
搁现在,王菲就是一个佛系少女,童年经历让她不信赖外界,把自己的心思包裹得严严实实的。
也不知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她骨子里随性淡然,悠然自得。
在美国开过眼界,渐渐脱去脆弱和青涩,蜕化为云淡风轻。或许那时她已经想好了,自由自在最舒服,不论是音乐,还是生活。
2
92年王菲结束美国的游学生涯,返回香港。
复出专辑《Coming home》带来了大洋彼岸正火热的R&B和soul唱法。
但这玩意就像苹果发行新产品,对于紧跟西方潮流的大都市不算是新鲜东西。林忆莲《都市触觉》就开始玩了。
王菲是聪明的,她纵然天赋好,却也不是vocal级唱将。但她巧妙地将技巧化于个人风格之中。
梁荣骏团队也是经验丰富,日本叙事性极强的流行R&B、南方气息浓厚的黑人灵魂乐、流行雷鬼都可以变成港人吃得惯的都市味。
93年,王菲发行《十万个为什么》,除了有《执迷不悔》这种大热单,王菲简直把当年国外榜单上最热的风格都改编了一遍。
《雨天没有你》翻唱自灵魂乐天王Barry White发掘的摩城三重唱Love Unlimited。
摩城唱片的造星能力有目共睹,这个女子组合的专辑《From A Point of View We give you……》获得百万销量,单曲《Walking in the Rain with the One I Love》在公告牌单曲榜上到达14名。
原曲仿佛是若隐若现的原始情欲在雨水、草地、泥土中反复翻搅。
显然她完全学不来原唱的醇厚,也没有黑人的粗犷情调。但她学来了黑人的法宝:用节奏控制情感表达。借助C.Y.Kong的改编,她把这首拍数多变、假音冲脑的歌唱出东方女性的轻盈。独白更可谓是点睛之笔。
《Do Do Do Da》翻唱自英国乐队The Police。这首歌是The Police当时制霸英美的超级大热单之一。
Sting说自己的初衷是为了恶心那些写歌矫揉造作的人,所以才写了这么一首以儿子发出的拟声词为标题的歌。
的确,这首A大调的歌的律动带来的冲击力强于歌词要表达的内容。
王菲的版本甚至降调了,能量弱了很多,既不雷鬼也不朋克,但精彩之处却是在歌词:凭什么野兽变高尚,凭什么晦暗变希望……这答案我觉得讽刺。歌词继承了原曲的戏谑。
王菲首次自己包办词曲的《动心》,主歌部分接近五声音阶,编曲用了笛子吹奏前奏主旋律和过门,合成器打底,这种意境盎然的古风,王菲早就想玩了。
这张专辑另一首流传甚久的,便是翻唱自Tori Amos的《冷战》。
Toris Amos生于北卡罗来纳州,美国的爵士重镇,2岁时搬到巴尔的摩。2岁的她听到一段钢琴曲,就能弹奏出来。3岁时她便会作曲。
作为最年轻的预科班学生,她没有完成在皮博迪音乐学院的古典钢琴课,但是钢琴注定陪伴她的一生。
1992年,Tori Amos发行了第一张个人专辑《Little Earthquake》。
这张专辑充满了作者性的个人表达,在商业上获得了小小的成功,在英国专辑榜登上15名。单曲《Silent All These Years》5年后在美国公告牌单曲榜爬到65名。
Tori Amos的《Silent All These Years》后来称为王菲90年代中期最让人惊艳的《冷战》
一个讲述童年阴影、自我认同受挫的歌手,和地球另一端一个渴望被认同又自我封闭、背负公司业绩又渴望自由的23岁女歌手,碰撞出《冷战》。
林夕填的词,把情绪贴在现实生活中,像马路上、零食袋上的符号,一看便悟。
对于涉世未深的王菲来说,与其说这是唱恋人间的冷战,不如说是唱她和这个世界的冷战。Tori Amos的版本哀而不伤,王菲的最后一段hook却稍显哭腔。
无声之中怎可知真拥紧你 如触摸一堆飘忽空气
眼看无数个问号被静默的你吻去 只好自欺
从不敢不忍心识穿你 据闻你与那默剧艺人恋上了
我也学别人静静地演我这套戏 亦不愿分离
相对不发一言 似是你共我有了默契 永不要幼稚的骂战
但表情彼此表情悄悄地暗示这是冷战
多少年 共对亦无言
流言风一般于身边一声一句 从不听不讲不想一句
怕会无意揭露
令人难圆场的证据 怎可面对
无声之中将心声踩碎 变成最有趣默剧艺人
不怨怼 永远静静地寂寞地演你爱侣 别管你想谁
相对不发一言 似是你共我有了默契 永不要幼稚的骂战
但表情彼此表情悄悄地暗示这是冷战
多少年 直到目前 我爱你你也爱我 这个你我过去也听过说过
破裂过厌弃过怨过伤过变过你我却永远怕说破
冷战再冷战再冷战 一错再错我却爱上这个错
怪责你揭破你放弃你可会使我好过
流言风一般于身边一声一句 从不听不讲不想一句
怕会无意揭露
令人难圆场的证据 怎可面对
无声之中将心声踩碎 变成最有趣默剧艺人
不怨怼 永远静静地寂寞地演你爱侣 别管你想谁
相对不发一言 似是你共我有了默契 永不要幼稚的骂战
但表情即使表情也似没有话说 没有话说没有话说像冷战
多少年 共对亦无言 仿佛多少年 欲爱但忘言 欲爱但忘言
让你走过眼前
这首歌节奏多变,有时候像是脱拍演唱。音域广,共鸣位置变化多。虽比不上欧美歌手的宽厚,王菲在高低音区转换的流畅度上一点也不逊色于Tori Amos。
香港歌坛见识过梅艳芳的磁性低音,见识过驾驭各种唱腔和风格的叶倩文,但没见过学欧美人唱歌又不死板的。在夏夜的香港街头打开车窗,随风飘进来王菲的歌声,就像给这个干燥的城市施与雨露。
其他翻唱曲目:
✎《从明日开始》,翻唱Everything But the Girl-The Road
✎《Summer of Love》翻唱Helen Hoffner同名歌曲
✎《红粉菲菲》翻唱Lisa Fischer-So Intense
3
94年是王菲作品爆发的一年。
这一年,郑秀文发了《十诫》、《SAMMI》,玩funk;
林忆莲在台湾发了《夜太黑》,强大的闭合技术让声音通透响亮,让女人的阴柔更添一份倔强。有曲作者的稳定输出和萨克斯风、大鼓等配器的点缀,固然是上乘之作。但是音乐主题始终在性别和爱与不爱的二元话题里哀怨,Sandy也只是中规中矩地贩卖人设。
那一年,关淑怡的《My Way》也想探索个人风格。当下最前卫的House、Techno在她扎实的低音下表现出迷离的夜景人心。然而舞曲风早就被一众男歌手玩过了,开放大胆的人设也被10年前的梅艳芳挖掘得更深。
那时,彭家丽的《日女人》也很另类。专辑同名曲加入了重金属伴奏和唱腔,但一到副歌就泄气,气息问题暴露无遗,节奏也逃脱不了当时的舞曲感。这种唱法,连亚洲男歌手都没几人能hold住,更不用说女歌手。
相比之下,同样是偷师欧美的王菲取巧得多。她找到了和自己原本的发声方式和个人形象都契合的「老师」。
而且,这个风格没人玩过。
一个是苏格兰乐队Cocteau Twins。
这是一支另类独立大厂4AD旗下的当家团体。80年代,他们依靠吉他手的噪音墙和主唱的病娇唱法,借助西方阵营经济缓冲期的青少年颓废风潮名声鹊起。
Cocteau Twins,国内很长时间把他们叫做「极地双子星」
乐队以后朋克起家。首张专辑《Garlands》大获成功,失真扭曲的吉他音色有the Birthday Party的影子,机械质感的bassline和鼓机则是Joy Division的翻版。虽然4AD门下各种Joy Decision, Joey Division数不胜数,但是风格不生硬,技巧纯熟的,CT算是一家。
除了风格吃香,首战告捷更是有主唱Elizabeth Fraser一份功劳。
那时My Bloody Valentine尚未发家,Mazzy Star还在襁褓里。况且他们一个太过青春骚气(所谓扶不起的钉鞋党),一个太过出世。
三张专辑后,乐队失去了贝斯手。之后他们的风格开始走向空间感宽广的吉他音乐,Fraser的发声位置发声了改变,变得更响亮和饱满。
《The Spangle Maker》里,她还有意识地尝试了咽音。
86年和氛围音乐家Harold Budd合作的专辑《The Moon and the Melodies》可以说正式开创了双子星式的仙音派。气声吟唱混在配器中,气息弱成一条线,缥缈但不失亮度。
《The Moon and the Melodies》,1986
到了90年代,Heaven or Las Vegas用大量中规中矩的4/4拍和4/8鼓点、更流行化的吉他riff和偷师的R&B唱法迅速登上UK专辑榜第7(当周成绩:Mariah Carey同名专辑#9,Roxette-Look Sharp#10),进入大众视野。
王菲想必也是这个时候听到了这个声音,也正是时候。
北京姑娘在美国见识了另类文化,又训练了流行唱法,在胡同和地下Live house之间体验过生活,加上内敛的个性初养成,这时候迷上Cocteau Twins,是真爱。
《讨好自己》的混声极像Fraser。音色稍暗,但够通透但展现真声更多点,气息更足更稳定,有壮游山水的辽阔感,而头声又让声音又有梦境的缥缈感。王菲的词青涩但无匠气,是她自己的意识流风格。
终于要说到The Cranberries。90年代中期对王菲影响最大的另一个是The Cranberries主唱Dolores O’Riordan。
王菲翻唱的这首Dreams收录在小红莓首张专辑《Everybody Is Doing It, So Why Can’t We?》里。
《Everybody Is Doing It, So Why Can’t We?》
专辑刚发行并没有太大反响,倒是给Suede做暖场乐队时受到MTV关注,为他们拍了MV,几支单曲如《Linger》、《Dreams》才开始冲击榜单。
主唱的头声和咽音如梦似幻,最后的男声(出自主唱前男友)哼唱有一种原始的粗粝感。
《梦中人》的编曲基本照搬原曲,但是混音上似乎给予的空间感更小。
Dolores把咽音技术带进流行演唱中,中音区饱满清澈,高音区引入咽音技术,是歌曲的点睛之笔。
王菲学来了。后来的作品里,她不时拿出来耍一耍。有的只是被功能性地用来点缀歌曲,营造或和谐或迷离的环境。
《暧昧》里的小心思,《我想》里的徘徊,皆是如此。《天空》还气声和鼻腔共鸣,让声音变得空灵(当然也不排除后期调音的可能)。
后期《半途而废》的副歌还有小红莓的影子,但是声带闭合没有那么好了,也不完全是头腔共鸣,有种在鼻腔的轻盈感。
《为非作歹》翻唱了另一支英国另类乐队The Sundays的单曲《Here’s Where the Story Ends》。
对于这种英伦小品,王菲显得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开拓台湾市场的国语专辑,风格保守,但也有出彩的佳作。
或许王菲可以就这样走下去,成为华语Band Sound女声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4
1996年的《浮躁》,像是窦王早于窦靖童的爱的结晶。
这份结晶起于两颗流浪的心投入炙热的摇滚乐中,成于两个淡然的灵魂在中国传统意境下逍遥游。
《浮躁》和《胡思乱想》是王菲最早的概念作品
从《胡思乱想》中《誓言》的笛子开始,这个北京男孩汹涌地卷入了香港流行乐坛1号女技师王菲/王靖雯的世界。
如果说94年的《黑梦》还在寻找合适的表达空间和处世哲学而暂时屈居于早熟少年的冷嘲热讽,那么95年的《艳阳天》里,窦唯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找到了让自己怡然自得的空间。
早熟的窦唯现在开始向小老头迈进。
《出发》里,他还开着MIDI键盘的迷离效果,到了《窗外》,他就想把自己当成「精陶」——精神陶渊明,「脑海无穷绿色原野」。
才华横溢如小窦,也有中二的时候。到了同名曲《艳阳天》里,他已经在四合院的矮床上扶摇而上九万里。
窦唯玩出了中国风的Ambient Music(氛围音乐),一点一画便是千山万仞。天才窦唯提前走进了这个境界。王菲,一个爱玩却被压抑的女生,也想走进去。
谁也不知道她从香港飞到北京,从四合院的嘈杂中醒来,一大清早捂着鼻子上公厕,是真的大隐隐于市,还是脑残粉的自我修养?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北京土生土长的阿菲,身上的烟火气一点不少,她从来就不是一个拘束的人,只是业绩压力,她不愿意唱《我愿意》,也得唱。
但现在不一样了,持续的高销量和榜单热度使她跻身流量巨星,有了任性的资本,再加上遇到一个惺惺相惜的人,此时可以搏一搏了。
从同名曲的哼唱,到《想象》的游吟,可以听出她慢慢把The Cranberries的标签偷偷刮掉,写上了自己。
在张亚东的编曲下,《浮躁》里的切分音像一个个中国水墨画的墨点,清楚而不失灵动,一点一点撞击而来形成一道弧线。
《想象》宣布她彻底坠入仙境。果然,《分裂》里的短气息、弱共鸣打造的气若游丝的仙音已经彻底逾越了主流女歌手的「底线」:怎么可以这么飘?
此时的王菲仿佛进入看山不是山的境界,声乐技术已到手,却只需用三成,姐的成功秘诀乃是一个「化境」。
这张任性到底的专辑无疑在音乐性上花了功夫。 即使大部分歌曲还是没能摆脱人声靠前的混音方式,但是《分裂》、《末日》的确已经在模糊人声和配器上向模仿Cocteau Twins上迈出了一步。
王菲+窦唯+Cocteau Twins,神仙打架。
1999年,王菲离婚了,《最爱陌生人》发行了。
《开到荼蘼》破音了,仙儿下凡了。
《催眠》咬字含糊了,这次不是难得糊涂,是欲言又止。
现在的张亚东,已经满级了。以后的王菲,就在张亚东和林夕共同打造的修罗场中自我飞升,渐渐无聊到退休了。
事实上,后来国内外乐坛也没有适合她模仿的音乐和亚文化种类了,而她的个人风格也趋于固定。
有时会毫无实际地幻想——
如果Cocteau Twins没有解散,他们能不能见面,深度合作一次?
如果这场婚姻的收尾没有这么难看,她还会不会和中国摇滚乐擦出更多火花?
如果Dolores没有过世,计划中的中国演唱会,两人有没有合作机会?
饮茶远目,皆成故人。